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植物俗稱「山豬藥」,能引誘山豬等獵物的魂魄,真有那麼神奇嗎?
據說在黎族,有一種植物深受族人的器重,尤其是獵人,在他們看來,這種植物能引誘出山豬等獵物的魂魄,從而能順遂打到獵物,這植物被俗稱為「山豬藥」。
事實上,真有那麼神奇的植物嗎?當然不是,山豬草並沒有引誘野獸的功能,這只是一種原始的信奉。幾千年以來,黎族人積聚了豐厚的使用植物資源的履歷,並漸漸創建了維護植物資源的有用要領,從而形成了黎族奇特的植物文化。
他們認為那些生長在深山或懸崖處的草類植物都有魂魄,假如獵手不種這些草,就沒有「草魂」,上山狩獵就尋找不到獵物,縱然偶爾碰到也打不中,因此,獵人上山一旦發現這些草,便把它移栽於屋前屋後,以便出獵利用,所以黎族稱這種草為「山豬藥」。
山豬藥,學名走馬胎,又稱大發藥、走馬風、山鼠等,為紫金牛科紫金牛屬大灌木,主要分布於我國南部地區,多生長在深山溝谷、溪邊林緣潮溼處。春夏開花,圓錐花序頂生,花白色或淡紫紅色,果實球形,成熟時紅色,具細長果柄,株型又美,極具觀賞價值,所以人們看到都會挖回家種於房前屋後,所以野生的越來越少,已經難得一見了,如今市場上的大多都是種植的。
走馬胎是我國民間常用的跌打損傷好藥,藥用得當,常有藥到病除之效,所以在民間有:「兩腳邁不開,要用走馬胎」之說,可見其對恢復疲勞,活血、行血等方面的功效,根莖及全株用於祛風補血、活血散瘀、消腫止痛,外敷治癰癤潰爛。
走馬胎始見於《生草藥性備要》,祛風溼,治風溼骨痛,俱水煎服。但書中僅提及其功效,並未言及產地及形態,而《本草綱目拾遺》中則有較詳記錄:「走馬胎,出粵東龍門縣南周山中,山大數百裡,多低槽、深峻巖穴,皆藏虎豹,藥產虎穴,形如柴根,幹者內白,嗅之清香,研之膩細如粉,噴座幽香,頗甜靜襲人。」
據《嶺南採藥錄載》:「走馬胎,理跌打傷止痛。治四肢疼痛」。此外,還有《陸川本草》以及《山草藥指南》、《廣西中草藥》等,在很多古典或現代醫書中都有記載走馬胎的藥用功效,在大部分的記錄中,發現其主要是用於治療跌打損傷、癰疽瘡瘍以及風溼骨痛等症狀。由此可見,足可體現其藥性。
關於走馬胎就介紹到這了,你認識了嗎?告訴家鄉人,這植物,多生於深山老林,專治風溼骨痛、跌打損傷,遇見別忽視。「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你的點讚、留言與轉發,才是對我最大的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