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三桂叱吒一方,為何晚年發動反清,背後究竟有什麼隱情

2021-01-09 印象歷史

導語:曾經叱吒風雲的平西王,為何晚年要發動對清朝大規模的叛變,這背後究竟有什麼深層道理?

吳三桂,這名字如雷貫耳,知道點歷史的幾乎都知道他。公元1673年,著名的三藩之亂爆發。吳三桂在他晚年60多歲的時候為何一定要造反清朝自個稱帝呢。一個土埋半截,行將就木的老人,為何就非要這樣鬧騰,好好安度晚年他不香嗎?到底背後有什麼深刻的原因呢,今天我們就劃重點分析一下。

第一,吳三桂集團利益捆綁,造反與否都死

古話講,兔死狗烹,敵國破功臣亡,這句話表現為皇帝殺功臣的深刻道理。從劉邦到朱元璋,這些開國皇帝無不狠心,歷來就有這種慣例傳統。

康熙也不會例外,起碼吳三桂認為皇帝會對自己產生嚴重的不安全感,他處在一種被高度疑似大患的狀態裡。也許很多人會說,康熙不是劉邦,朱元璋那種從底層起來的,難免自卑心理患得患失所以才屠戮功臣。是的沒錯,不自信的心態放在康熙身上也是沒問題的。康熙雖然是皇家出身,但畢竟是少數民族外來統治者,在漢族人擁有大多數的清朝,他同樣有許多顧忌疑心。對於吳三桂這種漢人身份的功臣,自然是心懷戒備心的。

另外吳三桂在地方上擁有實力,經營西南地區多年,在西南地區甚至包括全國有一張規模巨大的關係網。如此位高權重的藩王,皇帝是始終放心不下。就算吳三桂放權歸隱或者做個富家翁,集團捆綁住他,也容不得他放手。造反不造反,由不得吳三桂個人所能左右!

第二,吳三桂有期盼成功的心態

吳三桂當年為清軍入關消滅國內大明殘存勢力功勳卓著,被朝廷賜封為平西王。由於他自覺經營西南地區多年,兵強馬壯。再聯結其他藩王一同舉事,內心充滿必勝的信念。再加上輿論方面具有一定優勢條件,康熙皇帝畢竟是作為外族來統治漢人,推翻漢人政權已經是民怨極深,人民心中那股熊熊烈火蓄勢待發,他們正等待一面正義旗幟響應號召起身反抗。

鑑於當時的實際狀況,滿清入關以來強迫漢民改變原有的生活習慣。其中剃髮易服深深傷害民眾的內心,引起全國各地激烈的反抗。結果招來清軍的血腥屠戮,民怨深重。吳三桂是抓住這個民族矛盾大做文章,堅信自己反清復明是絕對行之有效!

第三,吳三桂想圓皇帝夢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皇權至高無上太引起野心家的垂涎,歷史上但凡權力達到一定高度的人物都或多或少有圓帝王夢的心思。吳三桂做皇帝就等同於和清廷不再是君臣關係,而是國與國之間的關係,這樣就能打消天天提心弔膽的苦逼日子。

吳三桂做平西王多年,期間利用特權招降納叛,搜刮民財。他的野心不斷膨脹,實力日盛。在三藩之中實力最強,安插死黨遍布全國各地。除此之外,朝廷每年還要給他數百萬兩白銀充實俸餉,吳三桂自己還在轄區內自主經營鹽鐵礦等特權,儼然一個軍閥土皇帝做派。反清前夕做好大量工作,表面大興土木,尋歡作樂。暗地裡操練士卒,養精蓄銳!

第四,吳三桂想給自己正名

所謂正名,換現代的話說,可以翻譯為洗白。吳三桂當年衝冠一怒為紅顏,(當然只是一個次要因素)打開山海關引狼入室,讓清兵從此開掛通關。這個事件是一大賣國求榮的舉動,遭到全國人民上下的譴責唾罵。賣國賊吳三桂如果能反清復明成功,那他就能成功洗白自己了。讓大家看看,我吳三桂並非清朝的鷹犬走狗,而是「曲線救國」的民族英雄,我這是在韜光養晦等待時機呢!

結語:吳三桂最後把反清復明的口號打響起來,點燃全國燎原之火。不過結局的答案大家也早就清楚,吳三桂的皇帝夢是圓了,他自立為帝,建立大周政權。但他並沒能消滅滿清王朝,他所建立的江山僅短時間宣告覆滅。

究其原因有多,吳三桂軍隊戰鬥力雖然強盛,但是戰略眼光短淺;內部人員庸碌無能,是一群鼠目寸光之徒;康熙雄才大略,指揮得當等等因素造成他最後的悲劇。

對此大家怎麼看,歡迎留言評論!

相關焦點

  • 吳三桂為何不三服從清廷的撤藩政策,回老家做個「富家翁」?
    吳三桂是明朝錦州總兵吳襄之子,祖大壽的外甥。明崇禎四年(公元1631),皇太極發動了大凌河之役,吳襄在赴援途中逃亡,導致全軍覆滅,祖大壽被迫降清,吳襄因此被打入大牢。明朝無將可用,只好擢升吳三桂為總兵,帶兵駐守寧遠城(今遼寧興城)。明崇禎十五年,松錦會戰中明十三萬軍隊損失過半,薊遼總督洪承疇降清,吳三桂收拾殘部退守寧遠城。
  • 吳三桂「光復大明」的戰爭為何失敗?
    然而,作為明朝舊臣的吳三桂「心念故國」,在掌握了南方實權後宣布重新恢復大明衣冠,不接受康熙皇帝的撤藩,掀起了清朝歷史初年的三藩之亂。那麼,為什麼作為大明故臣的吳三桂為何會失敗呢?圖/吳三桂01.在軍事上,吳三桂擁有強大的軍事集團,歸他統維穩旗兵有五十三佐領,綠營兵十營(其中還不包括他原來的嫡系部隊),且有久經戰陣的名將吳應麟、夏國相、張國柱、王屏藩等。從地理角度上看,雲南遠離京都交通閉塞,地勢險要加之十餘年的戰場建設,水陸要塞十分堅固。反觀康熙方面,這位年輕皇帝掌權不久,北方各地不穩,在對付老謀深算的吳三桂上明顯缺乏勝算。
  • 大明、大清、大順三選一,吳三桂為什麼選擇降清?
    吳三桂,可以說是家喻戶曉的大漢奸,此人背叛大明朝、擁清軍入關、剿滅李自成、勒死永曆帝,而這一切都始於其在甲申國難之際的抉擇。然而世受皇恩的吳三桂難道願意走上這條路嗎?公元1644年究竟發生了什麼?這位山海關總兵為什麼會在明、清、順之間做出那樣的選擇?
  • 女白領屢屢行竊,背後究竟有什麼隱情?
    女白領屢屢行竊,背後究竟有什麼隱情?公安機關於2020年11月11日向上海鐵路運輸檢察院(以下簡稱「上海鐵檢院」)移送起訴,檢察官依法訊問犯罪嫌疑人虞某某,發現其系某公司員工,不僅有固定住所,而且有不低收入,那麼虞某某為何要多次在全家便利店盜竊呢?後經其交代:「自己偷東西的同時還能宣洩工作和生活壓力,為貪圖一時便宜就時不時地去全家偷東西。」而且虞某某還認為這並不是什麼大事。
  • 吳三桂降清,真的是因為「衝冠一怒為紅顏」嗎?
    從崇禎十七年京師被圍由山海關逡巡不入間接導致明亡,到轉變政治立場投靠清軍擊潰大順政權,又接著對抗南明、絞死永曆帝,徹底滅亡明朝,最後擁兵自重、起兵反清,吳三桂幾個人生節點的所為一步步推動並見證著歷史的發展。而隨著吳三桂醜陋一生的覆滅,歷時數十年動蕩不安的中華地區才最終走向安定。崇禎十七年初,農民軍李自成宣布東徵北京。
  • 吳三桂60多歲了,造反成功也當不了幾年皇帝,為何還要折騰
    吳三桂造反的時候,其實已經60多了。這個年紀在現代人這裡,已經是退休的年紀。古代人的壽命很短,60歲對於他們來說,更加算得上是「日薄西山」。對於這樣的吳三桂來說,顯然最好的選擇是好好休養一下,爭取能夠安度晚年。
  • 讓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的陳圓圓,晚年到底是什麼樣的
    歷史上有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只為博佳人一笑,也有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同樣都是佳人,同樣都葬送了一個王朝,她們一個是褒姒,一個是陳圓圓。陳圓圓的父母連年奔走於各個鄉間,依靠倒賣一些小物件謀生,也就是俗稱的「貨郎」營生。
  • 士大夫如此風骨,為何明朝國破之後如此多人選擇降清?
    明末清初,東林黨人錢謙益為首的一群士大夫,卻一反往日的威嚴,轉而屈膝稱臣,驚得無數士大夫心下不禁暗暗嘀咕:士大夫如此風骨,為何國破之後如此多人選擇降清?其實,明朝士大夫階層降清,從某種意義上說,並非單純背主求榮,叛國降敵。崇禎十七年,李自成的軍隊大舉進攻北京城。崇禎皇帝沒有辦法,只好親手斬了公主,逼死了妃嬪,準備一家人死於非命。
  • 清軍起初對漢人很殘忍,為何他們入關不久,天下百姓就臣服了
    俗話說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清軍越是這樣做,就越多人想要反清,恢復大明江山。就好比當初元朝入主中原,就同樣對中原百姓採取壓迫手段,結果他們在中原待了不到一百年,便被趕回去放羊了。可奇怪的是,清軍對漢人也很殘忍,為何他們入關不久,天下百姓就臣服了呢?
  • 96公斤和80公斤的大刀當廢鐵賣了,專家考證:那是吳三桂之刀
    既然發現了吳三桂大刀和陳圓圓墓葬,為何不進行考古發掘?暫且不說劉綎和吳三桂能不能耍動一百多斤的大刀,咱們還是來看看《岑鞏縣誌》中的馬家寨吳三桂後裔:「吳氏相傳,陳圓圓晚年住天安寺(平西庵),留有黃傘、大刀、金銀等物。」陳圓圓只會彈琵琶,那留下來的大刀,自然就是吳三桂應用之物了。
  • 大明王朝的絕唱:永曆帝在緬甸被吳三桂弓弦勒死
    《中原陽九述略》是朱舜水為回顧和研討明亡的歷史教訓時候而寫的,時間是南明永曆十五年六月十五日,即永曆被吳三桂所擒的半年前。而就在同樣提到吳三桂的地方,對另一位後來的大英雄袁崇煥卻毫不留口德:「賊臣楊鎬、袁崇煥前後賣國……」南明永曆即便在身處絕境時候依然希望打動吳三桂,更不用說當時全國各地大大小小的各種反清復明勢力了。
  • 日本刀躋身世界三大名刀,中國刀為何卻不行?馬未都道出背後隱情
    日本刀躋身世界三大名刀,中國刀為何卻不行?馬未都道出背後隱情世界三大名刀又稱「世界三大名刃」,分別是大馬士革刀、馬來刀、日本刀。明眼人一看,日本刀與中國刀關係密切,可以說是中國刀的「學生」,可人家躋身世界三大名刀,偏偏沒有中國刀。中國刀在歷史上也是風光無限,開疆拓土離不開它。
  • 吳三桂鎮守山海關,手裡有多少人馬?為何不選擇自立卻投靠多爾袞
    而吳三桂是距離崇禎比較近的一位軍事將領。他鎮守的山海關距離北京城非常近,近到什麼程度呢?袁崇煥和多爾袞,只花了2天時間,就從山海關走到了北京城。那麼這次收到勤王令以後,吳三桂走了多久呢?足足15天時間,居然還沒走到一半路程。他在磨洋工嗎?其實吳三桂也是在觀望,等著北京傳來消息,基本上已經默認了大明朝滅亡的結果。
  • 吳三桂最大敗筆,弒殺永曆帝朱由榔,導致三藩之亂毫無「合法性」
    由於從雲南到北京路途遙遠,如果途中有反清復明人士劫了囚車更是麻煩,於是清廷下令吳三桂將永曆帝就地處死。於是,吳三桂命人用弓弦將朱由榔父子及眷屬25人,在昆明篦子坡勒死,時間定格在1662年6月1日,至此明朝才算徹底滅亡。 吳三桂殺死朱由榔,是他當時唯一的選擇。
  • 「反清復明」不僅僅在大清國,朝鮮王室也有「光復大明」計劃
    自從1644年滿清入關執掌江山之後,從南明小朝廷到李自成、張獻忠餘部和據守臺灣的鄭氏父子,在到平西王吳三桂和民間的天地會乃至於遠在朝鮮的李朝孝宗都有過明裡暗中進行著抗清活動,而且口號全都是「反清復明」。甚至在清末朝鮮民間文人的作品中,還出現過崇禎265年字樣。
  • 怒髮衝冠吳三桂,犯了一個最大的錯誤,就導致他再沒有回頭路
    吳三桂在明朝滅亡的這件事情上,起了什麼作用?歷史上說他是反叛源於什麼原因!為何他會在投降李自成的路上突然反悔?吳三桂最早是名將,駐守山海關。他為何要在李自成招安的路上突然反悔呢?話說李自成派人招安吳三桂,吳三桂父親吳襄,本是明朝戍邊總兵。
  • 耿精忠一路勢如破竹,康熙勸降也不聽,為何後來卻降了
    清康熙十年,耿精忠承襲了爵位,成為第三代靖南王。不過,他承襲爵位不久,康熙便下令削藩,這是作為藩王最不願聽到的事。於是,平西王吳三桂率先起兵造反,同時聯絡其他藩王,希望大家團結一致推翻朝廷。 吳三桂起兵後,迅速就攻佔了貴州、湖南等地,耿精忠認為有希望,便決定立即響應吳三桂。
  • 為什麼說吳三桂殺朱由榔是最大敗筆,為他後來造反留下禍根
    吳三桂實力強大,聲勢浩大,可是最終他卻沒有造反成功。而且「出師未捷身先死」。他死之後,他的軍隊也迅速就如鳥獸散了,一場鬧劇結束。那麼,吳三桂失敗的原因究竟是什麼呢?
  • 清朝為什麼讓漢人如此痛恨,以至於三百年來還有人「反清復明」?
    一個手也夠不著的夜晚,幾個認真的人在一個角落碰頭然後,背景音樂響起,我不由得心情變得嚴肅起來那個時候,有一個人大聲說了「地鎮高岡,一派溪山千古秀!」還沒等觀眾領悟,這幾名鬆了一口氣,笑了笑然後,一個人,「反正斯諾在那,但大家都反清」今年中秋之夜是個好機會我們一起闖入了宮中這個幕布是金庸先生的名作叢林中的經典橋段其中的幾個密碼,清庭的目光,該企業為了取得聯繫,避免的東西作為武俠小說的大家,在金庸先生的眾多作品中也能強烈感受到這種運動的
  • 司馬懿晚年為何如此厭惡妻子?有一部分原因是自保,另外則是人性
    不過在司馬懿傳奇故事的背後,實際上也有一些作為普通人的煩惱和愛恨情仇,比如司馬懿家中的瑣事,尤其是司馬懿對自己老婆的態度變化,晚年甚至已經達到不願意見自己結髮妻子的地步,這一切究竟是為何呢?處於上邊兩方面原因的考慮,司馬懿最終沒有答應曹操出山,為了合理拒絕曹操,司馬懿就裝病說自己腿腳不利索,在家中安然養病,曹操曾先後派了一些人去一探究竟,發現司馬懿確實有病,所以才沒有收拾司馬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