來源:中國經營網
原標題:透視文華財經困局
本報記者 陳嘉玲 北京報導
期貨市場的「封殺」風波已有所緩解。
11月15日下午,文華財經發布的「關於穿透式整改的公告」承認,儘管證監會和四家期貨交易所接連兩度給出整改時限的情況下,「文華忽視監管要求」,「存在僥倖心理」,導致2020年1月20日前無法按期完成整改,並承諾未來整改將符合監管要求。與此同時,四大期貨交易所也通知,將整改最後期限由2020年1月20日延長至3月1日。
據《中國經營報》記者不完全統計,此次風波中,文華財經遭到了近80家期貨公司「集體封殺」。這幾乎是「致命一擊」,對此文華財經創始人尚守哲稱,「命運不在自己手裡」。
記者多方採訪了解到,儘管文華財經一再致歉,監管已有所寬限,但期貨公司一方觀望態度依舊較濃。那麼,作為最早一批提供期貨信息系統、佔據97%市場份額的期貨軟體技術服務商,文華財經的這場困局中,與期貨公司的矛盾核心到底是什麼?
收費之虞
「文華財經的收費模式,積怨已久。」
對於「集體封殺」文華財經這一事件,除了拋出「落實穿透式監管要求」的理由之外,多位受訪期貨圈人士均對記者提到「還是錢的問題」,在穿透式監管的要求下,文華財經將相關軟體改造升級的費用轉嫁於期貨公司,雙方對此存在分歧。
按照文華財經在2019年底向期貨公司提出的三種升級方案,成本為100萬元~200萬元。1月12月凌晨1點45分,在沸沸揚揚的「封殺」風波下,文華財經官網公告稱,決定向各期貨公司免費提供中臺系統的全套軟體產品和相關技術支持。而本報記者了解到,根據文華的新方案,預計大型期貨公司部署硬體設備費用為30萬~50萬元,中小型期貨公司則為10萬~30萬元。
儘管此次「封殺」風波起於「收費」、歸於「免費」,但雙方關於費用的矛盾由來已久。2018年9月25日,「文華財經隨身行」軟體繞開期貨公司,「突擊」向投資者直接收取交易費。2019年5月16日,文華財經再度就部分實時行情數據進行分板塊收費。
某期貨公司總經理對本報記者表示:「從部分功能收費,到借著軟體升級要求期貨公司買單,文華財經不斷利用軟體技術優勢加碼創收。」另外有投資者對「隨身行收費」一事留言評論說:「房東向餐館收了租金,那麼再向食客收取費用合適嗎?」
記者梳理獲悉,文華財經當前的收費模式包括:期貨公司系統套餐費用、文華財經隨身行交易費用、功能板塊費用等。
本報記者獲得的一份2019年套餐價格顯示,文華財經同樣的軟體是按照期貨公司分類評級進行收費,評級越高收費標準就越高。具體細分為9個套餐:AAA級、AA級和A級期貨公司的套餐價分別為120萬元、108萬元和84萬元;BBB級、BB級和B級的分別為72萬元、54萬元和48萬元;CCC級、CC級和C級及以下的分別為36萬元、30萬元和24萬元。
期貨公司費用方面,若以期貨公司分類評級結果計算,149家期貨公司2019年費用總計約為10020萬元。「文華財經隨身行」費用方面,若以10萬終端客戶、包年收費為720元/交易帳號·年進行計算,投資者交易帳號包年費用約為7200萬元。
某中型期貨公司技術部人士告訴記者:文華財經通常是直接給期貨公司發合同,截止日期前必須交費,否則系統停用。價格這幾年是每年水漲船高,期貨公司完全沒有議價的空間。
而多位期貨公司內部人士向記者透露,「文華財經方面在交流時說過,期貨公司所支付的軟體費用足以支撐整個公司的運營。」不過,此說法暫未獲文化財經方面人士證實。
記者多方採訪了解到,還有一種觀點認為,對於漲價、向客戶收取交易費等可能引發的「副作用」,文華財經不可能沒有預見。但文華財經依然積極推進,或與其急於謀求IPO上市有關。
本報記者注意到,根據文華財經在2017年4月10日報送的IPO招股書,文華財經主要產品的價格IPO前夕出現較大幅上漲,行情交易軟體服務、程序化交易軟體服務和行情數據服務三大產品的價格2015年同比增幅分別為20.69%、81.91%和18.46%;2016年同比增幅分別為21.15%、56.32%和29.00%。
不過,也有投資者表示能理解文華財經收費的想法:「很正常,畢竟也是花了成本搭建平臺,提供信息服務的。」
某頭部期貨公司技術部負責人對記者表示:近年來期貨公司特別是頭部期貨公司逐步轉變戰略,加大IT系統建設的投入。文華財經一直在創新,是一家優秀的技術公司。收費是市場行為,「錢的問題」並非雙方這次事件最深層次的矛盾核心。
「通過這次升級整改事件,文華財經的系統架構和商業模式暴露無遺。」一位期貨圈人士對記者感慨,「我想這才是市場和期貨公司更為忌憚的。」
「後門」質疑
「矛盾的核心是文華提供的多次改造方案皆存在不符合監管需求的風險。」一位就職於最大的期貨交易結算軟體供應商的技術老兵近日撰文表示,長期以來,文華雲端的伺服器是不受期貨公司管理和監控的,所以改造在所難免。
「所謂的雲端交易模式,是指期貨投資者的條件單都存在文華財經的雲端伺服器上,當條件達成時自動完成交易。也就是說,文華財經成了一個『下單池子』。」中國期貨業協會原副會長、中國期貨市場創始人之一常清教授在接受《中國經營報》記者採訪時分析指出,只有文華財經知道這是誰下的單,交易所只知道這是雲條件單,卻不知道背後是誰在下單,因此無法實現穿透式監管的要求。
根據「穿透式」的監管要求,客戶通過交易終端軟體下達交易指令的,期貨公司應確保客戶下達的交易指令直達其信息系統。
與其他終端軟體有所不同,文華的終端交易軟體(包括PC端和手機APP)終端不是直接將指令報送給期貨公司,而是先通過文華的伺服器中繼,再由文華將指令發送給各期貨公司。
對此,某券商系期貨公司技術人員表示,「中繼代理軟體商就像一個黑匣子,客戶的雲端交易指令被留存,即時指令被轉發,甚至客戶的交易密碼也被軟體商所獲取。對期貨公司而言,其無法對軟體商所代理髮出的指令信息進行事實審核。在之前因指令問題產生的法律糾紛中,若客戶否認下單指令,期貨公司通常難以舉證,因為指令是由軟體商所給出,給期貨公司管理帶來了巨大風險。」
「他們(軟體公司)可以利用時間差,堵截客戶的下單,使用高頻交易提前埋伏,在大單報出之前,它可以先買賣,獲取巨大利潤。他們還可以出賣客戶信息給高頻交易的公司。」有市場人士在網上提出質疑認為,有的高頻交易者一年可以十幾倍利潤,長期穩賺不賠,靠的是這些「後門」,在數據流進入交易所主機之前截留進行分析,並在微秒級別下單。
一位期貨投資者日前向本報記者爆料稱,2017年他先在文華財經下了條件單,後來出於對市場變化的判斷,又通過另一期貨交易軟體另外下達一條即時指令單。「最終成交的是在文華財經所下條件單,被設定為優先級。這足以證明文華財經雲端截取了投資者的交易指令信息。」
上述投資者認為,「文華財經存儲了市場95%期貨公司客戶的交易計劃,在大數據的分析下,不確定性的金融市場變得更加具有可預測性。若被非法分子所利用,再配合一定的交易技術和資金實力,完全可以實現對金融市場的操控,從而引發巨大的金融動蕩。」
「基於文華財經交易終端所留存的大量客戶信息、交易計劃和指令信息,通過大數據分析,技術邏輯上是可以得知池子裡的多空比例、市場交易策略等情況。」常清教授分析指出,「條件單直接下達至期貨公司即可,雲端交易本就應該與文華財經無關。那為什麼它要多此一舉呢?因為可以獲得更多客戶信息,為其信息增值功能服務。」
「文華擁有巨大的客戶流量的同時也掌握著巨大的客戶基本信息和交易數據,作為一家未受監管部門監管的第三方商業公司,對於期貨行業的信息安全隱患還是很大的。」上述期貨技術老兵也指出,「期貨公司對於其客戶交易指令必須通過文華深感擔憂,客戶信息一旦洩露,無論是從經濟還是監管角度來講,對期貨公司都是無法承受之重。」
有投資者在網上曾爆料稱,文華財經涉嫌倒賣數據和信息洩露等問題。不過,有期貨公司人士則認為,「文華財經的系統架構使它掌握了各種交易計劃交易策略的條件,但並不能證實它開了後門。在當下的法律體系下,不太擔心這方面的問題,應該還不至於這麼做。」
此外,據本報記者多方獲悉,近期監管與期貨協會組織了多場關於期貨公司的技術培訓會議,均是關於信息系統安全、金融數據安全方面的主題。
「奶酪」之爭
如果說系統升級的收費是動了期貨公司短期之利,那麼留存客戶信息、直接收取客戶交易費,或才真正是動了期貨公司的「奶酪」。
上述期貨公司總經理坦言,「期貨公司更在意的是客戶資源、交易數據。」
上述頭部期貨公司技術部負責人向記者分析指出,以文華財經近期公布的2020年收費模式,將期貨公司所有交易日總交易人數作為計算標準。這意味著它收集了所有的客戶信息,否則如何實現它的計費?只有把客戶信息中轉了、落地了、計算了,才可能使用這樣一種計費方式。
「文華財經一直留存客戶信息,把期貨公司的客戶當作自己的客戶,它的中繼系統架構不是為服務期貨公司而設計,而是為服務自身需求而設計。」上述技術部負責人對記者表示,軟體技術服務商的商業模式應該是把做好的軟體賣給期貨公司,後者經過調試、校驗、合規、審核,然後放在網站上供客戶下載使用。
針對文華財經在此次升級風波中的做法,上述期貨老兵在文章中也指出,「究其根本,還是捨不得放棄已經成熟的這套商業模式:掌握客戶流量,賺取超額利潤。」
事實上,早前的一封實名舉報信也曾暴露出,期貨公司與文華財經「客戶之爭」的矛盾。
2018年10月26日,第一創業期貨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第一創業期貨」)實名向中國期貨業協會、北京證監局舉報文華財經嚴重侵害期貨公司合法權益。
據第一創業期貨的舉報信所稱,文華財經利用技術優勢獲取該公司客戶信息,並向客戶發送影響公司業務發展的負面信息;同時文華財經的行為已經導致公司客戶流失,其行為已嚴重違反合同約定。並在舉報信中提及,文華財經自2009年至2018年,向第一創業期貨收取的軟體使用費已增長四倍。
彼時,文華財經創始人、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尚守哲回應表示,向客戶發送通知主要是提醒客戶公司和第一創業期貨的合同即將到期,客戶行為由其自身負責,不代表公司行為。
據多位期貨公司業內人士向本報記者透露,文華財經把客戶引流到了香港中一期貨。
公開信息顯示,中一期貨於2011年在香港成立,2013年取得香港證監會期貨合約交易牌照。尚守哲持有中一期貨90%的股權。文華財經預披露的IPO招股書顯示,中一期貨主營國際商品期貨和金融期貨經紀業務,文華財經為其提供軟體技術服務。
據記者了解到,早在2015年11月,文華財經就報送材料申請在創業板上市,2017年4月預披露更新,但2018年4月份其上市之路被按下暫停鍵。彼時相關媒體的報導質疑,上市暫停的原因是文華財經為境內個人從事外盤交易提供渠道,業務上違反國家外匯管理相關規定,並向關聯公司輸送利益。
「文華財經是技術公司還是期貨公司?」期貨公司技術負責人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這是雙方此次矛盾的核心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