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6、四預流支(《同理心——自通之法》之六)

2021-02-19 光明講堂

四、故事末後,說到了四不壞淨,而且說成就此四不壞淨者,可以成就初果,但《雜阿含第八四五經》說:除了成就四不壞淨外,還要能如實知見賢聖正道,也就是要有通達聖道的,才能得須陀洹(《相應部第五五相應第四三經》亦同),相較之下,在戒、定、慧的完整性上,這是比較合理的。

 

是的,在有的經典中,在「四不壞淨」之外,還要特別單獨再強調「如實知見賢聖正道」。這當然是更明確地強調了通達聖道的「慧」,不過,如果從所謂的「淨信」這個角度,來把握對於佛、法、僧的認識的話,那也是需要相當的智慧與之匹配,才談得上是淨信。下文說:

 

四不壞淨親近善男子、聽聞正法、內正思惟、法次法向同被成為四預流支」。

 

這個「法次法向」,從前說過,在很多地方被寫作「法隨法行」。「內正思惟」,是另外一種說法中常提的「如理作意」。

 

即:進入聖者之流——須陀洹果的修學項目。

 

這樣的「親近善士、聽聞正法、如理作意、法隨法行」,是進入聖者之流、預入聖者之流——預流果的修學項目。

 

前者是重於信與戒的,後者是重於智證的,分別契機於信行人法行人。(參考印順法師《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第三○八至三○九頁)

 

這樣的提法,大家也可以作一個重要的參考。「四不壞淨」也好,「親近善士」等四支也好,它們都被稱為「四預流支」,就是證得須陀洹果要修學的內容。但是從內容上分析,四不壞淨更偏重於「信」與「戒」的強調,而親近善士等四支,更重於「智證」的強調。這並不是說有兩種初果人,只是下手處側重的強調不同,因為眾生的根性不同。這兩類,可以說分別更加適合於「信行人」和「法行人」。

 

五、故事中竹門村裡的婆羅門居士們,風聞……有的只是默默地坐在一旁。一段,《雜阿含第一○四四經》無。其中,佛陀被尊稱為是應受供養者、圓滿的覺悟者、真理與正行的實踐者、完善幸福的終結生死者、徹底了知世間者、受調教人的無上領導者、天界人間的老師、覺他的自覺者、世間最尊貴者即是佛陀的九個稱號,也是佛陀的九個特德,於此,漢譯《阿含經》則通例再加如來一號,而成為十號

 

「特德」:獨特的功德。「十號」:就是我們後來熟悉的如來的十種德號。

 

關於這點的差異,據菩提比丘告知:巴利語本《尼科耶》的通例是,當佛陀自己說出這些稱號時,則包含了如來一項而成十號,當佛陀以外的其他人說出時,則不包含如來一項而只有九號

 

這是給出「為何有時候說九種,有時候說十種」的差別原因。

到這為止,對於<同理心>這一則相關的正文和「按語」,我們學習完畢。今天所說的內容,雖然簡單,並不是那麼深奧,但是可以幫助我們很好地把握佛法中,一些比較底層的原理和原則——為什麼要持戒?為什麼要修習善法?為什麼要對眾生慈悲,希望它們離苦,希望它們得安樂?乃至為什麼要去度眾生,救護眾生?這對於我們,應該來說是有比較普遍意義的,不管是初學,還是久修。

相關焦點

  • 四果與四預流支
    這些,因為有了如實知見的無漏智慧,所以煙消雲散了。這是我們應該特別下功夫的地方。初果人,是凡聖這一關突破之後的第一個落腳點。佛在經中是怎樣談一個凡夫如何修得初果的呢?經中常常談所謂的「四預流支」。「四」是表示數量,「預流」是指預入聖者之流,「支」是指的支因。它的內容,是我們很多學佛人所熟悉的,就是:親近善士、聽聞正法、如理作意、法隨法行。
  • 自通之法持聖戒(3)《<雜阿含經>之四不壞淨淺析》(三十七)
    【每日一答】《四不壞淨淺析》37 · 重點版【重點練習】《四不壞淨淺析》37 · 完整版自通之法持聖戒(3)「我尚不喜為人所欺,他亦如是,云何欺他?是故受持不妄語戒,如上說。我尚不喜他人離我親友,他亦如是,我今云何離他親友?是故不行兩舌。我尚不喜人加粗言,他亦如是,云何於他而起罵辱?
  • 聲聞四果、四不壞信、四預流支
    華譯入流,意即初入聖人之流。二果斯陀含,謂三結斷,貪、恚、痴薄。華譯一來,意即死後生天,再生此界一次便不再來欲界受生。三果阿那含,謂五下分結盡。華譯無還,不再生欲界意。四果阿羅漢,謂貪、恚、痴、一切煩惱永盡。華譯無生,解脫生死結,不受後有。為聲聞乘的最高果位。此中三結者,謂見結、戒取結、疑結。五下分結為欲界之五種煩惱:貪結、嗔結、見結、戒結、疑結。
  • 時間針法:子午流注納子法開穴六招
    子午流注納子法開穴六法子午流注「納子法」是用時支順序來表示氣血流注的時間規律,以對應相關的臟腑經脈腧穴進行針灸的一種方法。一般書中介紹以「補母洩子法」為多,開穴比較機械,不能靈活地、辯證地運用於臨床,致使「納子法」的推廣和應用受到限制。今將筆者臨床應用「納子法」的六種開穴變化方法,通過病例介紹於後。
  • 子午流注納子法開穴六法
    今日推薦子午流注「納子法」是用時支順序來表示氣血流注的時間規律,以對應相關的臟腑經脈腧穴進行針灸的一種方法。一般書中介紹以「補母洩子法」為多,開穴比較機械,不能靈活地、辯證地運用於臨床,致使「納子法」的推廣和應用受到限制。今將筆者臨床應用「納子法」的六種開穴變化方法,通過病例介紹於後。
  • 了解三寶·之四·隨念三寶(繫念佛法僧的正確方法)
    於此法、律,得諸漏盡,無漏心解脫、慧解脫,現法自知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佛告摩訶男:『若比丘在於學地,求所未得,上升進道,安隱涅槃。彼於爾時當修六念,乃至進得涅槃。……聖弟子如是念時,不起貪慾纏,不起瞋恚、愚痴心。其心正直,得如來義、得如來正法;於如來正法、於如來所,得隨喜心。
  • 五乘教法、三乘共學、佛學之宇宙論、百法之要略
    一諸行無常:  行,遷流轉變之義,即造作遷流二義名行。一切從因緣生之有為法,即世間萬象,無一不遷流轉變,通稱世間萬象為行。其法眾多故稱諸行。常住不變為常。世間萬象,從於眾因緣和合而生,有生即有住有異有滅。無論色心、大小諸法,無不是遷流轉變之中,所以稱諸行無常。  無常有二種,一期無常,二念念無常。
  • 不成就者是為放逸《<雜阿含經>之四不壞淨淺析》(五十一)
    四不壞淨正是三歸五戒的初果聖流,步入佛門的諸信士都應該如此了達三歸五戒的真實意,以四不壞淨的成就作為信佛的根本。離此四不壞淨成就的三歸五戒已然不是世尊的正法;若論皈依,沒有初果入流的內涵如此的皈依僅有形式的表象而無解脫的本質,實則淪落為相似法。正如雜906經中所示:如來正法欲滅之時,有相似像法生,相似像法出世間已,正法則滅。
  • 七支坐法
  • 六字訣不傳之秘
    精者,血脈之川流,守骨之靈神也。精去則骨枯,骨枯則死矣。是以為道,務寶其精。從夜半到日中為生氣,從日中後至夜半為死氣,當以生氣時正偃臥,瞑目握固(握固者,如嬰兒捲手以四指押大母指也),閉氣不息,於心中數至二百,乃口吐氣出之。日增息,如此身神具,五臟安。能閉氣至二百五十息,華蓋明。華蓋明則耳目聰明,舉身無病,邪不幹人也。
  • 《法華經》諸佛如來秘密之藏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佛對文殊菩薩說:如以上所說之轉輪聖王,見自己的兵將們立有大功勞,心裏面十分歡喜,將自己頭頂上那顆由來已久,最神聖、最令人難得一見的明珠,是最不可能給人的寶貝,在歡喜之下,也用來做了賞賜。
  • 時間針法:子午流注納子法開穴6招
    「納子法」是用時支順序來表示氣血流注的時間規律,以對應相關的臟腑經脈腧穴進行針灸的一種方法。一般書中介紹以「補母洩子法」為多,開穴比較機械,不能靈活地、辨證地運用於臨床,致使「納子法」的推廣和應用受到限制。今將筆者臨床應用「納子法」的六種開穴變化方法,通過病例介紹於後。
  • 四不壞淨而自沐浴(1)《<雜阿含經>之四不壞淨淺析》(十二)
    四不壞淨而自沐浴(1)清水能洗身體的塵垢,法流能淨世間的塵勞。五蘊肉身生活於五濁惡世、雖說需要經常的進行沐浴,然這份身心更是需要世尊法雨來除穢。所謂對於佛的不壞淨成就,對於法、僧之不壞淨成就,以及聖戒成就。也就是說,對佛法僧戒的信念不可破壞、不動搖的純淨信仰即稱之為四不壞淨,這也正是證得初果的四要素。【法海拾貝】爾時,世尊告離車難陀言:「若聖弟子成就四不壞淨者,欲求壽命,即得壽命;求好色、力、樂、辯、自在,即得。何等為四?
  • 雲頂之弈10.14新星神盾法流陣容玩法思路分享 盾法流體系介紹
    雲頂之弈10.14新星神盾法流陣容玩法思路分享 盾法流體系介紹 發布時間:2020-07-10 16:40 來源:掌盟 作者:
  • 詳解七支坐法
  • 阿毗達摩第四十三講 美心所之念心所(2)
    沒有汙染的受呢,就是沒有受這種貪慾的影響,而是依出離心而生起的六種感受。所以,這六種感受,再加上前面三種,總共是九種受。受也是一種業處,我們也能只單獨觀照我們的身體感受,這也是一種修行的方法。這是受念處。(三)心 念 處心念處也是一種,我們只是觀照這個心。但是心呢,有多種多樣的心,經典裡面提到有八對十六種心。
  • 《雲頂之弈》6法阿卡麗怎麼打 6法阿卡麗打法攻略
    今天小編要帶來的是「MasterL、」分享的《雲頂之弈》6法阿卡麗無腦吃雞打法,感興趣... 《雲頂之弈》已經正式上線國服,越來越多的打法被挖掘出來,那麼有沒有能輕鬆吃雞的打法呢?今天小編要帶來的是「MasterL、」分享的《雲頂之弈》6法阿卡麗無腦吃雞打法,感興趣的一起來看看吧。
  • 打坐七支坐法
    「七支坐法」是打坐最理想的坐姿,若姿勢不正確,會堵塞身體的經絡,氣脈會不暢通,能量就上不來,三脈七輪就打不開,大腦缺氧,人就會昏沉。
  • 經方應用之四逆湯醫案
    因此,法當回陽救逆。 此乃陰寒太盛,陽氣大衰,氣血凝滯之故。急當溫經散寒扶陽氣。擬大劑四逆湯一方:炮附子25g,北乾薑12g,炙甘草12g。水煎,囑分四次溫服,每半小時灌服一次。病者家屬問:此證如此嚴重,為何把藥分作四次,而不一次服下使其速愈?
  • 金剛經:「一切法都是佛法」,是法無定法,萬法皆法的自在之道
    網圖更有甚者,只要能徹底悟入佛祖所說的無上正等正覺之涅槃境界,那麼眾生的眼耳鼻舌身意,色身香味觸法等六根六塵六識都可以成為成道之階梯,成佛之慈航。網圖所以佛祖才以慈悲為懷之心,廣為眾生宣示八萬四千佛法,對症下藥,根治眾生的八萬四千之煩惱,從而使我們能夠從一切事物中所解脫,從此降伏各種妄想執著,不再為境所牽而生起攀緣分別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