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痘痘肌論壇 原創:廖勇博士
肺經風熱證:
皮損以紅色或膚色丘疹、粉刺為主,或有癢痛,小便黃,大便秘結,口乾;舌質紅,苔薄黃,脈浮數,相當於痤瘡分級中的Ⅰ、Ⅱ級。
應疏風宣肺,清熱散結,方藥為枇杷清肺飲或瀉白散加減,中成藥可選梔子金花丸等。
脾胃溼熱證:
皮損以紅色丘疹、膿皰為主,有疼痛,面部、胸背部皮膚油膩;可伴口臭、口苦,納呆,便溏或粘滯不爽或便秘,尿黃;舌紅苔黃膩,脈滑或弦,相當於痤瘡分級中的Ⅱ、Ⅲ級。
治法應清熱利溼,通腑解毒,方藥為茵陳蒿湯或芩連平胃散加減。便秘者可選用中成藥連翹敗毒丸、防風通聖丸等;便溏者可選用中成藥香連丸、參苓白朮散等。
痰瘀凝結證:
皮損以結節及囊腫為主,顏色暗紅,也可見膿皰,日久不愈;可有納呆、便溏,舌質淡暗或有瘀點,脈沉澀,相當於痤瘡分級中的Ⅳ級。
治法應活血化瘀,化痰散結,方藥為海藻玉壺湯或桃紅四物湯合二陳湯加減,中成藥可選丹參酮膠囊、大黃蟄蟲丸、化瘀散結丸、當歸苦參丸等。
衝任不調證:
皮損好發於額、眉間或兩頰,在月經前增多加重,月經後減少減輕,伴有月經不調,經前心煩易怒,乳房脹痛,平素性情急躁;舌質淡紅苔薄,脈沉弦或脈澀, 相當於有高雄激素水平表現的女性痤瘡。
治法應調和衝任、理氣活血,方藥為逍遙散或二仙湯合知柏地黃丸加減,中成藥可選用逍遙丸、知柏地黃丸、左歸丸、六味地黃丸等。
馬齒莧、紫花地丁、黃柏等水煎溼敷,每日 2 次,每次 20 min,用於炎性丘疹、膿皰皮損,起到清熱解毒,減輕炎症的作用。
顛倒散(大黃、硫磺等量研細末),用水或蜂蜜調成稀糊狀,塗於皮損處,30 min 後清水洗淨,每晚 1 次。用於炎性丘疹、膿皰、結節及囊腫皮損,起到破瘀活血,清熱散結的作用。
取內分泌、皮質下、肺、心、胃等穴,用王不留行籽貼在穴位上,並囑患者每天輕壓 1 min 左右,每 5 日更換 1 次。
在耳郭上選定耳尖穴或耳部的內分泌穴、皮質下穴,常規消毒後,用三稜針在耳尖穴上點刺,然後在點刺部位擠出瘀血 6~8 滴,每周治療1~2 次。
主穴為百會、尺澤、曲池、大椎、合谷、肺俞等穴,配穴為四白、攢竹、下關、頰車及皮損四周穴。方法:施平補平瀉手法,針刺得氣後留針 30 min,每日 1 次。
常選背俞穴,如肺俞、膈俞、脾俞、胃俞,熱重加大椎,便秘加大腸俞,月經不調加次髎,皮膚常規消毒後,取火針在酒精燈上將針尖燒紅後,迅速直刺各穴,每穴點刺 3 下,隔日 1 次。
取穴多為肺俞、大椎穴、脾俞、胃俞、大腸俞、膈俞、腎俞等。每次取背俞穴 4~6 個,三稜針刺破皮膚,然後在點刺部位拔罐,留罐 10~15 min,3 日 1次,10 次為 1 個療程。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轉自痘痘肌論壇,版權歸原作者廖勇博士所有,文中內容僅供大家參考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