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故事末後,說到了「四不壞淨」,而且說成就此「四不壞淨」者,可以成就初果,但《雜阿含第八四五經》說:除了成就「四不壞淨」外,還要能「如實知見賢聖正道」,也就是要有通達聖道的「慧」,才能得須陀洹(《相應部第五五相應第四三經》亦同),相較之下,在「戒、定、慧」的完整性上,這是比較合理的。
是的,在有的經典中,在「四不壞淨」之外,還要特別單獨再強調「如實知見賢聖正道」。這當然是更明確地強調了通達聖道的「慧」,不過,如果從所謂的「淨信」這個角度,來把握對於佛、法、僧的認識的話,那也是需要相當的智慧與之匹配,才談得上是淨信。下文說:
「四不壞淨」與「親近善男子、聽聞正法、內正思惟、法次法向」同被成為「四預流支」。
這個「法次法向」,從前說過,在很多地方被寫作「法隨法行」。「內正思惟」,是另外一種說法中常提的「如理作意」。
即:進入聖者之流——須陀洹果的修學項目。
這樣的「親近善士、聽聞正法、如理作意、法隨法行」,是進入聖者之流、預入聖者之流——預流果的修學項目。
前者是重於信與戒的,後者是重於智證的,分別契機於「信行人」與「法行人」。(參考印順法師《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第三○八至三○九頁)
這樣的提法,大家也可以作一個重要的參考。「四不壞淨」也好,「親近善士」等四支也好,它們都被稱為「四預流支」,就是證得須陀洹果要修學的內容。但是從內容上分析,四不壞淨更偏重於「信」與「戒」的強調,而親近善士等四支,更重於「智證」的強調。這並不是說有兩種初果人,只是下手處側重的強調不同,因為眾生的根性不同。這兩類,可以說分別更加適合於「信行人」和「法行人」。
五、故事中「竹門村裡的婆羅門居士們,風聞……有的只是默默地坐在一旁。」一段,《雜阿含第一○四四經》無。其中,佛陀被尊稱為是「應受供養者、圓滿的覺悟者、真理與正行的實踐者、完善幸福的終結生死者、徹底了知世間者、受調教人的無上領導者、天界人間的老師、覺他的自覺者、世間最尊貴者」,即是佛陀的九個稱號,也是佛陀的九個特德,於此,漢譯《阿含經》則通例再加「如來」一號,而成為「十號」。
「特德」:獨特的功德。「十號」:就是我們後來熟悉的如來的十種德號。
關於這點的差異,據菩提比丘告知:巴利語本《尼科耶》的通例是,當佛陀自己說出這些稱號時,則包含了「如來」一項而成「十號」,當佛陀以外的其他人說出時,則不包含「如來」一項而只有「九號」。
這是給出「為何有時候說九種,有時候說十種」的差別原因。
到這為止,對於<同理心>這一則相關的正文和「按語」,我們學習完畢。今天所說的內容,雖然簡單,並不是那麼深奧,但是可以幫助我們很好地把握佛法中,一些比較底層的原理和原則——為什麼要持戒?為什麼要修習善法?為什麼要對眾生慈悲,希望它們離苦,希望它們得安樂?乃至為什麼要去度眾生,救護眾生?這對於我們,應該來說是有比較普遍意義的,不管是初學,還是久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