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不壞淨而自沐浴(1)《<雜阿含經>之四不壞淨淺析》(十二)

2021-02-18 憶起閱讀

四不壞淨而自沐浴(1)

清水能洗身體的塵垢,法流能淨世間的塵勞。五蘊肉身生活於五濁惡世、雖說需要經常的進行沐浴,然這份身心更是需要世尊法雨來除穢。世尊於經中對離車難陀開示了四不壞淨成就的行人能所願皆得的殊勝功德,這份四不壞淨也正是個體生命的親身體驗,是不由他信、不由他欲、不從他聞、不取他意、不因他思的踐行,更是個體生命以正慧開展的如實知見。能使身心如意所求皆遂的四不壞淨,正是有如人間澡浴潔淨身心,更使行人遠塵離垢的得法眼淨。後世於世尊法中修學的行人,都應該如此的於世尊所成就此四不壞淨的正慧,得清淨信樂而令身心安穩。

《雜阿含經》:833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毗舍離國獼猴池側重閣講堂。

時,有善調象師離車,名曰難陀,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爾時,世尊告離車難陀言:「若聖弟子成就四不壞淨者,欲求壽命,即得壽命;求好色、力、樂、辯、自在,即得。何等為四?謂佛不壞淨成就,法、僧不壞淨、聖戒成就。」

【經文大意】

依經文可知,世尊當時是住在毗舍離國,獼猴池側的重閣講堂。那時,有善於調象之師的離車名叫難陀,來到佛所稽首佛足,退坐在一旁。

那時,世尊告訴離車難陀:聖弟子成就四不壞淨,欲求壽命時則能得到壽命,如求好色、好力、好樂、好辯、好自在也都能得到。若論說四不壞淨成就者未來的趨向,由於善持五戒而遠離怨懟恐怖,故能與富足相關,能與長壽相關,能與好色、好力、好樂、好辯、好自在相關。這是成就四不壞淨者的趨向,人天往返也自然具足人德與天德的善德善果。

哪四種呢?所謂對於佛的不壞淨成就,對於法、僧之不壞淨成就,以及聖戒成就。也就是說,對佛法僧戒的信念不可破壞、不動搖的純淨信仰即稱之為四不壞淨,這也正是證得初果的四要素。

【法海拾貝】

爾時,世尊告離車難陀言:「若聖弟子成就四不壞淨者,欲求壽命,即得壽命;求好色、力、樂、辯、自在,即得。何等為四?謂佛不壞淨成就,法、僧不壞淨、聖戒成就。」

經中所謂的聖戒成就,並不僅僅是神聖的戒律,更是聖者所珍惜、喜歡的戒律。有人天往返的聖者,不論是生於天上或是人間,對戒都非常的喜愛,樂於奉持戒律。狗有狗的行徑,人有人的行誼,梵天的道跡更有離欲的清淨,入流成就的聖人最基本的特徵即是身心尊重於法而符合於戒律,是自然的相應於法而嚴持戒律。

對於守戒的行人而言,只有遵守聖者所珍惜的戒律,才得以親近聖者,為聖者所喜,為聖者所樂,入聖者之流。親近善知識,讓善知識所喜所樂還需要在法上的親近。以持法上的戒律來實踐法的價值,這並僅不是送個紅包、買點水果的事。親近善知識需要薰習正法,並守持聖戒。初學的行人即便聽聞佛法僧的內涵,若無戒上的行持,無論如何也是證不了初果;只有對佛法僧戒具有不可動搖的純淨信念嚴持戒律,才有證果的希望。

在家居士只要認真地持守五戒、布施、聞法,踐行四預流支即能證得初果。然當前經濟社會的實際情況,在家居士受持五戒是有現實的困難。古代的農耕社會,由於經濟不發達,受持五戒還是比較容易。現在的應酬,為了工作接待客人都是在大酒店,若說要守五戒的不殺生實為難事,能吃肉邊菜或是三淨肉已經不容易了。

在家居士修學四不壞淨能得證初果,若再開展念施與念天,也便能得證三果。然對於戒德的善持,在現實生活中操作起來實有困難。除非住山修行,有固定的時間在禪修,生活應酬的幹擾因素少,修行已經成了生命的全部,這樣才有可能證三果甚至證到四果。而且,居家的行人在家修禪定有諸多的不便,也可選擇隱居生活,持守八戒、修習六念,這樣即有可能證得三果;若是進修四念處,修習禪定,證得四果也是容易的事。

若僅是求證初果,則不限於在家、出家的差別,更不在戒條多寡的差異,而是在於信心,即不動搖的純淨信念。

如雜788經有云:

假使有世間,正見增上者;雖復百千生,終不墮惡趣。

正見增上,即是對佛法確信無疑,對四不壞淨非常堅固也非常篤定的一份淨信知見,能引導身心趨向於法、實踐於法、展現於法,故能擁有永遠不墮三惡趣的能力。此份正見並非世間所謂的忠孝仁義,而是正見苦聖諦;奉持忠孝仁義不能證初果,踐行五戒能聖流,戒禁取的內容於此需要明確。

成就四不壞淨的行人,隨其心意而能自得,正是因為持戒能遠離恐怖怨懟的緣故。如雜834經中有雲: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聖弟子成就四不壞淨者,不於人中貧活而活,不寒乞,自然富足。何等為四?謂於佛不壞淨成就,法、僧、聖戒不壞淨成就。是故比丘,當如是學:我當成就於佛不壞淨,法、僧不壞淨,聖戒成就。」

兩千年前的古印度,對於出家修行的比丘而言,託缽乞食固然能得四事的供養。特別是世尊僧團的僧眾,由於世尊的威名遠播,也自然得到了當時的大富長者、婆羅門、剎帝利等社會各階層的信受。於人間中的修行而得四不壞淨,斷除身見苦諦而明確生命的真正價值與意義,於託缽時也能得到相應的四事,故不貧活而活、不寒乞。

然於經濟社會下的行人,即便是成就了四不壞淨,雖於身心上是得到生死的離系,但於生存仍自有其相應的生活,決然不會因為得證入流而便能從平民百姓上升至市長,或從貧窮過日而驟然成為富翁。故四不壞淨成就的自然富足,是內在而非外在,是隨順於因緣且尊重這份因緣,是坦然於因緣下的隨緣度日。

四不壞淨的成就,論容易也不容易,需要通過佛法的抉擇、釐清、認可,產生對法不動搖的純淨信念。佛法僧戒真的清楚了嗎?若是清楚,即對於戒的概念有份清晰,至於戒禁取也便有一份明白。於人世間,並不是所有的戒禁取都不好,如說人世間普遍的道德標準,可能就有符合人天的內容,也能有升天的德行。然佛法中的戒禁取是指:凡與解脫沒有直接相關的都屬於戒禁取。五戒十善與解脫直接相關,能成就四不壞淨,故是戒的內涵。佛教裡特有的概念不可與其他宗教、其他領域的道德標準摻雜在一起;眼睛是不能容有沙子,雖然這是黃金的粉末,但落在眼睛裡也是不舒服的,故對佛法僧戒的概念釐清是相當的重要。

於人間的行世,也自然需要遵守人間的規則,故於佛法中除了五戒之外,對於符合人世間的道德也稱之為善,即世間正見的內容。世間正見與出世間正見中的戒,雖都有五戒十善,然因法的導向不同,故雖同戒然有不同的趨向。出世間正見是趨向解脫,而世間正見是人天善類。對於所謂相關的忠孝仁義,也僅作為世間正見的內容,與解脫無關。行持四不壞淨的人固然需要遵守,然更為重要的是在於五戒十善的踐行;此中輕重有別,輪迴與解脫的差異明顯。

相關焦點

  • 不成就者是為放逸《<雜阿含經>之四不壞淨淺析》(五十一)
    《雜阿含經》:856經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釋氏難提,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若聖弟子於四不壞淨,一切時不成就者,是聖弟子為是放逸,為不放逸?」假若聖弟子對此四不壞淨於一切時不成就,那麼這位聖弟子是放逸還是不放逸呢?」此經和雜855經一樣,都是關於何謂聖弟子放逸或不放逸。在雜855經的學習中已然了知,由於信根的成就是以慧為導,也即是明確四聖諦的苦集滅道。故而,這份信根的成就也即是四不壞淨的成就。所以,四不壞淨很重要。
  • 自通之法持聖戒(3)《<雜阿含經>之四不壞淨淺析》(三十七)
    【每日一答】《四不壞淨淺析》37 · 重點版【重點練習】《四不壞淨淺析》37 · 完整版自通之法持聖戒(3)「我尚不喜為人所欺,他亦如是,云何欺他?是故受持不妄語戒,如上說。我尚不喜他人離我親友,他亦如是,我今云何離他親友?是故不行兩舌。我尚不喜人加粗言,他亦如是,云何於他而起罵辱?
  • 心上蓮花:四不壞淨
    >
  • 《華嚴經》|信、解、行、證·「四不壞淨」
    一眾往禮大佛過後,來到殿前石旁椅子坐下歇息,友人們靜觀遊人百態,餘則藉此機會,沉思碑上「信解行證」之種種意義。「信解行證」是佛教之學習次第,惟不見於古代佛典,傳說乃唐朝華嚴宗祖師清涼國師為《華嚴經》作注時所提出之綱領,後來成為大乘佛教菩薩踐行過程之說明,復因此四字清晰易記,將學佛之道簡潔概括。
  • 《阿含經》的主題內容
    依據《瑜伽師地論˙攝事分》的傳說,佛經第一次結集的內容是:事契經者,謂四阿笈摩:(編者注1)編者注1:巴利語Āgama:阿含經(阿含又作阿笈摩、阿伽摩、阿鋡暮、阿鋡。此中指出一些重要的觀點:《阿含經》(阿笈摩)經文有雜、中、長、增一的不同,但組成不外是:「蘊相應」、「處相應」、「緣起、食、諦、界及受相應」、「諸聲聞弟子所說相應」及「如來所說相應」、「念住、正斷、神足、根、力、覺支、道支、入出息念、學、證淨等相應」、及「依八眾之眾相應」;這些相應依次組成「蘊品
  • 266、四預流支(《同理心——自通之法》之六)
    四、故事末後,說到了「四不壞淨
  • 聲聞四果、四不壞信、四預流支
    華譯入流,意即初入聖人之流。二果斯陀含,謂三結斷,貪、恚、痴薄。華譯一來,意即死後生天,再生此界一次便不再來欲界受生。三果阿那含,謂五下分結盡。華譯無還,不再生欲界意。四果阿羅漢,謂貪、恚、痴、一切煩惱永盡。華譯無生,解脫生死結,不受後有。為聲聞乘的最高果位。此中三結者,謂見結、戒取結、疑結。五下分結為欲界之五種煩惱:貪結、嗔結、見結、戒結、疑結。
  • 《雜阿含經纂要》導讀(一二五)
    所為有二:一者為自,省事修道。二者為他,福利世人。」《法集經》中說:「行乞食者,破一切憍慢。」肇法師云:「乞食略有四意:一為福利群生,二為折伏憍慢,三為知身有苦,四為除去滯著。」佛陀時代,佛陀與出家的僧人,皆行乞食之法。但乞食一法,在中國佛教中並未能施行。尼師檀:坐具、臥具。可以墊在地上打坐,也可以鋪在床上當床單睡覺。晝日:即白天。
  • 《雜阿含經纂要》導讀(一三一)
    諸天世間、魔、梵、沙門、婆羅門、天人眾:《雜阿含經》中有作「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及諸世間」,或「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及餘世間」,或「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天、人眾」,或「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天神、世人」,或「諸天、世人、魔、梵、沙門、婆羅門,及餘眾生」。
  • 大乘神咒能淨諸業.淨因緣淨欲淨增長淨平等.淨惡風淨行淨無明淨生死.淨一切煩惱淨一切三界有為之法.能壞一切惡業.能為眾生作大利益
    [1,大神良咒。(可以理解為大乘神咒、大乘陀羅尼)👉能淨諸業。淨於因緣。淨於調伏。淨於欲。淨增長。淨平等。淨惡風。淨行。
  • 《雜阿含經纂要》導讀(一二〇)
    而今難陀關閉根門,飲食知量,初夜後夜精勤修習,正念正知成就,堪能盡壽,純一滿淨,梵行清白。諸位比丘!但是現在的難陀比丘已經能守護好六根,對日常飲食也能知量知足,於初夜、後夜都能精進勤勉的修習,並且於四念處正念正知已經修習成就,已經能夠在這一生壽命結束之前,純一無雜、圓滿清淨地守護好清淨的梵行。彼難陀比丘,關閉根門故,若眼見色,不取色相,不取隨形好。
  • 《雜阿含經纂要》導讀(一三四)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今當為汝說法,初、中、後善,善義、善味,純一滿淨,梵行清白。諦聽,善思,謂有因有緣有縛法經。這一天,佛陀告訴諸位比丘說:「我現在為你們說法,所說的內容從最初、中間到最後都是完善的,所說的法義、法味,也是完善的,純一無雜、圓滿清淨的;以清淨的德行,為大眾演說甚深法義。你們要諦實而聽,善作思惟,那就是有因緣而諸結系縛之法的經義。
  • 《雜阿含經講義》依法修行的現覺;聖道現見的正法(四十七)
    這樣的三增上學,能得解脫的實現,所以[長阿含]卷二)[ 遊行經 ]中,稱戒定慧解脫為『四深法』。」(15-5-1)。我們把八正道把它分析起來,其實是不離戒、定、慧,因為有戒,所以他能增上而變成有定,定的增上能開發智慧,因為有慧才能得解脫,那這個跟八正道其實是一至的。
  • 《雜阿含經纂要》導讀(一一八)
    這些貪慾、愛念、執著之心,是導致趣向恐懼怖畏之道,有障礙、有厄難;這些貪慾、愛念、執著之心,是修習惡法之人所依賴的,並不是修習善法之人所依賴的,所以應當要善自防護!耳識住著於聲境、鼻識住著於香境、舌識住著於味境、身識住著於觸境、意識住著於法境的因緣,也是如此。暱:即親近、愛暱之義。   譬如田夫,有好田苗。
  • 不淨觀圖練習(非不淨觀修習者勿入,含噁心恐怖成分)
  • 《雜阿含經纂要》導讀(一三二)
    而如來對於色境、色境如何集起、色境如何壞滅、色境的味著、執取色境所帶來的過患、對色境味著的出離,皆能如實了知因緣緣生;如實了知因緣緣生已,對於色境不再生起染著、愛樂;當色境隨因緣改變而改變、壞滅時,則會有樂的感受生起。則生樂住:《雜91經》作:「現法得安隱,現法喜樂住,後世喜樂住」。《雜1177經》作:「見法安樂住」。
  • 死後不淨觀——檀林皇后與九相圖
    >表皮壞死,膿血流出,屍臭瀰漫空氣中,肉體的不淨開始浮現。骨碎筋壞在北郡  色相變異難思量腐皮悉解青黛皃  膿血忽流爛壞腸世上無常追日現  身中不淨此時顯從斯親友棄空去  蕭颯冷風似問喪四、肪亂相或許共通之處在於,同樣難得一見吧。
  • 如何不淨觀?若心懈怠,如何對治?《禪要訶欲經》
    爾時法師應隨根相行四攝道。示教利喜廣淨信戒。淨信戒已次除六欲。所謂色慾。形容欲。威儀欲。言聲欲。細滑欲。人相欲。著上五欲。令觀可得不淨之相。著人相欲。令觀骨人分分斷相。觀彼全屍能斷二欲威儀欲言聲欲。若觀壞屍悉斷六欲。可得不淨有二種觀。一即死屍臭爛不淨。我身不淨亦復如是。如是觀已心生厭患。取是相已至閒靜處山澤冢間空舍樹下。自觀不淨處處可得。繫心身中不令馳散。二者聞法憶想。
  • 一根毛都不沾!太好用!自帶梳齒,一掃即淨,用十年都不壞​7
    3層超高密度掃把絲,柔軟細密,所到之處,灰塵髒物去無蹤,真正的省心,平常掃四五下才能掃乾淨的灰,它一下就搞定,乾淨利落。簸箕接地面,更是平整無痕,久用不變開型,無論是紙巾、果皮、灰塵還是瓜子殼,一掃即淨,特質矽膠條,貼地無縫隙,再細小的灰塵也逃不掉,比拖的還乾淨
  • 一根毛都不沾!太好用!自帶梳齒,一掃即淨,用十年都不壞​6
    3層超高密度掃把絲,柔軟細密,所到之處,灰塵髒物去無蹤,真正的省心,平常掃四五下才能掃乾淨的灰,它一下就搞定,乾淨利落。簸箕接地面,更是平整無痕,久用不變開型,無論是紙巾、果皮、灰塵還是瓜子殼,一掃即淨,特質矽膠條,貼地無縫隙,再細小的灰塵也逃不掉,比拖的還乾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