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僅供學習、參考,不能替代醫囑和處方。文中所述配伍、方劑,必須在中醫師當面辨證指導下來借鑑、應用,切勿盲目嘗試!)
本文理論依據:《中華本草》、《中華臨床中藥學》、《實用中藥辭典》
你好,我是中醫人,文君然。
我信奉四個字:萬物有靈。
在這個世界上,一花一草,一石一木,乃至一山一水,一禽一獸,都有它的價值、角色、來由,以及因果。
我今天跟你說的這個,在我眼中,就是頗有靈氣的一味中藥。
在我看來,它就是在大自然鬼斧神工之下,雕琢出的一塊美玉。從裡到外,透著天地之靈。
這,就是桑寄生。
什麼是桑寄生?顧名思義,它就是寄生於桑樹之上的東西。有的時候,你看桑樹的枝條,別出一枝來,開褐色小花,那可能就是桑寄生。做成中藥飲片以後,它是褐色的。《本草綱目》說,此物「寄寓他物而生,如鳥立於上,故曰寄生……」。
中藥學描述,它是桑寄生科植物桑寄生、四川寄生、紅花寄生等的乾燥帶葉莖枝。
古人對桑寄生十分青睞,認為它抽取了桑的全部靈氣和精華,生長於天地之間,受日月星辰的交替滋養,故而蘊含了自然界的無盡精氣。
古人的認識,難免玄乎了一點。但是,這個東西作為中藥,還真的神通廣大。
桑寄生本質上,是補益藥。中醫認為它可以補益人的肝腎精血。肝腎精血,是人的先天之本。隨著年齡增長,人的腎精逐漸虧空了,會出現精血不足的一系列症狀。其中最明顯的,就是腰膝的酸軟、乏力、隱痛。
這個時候,可以用桑寄生補。古人不是說了嗎?桑寄生立於枝頭,吸取桑之精華,又受日月星光的不斷滋養,故而蘊含天地精氣。這樣一份精氣,被滋補到腎中,就有助於改善肝腎精血不足所帶來的一系列問題。
所以說,古人在治療中老年、老年人慢性腰肌勞損、下肢痿弱、隱痛、乏力,包括耳鳴、眩暈、足跟痛等問題時,往往會用到桑寄生。
此外,桑寄生還可以祛風溼,通經絡。它寄生於桑,和樹枝一樣,神似人的四肢和經絡。這意味著,它可以治療四肢疼痛、經絡滯澀之病。因此,人在受了風寒溼邪,導致腰腿重著、疼痛、屈伸不利時,可以用它。最具有典型意義的,是古方獨活寄生湯。
和一般的祛風溼藥不同,桑寄生還善於治療久痺。風寒溼邪,傷及筋骨,日久就會傷及肝腎。肝腎正氣不足,則邪氣纏綿滯留,久而久之,形成關節的頑固疼痛、變形、功能受損等等。這個時候,可以用桑寄生。別忘了,桑寄生可以補肝腎精血啊。它是可以扶正的。在扶正的基礎上還能驅邪,這就讓它和其他祛風溼藥,不盡相同了。
到這裡,有人會問,文老師,你說的這些,到底有沒有科學依據?現代醫學,對上述功能,有沒有解釋?
如果非得要藥理學的解釋,那還真有。
桑寄生這玩意兒,有明確的鎮靜和鎮痛作用。這就讓它在治療腰腿疼痛性疾病時,屢屢獲效。另外,桑寄生對於人的血液循環系統,有正面的影響。尤其是對血壓、血脂、人體毛細血管等,有調節作用。它還可以抗心肌梗死和心率失常。桑寄生也有抗氧化作用。可見,這個東西通過對人整體循環系統的調節,改善人體內環境,從而起到緩解疼痛、改善功能、延緩衰老的作用。
那麼,說到底,桑寄生到底怎麼用呢?
第一,你記住,胃不好的人,慎用。因為啥?桑寄生這個藥雖然毒性很小,甚至可以說是臨床無毒,在常規用量15克以內服用,很安全。但是,有個別人,在常規用量下,也出現輕微的消化道反應,如胃痛、腹脹、腹瀉等等。所以說,消化道有問題的人,還是要加點小心,儘管這樣的情況是偶發的。
此外,我的觀點是,用桑寄生來養生,一般用量不超過10克。咱們可以將桑寄生6到9克,研成粗末,放入暖水瓶,注入剛燒開的沸水,反覆衝泡,並不斷注入沸水。這樣一天喝一劑,長期堅持,對緩解腰腿疼痛、屈伸不利、乏力萎軟有好處,而且還可以輔助降壓。就祛風除溼而言,最好是用酒炒的。
關於桑寄生,還有一些業界比較受公認的小方子。
比如說,對於治療高血壓,有一個辦法,取桑寄生60克,決明子50克,水煎取藥汁150毫升,早晚各服用75毫升,每日一劑,不用西藥,不吃油膩食物,配合日行一萬步。這個辦法是1989年《江西中醫藥》上發表出來的,在業界挺有名。但是我感覺,這裡頭桑寄生用量太大了,有些人的消化道可能無法適應,所以在沒有專業醫師指導的情況下,一般人要慎用。
另外,治常見的腰腿疼,學界也有一些的公認的小方。比如說準備桑寄生、獨活、秦艽、當歸各10克,水煎服,或者以桑寄生15克,牛膝、杜仲各10克,水煎服,都可以。前者傾向於祛風除溼散寒,治療寒溼痺痛。後者偏於滋補肝腎,用於腰膝軟弱乏力。
另外呢,桑寄生還可以用來治療胎動不安,有安胎之效。只不過,文老師在婦產科方面的造詣,體會太淺,所以不好詳述了。
總之,桑寄生這個藥,還是很有靈性的。腎空了,它能補。腿疼了,它能止。血壓高了,它能降。心律不齊了,它能調。你說,它是不是有鍾靈毓秀之氣?
當然了,說起有靈氣的中藥,又何止這桑寄生一味?你如果仔細看文老師從前的文說,就該知道,中藥的百花園裡,有太多奇珍異寶,散發著光輝。那一樁樁,一件件,都是造福人間的好東西。這就等以後,文老師慢慢給你聊。
好了,就說這麼多吧。文老師感謝你的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