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陳淡寧/文 駱穎馨/設計
第一期的【春天冷知識】推出以後我們後臺收到了許多讀者的留言,比如:
掌聲送給這位有心的讀者。
為了答謝讀者的肯定和支持,所以本周我們的【春天冷知識】加更一期。
在上一期的讀者評論裡,有讀者表示我們的欄目:漲了知識,飽了眼福,主要想吃。
好的,那麼本期【春天冷知識】我們就來聊聊好吃的春天。
春日至,萬物生。許多植物的春芽不僅營養豐富還味道鮮美。而本期第一位登場的嘉賓,正是春季野菜中的王者:薺菜。
這個王者不是我吹的,是中國歷代文人吹的,從先秦至今,代代都有以薺菜入詩的作品。能讓向來走硬漢猛男路線的辛棄疾老師,都寫出「城中桃李愁風雨,春在溪頭薺菜花」這麼小清新詩句的薺菜,確實有其獨特的魅力。
當然宋朝「第一薺菜吹」的頭銜,肯定是屬於我們熱愛喝酒跟擼貓的陸遊老師。陸老師現存的詩作中,有30多首是跟薺菜有關的。且不算那些託物言志讚美薺菜生命力旺盛、氣節不屈的句子,就光寫「吃薺菜」這一項,就有「日日思歸飽蕨薇!春來薺美勿忘歸」、「挑根擇菜無虛日!直到花開如雪時」等等……連在一起看大家可以發現陸老師從春天薺菜可以吃的時候開始要一直吃到薺菜開花不能吃為止。他甚至還對自己烹飪薺菜的方式特別自信,寫道:小著鹽醯助滋味!微加薑桂發精神。風爐歙缽窮家活! 妙訣何曾肯授人。
但其實,除了吃,薺菜其實也有別的功效。
而且薺菜的果實也長得非常可愛,是「比心」的形狀。
相比老少鹹宜人見人愛價格也平易近人的薺菜,本期的第二位嘉賓香椿就略微有那麼一丟丟的爭議。每年春天,香椿都會因其昂貴的身價至少成為一次新聞主角。
中國人吃香椿也有歷史傳統。穀雨前後香椿就上爬上餐桌了,有道是「三月八,吃椿芽兒」。那麼為啥香椿芽這麼鮮?我們看圖說話。
為了拓展一下今年吃香椿的思路,我去搜了一下香椿的烹飪方法。
然後搜索結果包括:香椿炒雞蛋、香椿雞蛋卷和香椿雞蛋餅。
……行吧。反正中華美食的絕學之一就是:遇菜不知怎麼燒,炒蛋一般錯不了。
感覺這和隔壁日本「萬物皆可天婦羅」是一個原理。
其實本來本期冷知識只請了樓上這兩位嘉賓,但我的一位同事表示不服:
「婆婆丁難道不配擁有姓名嗎!」
婆婆丁,是一些地方對蒲公英的叫法。相比薺菜和香椿,無論是詩文裡的吟詠還是食用的習俗,蒲公英都顯得比較小眾。但在中藥裡被寫作「黃花地丁」的它,有清熱,解毒,利尿之效的記載。
作為野菜食用的是早春時期蒲公英的嫩葉。口感類似菠菜,但略苦,這可能就是蒲公英食用不那麼大眾的主要原因。
往期連結:
春天冷知識第一期:鬱金香、毛竹、綠頭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