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溼骨痛名方——甘草附子湯

2021-02-08 岐黃髮微

第175條 風溼相摶,骨節疼煩,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腫者,甘草附子湯主之。

本條是174條的延續,風溼病都是從皮毛腠理失治開始,所以用桂枝湯打底,去芍藥加附子。由於種種原因,沒有及時治療,風寒溼從皮毛進入肌肉,去桂枝加白朮。病情雖然發展了,但還在表,還算太陽。又沒有及時治療,發展到「骨節疼煩,掣痛」,就進入少陰了。

「風溼相摶,骨節疼煩,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病因不變,仍是風溼相摶。只是「身體疼煩」變成了「骨節疼煩」,少陰主骨,厥陰主筋,所以「掣痛不得屈伸」,「掣痛」是牽扯痛,此為筋骨皆病。「近之則痛劇」,是形容疼痛劇烈,不能觸碰,心理作用更多一些。

「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腫者」,胡希恕胡老說「汗出短氣」是「心下有停水,微者短氣,短氣都是胃有水」。這個觀點可以商榷,《難經·八難》:「所謂生氣之原者,謂十二經之根本也,謂腎間動氣也,此五臟六腑之本,十二經脈之根,呼吸之門,三焦之原,一名守邪之神」,腎為生氣之原,少陰腎陽不固則「汗出」,少陰生氣虛損則「短氣」,如果說「短氣」與水飲還有些關係的話,「汗出」則與水飲沒什麼關係。

「惡風不欲去衣」,不僅僅是表陽虛的問題,與11條:「病人身大熱,反欲得衣者,熱在皮膚,寒在骨髓也」有相似之處,也是「真寒」。少陰腎陽不固,汗出惡風,雖不言惡寒卻「不欲去衣」,可見是內裡真寒而非外感風寒。也是因為「惡風不欲去衣」,方中不用有解表作用的生薑、大棗。

「小便不利,或身微腫者」,這兩個症狀都與水溼有關係,內有水溼,津液轉輸不利則小便不利,水溼停滯則身微腫。《千金方》中「或身微腫者」作「頭面手足時時浮腫」,臨床實踐中確為常見,主要以白朮治之。

「甘草附子湯主之」,風邪盛用桂枝附子湯,溼邪盛用去桂加白朮湯,風溼之邪俱盛則去桂加白朮湯再加桂四兩。去掉生薑、大棗,減附子一枚,減白朮二兩,就成了「甘草附子湯」。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風溼從皮毛腠理發展到肌肉,又從肌肉發展到骨節,反而藥物減少,劑量減輕,這不是病重藥輕嗎?

《神農本草經》:「甘草:味甘平。主五臟六府寒熱邪氣,堅筋骨,長肌肉,倍力,金創,解毒。久服輕身延年」,如果說附子祛寒,桂枝祛風,白朮祛溼,那麼,甘草在本方中就是「堅筋骨」,以治「骨節疼煩」。由於病邪深入骨節關竅,不能驅之太急,恐風去而溼留,所以取甘草為君,甘以緩之。桂枝甘草配伍,溫心陽以治汗出短氣,加附子以治「惡風不欲去衣」。本方附子由三枚減為二枚,白朮由四兩減為二兩,皆是地二生火之數,桂枝四兩以溫上焦心陽,附子二枚以溫下焦腎陽,甘草白朮溫補中焦土氣,三陽復,三陰之邪自解。將息法中「初服得微汗則解;能食、汗止復煩者,將服五合;恐一升多者,宜服六七合為始」,康平本為小字註解。「初服得微汗則解」是以「微汗」作為陽復的指徵,微汗不是目的。如果為了出汗,就不會去生薑、大棗。「能食汗止復煩者,將服五合,恐一升多者,宜服六七合為始」,能食是脾陽恢復,汗止是腎陽恢復,復煩是心陽欲復,諸藥減量是為了復陽而不傷陰。

附謝映廬醫案一則:「高漢章,得風溼病,遍身骨節疼痛,手不可觸,近之則痛甚,微汗自出,小水不利。時當初夏,自漢返舟求治。見其身面手足俱有微腫,且天氣頗熱,尚重裘不脫,脈象頗大,而氣不相續。其戚友滿座,問是何症?予曰:此風溼為病。渠曰:凡驅風利溼之藥,服之多矣,不惟無益,而反增重。答曰,夫風本外邪,當從表治,但尊體表虛,何敢發汗?又溼本內邪,須從裡洽,而尊體裡虛,豈敢利水乎?當遵仲景法處甘草附子湯,一劑如神,脲至三劑,諸款悉愈。可見古人之法,用之得當,靈應若此,學者可不求諸古哉」。

第176條 傷寒脈浮滑,此以表有熱,裡有寒,白虎湯主之。

課前思考:

陽明病講外證,如何能出現「表有熱」?

第176條 傷寒脈浮滑,此以表有熱,裡有寒,白虎湯主之。

相關焦點

  • 經典名方「白朮附子湯」
    主治:風溼相搏,身體疼煩,不能自轉側,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大便堅,小便自利者。組成:白朮二兩(6g),附子一枚半(炮,去皮)(10g),甘草一兩(炙)(3g),生薑一兩半(切)(4.5g),大棗六枚。 用法:上五味,以水三升(1200ml),煮取一升(400ml),去滓,分溫三服。
  • 靈蘭誦讀98 | 甘草附子湯
    風溼相搏
  • 傷寒雜病:甘草附子湯
    【原文】風溼相搏,骨節疼煩,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腫者,甘草附子湯主之。   【解說】風寒溼侵入筋骨關節,營衛不利,氣血凝澀,以筋骨劇痛拒按,不得屈伸為特徵,以甘草附子湯溫陽散寒,祛溼止痛。方中桂附同用,既可散寒止痛,又可固表止汗。
  • 經典名方「甘草附子湯」
    方義:甘草附子湯由甘草、附子、白朮、桂枝組成,為表裡陽虛、風溼在表配方。治療骨節疼煩、短氣、小便不利、汗出惡風、身微腫,均可消退。桂枝去風解表,通陽化氣;附子溫經散寒,除溼解痛;白朮健脾去溼;桂、術、附同用,兼走表裡,助陽溫經,祛溼利關節;甘草和中緩急.使猛烈之藥,緩而發揮作用,這很重要,因為風溼之邪留著關節,若徒恃猛力驅散,風邪易去,而溼邪卻不易盡除。
  • 芍藥甘草附子湯——醫案三條
    《胡希恕醫案醫論集粹》 10寒痺(風溼性關節炎)張某,男,56歲。1978年1月27日初診。一年前因防震露宿,右腿關節疼痛,遇冷加劇,得熱可減。診為「風溼性關節炎",轉診四川、甘肅等地,中西醫多方治療效果不佳,病情逐漸加重。
  • 甘草附子湯
    主治:風溼相搏,骨節疼煩,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腫。用藥禁忌:忌海藻、菘菜、豬肉、生蔥、桃、李、雀肉等。方中桂附同用,既可散寒止痛,又可固表止汗。附子用量較桂枝附子湯為輕,原因是桂枝附子湯證為風溼留著肌表,利於速去,故附子用量較大;本證是風溼留著關節,病情更深一層,難以速去,故減附子用量,意在緩行。
  • 風溼骨痛五分鐘見效,外用不傷脾胃
    風溼骨痛五分鐘見效,外用不傷脾胃外用酊劑,哪痛擦哪,五分鐘立等見效,神奇起效,誰用誰知道。
  • 方劑選萃:甘草附子湯 黃土湯
    《千金要方》風毒腳氣卷載此方名為四物附子湯,治風溼相薄,骨節煩疼,四肢拘急,不可屈伸,近之則痛,白汗出而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或頭面手足時時浮腫。並提出體腫者,加防已四兩,悸氣,小便不利加茯苓三兩。薛立齋治療一女,肢節作痛,不能轉側,惡見風寒,自汗盜汗,小便短,雖夏亦不欲去衣,其脈浮緊。此風寒客於太陽經,用甘草附子湯,一劑而差(《續名醫類案》)。
  • 能強壯筋骨,治風溼骨痛,接骨
    風溼腰痛:全草0.5~1兩,水煎服,並取鮮葉搗爛,酒炒外敷。 此外,尚可治精神病,狂犬咬傷。 《中藥大辭典》 苦,平。 祛瘀生新,舒筋活絡。
  • 打嗝不止和身體風溼疼痛怎麼辦?
    白虎加人參湯方:知母六兩,石膏一斤(碎),甘草二兩(炙),人參二兩,粳米(六合)病人發熱,怕風,口渴厲害,口乾心煩,想多喝水。這是病人的能量過剩所以發熱,津液也不足,所以感覺怕風。津液虛而能量過剩,用生石膏清熱,知母、炙甘草、人參來補津液。174、傷寒八九日,風溼相摶,身體疼煩,不能自轉側,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者,桂枝附子湯之。
  • 兩腳邁不開,要用走馬胎,這種專治風溼骨痛的植物,你認識嗎?
    走馬胎始見於《生草藥性備要》,祛風溼,治風溼骨痛,俱水煎服。但書中僅提及其功效,並未言及產地及形態,而《本草綱目拾遺》中則有較詳記錄:「走馬胎,出粵東龍門縣南周山中,山大數百裡,多低槽、深峻巖穴,皆藏虎豹,藥產虎穴,形如柴根,幹者內白,嗅之清香,研之膩細如粉,噴座幽香,頗甜靜襲人。」
  • 主治跌打損傷、風溼骨痛、急性腸胃炎、過敏性皮炎
    風溼骨痛,急性胃腸炎;用根4~5錢,水煎服,或研末每服0.5~1錢。《中藥大辭典》辛苦,微寒。活血散瘀,消腫止痛,清熱利尿。治急性腸胃炎,跌打損傷。《中華本草》辛;苦;涼祛風除溼;散瘀止痛。主跌打損傷;風溼骨痛;急性腸胃炎;過敏性皮炎內服:煎湯,3-6g;研末,1.5-3g。
  • 【臺灣千金撥一條根精油霜】輕鬆緩解酸痛難題,活血化瘀, 治療風溼骨痛效果加倍.
    需保證產品和包裝完好,不影響二次銷售如產品有質量問題,請在籤收24小時內將商品照片及物流面單反饋給客服進行售後處理3.如因個人原因造成的延誤,損壞,保存不當變質等問題,不在售後範圍一條根精油貼布的神奇功效,讓很多人叫它「續命貼」,如果配合精油霜使用效果會達到更好,今天再為大家介紹同品牌精油霜臺灣一條根系列產品,是大陸遊客赴臺旅遊必帶爆品,對於風溼骨痛的患者有著非常顯著的效果
  • 祛風除溼,活血散瘀.主治風溼骨痛,腰肌勞損
    主治風溼骨痛,跌打扭傷,腰肌勞損。《中華本草》味微辛;苦;性平。祛風除溼;散瘀止痛。主感冒發熱;咳嗽;風溼痺痛;腰肌勞損;脘腹痛;跌打腫痛
  • 可用於風溼骨痛,跌打損傷,腰肌勞損
    性味功效風溼骨痛,跌打損傷,腰肌勞損,神經痛,乙腦後遺症,小兒麻痺後遺症:用全株3~5錢,水煎服。小兒麻痺後遺症在醫學上叫脊髓灰質炎,它是由脊髓灰質炎病毒感染、損害了脊髓前角細胞造成肢體肌肉麻痺,兒童好發。本病關鍵在於預防、口服疫苗。一旦發生此病,常使下肢肌力減退甚至部分肌肉完全喪失功能。祛風除溼;舒筋活血;行氣止痛。
  • 假鷹爪,可治風溼骨痛、產後腹痛、跌打、皮癬等
    主治風溼骨痛、產後腹痛、跌打、皮癬等;獸醫用作治牛臌脹、腸胃積氣、牛傷食宿草不轉等。提醒提醒:由於每個人身體情況不同,文章所提供的方子,宜根據情況辨證加減,建議找專業醫生指導哦。(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 止痛接骨,止血消腫.治風溼骨痛、跌打腫痛、骨折
    治感冒發熱,咽喉腫痛,風溼關節痛,跌打損傷,骨折。《中華本草》味辛;苦;性涼發汗解表;祛風除溼;舒筋活絡。主感冒發熱,咽喉腫痛;燙傷;無名腫毒;風溼痺痛;跌打損打;骨折【用法用量】內服:煎湯,9-15g;或浸酒。外用:適量,煎水洗;或搗敷。【注意】「虛寒者及孕婦忌服。」鴨腳木葉為五加科植物鵝掌柴的葉。
  • 「兩腳不能拿,專吃八稜麻」,農村這種野草,專治風溼類骨痛病
    不過在說及其功效時,《綱目》卻沒有提到可以接骨,只說是此草可以治療骨間諸痺,四肢拘攣疼酸,膝寒痛等症,也就是今天所說的風溼類的骨痛病。據《全國中草藥彙編》記載:接骨草,味甘淡、微苦,性平。全草可供藥用,主要功效,散瘀消腫,祛風活絡,跌打損傷,扭傷腫痛,骨折疼痛,風溼關節痛等,由此可見,其主要功效就是跌打損傷以及風溼類的骨痛病。
  • 漳州農村草藥:可治牙痛、咳嗽、溼疹、風溼骨痛,它不是野草
    主要用於胃寒呃逆,脘腹疼痛,腹瀉,風寒咳嗽, 水腫,瘧疾,牙痛,風溼痺痛,跌打損傷,妊娠水腫、腳氣廯疹。其果(畢拔),治牙痛、胃痛、腹脹、食欲不振等。中醫美容學相關:蛤蔞有滋陰養顏,行氣活血的作用,對於女性氣鬱生斑、血淤生斑、產後氣血不足導致面色萎黃,有相當好的調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