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三桂若不獻出山海關,清軍是否能入主中原?

2020-12-23 左都御史

近來有粉絲私信讀者,詢問了一個問題:如果吳三桂不獻出山海關,那麼清軍是否就無法入主中原?筆者的觀點是不會。很多史料上都記載了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投降清軍,致使大明天下盡失,事實上並非這麼簡單。

從清軍歷次侵擾關內的情況來看,山海關並非是入關的唯一通道,這裡例舉幾個案例:

1629年,皇太極率軍親徵,經熱河進軍,破長城的大安口和龍井水關直入內地,佔領了遵化,攻陷薊州,兵圍北京城。這次入關的最大成就,是皇太極成功實施了反間計,使崇禎皇帝殺掉了袁崇煥,為清軍剪除了最大的勁敵。

1632年,皇太極率八旗鐵騎由蒙古草原進軍,兵抵張家口以北,迫使明軍守將締約講和,然後收兵而還。

1636年,皇太極命阿濟格統率八旗,破居庸關入長城,俘獲人畜無算,後經冷口關出長城北還。

1638年,多爾袞由青山關入關,嶽託由牆子嶺入關,在華北平原上縱橫掃蕩。明督師盧象升在河北巨鹿迎擊清軍,兵敗陣亡。此役,清軍一共拿下了一府三州五十七縣,其中包括濟南府,這是清軍第一次佔領省城,在擄掠大量人口財物後,然後從青山關北歸。

清軍這四次侵擾內地都沒有從山海關入境,這也表明,吳三桂是否獻山海關,都沒有可能阻擋多爾袞入主中原。說到底,其實就是明軍的戰鬥力不及清軍,萬裡長城在明末時就是形同虛設,處處可以攻破。

中國歷史上有一條鐵律:歷代王朝的軍隊只有在開國時南徵北討或是外患深重時的長期惡戰,才能錘鍊出一支雄師勁旅。

朱元璋開國之時,軍隊久經徵戰,精銳無比,因此能多次北掃大漠,令元軍殘餘喪魂落魄。但此後的200多年間,由於北方蒙古四分五裂,明代沒有像漢代匈奴、唐代突厥那樣的勁敵,使得明軍缺乏大戰惡戰的歷練,戰鬥力遠不如從前。

反觀清軍則不然,努爾哈赤崛起於白山黑水,後金時期的八旗兵,同樣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善戰彪悍之師。生長在關外的女真人,刻苦耐勞,能騎善射,經過努爾哈赤的組織編練,與明軍作戰幾乎無役不勝。

即便是名將袁崇煥在戰術上也是採取了憑藉堅城固守的戰略,用大炮暫時阻擋了八旗軍的兵峰。而這種戰術,是無法磨練出像衛青、霍去病那樣馳騁大漠建功的鐵騎雄師的。

吳三桂獻關的時候,大明朝已經滅亡,崇禎帝帶著無盡的憂傷在煤山自縊。此時與清軍直接對抗的李自成的農民軍。那麼農民軍的戰鬥力又如何呢?

當時多爾袞等高層貴族普遍認為,農民軍的戰鬥力十分強悍,八旗並無十足的把握。因為八旗曾三次圍困北京城卻沒有攻克,而李自成一戰就攻破了北京,可見此人的大智大勇和農民軍的強大戰鬥力。

然而已經投降了清軍的洪承疇,曾是李自成農民軍的頭號大敵,長期與農民軍作戰。他告訴多爾袞,李自成的農民軍戰鬥力雖然比明軍強,但不足與清軍的八旗匹敵。多爾袞這才最終下定決心,率八旗精銳浩浩蕩蕩向中原逼近。

多爾袞此次出徵,採納了洪承疇的建議,全部輕裝簡從,輜重在後,精兵在前,西經薊州、密雲等地直撲北京城,而不走山海關。

可就在大軍出徵前,吳三桂派來使者表明了降清的意願,這才使得多爾袞改變了主意,率軍向山海關進發,並傳令將留在後方的紅衣大炮火速運往前線。這樣,才在山海關發生了決定清朝入主中原的打血戰。

我們可以設想,加入吳三桂沒有投降清軍而是投奔了李自成,那麼多爾袞必將按照原定的計劃,從山海關的西面破長城而入,在華北平原上充分發揮八旗騎兵的野戰優勢,如果是這樣,形勢對李自成來說則更加嚴峻。

道理很簡單,因為如此一來,李自成向陝西撤退的路線和容易就被截斷,農民軍就會被包圍在北京,而農民軍進入北京城後,早已喪失了鬥志,大概率會被多爾袞一鍋端。因此,吳三桂獻關,讓李自成得以從容退往陝西,保存了實力。至於大清入主中原,則與吳三桂獻關沒有必然的聯繫。

相關焦點

  • 清軍入關以前,無論南明是否能恢復中原,都不影響歷史對它的評判
    清軍入關以前,無論南明是否能恢復中原,都不影響歷史對它的評判我們站在那段歷史的結局往回看,總是為南明嘆息,殊不知這個王朝已經病入膏肓,又一次的亂世行將啟動,治亂循環不過是人口與土地矛盾的加劇與舒緩,調節這個的就是亂世的生靈塗炭。
  • 山海關之戰:決定大順與大清,誰能在明末亂局中勝出的關鍵之戰
    失去後方的人員與物資補給,他能擋得住滿清幾次進攻?正苦惱間,李自成倒是幫了他一個大忙,他派人給吳三桂送來一份勸降書,勸吳三桂歸附大順,就像那些已經投降的前明官員一樣,不要有心裡壓力,不要有心裡負擔,大明氣數已盡,實乃天意如此,豈是人力所能相抗?
  • 吳三桂「光復大明」的戰爭為何失敗?
    文/王凱迪明朝崇禎末年清兵入關建立了滿清王朝,因」衝冠一怒為紅顏」而投降大清的山海關總兵吳三桂成為了八旗大軍的第一帶路黨。滿清統一全國後,耿繼茂(耿仲明之子)被封為靖南王鎮守福建,尚可喜被封為平南王鎮守廣東,吳三桂被封為平西王鎮守雲南。自此,三藩之勢割據一方,成犄角之勢。
  • 明朝最後一員大將,「平西王」吳三桂,是如何周旋三方勢力的
    所以無論吳三桂個人品行如何,這個人卻是非常有才,也是一個天生的將領。但是,吳三桂接受的教育和成長環境,最終也只能讓其停留在軍閥的層面上。年少的吳三桂依靠著自身的軍工,一步一步爬到了總兵的位置,而後吳三桂穩穩的鎮守住了遼東最後四座城池。但是中原地帶,李自成揮師直逼北京,崇禎皇帝便命令吳三桂率兵勤王,而吳三桂的第一個被人議論的點就在這裡。
  • 八旗軍隊萬不可敵,入主中原建立帝國,享盡榮華富貴卻淪為兵痞
    滿族之所以能夠以幾十萬人口,先後戰勝蒙古,朝鮮,大明帝國進而入主中原建立享國數百年的大清王朝,這與八旗軍隊超強的戰鬥力是分不開的,說起「八旗軍隊」,必須提一提,他的前身女真族,《金史》和《五雜組》分別記載「遼人嘗言,女真兵若萬則不可敵,至是始萬雲」;「女真兵滿萬則不可敵,今建是也。」
  • 清軍起初對漢人很殘忍,為何他們入關不久,天下百姓就臣服了
    清軍為了順利入關,起初對待漢人很是殘忍,比如「揚州十日」、「嘉定三屠」等等。為了讓漢人剃髮,清朝廷甚至提出「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的口號。俗話說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清軍越是這樣做,就越多人想要反清,恢復大明江山。就好比當初元朝入主中原,就同樣對中原百姓採取壓迫手段,結果他們在中原待了不到一百年,便被趕回去放羊了。可奇怪的是,清軍對漢人也很殘忍,為何他們入關不久,天下百姓就臣服了呢?
  • 大明、大清、大順三選一,吳三桂為什麼選擇降清?
    吳三桂,可以說是家喻戶曉的大漢奸,此人背叛大明朝、擁清軍入關、剿滅李自成、勒死永曆帝,而這一切都始於其在甲申國難之際的抉擇。然而世受皇恩的吳三桂難道願意走上這條路嗎?公元1644年究竟發生了什麼?這位山海關總兵為什麼會在明、清、順之間做出那樣的選擇?
  • 中越邊境的友誼關,沒有山海關有名,為什麼能成為十大名關之一?
    友誼關沒有山海關和嘉峪關有名,有的人連聽都沒聽過,卻能成為十大名傳之一,為什麼?主要是這裡發生了驚天動地的大事。友誼關始建於漢代,名為永濟關,主要命名為關隘右側的金雞山,它的名字經歷了朝代的反覆,到了明代就改成了鎮南關,鎮南關的名字一直延續到清朝,驚天動地的大事發生在清朝的1885年3月,被稱為歷史上的鎮南關大捷。
  • 吳三桂降清,真的是因為「衝冠一怒為紅顏」嗎?
    從崇禎十七年京師被圍由山海關逡巡不入間接導致明亡,到轉變政治立場投靠清軍擊潰大順政權,又接著對抗南明、絞死永曆帝,徹底滅亡明朝,最後擁兵自重、起兵反清,吳三桂幾個人生節點的所為一步步推動並見證著歷史的發展。而隨著吳三桂醜陋一生的覆滅,歷時數十年動蕩不安的中華地區才最終走向安定。崇禎十七年初,農民軍李自成宣布東徵北京。
  • 這才是真實吳三桂
    吳三桂與陳圓圓的故事被後人作為對愛情謳歌的範本,但是事實是這樣嗎?今天重明鳥給大家分享一下關於這位放清軍入關的漢賊將領吳三桂的故事。當吳三桂聽到他的父親被後金包圍的消息,於是便向祖大壽求救,祖大壽結合局勢,分析可能是皇太極的圍城打援之計,不敢輕易出兵,便告訴吳三桂:吾以封疆重任,焉敢妄動!萬一失利,咎將安在?吳三桂聽後,大哭,知道不可強求,便帶領數騎奮不顧身衝入後金包圍中,與後金血肉拼搏後,成功把父親救出,此舉使得後金的皇太極大為讚嘆。
  • 吳三桂為何不三服從清廷的撤藩政策,回老家做個「富家翁」?
    李自成派人多次招撫鎮守山海關的吳三桂,但因農民軍的「劫富濟貧」、「追贓助餉」政策導致吳三桂之父吳襄及吳家三十八口被李自成斬殺,最終吳三桂引清軍入關。李自成在清軍及吳三桂的聯合夾擊之下慘遭失敗,吳三桂為清軍掃平大明疆土立下了汗馬功勞。
  • 康熙都說算了,吳三桂卻仍要殘忍地殺死永曆帝是怎麼回事?
    值得一提的是,吳三桂引清軍入關,給出的理由是為崇禎皇帝和自己的家人報仇,從這個口號來看,吳三桂和清軍要消滅的對象很明確,那就是李自成的大順政權,等到把李自成的農民軍都消滅後,唯一橫亙在他們面前的就是永曆帝朱由榔領導的南明政權了。
  • 為什麼說吳三桂殺朱由榔是最大敗筆,為他後來造反留下禍根
    看到吳三桂已經稱帝了,感覺自己是在給吳三桂打工,所以他們不願意繼續幹下去。 再比如,當時清政府實際上已經在中原確保了穩定,而且清政府實行了對中原老百姓比較好的懷柔政策,中原的老百姓人心思定,不願意再打仗了。吳三桂的造反,讓他們感覺又是重啟戰亂,又會造成家園破碎,流離失所,所以他們不想支持吳三桂。
  • 清軍紮營密樹關,將軍看到一群螞蟻,他臉色大變高呼全軍撤退
    陳圓圓李自成農民軍進入北京後,吳三桂的小妾陳圓圓被劉宗敏霸佔,遠在山海關的吳三桂,本來想要投降李自成,但是聽說自己小妾被霸佔。怒不可遏的吳三桂轉頭,投降了關外的八旗軍,在吳三桂的帶領下,清軍南下,滅亡了大順軍,清軍正式入關。吳三桂一不做二不休,成為了清軍的爪牙,幫助清軍消滅了大順軍、大西軍以及南明軍,因功被封為平西王,鎮守雲貴等地。隨著時間的發展,吳三桂在雲貴等地,大力發展自己的勢力,已經成為了雲貴等地的土皇帝,甚至發展到雲貴等地的官員,不聽皇帝的命令,但是一定會聽從吳三桂的命令。
  • 大明王朝的絕唱:永曆帝在緬甸被吳三桂弓弦勒死
    乃將軍不避艱險,請命遠來,提數十萬之眾,窮追逆族之身,何視天下之不廣哉?豈天覆地載之中,獨不容僕一人乎?抑對王錫爵之後,猶欲殲僕以邀功乎? 第思高皇帝(朱元璋)櫛風沐雨之天下,猶不能貽留片地,以為將軍建功之所,將軍既毀我室,又欲取我子,讀《鴟鴞》之章,能不慘然心惻乎?將軍猶是世祿之裔,即不為僕憐,獨不念先帝乎?即不念先帝,獨不念二祖列宗乎?
  • 吳三桂叱吒一方,為何晚年發動反清,背後究竟有什麼隱情
    是的沒錯,不自信的心態放在康熙身上也是沒問題的。康熙雖然是皇家出身,但畢竟是少數民族外來統治者,在漢族人擁有大多數的清朝,他同樣有許多顧忌疑心。對於吳三桂這種漢人身份的功臣,自然是心懷戒備心的。另外吳三桂在地方上擁有實力,經營西南地區多年,在西南地區甚至包括全國有一張規模巨大的關係網。如此位高權重的藩王,皇帝是始終放心不下。
  • 或許是不甘心,降清後的作用無人能比
    降清後,洪承疇也是清朝入主中原時,所仰仗的重要謀臣。清朝能在長城內穩坐江山,洪承疇獻策的分量在其中舉足輕重。不管在明,或在清,洪承疇都體現出了他的價值,毫無疑問,他是個人才,還是那個時代最頂尖的人才。只不過,因為侍奉兩朝的原因,洪承疇的名聲不那麼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