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中醫是一種修行,不必在乎目的地,有沿途的風景以及如期而至的人陪伴,靜靜享受著沉澱。趁著年輕,我們走吧.
1、笑明堂只是符號,中醫有志願者的聯盟;
2、用心傳承,腳踏實地的技術,原汁原味的醫學; 3、公益之旅,修心之旅,和諧之旅,休閒之旅....
導讀:什麼是醫道?醫道?!醫道到底在哪裡?!回到歷史的長河中,看看那些古代的醫生吧,看看他們是怎樣從一個極其普通的人,最後成長為一代大師,成為中醫歷史中最為耀眼的明星!(羅大倫,中醫博士,畢業於北京中醫藥大學)
(書接上回)
母親的病
在朱震亨三十歲的時候,發生了一件事情,如果不是這件事的發生,他可能一生都與中醫無緣。
他可能沿著他目前的生活軌跡繼續下去,繼續過著「唯俠是尚」的生活,但是這件事情的發生,徹底擾亂了他的生活。
這件事情就是:朱震亨的母親病了。
自從他的父親去世後,他的母親一直含辛茹苦地撫養著朱震亨弟兄三人,母子四人相依為命,應該說母親是朱震亨在世界上最親近的人了。
這個時候母親由於長期的操勞,患上了「脾疼」,這究竟是一種什麼病,已經無從考證了,現在的中醫中基本沒有這麼描述病情的了,也沒有這麼一種病,朱震亨自己也沒有留下過多的記載,因此使人只能猜測個大概,從朱震亨在《格致餘論》序中描述的這個病一直持續了五年來看,應該是一種慢性的疾病,估計與現在的慢性胃炎差不多的病證吧,也有人考證說這是「痺證」。總之我們能夠得到的信息有兩個:一個是這是種慢性的病,持續了兩年的時間;另一個是這種病的主症是疼痛,比較痛苦。
照例,又是請了醫生,這次請的不是一個醫生,而是請了若干位。
這些醫生一個個得意洋洋地來出診,甲說是這個病,乙說是那個病,開方吃藥,結果卻令人失望,都沒有效果,束手無策(眾工束手)。
朱震亨在旁邊驚恐地看著這一切,仿佛是家族的噩夢又要繼續了。
古代讀書人讀的基本都是儒家的書,而誰都知道,「孝」字在儒學中的分量。
儒家思想是以「忠、孝」來立論的。在過去,一個人什麼都可以沒有,但不能沒有個「孝」
字,所謂「烏鴉尚能反哺」,如果人連個孝字都做不到,就是連禽獸都不如。
這就是一個儒生在社會上混的基本條件。一個儒生如果能有孝行,人人禮敬;如果有一點喪失孝行的消息傳出,您就甭在圈兒裡混了,人人唾罵。
現在朱震亨的母親病了,每天生活在痛苦中。朱震亨就在她的身旁,只能像一個旁觀者一樣地看著,無能為力。這就好比是親眼看著母親被毆打,自己卻連幫助的方法都沒有!
這能算是盡孝了嗎?
難道這就是我們天天談論孝道的儒生的所作所為嗎?
朱震亨由最終的驚恐,演變成了無法控制的憤怒。
以朱震亨的脾氣來猜測,他當時一定是急得眼睛血紅!
在一個夜裡,朱震亨很久無法入睡。
他來到空曠的庭院,望著深邃的星空,握緊了拳頭。一個念頭從他的心中升起。
第二天,他來到了曾經就讀過的私塾,找到私塾先生。私塾先生已經老了,頭髮花白。
私塾先生:「震亨,已經好久不見了,找我有事情嗎?」
朱震亨:「我小時候在先生的家裡見到過一本書。」
私塾先生:「什麼書?」
朱震亨:「《黃帝內經?素問》。」
私塾先生:「那是醫門聖典,莫非,你有志學醫?」
朱震亨:「我的母親病了。」
私塾先生:「我明白了!你拿去吧!」
朱震亨:「我抄寫一本後會立刻還給先生。」
私塾先生:「這本書,我贈送給你了。」
從那天開始,朱震亨苦讀《素問》三年,到第三個年頭的時候,覺得自己有些心得了,開始給母親開出藥方,又兩年,那麼多專業醫生未能治癒的疾病,被朱震亨治療痊癒。
什麼是孝,朱震亨做出了最好的詮釋。
我每次讀到朱震亨留下的這些記載時,心中都激蕩不已,淚常沾襟。
父母給了我們生命,我們能為父母做的又有什麼呢?
孝道之不彰久矣!
在後面的講述中我會慢慢把醫道之精髓告訴你:醫道的根基,是忠孝之心。
八華山中
這樣算算,此時的朱震亨已經三十五歲了,由於學習《黃帝內經?素問》只是為了給母親看病,所以還沒有做個醫生的打算。
老天爺似乎是為了給朱震亨的命運再加上些分量,竟然安排了一個有趣的道路。
這個時候,在朱震亨家鄉不遠的東陽八華山中,來了位高人。此人叫許文懿,是宋代大理學家朱熹的四傳弟子。他來到八華山中開始講授程朱理學。
這位在當年那可是大名人,名聲大得很,跟現在相比,估計比眼下《百家講壇》的那幾位名氣可要大多了。
這位許文懿往這山裡一住,四方的追星族就開始來了——敢情在那個時候就有追星族這碼事兒了。
記載中這樣描述當時的情況,說擔著行李鋪蓋到八華山裡跟許文懿公學習的人,有幾百人之多。
也不知道沒有擴音機揚聲器的許老先生是怎麼講課的。總之當時許文懿老先生辦了個巨型的補習班,影響頗大,為現在的許多民辦學校所不及。
最關鍵的是社會效益極佳,大家反應極好,都說他講得明白,本來挺複雜的能把人難為得想撞牆的大道理,經他那麼一講,明白了。一落了幾次榜連個專科都沒撈上的笨孩子,經他這麼一補習,居然考上了省重點。所以家長們都急了,就是讓交擇校費贊助費都在所不惜,勢在必奪。
這消息也傳到了朱震亨的耳朵裡。
別誤會,不是朱震亨也要送孩子去,是他自己要去。
朱震亨此時三十六歲了。
當時的大文人宋濂記載道:「(朱震亨聽說後)嘆曰:丈夫所學,不務聞道,而唯俠是尚,不亦惑乎?」於是拎著行李就往八華山去了。
每次我看到這的時候都覺得有點恍惚,隱約感覺似乎朱震亨有跟著起鬨的嫌疑。
也就是說,這個記載有點讓人不大明白,朱震亨還沒有去學呢,怎麼就幡然醒悟了呢?
難道,聽到這麼個小道消息,或者在食堂門口的招貼欄看到個招生海報,就突然發了這麼大個感慨?然後人生觀都改變了?
您信麼?
那麼,這又到底是為了什麼呢?為什麼朱震亨會突然發出這樣的感慨呢?
讓我們從他當時的年齡來分析吧。
一個人在三十六歲時會想些什麼呢?
尤其是一個無正當職業,但心中還隱約有點兒小抱負的人,在三十六歲時會盤算些什麼呢?
他一定是每天都在琢磨自己未來的人生之路。因為馬上就要進入四張的年齡了,再不幹點兒什麼,可就要幹什麼都沒戲了。
難道這一生就要這樣混過去嗎?朱震亨一定是在心中反覆想這個問題很久了。
而許文懿老師的到來,只是給朱震亨一個做決定的機會而已。
三十六歲重新回到學校,心情一定既新鮮又感到急迫,因而在補習班裡表現得非常勤奮。
老先生課講得也確實不是蓋的,那叫一個明白,人生的道理掰開了講。
宋濂描述當時朱震亨聽了許文懿公講的課以後,回想到自己以前任性的生活態度,「汗下如雨」,這種記錄宋濂沒有必要瞎掰,想必是朱震亨自己曾經形容過自己當時的狼狽狀態,宋濂就記載下來了,否則如此細節別人無法臆想。
朱震亨在接觸到朱熹的理學思想後,感到深受震動,深加研習,感到日有所悟,學問日長。他幾乎每天和同學們探討問題或者看書到四鼓時分,力爭把每個問題都搞清楚,「不以一毫苟且自恕」。
程朱理學中的格致思想對朱震亨日後的醫學思想影響甚大,連他寫的一本著名醫著都以此為名:《格致餘論》。
在跟隨許文懿公學習的四年裡,朱震亨猶如一隻正在蛻皮的蟬,在撕皮裂膚的痛苦中,蛻去舊有的皮膚,獲得了嶄新的軀體。
他用四年的時間由一個性情不穩定的青年,變成了一個堅毅的、有深厚的國學功底的中年人。
時機終於到了,中醫歷史上的那個中醫大家朱丹溪就要出現了,上天終於即將安排朱震亨走上中醫之路了!
那麼,到底是什麼樣的契機最後促使朱震亨走上中醫之路呢?
心痛的感覺
在經過了四年的苦讀後,朱震亨準備參加科舉考試了。
對於其中經過,有兩種說法,一種是說朱震亨去考試前在算命的地方佔了一卦,不吉,遂不參加了,這種說法的來源估計是宋濂的《故丹溪先生朱公石表辭》中的「幸沾一命,以驗其所施」這句話;另一種比較靠譜的說法是朱震亨參加了鄉試,但失敗了。其實無論具體的情況如何,都不影響事情的發展,總之是朱震亨的科舉之途不利。
在這個關頭,朱震亨的家裡又發生了一件給他巨大打擊的事情。
他的妻子戚氏,患了「積痰」病,在請了醫生治療後,由於治療錯誤,去世了。
戚氏和朱震亨的母親同姓,估計是同一家族的人,為朱震亨養育了兩個兒子,四個女兒。
她陪著朱震亨走過了人生最低谷的時刻,陪著朱震亨度過了迷茫的青年時代,在朱震亨還沒有走上醫學道路的時候,在榮譽還沒有到來的時候,離開了朱震亨。
最令人欷歔的是:她竟然沒有親眼見到自己的丈夫是怎樣成為一個偉大的醫生的。
朱震亨此時的心中是怎樣的感受呢?
他把這種感受寫進了他的最重要的醫著《格致餘論》第一頁的序中,他記載到:「因追念先子之內傷,伯考之瞀悶,叔考之鼻衄,幼弟之腿痛,室人之積痰,一皆歿於藥之誤也。
心膽摧裂,痛不可追!」
心膽摧裂,痛不可追,這是怎樣的悲憤!
必須承認老天爺給朱震亨的打擊是殘酷的,一個家族中最親近的人幾乎全部在庸醫的治療下離他而去。
他的父親,他的大伯,他的叔叔,他的小弟,最後是他的妻子。
朱震亨,你能夠挺過這樣的打擊嗎?
在這個時候,他的老師許文懿發言了,估計他對朱震亨的才學已經觀察很久了,認為他應該有更大的用處。
要知道,這位許老師自己的身體不大好,一直是帶病堅持教學的,他在最初的時候是「病心痛」,後來由於用藥的錯誤,結果在治療了數十年之後開始「足攣痛甚」,又亂治了數年後不但沒有好,反而變得非常重,自己已經覺得是個「廢人」了。
可見,這位許老先生當時病得不輕。可雖然他的身體有病,但他的目光還是敏銳的,
他一直觀察著朱震亨,覺得這是個可造之才。
他把朱震亨拉到床前,對他說:「我病了這麼多年,痛苦異常,估計不是一般的醫生能夠救得了我的,你是一個稟賦聰異的人,以此才學,如果學醫,一定會成為個好醫生的啊!」
然後,他用充滿期待的目光望著朱震亨。
朱震亨,你肯放棄科舉,從此學醫嗎?
你肯放棄功名,走上救人這條充滿荊棘之路嗎?
你知道,學醫有多麼艱苦嗎?
你知道,面對著那些患病的窮困人,你的收入將菲薄嗎?
你知道,這是個每天都面對因病痛而痛苦的臉的工作嗎?
朱震亨的目光變得堅定。
他的手緊緊地握著老師的手:「老師,我已經決定,一心學醫,濟世活人,永不放棄!」
然後他走了,「悉焚棄向所習舉子業」,開始了學醫的生涯。
許老先生望著震亨的背影,充滿了期待,因為此時他開始確信,最終能夠救自己的,只有眼前這個人——朱丹溪。
的確,當這個人再次回到這裡的時候,他已經不是往日的朱震亨了,他已經成為了中醫歷史上著名的朱丹溪。
(未完待續。。。如要繼續連載,請在最下方「閱讀原文」後使勁贊我)
I 版權聲明
I 投稿微信:xiaomingtang0531
添加微信號:xiaomingtang0531,輸入申請入群,驗證身份後可有機會加入到「中醫志願者聯盟」大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