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中國快遞發貨量快速增長,僅今年11月1日—11日,全國郵政、快遞企業就處理了快件39.65億件。目前中國紙質類快遞包裝材料有80%能夠被回收利用,而塑料類快遞包裝廢棄物由於回收價值低,有99%都得不到有效利用。』這是前幾日關於塑料快遞包裝回收現狀的一篇報導。
這篇報導不禁讓人深思,包裝行業作為傳統且成熟的行業,為何屢屢在包裝環保可持續問題上受挫呢?
一、包裝材料存在問題
現如今,包裝在選料問題上,依舊是以利益為主導,哪種材料便宜,可以帶來更大的利益空間,就選擇哪種材料來生產。拿快遞袋為例,我們網購時收到的快遞包裹,通常是使用灰色的快遞袋包裝,這種快遞袋拿在手上手感略粗糙,很薄容易破損,相信大家是深有體會的。
這種灰色快遞袋是用再生料生產而成的,什麼是再生料?再生料是由各種廢棄塑料、垃圾和化工廢料再加工而成的一種塑料原料,原料通常是灰色不透明的顆粒,含有雜質,有一定刺鼻氣味,這種袋子回收後一般是和其他垃圾一起焚燒,很難做到再利用,重複使用更是不可能,這種袋子包裝的快遞,到用戶手中時基本是破破爛爛的,就算有少數完好的,也會因為手感不好、氣味難聞、看起來質量很差的樣子等原因而被當垃圾處理掉,當然,就算不介意,也是不提倡收集保存在家裡的,再生料很髒,放在家裡等於是放了一個固定汙染源在家裡一樣。
在材料上可以推行新料或者可降解材料。新料是從石油中提取,沒有經過再加工,塑料顆粒白色半透明,無雜質、無刺鼻氣味,這種材料生產的快遞包裝袋,韌性好不易破損,光滑手感好,加上一些生產工藝,如在封口處加易撕線或者兩條膠,可實現重複使用;回收之後也可以重新熔煉成原料再次進行生產。可降解材料有兩種,一種是用可再生材料(如蔗渣、澱粉)製成的;另一種是通過塑膠袋中的分子相互作用,在光或光熱條件下加速分解的可分解性主材料製成的。這種降解袋的優勢就是可以降解,實現可持續環保經濟。不過,因為這兩種材料都比再生料貴,尤其是降解袋,所以在技術成熟的情況下,推行依舊不順利,沒有得到廣泛使用。
二、包裝做不到重複使用
在物流、電商、外賣迅猛發展的今天,各種包裝層出不窮,這也產生了一些嚴重問題,通常我們都會將這些包裝作為一次性包裝來使用,很少主動去使用第二次,這樣做即浪費資源又不環保。我們應該怎麼改變這樣的情形呢?
1. 作為源頭的賣家或寄件方,要規範包裝,包裝時在保證物品不會掉落的前提下,簡化包裝,不要使用過多的膠帶,像快遞袋,將封口貼穩貼好就可以了。
2. 作為運送方,如快遞員、外賣小哥,要保證包裹的整潔,不要有破損和汙漬,在沒有破損的情況下,不要進行二次包裝。
3. 作為終端用戶的我們,在收到包裹時,檢查包裹有無破損,在沒有破損的前提下,不要暴力拆包,保持包裝整潔,將完整的包裝取下保存好,留到下次使用。
三、不能統一回收
在很多時候,我們收到包裹後,看到完整的包裝也是有心將其保存起來,希望能重複使用,但是一般家庭不會有那麼多的寄件量,所以只能無奈丟棄。雖然一些快遞企業也表示,在用戶積累了一定數量的包裝後可以聯繫附近網點上門回收,但是因其不成體系,有些網點可以有些又不行,而且並不是每個快遞企業都能這麼做,所以一直沒有什麼明顯效果,包裝依舊被當成垃圾處理。
希望快遞企業都可以開通上門回收包裝的服務,不要自掃門前雪,要相互合作,畢竟大多數用戶對快遞企業是沒有著重要求的,是被動接受的。其次也期待能夠出臺一些對包裝尺寸、規格等要求的標準,這樣能方便快遞企業的攬收、分揀、識別和裝運,節省不必要的人力成本,提升效益,更好地服務社會。
推行包裝的重複使用和標準化是長期且艱巨的事業,需要全社會的關注和行動,僅靠個人和企業的自覺是很難維持的,個人注重便利、企業注重效益,而這些通常會與綠色環保可持續相違背,期待有嚴格的規章出臺作為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