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我們科普了紅糖的起源及發展,這次小編就帶大家來了解一下紅糖的消亡與興起吧~
萬事萬物有起源、發展,那必然也會有消亡和興起,紅糖也不例外。
20世紀中葉至21世紀初,中國開始了大規模的工業化進程,其中就包括食品的大規模工業化。大量的麵包廠、飲料廠、餅乾廠誕生,並且迅速發展。這些食品加工廠,都需要大量糖的供應,而塊狀的紅糖,完全無法滿足這些工廠的需求,一方面其手工製作的方式無法量產,無法大量供應,另一方面是因其特殊濃鬱的香味以及顏色。
於是,白糖廠如雨後春筍般應運而生。從1947年開始,中國陸續興建了兩百多家白糖廠。絕大部分工廠,採取了國際上普遍的硫化法脫色製糖,但是總有一部分尾料顏色無法脫除,這部分尾料,由於顏色呈現紅色,被命名為赤砂糖。
赤砂糖投放市場以後,為了更快地被消費者接受,就借用了「紅糖」這個名字,畢竟紅糖在中國已經有上千年的歷史,早已被消費者接受,所以很多赤砂糖的包裝上都進行了這樣的標註:紅糖(赤砂糖)。
近幾十年以來,為了順應消費者的養生需求,赤砂糖廠家不斷推出新產品,如大棗紅糖、阿膠紅糖、薑汁紅糖、益母紅糖,這些糖的價格比普通赤砂糖要高很多,而且直接冠上了紅糖的名稱,因此獲得了比較大的市場份額。
從嚴格意義上講,赤砂糖並不是紅糖,因為兩者的工藝完全不同,前者是工業化製糖的產物,後者是傳統手工製糖的產物。從物理性狀,到營養物質、功效,都有很大差異。但是,由於赤砂糖價格低廉、包裝精美、食用速溶方便,在幾十年的時間裡,幾乎將傳統的紅糖趕出了商業市場,僅僅在一些偏遠山區仍然在集市上出售。
中國一直沒有紅糖的國家標準,所以市場上的赤砂糖按照「紅糖」名義進行銷售的現象,一直沒有得到更正。但是,作為消費者,大家可以通俗地這樣理解:紅糖分兩種,一種是最近幾十年產生的赤砂糖,它是工業化製糖的產品;另外一種是幾千年前傳承下來的傳統紅糖,它一直是明火大鐵鍋的熬製方法製作的。
但是,中國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人們的溫飽問題已經解決,人們對食材的品質要求越來越高,對很多工業化加工品也產生了很多的質疑,而傳統天然的食材逐漸受到人們的重視,近幾年流行的「舌尖上的中國」節目,淘寶上新興起的「挑食」頻道,恰恰反應著這種潮流。
傳統紅糖,也隨著人們對品質的追求,逐漸回到人們的視線。農家土紅糖首先在各大銷售渠道上慢慢復甦。
傳統紅糖與赤砂糖相比,優點和缺點都非常明顯。其優點是手工製糖,柴火大鐵鍋熬製,沒有任何化學物質添加,味道好,甘蔗的各種營養成分保留得比較好,古籍中關於紅糖功效的記載都是指傳統紅糖。但是它的缺點是融化之後,經常會有白色的沫子或者杯底有雜質殘留,讓很多消費者誤認為是生產過程不潔淨導致。當然,最大的缺點在於其採用古法小榨的方式製作,無法量產,生產成本也相對較高。而赤砂糖是工業化製糖的產物,基本只含有蔗糖,但具有成本低廉、融化迅速的優點,因此在市場上一直佔據著主導地位。
作為消費者,我們在乎的是品質不是嗎?所以選擇到一塊好紅糖至關重要。
紅糖的歷史也差不多科普到這裡就結束了,但是小編對紅糖探索的腳步不會停,也會帶給大家更多關於紅糖的小知識的~
標註:文章中部分資料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小編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