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一部分。臺灣是我國美麗的寶島,和祖國大陸隔海而望。在臺灣,雖然文字有所差異,但是同為華夏子孫這一點是毋庸置疑,也是無法改變的。那麼,臺灣是什麼時候開始就被納入我國的版圖疆域的呢?
要了解臺灣何時開始進入我國的版圖疆域,就要先了解臺灣的自然發展和地理發展。根據歷史古籍記載,早在夏商時期就有出現臺灣島的身影,但是那時候的臺灣島,卻是隸屬於天下九州的揚州,可以說是最早對於臺灣的記載。而我國真正有文字記錄的卻是在公元230年,也就是天下三分的三國時代。當時的臺灣島被稱為夷洲,是被吳國所控制。吳國派遣大將前往臺灣島進行人員的搜索,其目的就是為了擴充吳國的人口。
那時候剛剛抵達臺灣的軍事將領被稱為衛溫,當時的衛溫受到吳主孫權的指派,率領十萬人渡海,就是為了能夠開闢新的大陸,最終的目的就是為了獲取人口來充實吳國本土,來解決常年作戰而消耗的人口不足的問題。
衛溫率領十萬人抵達夷州後,遭到了當地土著居民的襲擾。但是因為武器和作戰理念的懸殊,土著也遭到吳軍的強烈打擊,最終戰敗而逃。當夷州被吳軍攻下之後,吳國的丹陽太守還將這次戰役記錄在自己著作的《臨海水土志》當中,這也讓我們對於臺灣島納入版圖有了官方的明確記載。
進入隋朝以後,臺灣和內地之間的交流和接觸也變得頻繁。曾經的隋文帝楊堅就曾三次派遣官員前往琉球進行管理。當時的琉球並不是現在的衝繩縣,而是囊括了衝繩縣臺灣島的琉球地區。因此,這也是我國最早在臺灣設置官吏進行管理的佐證所在。
當然,因為隋朝短暫而又混亂的幾十年中,並沒有對當時的臺灣進行有效的管理和統治,反而是在唐朝建立以後,就不斷有大陸的漢人前往澎湖進行遷徙。到了宋朝和元朝以後,又再次將澎湖進行了一定的發展,這也讓澎湖當地的生活習性和勞作方式確定了下來。
在南宋時期,為了對澎湖地區進行有效的管理,南宋朝廷便設立了澎湖巡檢司,而元朝滅亡宋朝之後,更是繼承了南宋對於澎湖管理的一套制度。到了明朝,由於倭寇的不斷進犯,也讓明朝的統治者開始進行海禁,封關鎖國。只允許讓上層官員在臺灣地區進行停留駐紮。曾經的鄭和下西洋就多次在澎湖和臺灣一帶進行短暫的駐紮和後勤的補給。
好景不長,到了1622年,荷蘭的東印度公司為了自己在遠東地區殖民地的擴張,便在1628年徹底將臺灣佔領。到了清朝初期,鄭成功為了建立反清的基地,便重新開始謀劃將臺灣納入版圖之內。歷經的八個月的抗爭,鄭成功最終還是將臺灣重新收復,並且在島上設立了一府二縣,確保自己在臺灣的管理。而清朝初期,由於沒有更多的水戰人才以及充足水戰能力,便停止對臺灣的進攻。
康熙皇帝在平定三藩之後便開始著手收復臺灣,針對臺灣的叛將施琅進行招募,最後憑藉強武力手段,將臺灣重新納入大清王朝的版圖。在清朝末期,更是設立了臺灣單獨的府臺級別管理。
參考文獻: 臺灣 甲午戰爭
圖片源自網絡 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