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經講義》依法修行的現覺;聖道現見的正法(四十七)

2021-02-18 悟心禪茶書院

大家請合掌: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八正道統攝為三增上學,這是一般所公認的。依戒得定,依定發慧,依慧得解脫。這樣的三增上學,能得解脫的實現,所以[長阿含]卷二)[ 遊行經 ]中,稱戒定慧解脫為『四深法』。」(15-5-1)。我們把八正道把它分析起來,其實是不離戒、定、慧,因為有戒,所以他能增上而變成有定,定的增上能開發智慧,因為有慧才能得解脫,那這個跟八正道其實是一至的。

「如加上解脫的證知,即成為戒、定、慧、解脫 、解脫知見,名五分法身」(15-5-3)如果你戒也成就了,定也成就了,慧也成就了,最後解脫了,又有解脫知見,這樣子就叫『五分法身』。我們阿羅漢入滅了(證果入涅磐),所得的叫五分法身。「佛的無學弟子,都是成就此法的,」無學:證阿羅漢的都叫無學,所以佛的證阿羅漢的這些弟子,都是依就此法成就的。

「所以[長阿含經](卷六)說:『佛真弟子,法法成就。所謂眾者,戒眾(眾即蘊的異譯)成就,定眾、慧眾、解脫眾、解脫知見眾成就』」這裡的『眾』是『蘊』的意思,那麼就是:戒蘊、定蘊、慧蘊、解脫蘊,意思這樣子。

那麼「上來以聖道為『法』而展開,著重於道的體證解脫。依聖道而修習成就,一定會體現那甚深法。反之,如不能如實知見,陷於迷謬的二邊,那怎能解脫呢?」導師現在在開示重點啊!我們所謂的聖道是依這樣的真理法則而開展的。那麼主要就是對於道的體證,那麼只要我們依據這一條路,這個方法,它一定會體現的,一定能體現那甚深的『』。那麼如果我們不能『如實知見』,那就沒有辦法體見(法)了,陷於什麼:迷繆的一面,所以不可能解脫的。所以「這樣,從聖道的先導者——正見而開示如實法。」這一句話很重要哦!我們今天要行八正道,要根據什麼而行?聖道的先導者——在前面領路的是什麼:正見。從正見的開示如實的法,我們才有一個什麼:根本的立足點。

「聖道的如實知見,據[雜阿含經](卷三0)說:四聖諦,八聖道而外,舉『十二支緣起如實知見』。從無明到老死——十二支,為緣起說的最後定論。」(15-6-3)這裡有一個重點,如果照[雜阿含經]說,四聖諦,八聖道而外,最重要的是舉什麼:『十二緣起如實知見』。其實四聖諦跟八聖道跟十二緣起是相依相緣的。四聖諦是好像四個總綱,而十二支緣起是它的內容。比如說:苦,你要知道苦是怎麼集起的,那緣起的生滅就是集起的部份嘛。那滅道呢就是還滅的部份嘛,不離緣起的流轉跟還滅嘛。所以十二緣起的流轉跟還滅,其實就是在展現四聖諦的內容嘛。那你要完成還滅,那就是要依八正道,所以這個都是相依相緣的內容。 待續...

相關焦點

  • 《雜阿含經纂要》導讀(一三四)
    諦聽,善思,謂有因有緣有縛法經。這一天,佛陀告訴諸位比丘說:「我現在為你們說法,所說的內容從最初、中間到最後都是完善的,所說的法義、法味,也是完善的,純一無雜、圓滿清淨的;以清淨的德行,為大眾演說甚深法義。你們要諦實而聽,善作思惟,那就是有因緣而諸結系縛之法的經義。
  • 《雜阿含經纂要》導讀(一三〇)
    而我們對於世尊剛才簡略所說的法,並未能了解其中的法義。在僧團諸位尊者中,誰有能力將世尊簡略所說的法,詳細的為我們解說其中的法義呢?」復作是言:「唯有尊者阿難,聰慧總持,而常給侍世尊左右,世尊讚嘆多聞、梵行,堪為我等於世尊略說法中廣說其義。今當往詣尊者阿難所,請求令說。」時眾多比丘,往詣尊者阿難所,共相問訊已,於一面坐。具以上事,廣問阿難。
  • 《雜阿含經纂要》導讀(一二五)
    佛陀時代,佛陀與出家的僧人,皆行乞食之法。但乞食一法,在中國佛教中並未能施行。尼師檀:坐具、臥具。可以墊在地上打坐,也可以鋪在床上當床單睡覺。晝日:即白天。晡時:即下午三點到五點。原本作「時」。《增一阿含經》中作「清旦」,即清晨。南傳《中部》<淨化施食經>中作「傍晚」。
  • 《雜阿含經纂要》導讀(一一八)
    查詢諸本有關《雜阿含經》的相關資料,既沒有相關的解釋,也沒有對此人提出異議。個人覺得,這兩段經文放在經文中,從經文來說前後連接不上,從經意來說反而顯得有點尷尬。故存疑於此。心、意、識,在《雜阿含經》中是通用的,都是指意識,即依根、境二因緣而生起。不過,到部派佛教後,對於心、意、識的解釋就略有差別了。
  • 《雜阿含經纂要》導讀(一三一)
    諸天世間、魔、梵、沙門、婆羅門、天人眾:《雜阿含經》中有作「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及諸世間」,或「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及餘世間」,或「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天、人眾」,或「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天神、世人」,或「諸天、世人、魔、梵、沙門、婆羅門,及餘眾生」。
  • 《雜阿含經纂要》導讀(一二〇)
    繫念明相,作起覺想:《雜503經》作「繫念明相,正念正知,作起思惟」。睡眠之前,先作意即將醒來、不應貪著睡眠,再正念正知於呼吸的出入。彼善男子難陀,正念正知者,是善男子難陀,觀察東方,一心正念,安住觀察;觀察南、西、北方,亦復如是,一心正念,安住觀察。如是觀者,世間貪憂、惡不善法不漏其心。
  • 《雜阿含經纂要》導讀(一三五)
    意,法,意識,意觸,意觸因緣生受,內覺若苦、若樂、不苦不樂,是名世間。所以者何?六入處集則觸集,如是乃至純大苦聚集。佛陀告訴三彌離提說:「眼根接觸色境而有眼識的生起,眼根、色境、眼識的因緣而有眼觸的認知過程,有眼觸的因緣而有感受的生起,不論是苦的感受、樂的感受、不苦不樂的感受。
  • 《阿含經》的主題內容
    意譯為法歸;一者、雜阿笈摩,二者、中阿笈摩,三者、長阿笈摩,四者、增一阿笈摩。雜阿笈摩者,謂於是中,世尊觀待彼彼所化,宣說如來及諸弟子所說相應;蘊、界、處相應;緣起、食、諦相應;【註:依據藏文是:蘊、處及緣起相應,如是食、諦、界及受相應】念住、正斷、神足、根、力、覺支、道支、入出息念、學、證淨等相應;又依八眾,說眾相應。
  • 《雜阿含經纂要》導讀(一三二)
    則生樂住:《雜91經》作:「現法得安隱,現法喜樂住,後世喜樂住」。《雜1177經》作:「見法安樂住」。這裡所說的「樂住」,或樂的感受,是對法如實了知,得明斷無明,繼續精進修習出世間八正道,舍離貪瞋煩惱,無所住著,正念正知安樂住。如《雜35經》中說:「色是無常、變易之法,厭、離欲、滅、寂沒。
  • 四不壞淨而自沐浴(1)《<雜阿含經>之四不壞淨淺析》(十二)
    世尊於經中對離車難陀開示了四不壞淨成就的行人能所願皆得的殊勝功德,這份四不壞淨也正是個體生命的親身體驗,是不由他信、不由他欲、不從他聞、不取他意、不因他思的踐行,更是個體生命以正慧開展的如實知見。能使身心如意所求皆遂的四不壞淨,正是有如人間澡浴潔淨身心,更使行人遠塵離垢的得法眼淨。後世於世尊法中修學的行人,都應該如此的於世尊所成就此四不壞淨的正慧,得清淨信樂而令身心安穩。
  • 《小乘》《大乘》《大乘密宗》修行的成就果位
    所謂的解脫,就是指脫離輪迴的大苦海,獲得阿羅漢,菩薩,圓滿成佛的任何一種成就果位,因為這些修行獲得解脫的成就者們,都已經能夠自在地超越六道輪迴的束縛,再也不必被動地真實遭受一切痛苦煩惱的困擾。根據《雜阿含經》《俱舍論》等經論中所述,按照修行證悟程度,次第獲得四沙門果,其先後階段依次為:1.須陀洹果,三界無明中的見惑斷盡的果位,也稱為入流,預流,逆流。意思是離開凡夫已經初步進入聖道的法流,逆流的意思,是進入聖者果位,逆生死的瀑流而上。
  • 不成就者是為放逸《<雜阿含經>之四不壞淨淺析》(五十一)
    佛法中的修學無不圍繞著四聖諦而開展,雖說入流的淺深有別,所斷的結縛不同,然入流的每一輩行人,都是如此的體證四聖諦知見緣起法。《雜阿含經》:856經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釋氏難提,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
  • 阿含經故事|法|以欲愛斷欲愛
    ,待日後清淨聖潔的修行成就,不必再生死流轉時,就斷除了對食物的依賴了,這就是依食斷食。 按語:  一、本則故事前段取材自《相應部第51相應第15經》,後段取材自《雜阿含第564經》、《增支部第4集第159經》。另,《增壹阿含第43品第6經》中佛陀亦有「依驕慢滅驕慢」之語。  二、前段故事,有助於對後段故事的理解,但北傳的《阿含經》無。
  • 讀原經|《雜阿含經》711 經
    《雜阿含經》:71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時,有無畏王子,日日步涉,彷徉遊行,來詣佛所,與世尊面相問訊慰勞已,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有沙門、婆羅門作如是見,作如是說:『無因無緣眾生煩惱,無因無緣眾生清淨。』世尊復云何?」
  • 「依法不依人」和「依智不依識」
    「依法不依人」和「依智不依識」         問:「實證佛教」強調現量重於正教量,是否會出現過失,導致有些人慢心增長,以為凡是自己不能實證者就應該懷疑,也使得初學者無法開始修行?         答:       《論語》說:「智者不惑。」反過來說,只要沒有智慧,一定會有疑惑。
  • 北傳《雜阿含經》南傳《相應部》對讀:第18經
    雜阿含18經[正聞本24經/佛光本18經](陰相應/五陰誦/修多羅)(莊春江標點)   爾時,有異比丘從坐起
  • 《聖道啟門頌》之釋除暗奇光(三十一)
    祈禱修道順緣成就違緣消滅願說如是妙道師,及正修伴堅固住,內外一切諸障礙,速疾息止祈加持。         諸佛已圓滿獲證法、報、化三身,所以,諸佛有使一切所願成就的加持;以教證所攝的正法,有如語不變的語諦力,所以,具備若能如是修行,定能實現所願的不變異的力量;任何人及事都不可能退轉諸聖僧對正法的信解,所以聖僧有不退轉的堅固之心,以及由於自身已證身心和諧,所以具備能使自己所處的環境亦得到和諧的加持。
  • 《雜阿含經》 十四無記法
    善法、惡法稱為有記、無記,相對而言。比如,你行善布施是善法;你行殺害,偷盜,是惡法,兩法分明;做善得人贊,得好名譽,做惡者臭名滿天下,甚至被法律制裁,被關進監獄裡去。有記可以清楚的記別善與惡。從一個人的心和行為可以看出善惡並記出來。但有一種行為,如靜靜地坐著,那麼沒有辦法把他記下是善或是惡。佛陀有十四個問題不答,被集合起來,被稱為十四無記。因為佛陀一回答;說有或沒有;說是或不是;說非,通通都不對。
  • 266、四預流支(《同理心——自通之法》之六)
    》說:除了成就「四不壞淨」外,還要能「如實知見賢聖正道」,也就是要有通達聖道的「這當然是更明確地強調了通達聖道的「慧」,不過,如果從所謂的「淨信」這個角度,來把握對於佛、法、僧的認識的話,那也是需要相當的智慧與之匹配,才談得上是淨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