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朱丹溪論治痰、鬱二證來探究其「治雜病」思想

2020-12-26 青年中醫李鐸

朱丹溪對雜病的辨證施治,突出表現在氣、血、痰、鬱四個方面。如王綸所說:「丹溪先生治病,不外乎氣,血,痰,故用藥之要有三,氣用四君子湯;血用四物湯;痰用二陳湯;久病屬鬱,立治鬱之方,曰越鞠丸。蓋氣、血、痰三病,多有兼鬱者,或鬱久而生病,或病久而生鬱,或誤藥雜亂而成鬱,故餘每用此方治病,時以鬱法參之。氣病兼鬱,則用四君子加開鬱藥,血病、痰病皆然。故四法者,治病用藥之大要也。」

丹溪診治雜病中,以對痰、鬱二證的辨治最有特色,對後世的影響甚大,簡述如下:

1.痰證——震亨謂:「凡治痰,用利藥過多,致脾氣下虛,則痰反易生多。」說明治痰過用滲利之藥,影響脾的運化,反易生痰。只有在維護脾氣功能的基礎上治痰才是正治。進而提出二陳湯實脾燥溼,可治一身之痰,但由於痰的性質和所在部位的不同,因此還當變通以治之。如「熱者清之,食積者攻之,兼氣虛者補之。」「痰在腸間者可下而愈,膈上之痰必吐之」等等。除此之外,他還根據臨證體會,總結了具體的用藥方法,據《金匱鉤玄》所載,將二陳湯加減列表如下:

上述用藥中,可以看出朱丹溪對竹瀝的使用更有體會,其謂曰:「痰在膈間使人癲狂、健忘,宜用竹瀝;風痰宜用竹瀝,又能養血;痰在四肢非竹瀝不開。」「竹瀝化滑痰,非薑汁不能行經絡也。」對鬱痰以白僵蠶、杏仁、瓜蔞、訶子、貝母治之。痰核結在咽喉,則用杏仁、海石、桂枝、連翹、瓜萎仁、少佐樸硝以薑汁蜜調丸噙化治療。另外,他認為許多疾病是由痰所致,即所謂「痰生百病」,因此在治療上往往參以治痰之法。說明痰的含義是十分廣泛的,從而為雜病的治療開拓了新的途徑。

2.鬱證——朱氏說:「氣血衝和,萬病不生,一有怫鬱,諸病生焉。故人身諸病,多生於鬱。」指出情志波動,失其常度,也會引起氣機鬱滯,鬱久則由氣及血,衍生多種疾病。他進一步將鬱證分為氣鬱、血鬱、溼鬱、痰鬱、熱鬱、食鬱等六種證型。他把「凡鬱皆在中焦」作為辨證治療的依據,因中焦為脾胃所屬,脾胃又是氣機升降出入的樞紐。凡六淫、七情、勞役過度均能影響氣機的升降,造成中氣鬱滯。亦有因飲食失節,停痰積飲亦致脾胃失職而成鬱者。

既然鬱多在中焦,用藥大法,在於升降兼施。認為蒼朮為陽明經藥,氣味辛烈,強胃健脾,發谷之氣,能逕入諸藥,疏洩陽明之溼,通行斂澀;香附乃陰中快氣之藥,下之最速。一升一降,故鬱散而平。震亨立越鞠丸通治六鬱,義即如是,方用蒼朮、香附、川芎、神曲、梔子諸藥。又根據六鬱性質的不同,而酌加相應的藥物,以為變通。現將越鞠丸加成法列表如下:

丹溪對六鬱的論述雖然過於簡略,但對六鬱的治療,考慮得還是較為周全的,若無豐富的實際經驗是很難做到這點的。

綜上所述,朱震亨對痰證、鬱證的辨治確有獨到之處,大大豐富了雜病的治法。故後世有「雜病宗丹溪」之說。然而朱氏對雜病的治疔也不是十分完善的,正因如此,明代醫家戴思恭、王綸完全繼承並發展了他的學說,使氣、血、痰、鬱的辨治日臻完善並自成體系。正如任應秋教授所說:「傳震亨雜病之學,王、戴二氏,可嘆觀止。」

【文中素材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朱丹溪治上中下痛風方
    朱丹溪是金元四大家之一,他在《格致餘論》裡把痛風單獨作為一個病種來論述。
  • 朱丹溪《格致餘論》「相火論」與滋陰學說
    《格致餘論》是丹溪醫論的專著,共收醫論42篇,充分反映丹溪的學術思想,是丹溪的代表作之一。其他如《飲食色慾箴》、《養老論》、《慈幼論》、 《茹淡論》等篇,圍繞著養陰的觀點,深入論述養生的道理。《生氣通天論病因章句辨》一篇,提出「六氣之中,溼熱為病十居八九」的觀點,又對某些章句的斷句進行探討。《石膏論》中,糾正了石膏的名實之誤。李時珍盛讚其說,認為「至朱震亨始斷然以軟者為石膏,而後人遵用有驗,千古之惑始明矣」。
  • 整體觀念與辨證論治思想在針灸臨床中的運用
    目前針灸臨床,通過望聞問切四診合參進行辨證論治的非常少見,這是不爭的事實,辨證是中醫臨床必經之路,是論治的基本依據,正因為針灸治療的特殊性,現在很多針灸大夫根本就不做辨證,不考慮整體性,臨床治療僅限於局部,譬如腰痛的只在腰部取穴,面癱只在面部取穴,網球肘只在肘部取穴等等。2.
  • 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氣
    因痰隨氣行,亦隨氣化,氣足則津化,氣衰則津停,因而成痰。在臨床上若屬正氣不足而兼痰者,每於化痰之中少佐以補氣之品,可促使痰液的順利排除。補氣包括補脾氣、補肺氣二法。肺主氣而布津液,若肺氣虛哀,不能布散津液,則必生痰濁,治宜補肺氣以祛痰涎,如生薑甘草湯中取人參、甘草補益肺氣,令其排痰有力。脾主運化,為生痰之源。
  • 溼飲痰瘀辨證論治舉例(一)
    溼飲痰瘀辨證論治舉例(一)                       楊思遠 2017.12.15
  • 朱曾柏教授從痰阻胞宮論治不孕
    明代醫界大家張介賓說:「痰即人身之津液,無非水谷之所以,此痰即所化之物,並非不化之屬也。但化得其正,則形體強,營衛充。而痰涎皆本氣血,若化失其正,則臟腑病,津液敗,而氣血即成痰涎。」(《景嶽全書·痰飲》)這是對飲食物「化失其正」害化成痰涎、留伏體內的一段十分深刻的論斷,較之一般言咳咯痰涎之狹義認識科學。
  • 陳瑞春:治痰九法
    脾溼生痰,是溼勝則精微不運,從而凝結成痰。其主要症狀是:胸脘痞悶,四肢乏力,咳嗽,痰白清稀,胃納呆滯,舌苔白而厚膩等症。治當健脾燥溼。常用藥如蒼朮、白朮、半夏、茯苓、厚樸、陳皮等味。方用二陳湯加味。具有順氣除溼,痰濁自蠲的功效。熱重者可加黃芩、膽星、瓜蔞等;若兼氣虛者,以六君子湯為宜;若見血虛,可用景嶽金水六君煎。
  • 【學術】從中醫「治未病」思想論治復發性流產
    中醫將其稱為「滑胎」「數墮胎」。該病名首見於葉天士《葉氏女科證治·安胎》,書中曰:「妊娠有三月而墮者,有六七月而墮者,有屢孕屢墮者,由於氣血不足,名曰滑胎。」臨床上,筆者以「治未病」思想論治復發性流產,每獲良效,整理如下,以饗同道。中醫「治未病」思想最早見於《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有言道:「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
  • 辨證論治的3重境界,看看你到了第幾重?
    臨床療效取決於醫生辨證論治的水平,辨證論治水平的高低又是醫生的理論功底、臨床經驗、思維感悟和文化素養等方面因素綜合運用的結果。從學術而言,辨證論治有三種境界。即是把病人的病情和臨床規範相比較,對號入座,看與孰相應,就從其證的範式名證、立法、處方。
  • 辨證論治的3大境界,你可能一個境界都沒達到
    辨證論治作為臨床的操作體系,是理論用諸於實踐的過程。臨床療效取決於醫生辨證論治的水平,辨證論治水平的高低又是醫生的理論功底、臨床經驗、思維感悟和文化素養等方面因素綜合運用的結果。從學術而言,辨證論治有三種境界。
  • 一切氣血溼食火痰一方全搞定!
    就是大名鼎鼎朱丹溪方子,叫越鞠丸。朱丹溪元代著名醫學家,婺州義烏(今浙江義烏市)赤岸人,因其故居有條美麗的小溪,名"丹溪",學者遂尊之為"丹溪翁"或"丹溪先生"。朱丹溪醫術高明,臨證治療效如桴鼓,多有服藥即愈不必複診之例,故時人又譽之為"朱一貼"、"朱半仙"。
  • 朱丹溪:蛻變吧,朱震亨
    這些醫生一個個得意洋洋地來出診,甲說是這個病,乙說是那個病,開方吃藥,結果卻令人失望,都沒有效果,束手無策(眾工束手)。  朱震亨在旁邊驚恐地看著這一切,仿佛是家族的噩夢又要繼續了。  古代讀書人讀的基本都是儒家的書,而誰都知道,「孝」字在儒學中的分量。  儒家思想是以「忠、孝」來立論的。
  • 中華治鬱之神奇,從張仲景到朱丹溪,都有驗方貢獻!
    但要注意的是,用此方時,痰火內盛,表現為癲狂證不宜使用。其病因與七情不暢、氣血痰鬱有關,多發於女性。常伴有精神抑鬱,心煩疑慮,胸脅脹滿,納呆,睏倦,消瘦等。所以治療宜疏肝解鬱、行氣散結。方中半夏降逆氣,厚樸解結氣,茯苓消痰;尤妙以生薑通神明,助正祛邪;以紫蘇之辛香,散其鬱氣。鬱散氣行,而凝結怎能不化呢?
  • 【名家醫案】類風溼性關節炎:朱丹溪、嶽美中、朱進忠都用這個方子
    ,而且方出名門,來自金元四大家之一朱丹溪。血虛,《格致餘論》詳言,多用川芎、當歸,佐以桃仁、紅花、薄桂、威靈仙。治痛風,取薄桂味淡者,獨此能橫行手臂,領南星、蒼朮等藥至痛處。入方治上中下疼痛。細審其證,心煩易怒,言謇語澀,健忘,一句話常反覆多次而不完,且思維不能連續,手足麻木,神情有時呆痴,有時正常,伸舌向左偏歪,舌苔白膩,脈弦緊而兼滑。綜合脈證,診為:風寒閉鬱,痰熱阻滯,氣血升降失職。治擬上中下痛風方加減以外散風寒,內清痰熱,理氣活血,斡旋陰陽。
  • 肥人多痰
    宋代楊仁齋正式指出「肥人氣虛生寒,寒生溼,溼生痰…… 故肥人多寒溼。」元代朱丹溪首次提出「肥白人多痰溼」的觀點。清代《石室秘錄》「肥人多痰,乃氣虛也,虛則氣不運行,故痰生之」,強調肥胖人痰溼的形成與氣虛的關係。清代葉天士指出:「夫肌膚柔白屬氣虛,外似豐溢,裡真大怯,蓋陽虛之體,惟多痰多溼…… 」,闡明肥胖人的病理屬性是本虛標實,氣虛陽虛為本,多痰多溼為標。
  • 伏邪論
    廣義的伏邪則指一切伏而不即發的邪氣,即指七情所傷、飲食失宜、痰濁、瘀血、內毒等內在的致病因素,也包括了伏氣溫病的病因。 《黃帝內經》中的伏邪「伏邪」思想最早見於《黃帝內經》。《素問·生氣通天論》載有:「是以春傷於風,邪氣留連,乃為洞洩。夏傷於暑,秋為痎瘧。秋傷於溼,上逆而咳,發為痿厥。
  • 心悸痰瘀論
    故《素問·痺論》說:「風寒溼三氣雜至,合而為痺也。……心痺者,脈不通,煩則心下鼓。」說明外邪侵入心脈,瘀阻絡道可引起心悸。有關痰飲導致心悸的見解,自東漢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中首創其說,一直被歷代醫家所重視,並代有發揮。如張景嶽認為是水飲內停,「水既內停,心自不安,故為悸也。」李用粹《證治匯補》中說:「痰迷於心,為心痛驚悸怔忡恍惚。」
  • 不是該「往下排」,而是要「往上提」 |朱丹溪語音文字複習
    所以朱丹溪寫「不堪存活」,這時候大家看上去這人都很危險了,這尿三天出不來,下肢都腫了,看起來真的很危險。 這時候找朱丹溪來看病,朱丹溪診脈,朱丹溪記載的,「其脈悴」,憔悴的悴是什麼意思?我們說悴脈是什麼意思?是這樣的,這個脈就是弱,衰弱的意思。「右澀而左稍和」,右邊脈稍微澀。各位右邊代表什麼?我們的身體的左右是稍有不同的,右邊代表氣,左邊代表血。
  • 左為癱治在血,右為瘓治在氣
    (115)       今天下午,接到一位撫順朋友的朋友來的電話,十幾年前在酒桌上相識,之後就一直沒聯繫,後來朋友去世了,朋友的朋友就更不知所蹤了。電話裡傳來一陣虛弱的聲音:「你是陳博士嗎?」我答到:「我是,您是哪位。」
  • 名醫珍言錄:論 治 (一)治 療 原 則
    治 療 原 則治病必先辨證,辨證須辨兼證。(清·費繩甫《孟河費繩甫醫案》傷寒)。辨證是認識和診斷疾病的方法,是確定治法的前提和依據。論治是辨證的目的。故《索問·痿論》有「治痿獨取陽明之說」。頸項脹是風,舌根強屬痰。(清·王旭高《王旭高醫案》卷二·中風)此乃風痰相合而致中風之證。風痰入絡腦後脹痛,風痰阻於舌根,則語言蹇澀,甚則舌瘖不語。此多因厥陰肝經為風痰痺阻所致。其證尚屬病位淺,病情輕,中經絡之證,投以羚羊角、鈞藤、防風、羌活、制僵蠶,川芎,桔梗、桑葉、遠志、薄荷、生甘草等熄風化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