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部三

2021-02-12 藍寶戀影像館

附子

釋名其母名曰烏頭。

氣味辛、溫、有大毒。

主治

1、少陰傷寒(初得二、三日,脈微細,但昏昏欲睡,小便白色)。用麻黃(去節)二兩、甘草(炙)二兩、附子(炮,去皮)一枚,水七升。先煮麻黃去沫,再加入其餘二藥,煮汁成三升,分作三次服下。令病人發微汗。引方名「麻黃附子甘草湯」。

2、少陰發熱(少陰病初得,反發熱而脈沉)。用麻黃(去節)二兩、附子(炮)去皮一枚、細辛二兩,水一鬥。先煮麻黃去沫,再加入其餘二藥,煮汁成三成,分作三次服下。令病人發微汗。此方名「麻典附子細辛湯。」

3、少陰下利(下得清谷,裡寒外熱,手足厥逆,脈微欲絕。身不惡寒,反而面赤,或腹痛,或乾嘔,或咽痛)。用大附子一個(去皮,切成片)、甘草(炙)二兩、乾薑三兩,加不沽升,煮成一升,分兩次溫服,脈出現即愈。面赤,加蔥九根;腹痛,加芍藥二兩;乾嘔,加生薑二兩;咽痛,加桔梗一兩;利止,而脈不出,加人參二兩。此方名「脈四逆湯」。

4、陰病惡寒(傷寒已發汗,不解,反惡寒,是體虛的現象)。芍藥三兩、甘草(炙)三兩、附子(炮,去皮)一枚,加水五程式,煮成一升五合。分次服下。此方名「芍藥甘草附子湯」。

5、陰盛格陽(病人躁熱面飲水、脈沉、手足厥逆)。用大附子一枚,燒存性,研為末,蜜水調服。逼散寒氣後使熱氣上升,汗出乃愈此方名「霹靂散」。

6、中風痰厥(昏不積壓人,口眼歪斜)。用生川烏頭、生附子,都去掉皮臍,各取半兩,和一南星一兩,生木香二錢五分。各藥混合後,每取五錢,加生薑十片、水二碗,煎成一碗溫服。此方名「五生飲」。

7、風病癱緩(手足軟垂,口眼歪斜,語音蹇澀,步履不正)。用川烏頭(去皮臍),五靈脂各五兩,共研為末,加龍腦、麝香溫酒送下。一天服三次。服至五、七丸,便覺手能抬動。腳能移步,吃至十丸,可以梳頭,此方名「神驗烏龍丹」。

8、風寒溼痺(麻木不仁,或手足不遂)。用香白米煮粥一碗,加入生川烏頭末四錢,慢熬適當,下姜汗一匙、蜜三大匙,空腹服下。或加薏苡末二亦可。

9、風癇。用生川烏頭(去皮)二錢半、五靈脂半兩,共研為末,加豬心血和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一丸,薑湯送下。

10、小兒慢驚(抽筋,涎壅厥逆)。用生川烏頭(去皮臍)一兩、全蠍十個(去尾),分作三他,每服用水一碗、姜七片煎藥飲下。

11、小兒囟陷。用烏頭附子(生,去皮臍)二鯛、雄黃八分,共研為末。以蔥根搗和作餅巾2陷處。

12、腳氣腫痛。用黑附子一個(生,去皮臍),研為末,加生薑汁調成膏塗腫痛處。藥幹再塗,到腫消為止。

13、多年頭痛。用川烏頭、天南星,等分為末,蔥汁調塗太陽穴。

14、耳鳴不止。用烏頭(燒作灰)、菖蒲,等分為末棉花裹著塞耳內。一天換藥兩次。

15、牙痛。用附子一兩(燒灰)、枯礬一分,共研為末,擦牙。又方:川烏頭、川附子,生三匣麵糊成丸子,如小豆在。每次以制包一丸咬口中,又方;用炮附子末納牙孔中,痛乃止。

16、虛寒腰痛。用鹿茸(去毛,酥炙微黃)、附子(炮,去皮臍)各二兩,鹽花三分,共三工業區末,加棗肉和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服,溫酒送下。

17、寒熱瘧疾。用附子一枚重五錢者,裹在面中火煨,然後去面,加人參、丹砂各一錢,共研為末,加煉蜜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未發病前連進三服。如藥有效,則有嘔吐現象或身體有麻木感覺,否則次日須再次服藥。

18、水洩久痢(lì)。用川烏頭二枚,一枚生用,另一枚以黑豆半合同煮熟,一起研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五丸,黃連湯送下。

19、陽虛吐血。用生地黃一斤,搗成汁,加酒少許。另以熟附子一兩半,去皮臍,切成片,放入地黃汁內,石器中煮成膏,取出附片焙乾,同山藥三兩研為末,再以膏調末成為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服,米湯送下。

20、白濁。用熟附子研為末。每服二錢,加姜三片、水一碗煮至六成,溫服。|

21、月經不調。用熟附子(去皮)當歸等分。每服三錢,水煎服。

22、癰疽腫毒辣。用川烏頭(炒)、黃櫱(炒)各一兩,研末唾液調塗患處。留頭。藥幹則以淘米水潤溼。

23、疔瘡(chuāng)腫痛。用醋和附子末塗患處。藥幹再塗。

24、疥癬,用川烏頭生切,煎水洗,甚驗。

25、手足凍裂。用附子去皮,研為末,以水、面調塗,有效。

 

天雄《本草綱目》

天雄

釋名白幕。

氣味辛、溫、有大毒。

主治

1、元陽虛損(寒邪外攻,手足厥冷,大便滑數,小便白渾,六脈沉微)。用烏頭、附子、天雄一起炮製並去皮臍,等分咬細,每服四錢,加水二碗、姜十五片,煎至成,溫服。此方名「三建湯」。

2、男子失精。用天雄三兩(炮)、白朮八兩、桂枝六兩、龍骨三兩,共三細。每服半錢,酒送下。

3、大風癩。用天雄、烏頭的苗及根,去土勿洗,搗成汁。另取細粒黑豆(不脫皮者)浸葉中一夜。次日取豆曬乾,如此七浸七曬,可供服用。開始時每次吞服三枚,以後漸加至六七枚。禁忌豬雞肉及蒜,犯之即死。

 

側子《本草綱目》

側子

氣味辛、大熱、有大毒。

主治癰腫風痺、腰腳疼,筋攣急,遍身風疹等。

 

漏籃子《本草綱目》

漏籃子

釋名木鱉子、虎掌。

氣味苦、辛、有毒。

主治惡痢(lì)冷漏瘡(chuāng),惡瘡(chuāng)癘風。

 

烏頭《本草綱目》

烏頭

釋名烏喙、草烏頭、土附子、奚毒、耿子、毒公、金鴉。苗名:莨、芨、堇、獨白草、鴛鴦菊。汁煎名射罔。

氣味(烏頭)辛、溫、有大毒。(烏喙,一名兩頭尖)辛、微溫、有大毒。(射罔)苦、有大毒。

主治

1、中風癱瘓(手中顫動,言語蹇澀)用草烏頭(炮,去皮)四兩,川烏頭(炮,去皮)二兩,乳香、沒藥各一兩,共研為末;生烏豆一升,以斑蝥三至七個,去頭翅,同煮豆熟,取豆,焙乾為末,加入上述藥末中,以醋、面調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溫酒送下。此方名「左經丸」。

2、癱瘓頑負(風節疼痛,下元虛冷,一切風瘡(chuāng))。用草烏頭、川烏頭、兩頭尖各三錢,硫磺、麝香、丁香各一錢,木鱉子五個,共研為末。再以熟艾揉軟,合在一起用草紙包裹。燒燻痛處。此方名「雷丸」。

3、腰腳冷痛。用烏頭三個,去皮臍,研細,醋調貼痛處。

4、久患頭風。用草烏頭尖(生)一分、赤小豆三十五粒、麝香二分,共研為末。每服半錢,冷薄荷湯送上。

5、耳鳴耳癢(耳中如聞流樂聲及風聲,不治成聾)用新掘得的生烏頭,乘溼削如棗核大,塞耳內。一天換二次,幾天病癒。

6、喉痺口噤。用草烏頭、皂莢,等分為末,加麝香少許擦牙,並吸入鼻內,牙關自開,又方:用草烏尖、石膽,等分為末,每用一錢,以醋煮皂莢的液汁調稀,掃塗腫上,流涎幾次,其毒即破。

7、脾、寒、厥瘧(先寒後熱,名寒瘧;但寒不熱,面色黑者名厥瘧;寒多熱少,百黃腹痛,脾瘧)用上等草烏頭削去皮,開水泡幾次,密蓋一段時間,取出切細、焙乾,研為末,加猛然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清早服,以姜十片,棗三枚、蔥三根煎湯送下,隔一、兩小時再服藥一次。

8、腹中癥結。用射罔二兩、椒三百粒,共搗為末,加雞蛋白和成丸子,如麻子大。每服一丸,漸至三丸,病癒為止。

9、內痔不出。用生草烏頭切片,加醋熬成膏,攤貼患處,次日即可把根拔出。又方:兩頭尖一兩、巴豆四個,搗爛貼患睡,疔自拔出。

10、疔毒惡腫。用生草烏頭切片,加醋熬成膏,攤貼患處,次日即可把根拔出。又方:兩頭尖一兩、巴豆四個,搗爛貼患處,疔自拔出。

11、遍身生瘡(chuāng)(陰囊及兩腳最多)。用草烏頭一兩,鹽一兩,化水泡一夜,炒紅,研為末;另取豬腰子一個,去膜煨熟。竹刀切細、搗爛,加醋、糊調藥末為丸,如綠豆在。每服三十丸,空心服,鹽湯送下。

12、瘰癧初起(未破,發寒發熱)。用草烏頭頭半兩、木鱉子二個,加米醋磨細,再投入搗爛的蔥頭和蝗蚓糞少許,調勻敷患處,外貼紙條,留通氣孔。

 

白附子《本草綱目》

白附子

氣味辛、甘、大溫、有小毒。

主治

1、中風口,半身不遂。用白附子、白僵蠶、全蠍等分,生研為末。每服二錢,熱酒調下。

2、風痰眩暈(頭痛,胸隔不利)。用白附子(炮,去皮臍)半斤、硃砂二兩二錢半,龍腦一錢,共研為末,加粟米飯做成丸子,如小豆大。每服三十丸,飯後服,茶或酒送下。

3、赤白清真斑。用白附子、硫磺,等分為末,加薑汁調稀,以匣蒂蘸搽(chá)。一天可搽(chá)數次。

4、喉痺腫痛。用白附子末。枯礬,等分研細,塗舌上,有涎水吐出。

5、偏附疝氣。用白附子一個,研為末,加口涎調填臍上,再以艾灸三壯或五壯,即愈。

6、小兒慢脾驚風。用白附子半兩、天南星半兩、黑附子一錢,並炮去皮為末。每服二錢,加生薑五片,水煎服。此方變治大人風,止吐化痰。

 

虎掌《本草綱目》

虎掌

釋名虎膏、鬼。

氣味苦、溫、有大毒。

主治

1、中風口噤目閉。用天南星研為末,加白龍腦等分,調勻。每次用手指點末擦齧二、三十遍,口自開。此方名「開失散」或「破棺散」。

2、小兒驚風。用一兩重的天南星一個,放酒中浸透。取出,安新瓦上,周圍用炭火炙裂。放冷,出火毒。研為末,加硃砂一分。每服半錢,荊芥湯調下。每日空心服一次。午時再服一次。此主名「墜涎散」。

3、口眼斜。用天南星(生)研為末,自然薑汁調勻。病在左,敷右側;病在右,敷左側。

4、角弓反張。用天南星、半夏,等分為末,薑汁、竹瀝灌下一錢。同時烘炙印堂。

5、痰迷心竅(心膽被驚,神不守舍,恍惚健忘,妄言妄見)。用天南星一斤,先掘一土坑,以炭火三十斤燒紅,倒入酒五升,滲幹後,把天南星安放在內,用盆蓋住,勿令走氣。次日取出研為末,加琥珀一兩、硃砂二兩,共研細,以生薑汁調面將藥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至五十丸,煎人參、石菖蒲湯送下。一天服三次此方名「壽星丸」。

6、吐洩不止,四肢厥逆,甚至不省人事。用天南星研為末,每服三錢,加棗二枚,水二盅,煎取八成,溫服。無效,可再服。此方名「回陽散」。

7、小兒解顱(囟門不合,鼻塞不通)。用天南星炮過,去皮,研為末,加淡醋調勻攤布上,貼囟門,再把手烘熱,頻頻在囟門處摩熨。

8、下顎脫。用天南星末,調薑汁塗兩頰,一夜即能使關節處長原。

9、喉風喉痺。用天南星一個,挖空,放入白僵蠶七枚,紙包煨熟,研為末,薑汁調服一錢。病重者灌下,吐涎即愈。此方名「如聖散」。

10、身面疣子。用醋調天南星末塗搽(chá)。

 

局箬《本草綱目》

局箬

釋名鬼芋、鬼頭。

氣味(根)辛、寒、有毒。

主治癰腫風毒(磨漿敷塗)。亦治消竭。

 

半夏《本草綱目》

半夏

釋名守田、水玉、地文、和姑。

氣味(根)辛、平、有毒。

主治

1、老人風痰。用半夏(泡七次,焙過)、硝石各半兩,共研為末,加入白面搗勻,調水做成丸子,如綠豆大。每服五十丸,薑湯送下。

2、風痰頭暈(哎逆目眩,面色黃,脈弦)。用生半夏、生天南星、寒水石(煅)各一兩,天麻半兩,雄黃二錢,小麥麵三兩,共研為末,加水和成餅,水煮浮起,取出搗爛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薑湯送下。極效。亦治風痰咳嗽、二便不通、風痰頭痛等病。

3、熱痰咳嗽(煩熱面赤,口燥心痛,脈洪數)。用半夏、天南星各一兩,黃芩一兩半,共研為末,加薑汁浸蒸餅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五十至七十丸,飯後服,薑湯送下。此方名「小黃丸」。

4、溼痰咳嗽(面黃體重,貪睡易驚,消化力弱,脈緩)。用半夏、天南星各一兩,白朮一兩半,共研為末加薄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五十至七十丸薑湯送下。此方名「白朮丸」。

5、氣痰咳嗽(面白氣促,洒淅惡寒,憂悉不樂,脈澀)。用半夏、天南星各一兩,官桂半兩,共研為末,加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薑湯送下。此方名「玉粉丸」。

6、嘔吐反胃。用半夏三升、人參三兩、白蜜一升、水一半二千,細搗過,煮成三升半,溫服一升。一天服兩次。此方名為「大半夏湯」。

7、黃疸喘滿,小便自利,不可除熱。用半夏、生薑各半斤,加水七升,煮取一升五合,分兩次服下。

8、老人便結。用半夏(泡,炒)、生硫磺,等分為末加自然薑汁煮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服,溫酒送下。此方名「半硫丸」。

9、失血喘急(吐血下血,崩中帶下,喘急痰嘔,中滿宿瘀)。用半夏捶扁,包在以薑汁調勻的面中,放火上煨黃,研為末,加米糊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白開水送下。

10、喉痺腫塞。用生半夏末鼻內,涎出見效。

11、骨鯁在咽。用半夏、白牙,等分為末,取一匙,水衝服,當嘔出。忌食羊肉。

 

蚤休《本草綱目》

蚤休

釋名蚩休、螫休、紫河車、重臺、重樓金線、三層草、七葉一枝花、草甘遂、白甘遂。

氣味(根)苦、微寒、有毒。

主治驚闡、瘰癧、癰腫。磨醋敷癰腫蛇毒,甚有效。

 

鬼臼《本草綱目》

鬼臼

釋名九說、天說、鬼藥、解毒、爵犀、馬目毒公、害母草、羞天花、術律草、枸田草、獨腳蓮、獨荷草、山荷葉、旱荷、八角盤、唐婆鏡。

氣味(根)辛、溫、有毒。

主治

1、子死腹中(胞破不生)。用鬼臼不拘多少,研為末。每服一錢,加酒一碗,煎至八成,一次服下,死胎即出。此方名「一字神散」。非常有效。

2、發寒發熱,身上長瘡(chuāng),古代迷信,說這是鬼怪作祟,稱為「射工中人」。用鬼臼葉一把泡苦酒中,搗取汁,每服一升,一天服兩次。

 

射幹《本草綱目》

射幹

釋名烏扇、烏、烏吹,烏蒲、鳳、鬼扇,扁竹、仙人掌、紫金牛、野萱花、草姜、黃遠。

氣味(根據)甘、平、有毒。

主治

1、咽喉腫痛。用射乾花根、山豆根,陰乾為末,吹喉部,有特效。

2、喉痺不通。用射幹一片,口含咽汁。

3、二便不通,諸藥不效。用射幹根(生於水邊者為最好),研汁一碗,服下即通。

4、腹部積水,皮膚發黑。用射幹根搗汁服一杯,水即下。

5、陰疝腫刺。治方同上。

6、乳癰初起。取射幹根(要象僵蠶狀)和萱草根,共研為末,加蜜調敷,極有效。

 

玉簪(zān)《本草綱目》

玉簪(zān)

釋名白仙。

氣味(根)甘、辛、寒、有毒。

主治搗汁服,解一切毒,下骨鯁,塗癰腫。

 

鳳仙《本草綱目》

鳳仙

釋名急性子、早珍珠、金鳳花、小桃紅,夾竹桃、海,染指甲草,菊婢。

氣味(子)微苦、溫、有小毒。(花)甘、滑、溫、無毒。(根、葉)苦、甘、辛、有小毒。

主治

1、噎食不下。用鳳仙花子,酒浸三夜,曬乾,研為末,加酒調成丸子,如綠豆大。每服八粒,溫酒送下。

2、咽中骨鯁。用白鳳仙子研水一大口,倒在竹筒中灌入咽內,鯁物即可變軟,或把鳳仙子研末吹喉亦可。不宜著齒,免齒受損。

3、蛇咬傷。用鳳仙花搗酒服。

4、打傷腫痛。用鳳仙葉搗成泥,塗腫破處,藥幹即換,一夜血散。冬季則用預採的幹葉研成末,水調塗。

 

坐拿草《本草綱目》

坐拿草

氣味辛、熱、有毒。

主治跌打損傷、風痺,亦壯盤骨。膈上虛熱,小便赤澀,神困多睡。用坐拿草、大黃、赤芍藥、木香、升麻、麥門冬、黃芪、木通、酸棗仁、薏苡仁、枳殼,等分為末,加蜜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麥門冬湯送下。

 

曼陀羅花《本草綱目》

曼陀羅花

釋名風匣兒、山茄子。

氣味(花、子)辛、溫、有毒。

主治

1、臉上生瘡(chuāng)。用曼陀羅花曬乾,研為末,取少許敷貼瘡(chuāng)上。

2、小兒慢驚。用曼陀羅花七朵,天麻二錢半,全蠍(炒)十枚,天南星(炮)、丹砂、乳香各二錢半,共研為末。每服半錢,薄荷湯調下。

3、大腸脫肛。用曼陀羅子連殼一對、橡鬥十六個,同銼,水煎開三、五次,加入樸硝少許洗患處。

4、作麻醉藥。秋季採曼陀羅花、火麻子花,陰乾,等分為末,熱酒調服三錢。為一會即昏昏如醉。割瘡(chuāng)、炙火宜先服此,即不覺痛苦。

 

羊躑躅《本草綱目》

羊躑躅

釋名黃躑躅、黃杜鵑、羊不食草、鬧羊花、驚羊花,老虎花、玉枝。

氣味(花)辛、溫、有大毒。

主治

1、風痰注痛。用羊躑躅花、天南星,一起生搗作餅,蒸四、五遍,以衡布袋收存。用時取焙為末,加蒸餅和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丸,溫酒送下。腰腳骨痛,空心服;手臂痛,飯後服。

2、風溼痺痛(手足身體收攝不遂,肢節疼痛,言語蹇澀)。用凌晨躑躅花,酒攔後蒸過,曬乾,研為末。每服五分,以牛乳一合、酒二合調服。

 

芫花《本草綱目》

芫花

釋名杜芫、赤芫、去水、毒魚、頭痛花、兒草、敗華。根名黃大戟、蜀桑。

氣味(花、根)辛、溫、有小毒。

主治

1、突發咳嗽。用芫花一升,加水三升煮汁一升,以棗十四枚,放入汁中煮幹,一天吃五枚,必愈。

2、咳嗽有痰。用芫花一兩(炒),加水一升,煮開四次,去渣,再加入白糖半斤。每服約一個棗子大的量。忌食酸鹹物。

3、乾嘔脅痛(傷寒有時頭痛,心下痞滿,痛引兩脅,乾嘔短氣,汗出而不惡寒)。用芫花(熬過)、甘遂、大戟,等分為末。以大棗十枚、水一升半,煮成八合後,去渣納藥。體壯者服一錢,弱者半錢,清晨服下。能下瀉則病除,否則次晨再服藥。此方名「十棗湯」。

4、水腫。用上方(十棗湯)加大黃、甘草五物各一兩,大棗十枚,同煮,如上法服。另方:藥中再加硭硝一兩。

5、久瘧,腹脅堅痛。用芫花(炒)二兩,硃砂五錢,共研為末,加蜜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十丸,棗湯送下。

6、水盅脹滿。用芫花、枳殼等分,先以醋把芫花煮爛,再加枳殼煮爛,一起搗勻做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白湯送下。

7、子宮結塊,月經不通。用芫花根三兩,銼細,炒黃,研為末。每服一錢,桃仁煎湯調下。瀉下惡物即愈。

8、牙痛難忍,諸藥不效。用芫花末擦牙令熱。痛定後,以溫水漱口。

9、癰腫初起。用芫花末和膠塗搽(chá)。

10、痔瘡(chuāng)。用芫根一把,搗爛,慢火煎成膏,將絲線於膏內度過,以線系痔,當有微痛的感覺。等痔瘡(chuāng)乾落後,即以紙捻蘸膏納入肛門中,可以便痔瘡(chuāng)斷根。另方:只搗汁浸線一夜即用,不必熬膏。

 

莽草《本草綱目》

莽草

釋名芒草、鼠莽。

氣味(葉)辛、溫、有毒。

主治

1、賊風腫痺(風入五臟,恍惚)。用莽草一斤,烏頭、附子、躑躅各二兩,切細,以水和醋泡一夜。取出,和豬油一斤同煎,去渣,手蘸藥汁摩病處幾百次,可愈。此法亦治癬疥雜瘡(chuāng)。耳鼻疾,可以棉裹藥汁塞。此方名「莽草膏」。

2、小兒風闡(抽筋、翻眼,重者一天發病數十次)。用莽草、舅丸各一雞蛋黃大,和豬油一斤同煎,去渣,手蘸藥汁摩病處幾百次,可愈。此法亦治癬疥雜瘡(chuāng)。耳鼻有疾,可以用棉裹藥汁塞住。此方名「莽草膏」。

3、頭風久痛。作莽草煎湯洗頭。勿令藥汁入目。

4、瘰癧結核。用莽草一兩,研為末加雞蛋白調勻,塗布上幟瘡(chuāng)。一天換藥二次。

5、乳腫不消。用莽草、小豆,等分為末,加苦酒和勻,敷患處。

6、風蟲牙痛及喉痺。用莽草葉煎湯。熱時含口中,過一會吐去,很有效。

 

茵芋《本草綱目》

茵芋

釋名芫草、卑共。

氣味(莖、葉)苦、溫、有毒。

主治

1、手足枯痺拘攣。用茵芋、附子、天雄、烏頭、秦艽、女萎、防風、防己、石南葉、躑躅花、細辛、桂心各一兩,切細,裝薄布袋中,以酒一鬥浸漬。幾日後,取酒飲服。每服一合,一天兩次。手足只感微痺即止。此方名「茵芋酒」。

2、腳氣病(風氣積滯而成,發時甚疼)。用茵芋葉(炒)、薏苡仁各半兩,鬱李仁一兩,牽牛子三兩(生,研末),共研為末,加煉蜜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五更時以姜、棗煎湯送下。以瀉為驗。未瀉再服。此方名「茵芋丸」。

 

石龍芮《本草綱目》

石龍芮

釋名地椹、天豆、石能、魯果能、水堇、苦堇、堇葵、胡椒菜彭根。

氣味(子)苦、平、無毒。(葉)甘、寒、無毒。

主治(子)風溼寒痺,補腎明目;(葉)前癰腫毒瘡(chuāng),下瘀血,止霍亂。

 

鉤吻《本草綱目》

鉤吻

釋名野葛、毒根、胡蔓草、斷腸草、黃藤、火把花。

氣味辛、溫、大有毒。

主治腳膝痺痛,四肢拘攣,惡瘡(chuāng)疥蟲,咳逆上氣,喉痺咽塞。

 

菟絲子《本草綱目》

菟絲子

釋名菟縷、菟、菟蘆丘、赤綱、玉女唐蒙、火焰草、野狐絲、金線草。

氣味(子)辛、甘平、無毒。

主治

1、消渴不止。用菟絲子煎汁隨意飲服,以止為度。

2、白濁遺精(思慮太過,心腎虛損,真陽不固,漸有遺瀝,小便白濁,夢中洩精)。用菟絲子五兩、白茯苓三兩、石蓮肉二兩,共研為末,加酒、糊酒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至九十丸空心服,鹽湯送下。此方名「茯菟丸」。

3、小便淋瀝。用菟絲子煮汁飲服。

4、小便赤濁(心腎不足,精少血燥,口乾煩熱,頭號暈心慌)。用菟絲子、麥門冬,等分為末,加蜜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七十丸,鹽湯送下。

5、腰膝疼痛(頑麻無力)。用菟絲子(洗過)一兩、牛膝二兩,酒泡過,取出晾乾,研為末,將原酒煮糊調藥成丸如梧子大。每服二、三十丸,空心服,酒送下。

6、肝傷目暗。用菟絲子三兩,泡酒中三天,取出晾乾,研為末,以雞蛋白和藥成丸,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服,溫酒送下。

7、身、面突然浮腫。用菟絲子一升,在酒五升中浸泡兩、三夜,每飲一升。一天三次,腫不消,繼續服藥。

8、癬瘡(chuāng)。用菟絲子炒過,研為末,加油調勻敷瘡(chuāng)上。

9、痔瘡(chuāng)。用菟絲子熬成黃黑包,研為末,加雞蛋白調勻塗搽(chá)。

 

覆盆子《本草綱目》

覆盆子

釋名奎、西國草、畢楞伽、大麥莓、插田包、烏包子。

氣味甘、平、無毒。

主治益腎臟,治陽痿,縮小便,補肚明目(葉亦有明目作用)

 

使君子《本草綱目》

使君子

釋名留求子。

氣味甘、溫、無毒。

主治

1、小兒脾疳。用使君子、蘆薈,等分為末。每服一錢,米湯送下。

2、小兒痞塊(腹大,肌瘦而黃,漸成疳疾)。用使君子仁三錢、木鱉子仁五錢,共研為末,滴水做成丸子,如龍眼大。每取一丸,放入一個破了頂的雞蛋中,飯上蒸熟,空心服。

3、蛔蟲病。用使君子為末,五更時以米湯調服一錢。

4、小兒虛腫(頭面、陰囊都有浮腫)。用使君子一兩,去殼,加蜜五錢炙炙藥,研細。每服一錢,飯後服,米湯送下。

5、蟲牙疼痛。有使君子煎湯頻嗽。

 

木鱉子《本草綱目》

木鱉子

釋名木蟹。

氣味(仁)甘、溫、無毒。(有人認為:木鱉子有毒,不可食)。

主治

1、酒疸脾黃。用木鱉子磨醋服一、二碗,有腹瀉即見效。

2、腳氣腫痛。用木鱉仁,先切開。麩炒過,再切碎重炒,去油至盡,每兩加厚桂半兩,研為末。每服二錢,熱酒送下,發汗即愈。

3、陰疝偏墜。用木鱉子一個,磨醋調黃櫱、芙蓉兩藥細末,塗敷患處。

4、腹中痞塊。用木鱉子仁五兩,分別放入切開的兩副豬腎中,煨熟,搗爛,再加黃連末三錢,與蒸餅一起和成丸子,如綠豆大。每服三十丸,開水送下。

5、肛門痔痛。用木鱉仁三枚,搗成泥,倒入百沸湯一碗,乘熱先燻後洗。每日三次。

6、多年瘰癧。用木鱉仁二個,去油,研細,加雞蛋白,蒸熟粕於飯後服下。每日一服,半月見效。

7、小兒丹瘤。用木鱉子仁研成泥,調醋敷患處,一日用藥三、五次,有效。

8、風牙腫痛。用木鱉子仁磨醋塗搽(chá)。

 

番木鱉《本草綱目》

番木鱉

釋名馬錢子、苦實把豆、火失刻把都。

氣味(仁)苦、寒、無毒。

主治傷寒熱病,咽喉痺痛,消痞塊(口含咽汁或磨水噙咽)。

 

馬兜鈴《本草綱目》

馬兜鈴

釋名都淋藤、獨行根、土青木香、去南根、三百兩銀藥。

氣味(實)苦、寒、無毒。

主治

1、水腫喘急。用馬兜鈴煎湯,每日服。

2、肺氣喘急。用馬兜鈴二兩,去殼及膜,酥半兩,一起拌勻慢火炒幹,加甘草(炙)一兩,共研為末。每服一七,用水一碗,煎至六成,溫服,或噙口中咽服。

3、痔瘻腫痛。把馬兜鈴放入瓶中,燒回燻患處,有效。

 

盍藤子《本草綱目》

盍藤子

釋名象豆、盍子、合子。

氣味(仁)澀、甘、平、無毒。

主治

1、喉痺腫痛。用盍藤子燒過,研細,酒送服一錢。

2、五痔下血。用盍藤子燒存性,每服二錢,米湯送下。

3、腸風下血。用盍藤子兩個、完好的皂莢子四十九個,共燒存性,研為末。每服二錢,溫酒送下。又方:用盍藤子三枚(選厚重者),溼紙七層包好煨熟、去殼,取肉,研為末。每服一錢,飯前服,黃芪湯送下。一天服一次。

 

預知子《本草綱目》

預知子

釋名聖知子、聖先子、盍合子、仙沼子。

氣味(子、仁)苦、寒、無毒。

主治

1、精神病(心氣不足,精神恍惚,語言錯妄,忪悸煩鬱,憂悉慘戚,喜怒多風扇,健忘少睡,夜多異夢,狂不知人)。用預知子(去皮)、白茯苓、枸杞子石草蒲、茯神、柏子仁、人胡、地骨皮、遠志、山藥、黃精(蒸熟)、硃砂(水飛),等分為末,加煉蜜和成丸子,發芡子大。每嚼服一丸,人參湯送人。

2、癘風(眉落、聲變)。用預知子、雄璜各二兩,共研為末。另以乳香三兩,同水一鬥,煮成五升後,加入藥末熬成膏,收存瓶。飯前一匙,溫酒調下。

 

牽牛子《本草綱目》

牽牛子

釋名黑醜、草金鈴、盆甑草、狗耳草。

氣味(子)苦、寒、有毒。

主治

1、大便不通。用牽牛子半生半熟,研為末。每服二錢,薑湯送下。又方:加大黃等分。又方:加生檳榔等分。

2、水盅脹滿。用白牽牛、黑牽牛各取頭末二錢,大麥麵四兩,和成燒餅,臨醒時烙熟食下,以茶送服。降氣為驗。

3、水腫尿澀。用牽牛研末,每服一匙,以小便通利為度。

4、浮腫氣促,坐臥不安。用牽牛子二兩,微炒,搗成末,浸烏牛尿中一夜,天明後加入蔥白一把,煎開十多次,分二次安心服下。水從小便排出。

5、腳腫。用牽牛子搗成末,加蜜做成丸子,如小豆大,每服五丸生薑湯送下。服藥至小便通利為止。

6、小兒腫病,大小便不利。用黑牽牛、白牽牛各二兩,炒取頭末,加水和成丸子,如綠豆大。每服二十丸,蘿蔔煎湯送下。

7、風熱赤眼,用白牽牛末,加蔥白同煮,研成丸子,如綠豆大。每服五丸,蔥湯送下,服畢,睡半時。

8、臉上粉刺。用黑牽牛末,調入面脂藥中,每日洗搽(chá)臉部。

9、一切癰疸,無名腫毒。用黑白牽牛各一合,布包捶碎,加好醋一碗,熬至八成,露一宿,次日五更溫服。以大便出膿血為妙。此方名「濟世散」。

 

旋花《本草綱目》

旋花

釋名旋、盤根、續筋根、鼓子花、腸草、美草、天劍草、纏枝牡丹。

氣味(花)甘、(根)辛、溫、無毒。

主治腹中寒熱邪氣(用根),臉上黑痣。亦利小便,續筋骨,合刀傷,治丹毒,補勞損,益精氣。

 

紫葳《本草綱目》

紫葳

釋名凌霄、陵苕、陵時、女葳、茇華、武威、瞿陵、鬼目。

氣味(花、根)酸、微寒、無毒。(莖、葉)苦、平、無毒。

主治

1、婦女血崩。用凌霄花為末,每服二錢,酒送下。後服四物湯。

2、糞後下血。用凌霄花浸酒,隨時飲服。

3、消渴。用凌霄花一兩,搗碎,加水一碗半,煎成一碗,分二次服下。

4、通身風癢。用凌霄花為末,服一錢,酒送下。

5、大風癘疾。用凌霄五錢,地龍(焙)、僵蠶(炒)、全蠍(炒)各七個,共研為末。每服二錢,溫酒送下。以出臭汗為效。

6、悲羊瘡(chuāng)(滿臉滿頭,溫爛成瘡(chuāng),延及兩耳,癢而出水)。用凌霄花及葉煎湯,每日搽(chá)洗。

7、月經不行。用凌霄花為末,每服二錢,飯前服,溫酒送下。

 

營實牆蘼《本草綱目》

營實牆蘼

釋名薔薇、山棘、牛棘、牛勒、刺花。

氣味(營實一即薔薇子)酸、溫、無毒。(根)苦、澀、冷、無毒。

主治

1、消渴尿多。用薔薇根一把,水煎,每日服用。

2、小兒尿床。用薔薇根五錢,煎酒夜飲。

3、口咽痛癢(發聲不出)。用薔薇根皮、射幹各一兩,甘草(炙)半兩,每取二錢,水煎服。

4、口舌糜爛。用薔薇根,打去土,煮成濃汁,溫含口中,冷即吐去。

5、癰腫癤毒。用薔薇皮交替炙熱熨患處。

6、刀傷腫痛。用薔薇根燒灰,每服一匙,開水送下。一天服三次。

7、眼熱昏暗。用營實、枸杞子、地膚子各二兩,共研為末。每服三錢,溫酒送下。

 

月季花《本草綱目》

月季花

釋名月月紅、勝春、瘦客、鬥雪紅。

氣味甘、溫、無毒。

主治活血、消腫、敷毒。

 

栝樓《本草綱目》

栝樓

釋名果裸、瓜蔞、天瓜、黃瓜、地樓、澤姑,根名白藥、天花粉、瑞雪。

氣味苦、寒、無毒。

主治

1、痰咳不止。用栝樓仁一兩、文蛤七分,共研為末,以濃薑汁調成丸子,如彈子大,噙口中咽汁。又方:熟栝樓十個、明礬二兩,共搗成餅,陰乾,研為末,加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五十至七十丸,薑湯送下。

2、乾咳。用熟栝樓搗爛,加蜜等分,再加白礬一錢,共熬成膏,隨時口含回汁。

3、痰喘氣急。用栝樓二個、明礬如棗大一塊,同燒存性,研細,以熟蘿蔔蘸食。藥盡病除。

4、肺痿咳血。用栝樓五十個(連瓤瓦焙)、烏梅肉五十個(焙過)、杏仁(去皮尖,炒)二十一個,共研為末;另將豬肺一片切薄,摻末一小撮入內,炙熟,冷嚼回下。一天二次。

5、婦女夜熱(痰嗽,月經不調,形瘦)。用栝樓仁一兩,青黛、香附(童便浸,曬)各一兩五錢,共研為末,加蜜調勻,口中噙化。

6、黃疸。用青栝樓焙過,研為末。每取一錢,加水半碗,煎至七成,臨睡時服,五更有黃物瀉下,即為見效。此方名為「逐黃散」。

7、小便不通,腹脹。用栝樓焙過,研為末。每服二錢,熱酒送下。服至病癒為止。

8、吐血。泥封栝樓,煅存性,研為末。每服三錢,糯米湯送下。一天服二次。

8、屙血。用栝樓一個,燒灰,加赤小豆半兩,共為末。每服一錢,空心服,酒送下。

10、咽喉腫痛,不能發聲。用栝樓皮、白僵蠶(炒)、甘草(炒)各二錢半,共研為末。每服三錢半,薑湯送下。一天服二次。或以棉裹半錢含咽亦可。此方名「發聲散」。

11、諸癰發背。用栝樓搗為末,每服一匙,水送下。

12、風瘡(chuāng)疥癬。用生栝樓一、二個,打碎、酒泡一日夜,取酒熱飲。

13消渴。取大栝樓根(天花粉),去皮,切細,水泡五天,每天換水。五天後取出搗碎,過濾,澄粉,曬乾。每服一匙,水化下。一天服三次。亦可將藥加入粥中及乳酪中吃下。又方:用栝樓根切薄,炙過,取五兩加水五升煮至四升,隨意飲服。

14、小兒熱病。用栝樓根末半錢,乳汁調服半錢。

15、天泡溼瘡(chuāng)。用天花粉、滑石,等分為末,水調搽(chá)塗。

16、折傷腫痛。用栝樓根搗爛塗患處,厚布包住,熱除,痛即止。

 

王瓜《本草綱目》

王瓜

釋名土瓜、鉤、老鴉瓜、馬瓞瓜、赤雹子、野甜瓜、師姑草、公公須。

氣味(根)苦、寒、無毒。(子)酸、苦、平、無毒。

主治

1、小兒發黃。用王瓜根生搗汁,每服三合。服三次即可見效。

2、黃疸變黑。用王瓜根搗汁,清晨溫服一小升,午刻黃水從小便排出。如未排出,可再次服藥。

3、大便不通。用上方吹入肛門內。

4、乳汁不下。用王瓜根為末,每服一錢,酒送下。一天服二次。

5、月經不利(小腹脹痛、帶下或一月兩次月經)。用王瓜根、芍藥、桂枝蟲各三兩,共研為末,每服一匙酒送。一天服三次。此方名「土瓜根散」。

6、反胃吐食。用王瓜燒存性,取一錢加棗肉、平胃散二錢,酒送下。

7、筋骨痛。用王瓜子炒開口,研為末。每服一錢,酒送下。一天服二次。

8、大腸下血。用王瓜一兩(燒存性)、地黃二兩、黃連半兩,黃研為末,加蜜做成丸子,如梧子大。米湯衝服三十丸。

 

葛《本草綱目》

釋名雞齊、鹿藿(huò)(huò)、黃斤。

氣味(根)甘、辛、平、無毒。

主治

1、傷寒(初覺頭痛,內熱脈洪)。用葛根四兩,加水兩升、豉一升,同煮成半升服。加生薑汁更好。

2、煩躁熱渴。用葛粉四兩,拌入泡過粟米一夜的水中,煮熟,加米湯同服。

3、心熱吐血。用生葛根搗汁半升,一次服完。

4、熱毒下血。用生葛根二斤,搗汁一升,加藕一升服下。

5、酒醉不醒。飲生葛根汁二升便愈。

6、癤子初起。用葛蔓燒灰,水調敷塗。

 

天門冬《本草綱目》

天門冬

釋名亦名門冬、顛勒、顛棘、天棘、萬歲藤。

氣味(根)苦、平、無毒。

主治

1、肺痿咳嗽,吐涎,回燥而不渴。用生天門冬搗汁一鬥、酒一鬥、飴一升、紫苑四合,濃煎成丸子。每服一丸,如杏仁大。一天服三次。

2、肺勞風熱。用天門冬(去皮、心)煮食,或查幹為末,加蜜做成丸子服下。

3、風顛發作(耳如蟬鳴,兩脅牽痛)。用天門冬(去心、皮),曬乾,搗為末。每服一匙,酒送下。一天服三次。宜久服。

4、小腸偏墜。用天門冬三錢、烏藥五錢,水煎服。

5、癰疽。用天門冬三、五兩,洗淨,搗細,以好酒濾取汁,一次服下。未效,可再次服藥,必愈。

 

百部《本草綱目》

百部

釋名婆婦草、野天門冬。

氣味(根)甘、微溫、無毒。

主治

1、咳嗽。用百部根泡酒,每溫服一升,一天服三次。又方:用百部、生薑,各搗汁,等分,取二合煎服。又方:用百部藤根搗自然汁,加蜜等分,以沸湯煎成膏,噙咽。

2、遍身黃腫。用新鮮百部根,洗淨,搗爛,敷臍上,以糯米飯半升,拌水酒半合,揉軟,蓋在藥上,外用布包好。一、二天之後,口內有酒氣,水從小便出,腫亦漸消。

3、燻衣蝨。和百部、秦艽,共研為末,燒煙燻衣,蝨自落。用上兩藥煮湯洗亦可。

 

何首烏《本草綱目》

何首烏

釋名交藤、夜合、地精、陳知白、馬肝廠、桃柳藤、九真藤、赤葛、瘡(chuāng)帚、紅內消。

氣味(根)苦、澀、微溫、無毒。

主治

1、骨軟風疾(腰膝疼痛,遍身瘙癢,行步困難)。用何首烏(以有花紋者為最好)、牛膝各一斤,同在好酒中泡七夜,取出曬乾,搗爛,加棗肉和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至五十丸。空心服,酒送下。

2、皮裡作痛(不知痛在何處)。用何首烏末,薑汁調成膏塗搽(chá),搽(chá)後用布包住,以火烘鞋底熨按。

3、自汗不止。用何首烏末,調唾液,封臍上。

4、腸風下血。用何道烏二兩,研為末。每服二錢,飯前服,米湯送下。

5、破傷血出。用何道烏末敷上即止。有特效。

6、瘰癧結核(或破或不破,下至胸前者皆可治),用何首烏根洗淨,每日生嚼,並取葉搗爛塗患處。

7、癰疽毒瘡(chuāng)。用何首烏不限量,在文火上熬煎,加酒等量,再煎開幾次後,存酒,隨時飲用;取藥渣焙乾,研為末,以酒煮麵調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服,溫酒送下。病癒後,藥可常服。

8、大風癘疾。用何首烏(以大而有花紋者為好)一斤,泡淘米水中七天,反覆蒸、曬數次,加胡麻四兩,再蒸再曬,研為末,每服二錢,酒送下,一天服二次。

9、疥癬。用何首烏、區葉等分,水煎濃湯洗浴,可以解痛、生肌肉。用何首烏莖、葉煎湯洗浴,也有效。

 

萆解《本草綱目》

萆解

釋名赤節、百枝、竹木、白菝葜。

氣味(根)苦、平、無毒。

主治

1、腰腳痺軟。用萆解二十四分、杜仲八分,一起搗爛、篩過。每天清晨用溫酒衝服一匙。忌食牛肉。

2、小便頻數。用川萆解一斤,研為末,加酒、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七十丸,鹽酒送下。

3、白濁(漩面如油,澄下如膏)。用萆解、石菖蒲、益智仁、烏藥等分,每服四錢,加水一碗、鹽一小撮,煎至七成,飯前溫服。一天服一次,鹽酒送下。

4、腸風痔漏。用萆解、貫眾(去土),等分為末。每服三錢,空心服,溫酒送下。此方名「如聖散」。

5、頭痛發汗。用萆解、旋復花、虎頭骨(酥、炙)等分為末。將發病時,以溫酒送服二錢,暖臥取汗即愈。

 

菝葜《本草綱目》

菝葜

釋名菝、金剛根、鐵菱角、王瓜草。

氣味(根)甘、酸、平、溫、無毒。

主治

1、小便頻數。用菝葜根研為末,每服三錢,睡時溫酒送下。

2、赤白痢(lì)。用菝葜根、臘茶,等分為末,加白梅肉搗勻,做成丸子,如芡子大。每服五至七丸,小兒三丸。白痢(lì),甘草湯送下;赤痢(lì),烏梅湯送下。

3、沙石淋。用菝葜根二兩,研為末,每服二錢,米湯送下。服後用地椒煎湯浴腰腹,須臾即通。

4、消渴。用菝葜半,搗為小塊,加水三碗、烏梅一個,煮成一碗,溫服。

5、風溼腿弱。用菝葜洗淨、銼細,取一斛,加水三斛,煮成九鬥,泡曲子,去渣,取一斛如常法釀酒,每日適量飲用。

 

土茯苓《本草綱目》

土茯苓

釋名土萆解、刺豬苓、山豬糞、草禹餘糧、仙遺糧、冷飯糰、硬飯、山地慄。

氣味(根)甘、淡、平、無毒。

主治

1、梅毒。用土茯苓四兩、皂角子七個,煎水代茶飲。

2、骨攣癰漏(筋骨疼痛,潰爛成癰,積年累月,終身成為廢疾)。用土茯苓一兩,有熱加黃苓、黃連,氣虛加四君子湯,血虛加四物湯,煎水代茶飲。又方:用土茯苓四兩、四物湯一兩、皂角子七個、川椒四十九粒、燈心七根,煎水代茶飲。

3、瘰癧潰爛。用土茯苓切片,或研為末,水煎服,或加在粥內吃下。多吃為好。

 

白蘞《本草綱目》

白蘞

釋名白草、白根、兔核、貓兒卵、崑崙。

氣味(根)苦、平、無毒。

主治

1、疔瘡(chuāng)初起。用水調白蘞末塗搽(chá)。

2、一切癰腫。用白蘞、赤小豆、網草,共研為末,加雞蛋白調勻塗搽(chá)。又方:用白蘞二分、藜(li)蘆一分,共研為末,酒調塗搽(chá)。一天三次。

3、臉上粉刺。用白蘞二分、藜(li)蘆一分,共研末,酒調塗搽(chá)。一天三次。

4、凍耳成瘡(chuāng)。用白蘞、黃櫱,等分為末,加生油調勻搽(chá)耳。

5、湯火傷。用白蘞研末敷塗。

6、風痺筋急。用白蘞二分、熟附子一分,共研為末。每服一小撮,酒送下。一天服二次。以身中暖和為度。忌食豬肉、冷水。

 

山豆根《本草綱目》

山豆根

釋名解毒、黃結、中藥。

氣味甘、寒、無毒。

主治

1、急黃。用山豆根末,水送服二錢。

2、赤白痢(lì)。用山豆根末,加蜜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服,白開水送下。三服後即可止痢(lì)。

3、水盅腹大,皮膚變黑。用山豆根研為末,酒送服二錢。

4、頭風熱痛。用山豆根末,調油塗兩太陽。

5、牙齦腫痛。用山豆根一片,含在痛處。

6、喉中發癰。用山豆根磨醋,噙口中。病重不能言語者,不斷地以雞毛掃藥汁入喉,引出涎水,即可言語。

7、疥癬。用臘豬油調山豆根末塗搽(chá)。

8、喉風(牙關緊閉,水米不下)。用山豆根、白藥等分,水煎噙咽。

 

黃藥子《本草綱目》

黃藥子

釋名木藥子、大苦、赤藥、紅藥子。

氣味(根)苦、平、無毒。

主治

1、項癭。用黃藥子一斤,洗淨,銼細,泡酒一鬥,每日早晚飲酒一杯。忌一切毒物,並須戒怒。

2、咯血、吐血。用蒲黃、黃藥子,等分為末,放手掌上,頻頻舐食。又方:用黃藥子、漢防已各一兩,共研為末。每服一錢,飯後服,小麥湯調下。一天服二次。

3、天泡水瘡(chuāng)。用黃藥子研末塗搽(chá)。

 

白藥子《本草綱目》

白藥子

釋名白藥

氣味(根)辛、溫、無毒。

主治

1、風痰上雍。用白藥三兩、黑牽牛半兩,同炒香,去牽牛一半後,共研為末,加防風末三兩,和勻。每服一錢,茶送下。

2、咽喉腫痛。用白藥末一兩、龍腦一分,加蜜和成丸子,如芡子大。每次含咽一丸。

3、吐血不止。用白藥燒存性,每服三錢,糯米湯送下。

4、眼爛生翳。用白藥子一兩、甘草半兩,共研為末,取五錢摻入切開的豬肝中,煮熟吃下。

5、癰腫不散。用生白藥根,搗爛置患處。藥幹即換。

 

威靈仙《本草綱目》

威靈仙

氣味(根)苦、溫、無毒。

主治

1、腰腳諸痛。用威靈仙末,每服一錢,空心服,溫酒送下。又方:用威靈仙一斤,洗乾淨,在好酒中泡七天,取出研為末,加麵糊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用泡藥的酒送下。

2、手足麻痺。用威靈仙(炒)五兩,生川烏頭、五靈脂各四兩,共研為末,加醋、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七丸鹽湯送下。忌茶。

3、喘咳嘔逆,不能進食。用威靈仙(焙)、半夏(薑汁浸,焙),共研為末,加皂有水熬膏,做成丸子如綠豆大。每服七至十丸,薑湯送下。一日服三次。一月後見效。忌茶、面。

4、腹中痞積。用威靈仙、楮桃兒各一兩,共研為末,每服三錢,溫酒送下。此方名「化鐵丸」。

5、腸風瀉血。用威靈仙、雞冠花各二兩,在米醋二升中煮幹,炒為末,以雞蛋白調作小餅,炙幹後再研為末。每服二錢,陳米湯送下。一天服兩次。

6、痔瘡(chuāng)腫痛。用威靈仙三兩,水一鬥煎湯先燻後洗。

 

茜草《本草綱目》

茜草

釋名茅搜、茹蘆、地血、染緋草、血見悉、風車草、過山龍、牛蔓。

氣味(根)苦、寒、無毒。

主治

1、吐血。用茜根一兩,搗成末。每服二錢,水煎,冷卻,用水調末二錢服亦可。

2、婦女經閉。用茜根一兩,煎酒服。

3、盅毒(吐血、下血如豬肝)用茜草根、蓑荷葉各三分,加水四升,煮成二升服。

4、脫肛。用茜根、石榴皮各一把,加酒一碗,煎至七成,溫服。

 

防己《本草綱目》

防己

釋名解離、石解。

氣味辛、平、無毒。

主治

1、皮膚水腫(水氣在皮膚中,按之下陷,但不怕風)。用防己、黃芪、桂枝各三兩,茯苓六兩,甘草三兩,混合後,每取一兩,加水一升,煎成半升服下。一天服二次,此方名「防己茯苓湯」。

2、關節風溼微腫。用防己一兩、黃芪二兩二錢半、白朮七錢半、炙甘草半兩,共銼為末。每取五錢,加生薑四片、棗一枚,水一碗半,煎至八成,溫服。過一段時候再服。此方名「防己黃芪湯」。

3、小便淋澀。用木防己、防風、葵子各二兩,搗碎加水五升,煮成二升半,分三次服。此方名「三物木防己湯」。

4、喘滿(心不痞堅,面黑,脈沉緊)。用木防己三兩、人參四兩、桂枝二兩、石膏如雞蛋大者二枚,加水六升煮成二分,分次服。如無效,可去石膏,加硭菹三錢。

5、傷寒喘急。用防己、人參,等分為末。每服二錢,桑白湯送下。

6、肺痿喘嗽。用漢防己二錢,加漿水一碗,煎至七成,細細飲服。

7、咯血多痰。用漢防己、葶藶,等分為末。每服一錢,糯米湯送下。

8、堆亂吐利。用防己、白芷,等分為末,水衝服二錢。

 

通草《本草綱目》

通草

釋名木通、附支、丁翁、萬年藤,子名燕覆。

氣味辛、平、無毒。

主治上能通心清肌、治頭痛、利九竅,下能洩溼熱、利小便、通大腸,治遍身拘痛。

通草根:可治項下癭瘤。

通草子:厚腸胃,令人能食,止渴,利小便。

 

通脫木《本草綱目》

通脫木

釋名通草、活奪、離南。

氣味甘、淡、寒、無毒。

主治水腫癃閉,明目退熱,瀉肺,利小便。

 

鉤藤《本草綱目》

鉤藤

氣味甘、微寒、無毒。

主治

1、小兒驚熱。用鉤藤一兩、硝石半兩,甘草(炙)一分,共研為末。每服半錢,溫水服,一天服三次。此方名「延齡散」。

2、班疹。用鉤藤的鉤子、紫草茸,等分為末。每服三分或半錢,溫酒送下。

 

白英《本草綱目》

白英

釋名谷菜、白草、白幕、排風,子名鬼目。

氣味(根、苗)甘、寒、無毒。

主治

1、風疹、丹毒、瘴瘧。用白英煮汁飲服。

2、目赤頭眩(風熱上攻,眼花面腫)。用白英子(鬼目)(焙)、甘草(炙)、菊花(焙)各一兩,共研為末。每服二錢,臨醒時溫水送下。

 

烏蘞莓《本草綱目》

烏蘞莓

釋名五葉莓、蘢草、拔、蘢葛、五爪龍、赤潑藤。

氣味酸、苦、寒、無毒。

主治

1、小便尿血。用烏蘞莓陰乾,研為末。每服二錢,開水送下。

2、頸下熱腫(俗名蛤蟆瘟)。用烏蘞莓搗爛敷塗。

3、乳癰、惡瘡(chuāng)初起。用烏蘞莓的藤或根一把、生薑一塊。一起搗爛,加好酒一碗,絞取汁,熱服令發汗,同時以藥渣敷患處。方中的生薑,用大蒜代亦可。

4、跌打損傷。用烏蘞莓搗汁,加童便,以熱酒送服。

 

律草《本草綱目》

律草

釋名勒草、葛勒蔓、來莓草。

氣味甘、苦、寒、無毒。

主治

1、小便石淋。取律草根汁一升飲服,石當出,不出再服。

2、小便膏淋。取律草根生汁三升、醋二合,混勻一次服下。

3、尿血。治方同上。

4、久痢(lì)。用律草研為末,裝管中吹入肛門。數次後即見效。

5、瘧疾。用律草末、常山末等分,以淡漿水兩碗,泡藥露一夜,五更時煎成一碗,分二次服。以吐痰涎為愈。

6、遍體癩瘡(chuāng)。用律草煎成濃湯洗澡。

 

絡石《本草綱目》

絡石

釋名石鯪、石龍藤、懸石、耐冬、雲花、雲丹雲英、石血、雲珠。

氣味苦、溫、無毒。

主治

1、小便白濁。用絡石、人參、茯苓各二兩,龍骨(煅)一兩,共研為末。每服二錢,空心服,米湯送下。一天服二次。

2、喉痺腫塞,喘息不通。用絡石草一兩,加水一升,煎成一大碗,細細飲下。

3、癰疽熱痛。用絡石莖葉一兩,洗淨曬乾,皂莢刺一兩,新瓦上炒黃,甘草節半兩,大栝樓一個(取仁,炒香),乳香、沒藥各三錢。各藥混合後,每取二錢,加水一碗、酒半碗,慢火煎成一碗,溫服。

 

木蓮《本草綱目》

木蓮

釋名薜荔、木饅頭、鬼饅頭。

氣味(葉)酸、平、無毒。(果實)甘、平、澀、無毒。

主治

1、遺精。用木蓮(炒)、白牽牛,等分為末,每服二錢,米湯調下。

2、腎囊腫大。用木蓮燒存性,研為末,酒送服二錢。又方:木蓮子、小茴香,等分為末。每服二錢,空心服,酒送下。

3、大便下血。用木蓮(燒)、枳殼(炒),等分為末。每服二錢,槐花酒送下。又方:用木蓮,棕櫚皮,各燒存性,加烏梅(去核)、粉草(炙),等分為末。每取二錢,加水一碗煎服。

4、脫肛。用木蓮連皮、子切細,炒過,加茯苓、豬苓,等分為末。每服二錢,米湯送下。此方名「銷陽丹」。亦治夢遺。

5、癰疸初起。用木蓮四十九個,揩去毛,研細,酒化開,溫服。作用與忍冬草相當。

6、乳汁不通。用木蓮二個、豬前蹄一個,煮爛連汁服,一日即可通乳。

7、血淋。用木蓮葉一握、甘草(炙)一分,每日小煎服。

8、白癜風、疥癬等。用木蓮藤汁塗搽(chá)。

 

忍冬《本草綱目》

忍冬

釋名金銀藤、鴛鴦藤、鷺鷥藤,老翁須、左纏藤、金釵股、通靈草、蜜桶藤、金銀花。

氣味甘、溫、無毒。

主治

1、痔瘻。用忍冬全草(或根、莖、花、葉皆可)不拘多少,泡酒中,煨一夜,取出曬乾,加甘草少許,共研為末,用泡藥的酒調面和藥糊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五十至百丸,開水或酒送下。此方名「忍冬丸」。

2、一切腫毒(不問已潰未潰,或是初起發熱)。用忍冬的花及莖葉,取自然汁半碗煎至八成服下。同時用藥渣敷患處。

3、疔瘡(chuāng)便毒,喉痺乳蛾。治方同上。

4、惡瘡(chuāng)不愈。用忍冬藤一把,搗爛,加雄璜五分,水二升,放入瓦罐中煎熬,紙封數重,穿一孔,令氣出。以瘡(chuāng)對孔熱燻,待瘡(chuāng)大出黃水,再用生肌藥,病即愈。

5、熱毒血痢(lì)。用忍冬藤煎濃飲服。

6、身上發青。用金銀花一兩,煎水服。

7、腳氣(筋骨引痛)。用忍冬為末。每服二錢,熱酒調下。

8、中野菌毒。採忍冬藤煎服。

 

藤類概述《本草綱目》

藤類概述

1、甘藤:亦名甜藤。斷藤流汁,甘美如蜜。有解毒和血之效。

2、含水藤:解渴。

3、天仙藤:療水腫,解疝痛。

4、紫金藤:補男子腎,敷惡瘡(chuāng)腫毒。

5、南藤:治風。

6、清風藤:治風溼麻痺。

7、百靈藤:治風痺。

8、紫藤:有小毒,治水(一種心疾)。

9、落雁木;治腳氣腫。

10、千裡及:有小毒,治赤痢(lì)、眼疾。

11、海藤:汁名「藤黃」,有毒,殺蟲。

12、雞血藤:苦、溫;治婦人月經不調,關節酸痛,手足麻木等症。

 

澤瀉《本草綱目》

澤瀉

釋名水瀉、鵠瀉、及瀉、渝、芒芋、禹孫。

氣味(根)甘、寒、無毒。

主治

1、水溼腫脹。用白朮、澤瀉各一兩,做成丸子。每服三錢,茯苓湯送下。

2、暑天吐瀉(頭暈,渴飲,小便不利)。用澤瀉、白朮,白茯苓各三錢,加水一碗、姜五片、類燈心十根,煎至八成,溫服。

 

羊蹄《本草綱目》

羊蹄

釋名蓄、禿菜、敗毒菜、牛舌菜、羊蹄大黃、鬼目、東方宿、連蟲陸、水黃芹,子名金蕎麥。

氣味(根)苦、寒、無毒。

主治

1、結腸(便閉)。用羊蹄根一兩,加水一大碗,煎至六成,溫服。

2、腸風下血。用羊蹄根洗淨,切細,加連皮老薑各半碗,是炒赤,以酒淬過,去渣,適量飲服。

3、喉痺。用羊蹄根,在陳醋中研成泥。先以布把喉外擦紅,再把藥塗上。

4、頑癬。用羊蹄根絞出汁,加輕粉少許,調成膏塗癬上,三、五次即愈。又方:用羊蹄根五升,在桑柴火上煮開四、五次,取汁洗癬,同時以羊蹄汁和礬末塗搽(chá)。

5、溼癬(癢不可忍,出黃水,愈後易復發)。用羊蹄根搗爛,和醋調勻塗搽(chá)。過一陣,用冷水洗去。一天治一次。採得的羊蹄磨醋塗癬,有奇效。

 

酸模《本草綱目》

酸模

釋名山羊蹄、山大黃、餮蕪、酸母、修、當藥。

氣味酸、寒、無毒。

主治治疥,去汗斑,殺皮膚小蟲。

 

菖蒲《本草綱目》

菖蒲

釋名昌陽、堯韭、水劍草。

氣味(根)辛、溫、無毒。

主治

1、癲闡風疾。用菖蒲搗成末。秤三錢。

2、喉痺腫痛。用菖蒲根嚼汁,燒鐵秤錘淬酒一杯飲服。

3、鼓脹(食積、氣積、或血積)。用石菖蒲八兩,銼細,斑蝥四兩,去翅足,同炒黃後,去掉斑蝥,研為細末,加醋、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至五十丸,溫水送下。

4、肺損吐血用。用九節菖蒲末、白面等分,每服三錢,新汲水送下。一天服一次。

5、赤白帶下。用石菖蒲、破故紙等分、共炒為末。繁服二錢,以菖蒲泡酒調服。一天服一次。

6、產後流血不止。用菖蒲一兩半,加酒二碗,煎成一碗,去渣,分三次服。飯前溫服。

7、病後耳聾。用菖蒲汁滴耳中。

8、眼長挑針。用菖蒲根同鹽一起,研為末,敷患處。

9、癰疸。用生菖蒲搗爛貼瘡(chuāng)上。如瘡(chuāng)乾燥,則以菖蒲研末,加水調勻塗搽(chá)。

10、熱毒溼瘡(chuāng)(遍身生瘡(chuāng),痛而不癢,四肢更我,粘著衣被,不能安睡)。用菖蒲三鬥,曬乾,研為末,撒床上,令病人裸臥,遍體著藥,再蓋衣被,既不粘衣,又可得睡,其瘡(chuāng)如失。

 

菰《本草綱目》

釋名茭草、蔣草。

氣味(菰筍)甘、冷滑、無毒。

主治

(菰筍,一名茭筍、茭白、菰菜)利大小便,止熱痢(lì),除目黃,止渴。

(菰根)大寒,治消渴、腸胃痼熱。外敷治蛇傷,瘡(chuāng)毒。

 

水萍《本草綱目》

水萍

氣味辛、寒、無毒。

主治

1、傷寒。用紫背浮萍一錢、犀角悄半錢、鉤藤鉤幾個,共研為末。每服半錢,蜜水調下,以出汗為度。

2、消渴。喝水甚多,用浮萍搗汁服。又方:用幹浮萍、栝樓根,等分為末,加入乳汁和成丸子,如梧子大,每空心服二十丸。痛三年者,服藥數日可愈。

3、水腫,小便不利,用浮萍曬乾,研為末。每服一匙,開水送下。一天服二次。

4、吐血。用紫背浮萍(熾)半兩、黃芪(炙)二錢半,共研為末。每服一錢,姜蜜水調下。

5、中小毒病(手足指冷至膝肘)。用浮萍曬乾,研為末,每服一匙,水送下。

6、脫肛。用紫背浮萍為末,幹敷患處。此方名「水聖散」。

7、風熱隱疹。用浮萍(蒸過,焙乾)、牛蒡子(酒煮,曬乾,炒)各一兩,共研為末。每服一至二錢,薄荷送下。一天服二次。

8、風熱丹毒。用浮萍搗汁塗搽(chá)。

9、汗斑癜風。夏季收紫背浮萍曬乾,每了四兩煎水洗浴,並以萍直接搽(chá)抹。水中加漢防己二錢亦可。

10、大風癘疾。春末採浮萍草,淘三、五次,窨三、五日,焙為末。避日光收存。每服三錢,飯前服,溫酒送下。忌食豬肉、消風散五兩。每服五錢,水煎,頻飲。同時以浮萍煎湯洗浴。

11、毒腫初起。用浮萍搗爛敷患處。

12、燒煙去蚊。夏季取浮萍陰乾燒成灰,可將蚊蟲燻去。

 

蘋《本草綱目》

釋名苤菜、四葉菜、田字草。

氣味甘、寒、滑、無毒。

主治利小便,治毒瘡(chuāng),止消渴。

 

萍蓬草《本草綱目》

萍蓬草

釋名水粟、水慄子。

氣味(子)甘、澀、平、無毒。(根)甘、寒、無毒。

主治厚腸胃、益氣力。

 

水藻《本草綱目》

水藻

釋名甘、大寒、滑、無毒。

主治搗汁服,去暴熱、熱痢(lì);搗爛敷,治熱瘡(chuāng)遊疹。

 

海藻《本草綱目》

海藻

釋名單、落首、海蘿。

氣味苦、鹹、寒、無毒。

主治

1、項下瘰癧。用海藻一斤,裝薄布袋中,泡酒二升。每服二合,一天服三次。藥渣曬乾,研為末,每服一匙。一天服三次,此酒名「海藻酒」連服幾劑,即消瘰癧。

2、蛇盤瘰癧,頭項交接。用海藻(蕎面炒)、白僵蠶(炒),等分為末,加白梅湯調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六十丸,米湯送下。毒氣必洩。

 

昆布《本草綱目》

昆布

釋名綸布。

氣味鹹、寒、滑、無毒。

主治

1、癭氣結核,瘰癧腫硬。用昆布一兩,洗其鹹汁,曬乾為末。每取一錢,以棉裹好,放醋中浸過,口含咽汁味盡即換。

2、項下漸腫成癭。用昆布、海藻,等分為末,加蜜做成丸子,如杏核大。隨時含咽。

 

石斛《本草綱目》

石斛

釋名石、金釵、禁生、林蘭、杜蘭。

氣味甘、平、無毒。

主治胃中虛熱、發熱自汗、癰疽排膿內塞。

 

骨碎補《本草綱目》

骨碎補

釋名猴姜、猢猻姜、石毛薑、石奄間。

氣味苦、溫、無毒。

主治

1、虛氣攻牙,齒痛血出。用骨碎補二兩,銼細,慢火炒黑,研為末,常以擦齒,有口津,吐出或咽下均可。

2、耳鳴耳閉。用骨碎補削作細條,炮過,乘熱寒耳中。

3、屙血。用骨碎補(燒存性)五錢,酒或米湯送下。

4、長久洩痢(lì)。用骨碎補研為末,放入豬腎中煨熟吃下,即止。

 

石韋《本草綱目》

石韋

釋名石革、石皮、石蘭。

氣味苦、平、無毒。

主治

1、小便淋痛。用石韋、滑石,等分為末,每取一小撮,水送服。

2、便前有血。用石韋研為末,以茄子枝煎湯送服二錢。

3、氣熱咳嗽。用石韋、檳榔,等分為末,每服二錢,薑湯送下。

4、崩中漏下。用石韋研為末,每服三錢,溫酒送下。

 

金星草《本草綱目》

金星草

釋名金釧草、鳳尾草、七星草。

氣味苦、寒、無毒。

主治解熱,通淋,消癰瘡(chuāng),解硫磺中毒。用根泡油塗頭上,能大生毛髮。

 

景天《本草綱目》

景天

釋名慎火、戒火、據火、護火、闢火、火母。

氣味苦、平、無毒。

主治

1、小兒驚風。用景天(幹)半兩、麻黃、丹參、白朮各二錢半,共研為末。每服半錢,漿水調服。三、四歲的小兒可服一錢。

2、嬰兒風疹及瘡(chuāng)毒。用景天苗葉五兩和鹽三兩,同研細,絞取汁,以熱手抹塗。一天兩次。

3、熱毒丹瘡(chuāng)。用景天搗汁塗搽(chá)。一晝夜宜搽(chá)一、二十次。

4、漆滄作癢。揉景天塗搽(chá)。

5、眼中生翳,澀痛難開。用景天搗汁,一天點三、五次。

 

虎耳草《本草綱目》

虎耳草

釋名石荷葉。

氣味微苦、辛、寒、有小毒。

主治

1、耳出膿。用虎耳草搗汗滴耳內。

2、痔瘡(chuāng)腫痛。用虎耳草陰乾,燒煙放桶中燻瘡(chuāng)痛處。

 

石胡荽《本草綱目》

石胡荽

釋名天胡荽、野園荽、鵝不食草、雞腸草。

氣味辛、寒、無毒。

主治

1、痰喘。用石胡荽左楊汁,和酒服。

2、目疾,翳障(目赤腫脹,羞明昏暗,隱澀疼痛,眵淚風癢,鼻塞頭痛,外翳扳睛)。用石胡荽(曬乾)二錢,青黛、川芎各一錢,共研為末。先含水一口,取藥末如米大一小撮嗅入鼻內,以淚出為度。有的配方中減去青黛。此方名為「碧雲散」。

3、塞鼻治翳。治法總結為詩歌一首:赤眼之餘翳忽生,草中鵝不食為名,塞入鼻內頻頻換,三日之間復舊明。

4、牙痛。用棉裹鵝不食草,懷幹研末,嗅入與牙痛同側的鼻孔中。

5、一切腫毒。用石胡荽一把、穿山甲(澆存性)七分、當歸尾三錢,共搗爛,加酒一碗,絞汁服,以渣敷患處。

6、溼毒脛瘡(chuāng)。夏季採石胡荽,曬收為末,每取末五錢、汞粉五分,加桐油調成膏。先以茶洗淨患處,然後貼膏包好。將有黃水流出。五、六日病癒。

7、脾寒瘧疾。用石胡荽一把,搗取汁半碗,加酒半碗服下,甚效。

8、痔瘡(chuāng)腫痛。用石胡荽搗爛敷貼。

 

螺旋草《本草綱目》

螺旋草

釋名鏡面草。

氣味辛。

主治

1、吐血、鼻血。用鏡面草,洗淨。搗爛,泡酒服。

2、小兒頭瘡(chuāng)。用鏡面草曬乾為末,加輕粉、麻油敷搽(chá),有效。

3、手指腫痛。用鏡面草搗爛塗搽(chá)。

 

酢漿草《本草綱目》

酢漿草

釋名酸漿、三葉酸、三角酸、酸母、醋母、酸箕、鳩酸、雀林草、小酸茅、赤孫施。

氣味酸、寒、無毒。

主治

1、小便血淋。用酢漿草搗汁,煎五苓散服下。

2、二便不通。用酢漿草一把、車前草一把,共搗取汁,加砂糖一錢調服。不通可再服。

3、赤白帶下。用酢漿草陰乾,研為末。每取三匙,空心服,溫酒送下。

4、痔瘡(chuāng)出血。用酢漿草一大把,加水二升,一天服三次,有效。

5、癬瘡(chuāng)作癢。用酢漿草塗搽(chá),數次即愈。

6、牙齒腫痛。用酢漿草一把,洗淨,加川椒(去核)四十九粒,同搗爛,捏成豆大小粒。每以一粒塞痛處,有效。

 

地錦《本草綱目》

地錦

釋名地朕、地噤、夜光、承夜、草血竭、血見愁、血風草、馬蟻草、雀兒臥單、醬瓣草、猢孫頭草。

氣味辛、平、無毒。

主治

1、赤白痢(lì)。用地錦草洗淨、曬乾,研為末,米湯送服一錢。

2、婦女血崩。用嫩地錦草蒸熟,加油、鹽、姜調食,並喝一、二杯送下。又言:地錦草陰乾,研為末,姜、酒調服一、二錢,一服即可止崩。

3、小便血淋。用地錦草加水搗服。

4、刀傷出血不止。用地錦草搗爛塗上。

5、風瘡(chuāng)癬疥。用血見愁草同滿江紅草一起搗成末,敷患處。

6、趾間雞眼。先割破,令出血,用地錦草搗爛敷上,甚效。

7、黃疸。用地錦草、羊草、桔梗、蒼朮各一兩,甘草五錢,共研為末;另以陝西省醋二碗與皂礬四兩,同熬勻後,將藥末投入,再加白面適量和成丸子,如小豆大。每服三十至五十丸,空心服,醋湯送下。一天服二次。

 

陟釐《本草綱目》

陟釐

釋名側梨、水苔、石發、石衣、水衣、水棉、潭。

氣味甘、大溫、無毒。

主治強胃氣,止洩痢(lì)。搗爛可塗治丹毒遊疹。

 

昨葉何草《本草綱目》

昨葉何草

氣味甘、酸、寒、無毒。

主治

1、小便沙淋。用瓦楹煎濃湯,乘熱燻洗小腹,約兩時後可以下沙通便。

2、通經破血。用鮮瓦楹五兩熬膏,當歸須、乾漆各一兩,燒煙盡,當門子二錢,共研為末,加棗肉和成丸倉,如梧子大。每服七十丸,紅花湯送下。

3、頭風白屑。用瓦松曬乾,澆灰淋汁熱洗。六、七次後即見效。

4、湯火傷。用瓦松、柏葉同搗爛,敷塗。

5、惡瘡(chuāng)。用瓦松陰乾,研為末。先以槐枝、蔥白湯洗淨患處,然後以藥末塗搽(chá)。

 

土馬《本草綱目》

土馬

氣味甘、酸、寒、無毒。

主治

1、鼻血不止。用土馬二錢半、黃藥子五錢,共研為末。水送服二錢。服兩次可止鼻血。此方名「寸金散」。

2、二便不通。用土馬洗淨,瓦上焙過,世細,每取二錢,加水一碗煎服。

3、少年發白。用土馬、石馬、五倍子、半夏各一兩,生薑二兩,胡桃一個,膽礬半兩,共研為末,並捏成一塊,每次取彈子大一團,薄布包好,泡少量酒中,浸汁洗髮,一月之內見特效。

 

卷柏《本草綱目》

卷柏

釋名萬歲、長生不死草、豹足、求股、交時。

氣味辛、平、無毒。

主治咳逆,脫肛,淋結。生用破血。炙用止血。

 

石松《本草綱目》

石松

氣味苦、辛、溫、無毒。

主治久患風痺,腳膝疼冷,皮膚麻木。

馬勃《本草綱目》

馬勃

釋名馬批、馬譬、灰菰、牛屎菰。

氣味辛、平、無毒。

主治

1、咽喉腫痛,不能咽物。用馬勃一分、蛇蛻一條,澆為末,棉裹一錢,含咽。

2、失音。用馬勃、馬牙硝,等分為末,加沙糖和成丸子,如芡子大。噙口內。

3、久咳。用馬勃研為末,加蜜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白湯送下。

4、積熱吐血。用馬勃研為末,加沙糖做成丸大,如彈子大。每服半丸,冷水化下。

5、妊娠吐血及鼻血。用馬勃研為末,濃米湯送服半錢。

相關焦點

  • 本草綱目 草部(三)
  • 瓷草三部煥白美膚套盒震撼來襲,讓你的肌膚重返20歲
    此次瓷草推出的三部煥白美膚套盒,能夠為愛美人士解決多種肌膚問題。它是一款針對各種膚質類型的面膜,首先是外包裝,瓷草三部煥白套盒以玫瑰金和白色為整體主色調,玫瑰金象徵著女性溫柔而堅毅的性格,白色象徵著女性純潔無暇,瓷光釉色的容顏。
  • 三草兩木祛黑頭三件套好用嗎?
    產品名稱:三草兩木瞬能炭爽祛黑頭三件套產品功效:1.溶解導出黑頭  2.吸出頑固黑頭  3.緊緻收縮毛孔  性質溫和,有效去除頑固黑頭,疏通毛孔,調理油脂,同時補充肌膚水分,溫和舒緩收斂毛孔,讓肌膚回復緊緻淨透。
  • 本草綱目 草部(四)
    5、血痢不止。用地膚子五兩,地榆、黃芩各一兩,共研為末。每服一匙,溫水調下。6、妊娠患淋。用地膚子十二兩,加水四升,煎至二升半,分次服下。7、小便不通。用地膚草榨汁服,或用地膚草一把,加水煎服。8、眼睛受傷陷下。弩肉突出。用地膚葉(洗去土)二兩,搗爛榨汁,每取少許點眼。冬季無鮮葉,取幹葉煮成濃汁亦可。
  • 三草兩木攜手冰雪奇緣升級跨界,聯名款再度震撼來襲
    未來,三草兩木期望成為有深度、有力量的百年護膚品牌。跨界升級,再推聯名爆款魔力全開,冰雪女王帶隊出擊上個月,三草兩木正式官宣與國際IP迪士尼花木蘭開啟首次破壁合作,發售兩款限量聯名單品「淨淨大白瓶」、「紫蘇水」。
  • 本草綱目 草部(二)
    此方名「徐長卿湯」。2、暈車暈船。用徐長卿、石長生、車前子、車下李根等分搗碎,取半合裝在袋子裡懸衣帶上。徐長卿亦治疫疾、邪惡氣、溫瘧等。白薇「釋名」亦名薇草、白幕、春草、、骨美。「氣味」(根)苦、鹹、平、無毒。「主治」1、肺實鼻塞,不知香臭。用白薇、款冬花、貝母各一兩,百部二兩,共研為末。每服一錢,米湯送下。
  • 蒴藋又名接骨草、陸英、陸英根、蒴藋根、接骨木、真珠花、珊瑚花、排風藤、鐵籬笆、吳草、英雄草、走馬箭、赤苓葉《本草綱目大全-草部》
    苛草、公道老、排風草、雞罅風、掃地風、八稜麻、葛辣、五甲皮、龍州三七、大臭草、七葉麻、馬鞭三七、落得打、珍珠連、秧心草、八裡麻、臭、臭草
  • 木賊又名銼草、筆頭草、筆筒草、節骨草、木賊草、節節草、擦草、無心草、響草、接骨葉、筆桿草、筆管草《本草綱目大全-草部》
    木賊草(去節)一兩,為末,和羊肝搗為丸,早晚各食後服二錢,白湯下。木賊(去節),蒼朮(泔浸)各一兩。為末,每服二錢,茶凋下,或蜜丸亦可。木賊草(去節)一兩,生薑、蔥白各五錢。水煎熱飲,即汗。木賊(去節,炒)一兩,木饅(炒)、枳殼(制)、槐角(炒)、茯苓、荊芥各五錢。上為末,每服二錢,濃煎棗湯調下。(木賊散)木賊50%,黃柏20%,益母草20%,五倍子10%。分別研末,過120目篩,混勻。
  • 三草兩木.新品上市.紅藜御肌高機能精華水,三草兩木
    💫 #三草兩木.新品一支紅晶瓶,肌底從此保太平!
  • 艾多美 積雪草舒緩三件組
    這是莎莎老師的艾多美積雪草舒緩三件組下面莎莎老師就來說一下用這套艾多美積雪草舒緩三件組後的感受1、首先是味道,味道是淡淡的積雪草味,味道不濃,一聞就知道是純天然的草本原味,沒有添加任何香精,光是這個味道,就可以給你十足的安全感
  • 每天一草《伸筋草》
    質柔軟,斷麵皮部淺黃色,木部類白色。無臭,味淡。伸筋草伸筋草,龍鬚草,牛尾伸筋,牛尾節,牛尾卷,水球花,大葉伸筋,寬筋草,牛尾蕨.伸筋靈名稱考證:牛尾菜(《救荒本草》),大順筋藤(《植物名實圖考》),大伸筋(《中藥志》),百部伸筋,水搖竹,伸筋草,龍鬚草,牛尾伸筋
  • 三草兩木玫瑰面膜
    三草兩木玫瑰面膜成分安全嗎?補水效果怎麼樣?
  • 本草綱目---草部·桔梗
    釋名亦名白藥、梗草、薺氣味
  • 鵝不食草的功效與作用
  • 紫蘇苞《本草綱目大全-草部》
    野紫蘇:又名野生紫蘇、尖紫蘇、臭草、野香、青葉紫蘇、蘇麻,白絲草、紅香師草、蚊草、野豬疏。這一變種與紫蘇的區別在於:果萼小,長4-5.5mm,下面被疏柔毛,具腺點;莖被短柔毛;葉較小,卵形,長4.5-7.5cm,寬2.8-5cm,兩面被疏柔毛。小堅果較小,土黃色,直徑1-1.5mm。花期6-8月,果期7-9月。野紫蘇:分布於華東、華南、西南及河北、山西、陝西、臺灣等地。
  • 馬鞭草又名鳳頸草、紫頂龍芽、鐵馬鞭、狗牙草、鶴膝風、苦練草、順捋草、靖蜒草、退血草、鐵馬蓮、田鳥草、龍芽草《本草綱目大全-草部》
    馬鞭草一兩,酒煎滾服,以湯浴身,取汗甚妙。8、治酒積下血。馬鞭草灰四錢,白芷灰一錢。蒸餅丸梧子大。每米飲下五十丸。9、治瘧,無問新久者。馬鞭草汁五合,酒三合,分三服。10、治乳癰腫痛。馬鞭草一握,酒一碗,生薑一塊。擂汁服,渣敷之。
  • 檸檬草精油的用法
    去除不好的膽固醇,改善消化,眼力,修復韌帶,激活淋巴系統,組織修復調節副交感神經系統, 促進消化,修復面皰,舒緩慢性疲勞症候群,降低幽門螺旋桿菌(引發胃與十二指腸潰瘍的致病菌之一)感染,淨化淋巴與消化系統。去除某些 寄生蟲。
  • 南北護膚大不同,三草兩木告訴你冬季如何護膚
    南北護膚必備冬天到了,除了臉蛋兒得加強防護,手部和身體的呵護也必不可少。三草兩木多效倍潤護手霜,小小一支,潤燥滋養。三草兩木神經醯胺身體乳,養膚滋潤,更適合冬季乾燥使用。最後,撇開南北差異,每個人的膚質都是不一樣的,護膚真的是一件因人而異,因地制宜的事情,再精細也不為過,三草兩木將幫助大家解鎖更多來自自然科學的滋潤過冬秘籍。
  • 透骨草
    ②風仙透骨草為植物風仙的乾燥莖,呈長圓柱狀,長30~60釐米,下端直徑1~2釐米,多皺縮,具縱稜,表面黃棕色至淡棕色,節部膨大,有葉痕及芽痕,或少有分枝。質輕脆,易折斷,斷面中空,或有白色膜質狀髓。氣微弱,味微酸。產安徽、江蘇、浙江、江西、河北、新疆等地。
  • 龍膽草
    名稱Chinese Gentian Root陵遊、草龍膽、龍膽、苦龍膽草、膽草、山龍膽、四葉膽、水龍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