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導讀:十八反和十九畏能不能同用?作者嚴謹的治學態度,非常值得我們學習。(編輯/王超)
淺議「十八反」與「十九畏」
作者/餘澤運
十八反歌
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蔞貝蘞及攻烏,藻戟遂芫俱戰草,諸參辛芍叛藜蘆。
十九畏歌
硫黃原是火中精,樸硝一見便相爭。
水銀莫與砒霜見,狼毒最怕密陀僧。
巴豆性烈最為上,偏與牽牛不順情。
丁香莫與鬱金見,牙硝難合京三稜。
川烏草烏不順犀,人參最怕五靈脂。
官桂善能調冷氣,若逢石脂便相欺。
大凡修合看順逆,炮爁炙煿莫相依。
以上兩首歌訣是中藥學流傳已久的「十八反」和「十九畏」,也是中藥配伍中必須遵守的清規與戒律。
考「十八反」最早源於《神農本草經》「勿用相惡、相反者」。五代後蜀韓保異《蜀本草》謂「《本經》三百六十五種……相反者十八九」。今人所謂「十八反」之名,概源於此。梁代陶弘景著《神農本草經集注》,在其序錄中記載有畏、惡、相反的內容,「甘草反甘遂、大戟、芫花、海藻;烏頭反半夏、瓜萎、貝母、白蘞、白芨;黎蘆反細辛、芍藥、五參(即人參、丹參、玄參、沙參、苦參)」。十八反歌訣出自金·張從正《儒門事親》中,此後廣為流傳,後世醫家臨證之際將此作為配伍禁忌而加以避用,沿用至今。
明·劉純《醫學小傳》首載十九畏歌訣,以後便廣為流傳。相畏,宋代以前主要指藥物毒性受制約。金、元以後,多從藥物功效受制約而論,與「相惡」概念相混淆,即兩藥配伍使用,可以降低原有療效,含有「相反」之意,多作為配伍禁忌看待。後人將「十八反」與「十九畏」並列,作為配伍禁忌的內容。
關於「十八反」與「十九畏」,歷代醫家均有論述。《神農本草經》最早提出「勿用相惡、相反者」。《神農本草經集注》亦云「相反則彼我交仇,必不宜合」。《千金要方》說「草石相反,使人迷亂,力甚刀劍。」現代人凌照之報導,曾用川烏、草烏配貝母內服中毒一例,認為是「十八反」中貝母與烏頭同用有毒所致。張作舟等經實驗觀察制烏頭與姜半夏合用,實驗小鼠死亡率均較單味煎劑顯著提高,其毒力超過兩倍量的烏頭煎劑等。由於相反或相畏藥對合用有一定的毒副作用,故歷代大部分醫家都避免同用,以保證用藥安全。
但是,古今對「十八反」與「十九畏」持不同意見及打破戒律用藥者也大有人在。張仲景《金匱要略》甘遂半夏湯中以甘遂與甘草同用,取相反相激之效以治留飲在腸;赤丸中烏頭與半夏同用以治寒氣厥逆;《千金要方》腎瀝散中烏頭與白蘞同用;《儒門事親》通氣丸中則海藻與甘草同用,等等。
現代醫家如李可老中醫治療慢性腹瀉的三畏湯為丁香與鬱金、人參與五靈脂、肉桂同赤石脂三對相畏藥同用;朱良春、李可等治心腹痛及腹中積塊常取人參與五靈脂同用;凌一接以半夏、川烏同用,未見「相反」作用出現;劉燃生觀察海藻與甘草同用,未見任何毒副反應,相反卻使免疫作用明顯增強等等。
筆者初涉臨床時,對「十八反」「十九畏」「妊娠禁忌」等戒律嚴格遵守,從不敢逾越雷池一步。記得有一次治一肝胃不和的胃炎病人,上腹脹滿疼痛,噯氣太息,餘開處方時,不小心將丁香與鬱金同用,病人服藥3劑後出現頻貧呃逆,餘認為是誤用相反藥所致,不僅嚇出一身冷汗,更為自己的粗心而自責不己。因當時臨證較少,經驗不足,病人雖一般情況尚好,餘仍是惴惴不安,手足無措。所幸第2天病人來報,當夜呃逆自止,上腹脹痛、吸氣太息等症狀全失。儘管如此,餘仍放心不下,第4天登門隨訪,患者感一切正常,恢復如初。
經那次事情以後,餘決定親驗丁香與鬱金同用的藥物反應,於是初用了香、鬱金各6g水前後自己服下,服後一切平安,後漸加至各12g,服後僅感輕度打嗝,並無不適。通過反覆體驗,認為丁香與鬱金同用,無不良反應。
分析那次病人服藥後出現呃逆,可能是一種偶然現象,也可能是藥物調整胃服氣機的治療作用,並非相反藥的毒副作用所致。後餘在臨床時,常將丁香與鬱金同用,未見不良反應發生。
有了前面的經歷,使餘對「十八反」、「十九畏」有了更新的認識,並常將相反、相畏藥小心謹慎地同用於臨床。
如治療帶狀皰疹,取瓜蔞與川烏同用;治療冠心病、慢性胃炎、肝纖維化,取人參與五靈脂同用;治療淋巴結核、多發性脂肪瘤,取海藻與甘草同用;治療寒疝腹痛嘔吐,取半夏與附子同用,均收到較好的療效,而未發現明顯的毒副作用。
當然,應用上述藥配伍,一是前人有應用的先例,二是初用時以小劑量試服,後根據反應及療效來調整,絕對不能盲目使用,因我們所從事的可是關乎人命的大事,決不能犯險!否則,多少出點事故,後果不堪設想。
現代評價藥物配伍後毒副作用的方法不外乎以下3種:①藥理實驗:即利用現代高科技手段;進行檢驗;②動物實驗:即在小白鼠等動物身上做藥物毒性實驗;③大宗病例觀察,統計學處理。
由於古代的歷史因素所限,上述3個條件都不具備,故「十八反」「十九畏」只能靠醫生通過觀察病人用藥後的反應而確定,其中不乏有些反應為偶然或巧合現象,缺乏大宗病例觀察、統計學處理的客觀性,其可信度和誤差率是可想而知的。故而對「十八反」「十九畏」的研究還要做長期深入細緻的工作,去偽存真,才能得出準確的結論。
因此,筆者認為:「十八反」與「十九畏」都不是絕對的配伍禁忌。大量的臨床資料證明,相反之藥同用,對於某些疾病,尤其是沉痾痼疾,顯示有一定療效。但目前在尚未摘清反藥能用的情況下,臨床用藥宜慎重,凡屬「十八反」「十九畏」的藥對,若無充分根據和應用經驗,最好不要使用,以免發生意外。
推薦閱讀
7月5日【針灸全科臨床班】系統學習中醫針灸,報名中...
石學敏院士醒腦開竅針刺法
學習班
針灸治療中風後遺症
張巧美13240899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