痤瘡是青春期常見的皮膚病,初起時皮疹為針頭或芝麻大小,與膚色相同或紅色,頂端日漸呈現黑頭,可擠出黃白色粉渣(即粉刺),乃遺留凹陷疤痕。本病多因飲食不節,過食辛辣油膩之晶,生溼生熱,凝滯肌膚,或肺經風熱燻蒸,蘊阻肌膚而成。
痤瘡作為常見的影響美容的皮膚病,各種療法不下十幾種,這主要是痤瘡的發病機理比較複雜,個體性差異特別大,所以針對不同的患者選用合適的療法就顯的特別重要。
痤瘡有明顯的自愈性,所以對輕度痤瘡不影響美觀的,有不少學者認為輕度痤瘡本身就是生理現象,無須治療。但對於中重度的痤瘡,由於影響美觀,給心理上帶來巨大壓力,並有一定的毀容性,所以必須及時加以治療。
一、病因病機
《素問?生氣通天論篇》曰:「勞汗當風,寒薄為皶,鬱乃痤」。張介賓註:「形勞汗出,坐臥當風,寒氣薄之,液凝為皶,即粉刺也,若鬱而稍大,乃成小節,是名曰痤」。
《中醫外科學》認為是:素體陽熱偏盛,加上青春期生機旺盛,營血日漸偏熱,血熱外壅,氣血鬱滯,蘊阻肌膚而發病;或因過食辛辣肥甘之品,肺胃積熱,循經上薰,血隨熱行,上壅於胸面而成。
王冰在《黃帝內經素問》注釋中所曰:「時月寒涼,形勞汗發,悽風外薄,肌腠居寒,脂腋遂凝,稸於玄府,依空滲涸,皶刺長於皮中,形如米,或如針,久者上黑,長一分,餘色白黃而瘦於玄府中,俗曰粉刺」。
二、辨證分型
《中醫外科學》將粉刺/痤瘡可分為肺經風熱、脾胃溼熱及衝任不調、痰瘀凝結等證型。其要點是:共有粉刺作為主症。
肺經風熱者見顏面黑頭或白頭粉刺居多,伴紅色丘疹,或覺癢痛,鼻息氣熱,舌紅、苔薄、脈數等;
脾胃溼熱者皮膚油膩,間有結節,或伴口臭,便秘溺赤,苔黃膩,脈滑數,或見膿皰囊腫,病情纏綿,皮疹此起彼伏等;
衝任不調者,可見月經不調、小腹脹痛,或經來皮疹增多或加重,舌紅,脈弦;
痰瘀凝結者皮疹經久不愈,堅硬疼痛,色暗不鮮,或伴結節囊腫、瘢痕與色素沉著,舌黯紅,脈滑。
當然,痤瘡的臨床辨證還可以分出其他分型,如腎水不足等,但很少見,不必一一俱論。
痤瘡多具實證、熱證的臨床特點。
三、治療方法及方藥研究
根據中醫理論及臨床研究,痤瘡病損部位可以反映相關臟腑的病理變化,據此辨證論治,能夠取得療效支持。將痤瘡發病部位與五臟分屬予以辨證論治,指出額屬心、鼻屬脾、頦屬腎、左頰屬肝、右頰屬肺。將面部分為縱橫兩向辨證,額、鼻旁、口周等縱向部位發病,從脾論治;頰、頦等橫向部位發病,從肝論治。在皮損辨證方面,黑頭粉刺為溼重於熱,纏綿難愈;白頭粉刺為熱重於溼,易於化毒成膿,膿出而愈。結節通常為血瘀膚腠,遂致氣滯結塊。囊腫則屬痰溼血瘀互結。這些認識反映了局部皮疹辨證的成果。
全身辨證與局部辨證的綜合運用,定能有助於痤瘡臨床療效水平的提高。
大量臨床實踐表明痤瘡治療的主要原則總體屬瀉法的範疇,包括有清熱、疏風、除溼、化痰、祛瘀、散結、瀉下等;從臟腑經絡來說,有清心、宣肺、健脾、疏肝、調理衝任、清瀉三焦、通瀉大腸等。補法,尤其是純補法用於痤瘡的治療並不多用。
1、肺經蘊熱證:治療以清肺涼血為主,常用的方劑是枇粑清肺飲。
2、脾胃溼熱證:治療以清利溼熱為主,常用的方劑是芩連平胃散。
3、血瘀痰凝證:治療以活血化痰,軟堅散結為主,常用的方劑是大黃蟄蟲散。
《醫宗金鑑》的枇杷清肺飲一直被崇為治療粉刺的主方,也即說疏風清肺是治療粉刺的基本大法。有運用犀角地黃湯從心論治的;亦有用黃連解毒湯,強調長瀉三焦火毒而論治的;有運用茵陳蒿湯清熱化溼,從脾胃溼熱論治的;也有運用逍遙散疏肝理氣,從肝論治的;有運用二至丸方加減,強調平衡陰陽,從腎論治的;有運用海藻玉壺湯加減,利溼化痰治療的;更有運用桃紅四物湯,活血化瘀治療等。
王冰注釋《黃帝內經素問》「寒薄為皶」時指出:「粉刺,解表巳。」明確提出用解表法治療粉刺。現代醫家也有報導專述解表法治療痤瘡的,其曰:風寒者宜疏風散寒,採用「青萍散(由浮萍、珍珠層粉等組成)」加「雙白散(白芷、白附子)」外敷;風熱型(丘疹型)表現為顏面潮紅,粉刺欣熱疼痛或有膿皰,用青萍散。
應該避免過用寒涼冰伏邪氣、閉塞毛孔,尤其是對慢性反覆發作者、痰瘀凝結者。
有問題找小張大夫:15738863210(同微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