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都說算了,吳三桂卻仍要殘忍地殺死永曆帝是怎麼回事?

2021-01-09 李家萬事興

公元1644年,大明王朝在內有李自成、外有滿清的雙重夾擊下迅速瓦解,李自成攻入北京後,崇禎皇帝眼見大肆已去,為保全名節,不得不以身殉國。

崇禎帝殉國後,遠在南京監國的福王朱由菘在逃往南方的文武大臣的簇擁下即皇帝位,改元弘光,隨後清軍快速南下,圍攻揚州,揚州城破,清軍屠城,史稱「揚州十日」,不久南京陷落,弘光帝被俘。

1645年,唐王朱聿鍵在鄭芝龍等人的擁立下,在福州稱帝,改元隆武,後又經歷紹武政權,1646年11月18日,萬曆皇帝的親孫子、崇禎皇帝的堂弟朱由榔在肇慶稱帝,建立永立政權。

大家都知道,康熙是八歲登基的,那時候他還只是一個小屁孩,沒有親政,權力都在輔政大臣的手上,而朱由榔是死在康熙即位的第二年,對於他的死,康熙完全沒有話語權,而且也沒有下達過要處死永曆帝的聖旨,看起來,這一切都是吳三桂的個人獨斷所為,那麼吳三桂為何鐵定要殺死永曆帝呢?

這還得從1644年,吳三桂開放三海關引清軍入關講起。

明朝後期,自嘉靖、萬曆兩朝惰政以來,昔日富強的大明王朝已日暮西山,天災人禍,兵連禍結,一向以太祖洪武帝光輝業績為榜樣的崇禎,殫精竭慮苦苦支撐著搖搖欲墜的大明江山,然而,王朝的沒落終究擋不住歷史潮流的洪峰。

伴隨著1644年4月25日,李自成的農民軍攻入北京城,崇禎帝一死了之,留給李自成的是滿目瘡痍的爛攤子,要想站穩腳跟,保住政權,必須要籠絡好鎮守三海關的吳三桂。

他多次派人招降吳三桂,久而久之,吳三桂漸漸的接受了李自成的大順政權,準備與李自成合作,當吳三桂的關寧鐵騎走到半道,卻聽說自己的愛妾陳圓圓被李自成手下大將劉宗敏霸佔,父親也遭到毒打,衝冠一怒之下的吳三桂立即倒戈轉而投降多爾袞。

值得一提的是,吳三桂引清軍入關,給出的理由是為崇禎皇帝和自己的家人報仇,從這個口號來看,吳三桂和清軍要消滅的對象很明確,那就是李自成的大順政權,等到把李自成的農民軍都消滅後,唯一橫亙在他們面前的就是永曆帝朱由榔領導的南明政權了。

在清軍強勢的追剿之下,南明的疆域不斷萎縮,朱由榔不得不四處逃竄,由廣東逃往廣西、雲南,與永曆十三年出逃緬甸,這實際上已經標誌著南明真正滅亡了,此時南明在中國境內已無任何的立足點,也就對滿清沒有威脅了,但吳三桂仍對逃往國外的朱由榔窮追猛打。

永曆十五年(公元1658年),吳三桂進兵緬甸,向緬甸國王索要朱由榔,此時緬甸正發生內亂,無力與吳三桂對抗,只得答應吳三桂的要求,將永曆帝獻給吳三桂,被俘之後,永曆帝被吳三桂囚禁在昆明子坡頭的金禪寺內,當時本應該將其押解至京城由康熙處置的,但吳三桂卻遲遲不動手。

公元1662年6月1日,永曆帝朱由榔父子及眷屬25人在昆明篦子坡,被吳三桂下令用弓弦勒死,慘不忍睹,永曆帝死時40歲。

其實,吳三桂執意要殺死永曆帝是為了向滿清表忠心

吳三桂雖然主動投降清軍,並打開山海關引賊入關,可多爾袞並未因此放鬆對這位反覆無常的小人的警惕,對他始終是不放心的,這一點,身為降將的吳三桂是心知肚明的,出身於官宦世家的他有著較高的政治敏感度,他覺察到了清廷對他的不信任,於是在此後的作戰中更是不遺餘力的賣命。

為了向「新主子」表明自己的忠誠,吳三桂不僅對農民軍進行殘酷的屠城鎮壓,對起兵抗清的明朝遺民也是竭盡所能的斬草除根,自然,作為一面旗幟的永曆帝更是無法逃脫他的毒手。

吳三桂非常清楚,永曆帝必須死,而這也是他必須要向朝廷納的「投名狀」,誅殺永曆帝,是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表示自己同明朝一刀兩斷,對於大清是忠心耿耿的,進而年讓朝廷放心,從而保住自己的爵位和榮華富貴。

相關焦點

  • 吳三桂最大敗筆,弒殺永曆帝朱由榔,導致三藩之亂毫無「合法性」
    吳三桂殺死朱由榔,是他當時唯一的選擇。清軍入關之後,吳三桂一直在前線跟李自成的起義軍打仗,但在李自成部快要被消滅的時候,清政府突然將他調回,出鎮錦州。過了兩年,又把他調回來繼續鎮壓反清力量。 對於這次「敲打」,吳三桂心知肚明,為表忠心他對起兵抗清的朱明後裔,不遺餘力地去斬盡殺絕。
  • 大明王朝的絕唱:永曆帝在緬甸被吳三桂弓弦勒死
    雖然我們今天知道這對吳三桂並沒有起到任何永曆想要起到的作用,但至少在寫這封信的時候永曆還是認為吳三桂可能會被打動其惻隱之心。沒有任何共同語言的死敵,永曆可能寫的如此的真摯、悲愴?甚至當時很多人都仍然對吳三桂抱有希望。即便他領清軍入關許多人也認為情有可原。朱舜水即說:吳三桂愚呆豎子,失於較計,欲報家仇,勾引入寇。——《中原陽九述略》。
  • 吳三桂降清,真的是因為「衝冠一怒為紅顏」嗎?
    清廷派遣吳三桂、洪承疇等攻打南明,一方面想利用他們的漢族身份得到南方漢人的擁戴和認可,此為先導,另一方面也是看中了他們的軍事才能,此為良犬。而吳三桂也需要這樣的機會來打消清廷的猜忌,以此可以為自己獲得更大的政治主動權,因此吳三桂調轉槍頭後不留一點情誼,歷時三年連番攻伐,打得永曆帝朱由榔隻身進入緬甸請求援助。
  • 吳三桂為何不三服從清廷的撤藩政策,回老家做個「富家翁」?
    三藩各據一方,手握重兵,勢力極大,特別是吳三桂在雲南地區實行專賣政策,甚至還自己鑄造錢幣。不僅如此,吳三桂仍然理直氣壯向囊中羞澀的清政府獅子大開口,索要軍費開支,每年耗餉最多時達900多萬兩,平時亦不低於數百萬,國家的財政收入,絕大部分被吳三桂等人要走。縱然如此,吳三桂仍不滿足,還逼迫清政府讓雲南、貴州兩省的官員都聽任他的差遣,並允許他將自己的親信派到雲貴各地去任職,將雲貴之地成為他的小王國。
  • 為什麼說吳三桂殺朱由榔是最大敗筆,為他後來造反留下禍根
    不過說起來,雖然這些原因,都算是吳三桂滅亡的原因。但並不是最根本的原因。最根本的原因,是從吳三桂殺掉永曆帝朱由榔開始的。也就是說,當吳三桂殺掉朱由榔以後,此後他的一切行動,都不能自圓其說了。為什麼這麼說呢?
  • 吳三桂60多歲了,造反成功也當不了幾年皇帝,為何還要折騰
    康熙皇帝會不會效仿劉邦、朱元璋的做法,殺功臣呢?在吳三桂看來,這種可能性是非常大。或者說,他處在「高度疑似會被殺」的狀態中。劉邦、朱元璋這些開國皇帝,之所以要殺功臣,是因為他們自身很不自信,畢竟是從平民走上來當皇帝的嘛。康熙其實也不自信,雖然他並不是出身於平民,但他是少數民族。
  • 清軍起初對漢人很殘忍,為何他們入關不久,天下百姓就臣服了
    清軍為了順利入關,起初對待漢人很是殘忍,比如「揚州十日」、「嘉定三屠」等等。為了讓漢人剃髮,清朝廷甚至提出「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的口號。可奇怪的是,清軍對漢人也很殘忍,為何他們入關不久,天下百姓就臣服了呢?那有人會說,民間不是一直有反清復明的組織嗎,怎麼能說天下百姓都臣服了?相信大家都聽過「朱三太子」,在清朝初期,很多人打著「朱三太子」的旗號造反。其實這些人實際上,要不是前明宗室,想繼續過養尊處優的日子,所以才造反。
  • 吳三桂「光復大明」的戰爭為何失敗?
    然而,作為明朝舊臣的吳三桂「心念故國」,在掌握了南方實權後宣布重新恢復大明衣冠,不接受康熙皇帝的撤藩,掀起了清朝歷史初年的三藩之亂。那麼,為什麼作為大明故臣的吳三桂為何會失敗呢?圖/吳三桂01.吳軍張國柱、夏國相率主力相繼進入湖南,清朝湖南巡撫廬震率軍退往宜昌,吳軍隨即攻佔長沙、常德、嶽陽、衡陽等地,與清軍隔長江對峙。在西北戰場上,陝西提督王輔臣叛清,殺死大學士莫洛,奪走清軍大量作戰物資,轉而進攻甘肅。
  • 《康熙王朝》中,康熙為何要將歸順的陝甘提督王輔臣凌遲處死呢?
    但是功成之後,王輔臣入朝當官,但是混不靈了,因為得罪人,犯了官場大忌,被順治罷了官,在家候補了十幾年,而此期間,吳三桂並沒有伸以援手。 吳三桂要反,連周雲龍這樣的角色都已經躍躍欲試。康熙微服私訪的時候,實際上一來打探虛實,二來也是為了暗中爭取人才。結果看走眼還封賞了周雲龍,周雲龍可謂是吳三桂的鐵桿死黨。
  • 「名人百科」盛世大帝——聖祖仁皇帝康熙(一)
    這一來,觸動了吳三桂、耿精忠(耿仲明的孫子),他們想試探一下康熙帝的態度,假惺惺地主動提出撤除藩王爵位、回到北方的請求。這些奏章送到朝廷,康熙帝召集朝巨商議。許多大臣認為吳三桂他們要求撤藩是假的,如果批准他們的請求,吳三桂一定會造反。康熙帝果斷地說:"吳三桂早有野心。撤藩,他要反;不撤,他遲早也要反。
  • 《一代名相陳廷敬》康熙為何不殺掉明珠?明珠最後是怎麼死的?
    後來,金臺吉的妹妹孟古哲哲嫁給了努爾哈赤做妃子,還生下了清朝的開國皇帝清太宗皇太極,因此納蘭家族與清朝皇室是親戚關係,按照輩分來算,康熙還得叫納蘭明珠一聲堂姑父呢!納蘭明珠歷任內務府總管、刑部尚書、兵部尚書、都察院左都御史、武英殿大學士、太子太傅等要職,深受康熙寵信。康熙初年,吳三桂、尚可喜、耿精忠駐守三藩,勢力越來越龐大,野心勃勃。
  • 康熙的重臣:人稱「活呂布」,一生都忙著換主子,最後自盡身亡
    ◆文:剛子聊歷史◆原創作品,洗稿、抄襲必究康熙曾經對此人的評價極高:「有武臣如此,朕復何憂!」此人曾打得阿濟格的八旗鐵騎聞風喪膽,馬鷂子至矣,紛紛改道避其鋒芒。就是這麼一員猛將,卻有一個十分不好的別號。他一生都在不停地更換自己的主子,三國時期的呂布見了他也得尊稱一聲「大哥」。他就是人稱「活呂布」的王輔臣!
  • 吳三桂叱吒一方,為何晚年發動反清,背後究竟有什麼隱情
    導語:曾經叱吒風雲的平西王,為何晚年要發動對清朝大規模的叛變,這背後究竟有什麼深層道理?吳三桂,這名字如雷貫耳,知道點歷史的幾乎都知道他。公元1673年,著名的三藩之亂爆發。吳三桂在他晚年60多歲的時候為何一定要造反清朝自個稱帝呢。
  • 《康熙王朝》周培公被康熙貶駐盛京十分悽慘,為何臨死還要獻皇圖
    縱觀周培公此人,雖然康熙說他有刺,但其對於個人得失看得很淡。大隱、中隱、小隱,種種皆可,適應性極強,顯現隨遇而安,「知其不可而安之若命」的道家性格。初出茅廬周培公的出場,是隨時任潮州知府朱國治進京。朱國治者,漢代「晁錯」式人物,其上書裁撤三藩,獲罪進京。
  • 耿精忠一路勢如破竹,康熙勸降也不聽,為何後來卻降了
    清康熙十年,耿精忠承襲了爵位,成為第三代靖南王。不過,他承襲爵位不久,康熙便下令削藩,這是作為藩王最不願聽到的事。於是,平西王吳三桂率先起兵造反,同時聯絡其他藩王,希望大家團結一致推翻朝廷。 吳三桂起兵後,迅速就攻佔了貴州、湖南等地,耿精忠認為有希望,便決定立即響應吳三桂。
  • 康熙朝書生氣的周培公為康熙帝立下奇功遭貶,為何康熙又想起他?
    說起這位周培公,其智商超乎常人,說是情商高配,其實不然,否則也不會因為官場爭鬥而客死他鄉,真是悲哉壯哉!周沛公的為人比較練達,談吐儒雅,是他的性格使然,不卑不亢是他處理人情世故上吃進了苦頭,可是他的聰明和他的軍事才能的確得到了康熙皇帝的賞識,是康熙帝身邊的重要謀臣。
  • 「活呂布」王輔臣,七降七叛甩呂布十條街,用一招免遭被康熙凌遲
    姜瓖反清雖轟轟烈烈,卻因缺少支援,以孤城抵擋八個多月後,城內彈盡糧絕,姜瓖被手下楊振威等人殺死,大同宣布投降。多爾袞為了報復,在大同縱兵殺掠,為免一死,王輔臣投降了阿濟格。以王輔臣與清軍作對時的鋒芒,他本是必死,但此時王輔臣武勇之名已遠播於京城,甚至連北京的滿人都以認識馬鷂子為榮。
  • 康熙最愛的女兒,遠嫁後康熙4次探望,死後的遭遇卻令人心痛
    清宮劇一直以來都是我們活人所追捧的,想必很多人都看過《康熙王朝》這部電視劇吧。因為非常貼近歷史,所以收到許多人的喜愛,至今被奉為神劇。其中劇裡面的藍齊兒格格是一個性格特別鮮明的人,她的故事也比較曲折。當時的康熙爺為了大清的一時安康。將她嫁到了自己的敵人的葛爾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