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三桂60多歲了,造反成功也當不了幾年皇帝,為何還要折騰

2020-12-14 張生全精彩歷史

吳三桂造反的時候,其實已經60多了。這個年紀在現代人這裡,已經是退休的年紀。古代人的壽命很短,60歲對於他們來說,更加算得上是「日薄西山」。對於這樣的吳三桂來說,顯然最好的選擇是好好休養一下,爭取能夠安度晚年。

可是,吳三桂卻不聽從朝廷的安排,接受撤藩,安心養老,做一個富家翁,而是要不顧年貌,不顧危險,不顧艱難,一定要鋌而走險舉兵造反。而最終他也因此在戰爭中受驚嚇受顛簸,一命嗚呼,走向身死族滅的悲劇。那麼,吳三桂為什麼要做出這種愚蠢的選擇呢?

(吳三桂畫像)

一、不造反也會死。

前面我們說,吳三桂如果不造反的話,他可以舒舒服服當一個富家翁。實際上,這種情況,幾乎是不太可能的。吳三桂就算不造反,他照樣會被殺掉。至少在吳三桂看來,他肯定會被殺掉。為什麼這麼說呢?

吳三桂無疑是清朝的大功臣。歷史上開國皇帝殺功臣的情況不在少數。從劉邦開始,似乎就形成了屠殺開國功臣的傳統。到了朱元璋的時候,殺功臣已經達到了頂峰。不只是藍玉這樣的武將會被殺,連胡惟庸、李善長這樣的文臣也會被殺。可以說,開國皇帝殺功臣,已經到了瘋狂的地步。

康熙皇帝會不會效仿劉邦、朱元璋的做法,殺功臣呢?在吳三桂看來,這種可能性是非常大。或者說,他處在「高度疑似會被殺」的狀態中。

劉邦、朱元璋這些開國皇帝,之所以要殺功臣,是因為他們自身很不自信,畢竟是從平民走上來當皇帝的嘛。康熙其實也不自信,雖然他並不是出身於平民,但他是少數民族。在大中原人的眼裡,少數民族的地位更加低,因而他們更加不自信。對於吳三桂這樣的漢人功臣,他們會更加不放心。所以說,康熙像劉邦、朱元璋那樣殺功臣,幾乎是必然的。

再一點,吳三桂由於是獨自領兵挺進西南。同時在西南經營多年,他在整個西南地區,乃至在全國,都擁有一個龐大的勢力網。有很大一部分掌握實權的官員,都是吳三桂提拔起來的。

在這種情況下,就算吳三桂願意交出兵權,回家做富家翁,這些人也未必願意交出兵權,也回家做富家翁。也就是說,吳三桂實際上已經不是一個人,而是一個集團,他的決定,會影響了這個集團的利益。大家當然不願意吳三桂這個領頭羊歇菜,怎麼著,都要慫恿吳三桂造反。

這一點,康熙也是認識得到的。只要吳三桂不死,就算他已經讓出兵權,他依然是一面旗幟。康熙牽一髮而動全身,吳三桂這個集團依然動不了。所以,最有效的辦法,就是砍倒這杆旗幟,這樣才能徹底掃除威脅。

(康熙畫像)

二、吳三桂對成功充滿信心。

吳三桂之所以一定要舉事,是因為他對成功充滿必勝信心。

說起來,康熙削藩的行動,是有些冒險的。不是說他不該削藩,而是他不該一次性來削南邊的所有藩王。這樣一來,實際上康熙明顯的樹敵太多。

吳三桂本身就兵強馬壯,整個西南地區,都在他的控制之下,而康熙又樹敵太多,讓整個南邊都與康熙為敵。這樣一來,如果大家共同舉旗造反,吳三桂成功的可能性,實際上是很大的。

除了力量強大以外,吳三桂認為,輿論上他也是佔有優勢的。因為康熙代表的是異族,他吞併明朝及李自成政權,屬於異族對中原地區的佔領。而吳三桂自己所代表的是漢族。如果他舉旗造反,實際上是會得到全國人民支持的。

總之,在吳三桂看來,他似乎就已經可以坐到龍椅上,只差一聲舉旗的號令了。

三、吳三桂想過一把皇帝癮。

別說吳三桂,其實在整個皇權社會,只要有一點力量,都想過一把皇帝癮。畢竟皇帝的權力太大了。只要是當皇帝,就意味著天下人都得向自己磕頭。如果不當皇帝當大臣,那不僅僅是得向皇帝磕頭的問題,還得提心弔膽,隨時都擔心會被殺。

既然當皇帝的誘惑這麼大,吳三桂為什麼不賭一把呢?何況還不是賭,而是有十足的把握。

(清軍入關

四、吳三桂想洗白自己。

吳三桂放清軍入關,這件事,讓他得到了很多人的唾罵。大家都在罵吳三桂是漢奸賣國賊。如果吳三桂能夠反清成功。那麼,這就意味著,吳三桂不但不是漢奸賣國賊,還是「曲線救國」的英雄。再說了,只要當了皇帝,歷史就由他自己來寫,他的形象,自然就可以重新塑造了。這是多大的美事,吳三桂為何不這樣做呢?

所以,吳三桂最終義無反顧舉起造反的大旗。

可惜的是,吳三桂想得很美,但實際上他存在幾個問題:一是他的團隊,都是一幫利慾薰心之徒,不是做事業的,自然成不了事。二是他的盟友,另外的二藩,又各懷鬼胎,自然不能和他形成合力。三是吳三桂本來就引清軍入關,後來還殺掉南明永曆帝,惡跡斑斑,早已失去人心。這些他都看不到,最終很快走向了悲劇的結局。

(參考資料《清史稿》等)

相關焦點

  • 吳三桂叱吒一方,為何晚年發動反清,背後究竟有什麼隱情
    導語:曾經叱吒風雲的平西王,為何晚年要發動對清朝大規模的叛變,這背後究竟有什麼深層道理?吳三桂,這名字如雷貫耳,知道點歷史的幾乎都知道他。公元1673年,著名的三藩之亂爆發。吳三桂在他晚年60多歲的時候為何一定要造反清朝自個稱帝呢。
  • 為什麼說吳三桂殺朱由榔是最大敗筆,為他後來造反留下禍根
    吳三桂實力強大,聲勢浩大,可是最終他卻沒有造反成功。而且「出師未捷身先死」。他死之後,他的軍隊也迅速就如鳥獸散了,一場鬧劇結束。那麼,吳三桂失敗的原因究竟是什麼呢?
  • 吳三桂為何不三服從清廷的撤藩政策,回老家做個「富家翁」?
    三藩各據一方,手握重兵,勢力極大,特別是吳三桂在雲南地區實行專賣政策,甚至還自己鑄造錢幣。不僅如此,吳三桂仍然理直氣壯向囊中羞澀的清政府獅子大開口,索要軍費開支,每年耗餉最多時達900多萬兩,平時亦不低於數百萬,國家的財政收入,絕大部分被吳三桂等人要走。縱然如此,吳三桂仍不滿足,還逼迫清政府讓雲南、貴州兩省的官員都聽任他的差遣,並允許他將自己的親信派到雲貴各地去任職,將雲貴之地成為他的小王國。
  • 吃穿不愁,小旋風柴進為何還要高調造反?
    在宋太祖建立皇朝之後,還是給了柴家一定的地位,並專門發了一個「丹書鐵券」,柴進一家子孫世襲罔替,所犯常刑,有罪不得加責,也就是說是只要不造反,柴家人就沒有死罪。不造反就沒有死罪,或許正是因為這樣,給了柴進底氣,反正怎麼折騰都死不了,反正活著該吃的該喝的該玩的都體驗過了,所以不如玩點心跳的,於是柴進在遊手好閒、提籠架鳥之於,多了一件事情,那就是結交天下豪傑。
  • 吳三桂「光復大明」的戰爭為何失敗?
    然而,作為明朝舊臣的吳三桂「心念故國」,在掌握了南方實權後宣布重新恢復大明衣冠,不接受康熙皇帝的撤藩,掀起了清朝歷史初年的三藩之亂。那麼,為什麼作為大明故臣的吳三桂為何會失敗呢?圖/吳三桂01.在軍事上,吳三桂擁有強大的軍事集團,歸他統維穩旗兵有五十三佐領,綠營兵十營(其中還不包括他原來的嫡系部隊),且有久經戰陣的名將吳應麟、夏國相、張國柱、王屏藩等。從地理角度上看,雲南遠離京都交通閉塞,地勢險要加之十餘年的戰場建設,水陸要塞十分堅固。反觀康熙方面,這位年輕皇帝掌權不久,北方各地不穩,在對付老謀深算的吳三桂上明顯缺乏勝算。
  • 吳三桂最大敗筆,弒殺永曆帝朱由榔,導致三藩之亂毫無「合法性」
    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崇禎在煤山自縊,但從嚴格意義上來說,崇禎並非明朝最後一個皇帝,因為之後朱家皇室在江南先後建立了五個「南明政權」,其中堅持到最後的就是永曆皇帝朱由榔。 朱由榔是崇禎皇帝朱由檢的堂弟,兩人有一個共同的爺爺萬曆皇帝朱翊鈞。
  • 吳三桂鎮守山海關,手裡有多少人馬?為何不選擇自立卻投靠多爾袞
    吳三桂手握關寧鐵騎,在1644年站在了歷史的風口。他需要應付三方面力量,一邊是自己的君主崇禎皇帝,一邊是農民起義軍領袖李自成,還有一邊是關外的大清領袖多爾袞。當時李自成斬殺孫傳庭,攻破潼關,從河南北渡黃河,進入山西,大同、宣府總兵紛紛投降,李自成順利進入昌平附近。
  • 朱元璋當了皇帝後殺伐果斷,為何沒人倒打一耙?
    皇帝殺人本沒什麼出奇,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時代,帝國的一草一木都是皇家的,包括百姓的身家性命。可如果僅靠殺人就能坐穩寶座,孔子的治國之術就沒了市場,哪朝哪代的皇帝,嘴上不是總掛著朕以仁義治天下的詞牌兒,出了什麼天災人禍還要下罪己詔,上天壇祭天。
  • 吳三桂降清,真的是因為「衝冠一怒為紅顏」嗎?
    從崇禎十七年京師被圍由山海關逡巡不入間接導致明亡,到轉變政治立場投靠清軍擊潰大順政權,又接著對抗南明、絞死永曆帝,徹底滅亡明朝,最後擁兵自重、起兵反清,吳三桂幾個人生節點的所為一步步推動並見證著歷史的發展。而隨著吳三桂醜陋一生的覆滅,歷時數十年動蕩不安的中華地區才最終走向安定。崇禎十七年初,農民軍李自成宣布東徵北京。
  • 康熙都說算了,吳三桂卻仍要殘忍地殺死永曆帝是怎麼回事?
    崇禎帝殉國後,遠在南京監國的福王朱由菘在逃往南方的文武大臣的簇擁下即皇帝位,改元弘光,隨後清軍快速南下,圍攻揚州,揚州城破,清軍屠城,史稱「揚州十日」,不久南京陷落,弘光帝被俘。1645年,唐王朱聿鍵在鄭芝龍等人的擁立下,在福州稱帝,改元隆武,後又經歷紹武政權,1646年11月18日,萬曆皇帝的親孫子、崇禎皇帝的堂弟朱由榔在肇慶稱帝,建立永立政權。
  • 怒髮衝冠吳三桂,犯了一個最大的錯誤,就導致他再沒有回頭路
    吳三桂在明朝滅亡的這件事情上,起了什麼作用?歷史上說他是反叛源於什麼原因!為何他會在投降李自成的路上突然反悔?吳三桂最早是名將,駐守山海關。他為何要在李自成招安的路上突然反悔呢?話說李自成派人招安吳三桂,吳三桂父親吳襄,本是明朝戍邊總兵。
  • 清軍起初對漢人很殘忍,為何他們入關不久,天下百姓就臣服了
    為了讓漢人剃髮,清朝廷甚至提出「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的口號。俗話說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清軍越是這樣做,就越多人想要反清,恢復大明江山。就好比當初元朝入主中原,就同樣對中原百姓採取壓迫手段,結果他們在中原待了不到一百年,便被趕回去放羊了。
  • 雍正王朝:十四爺手握20多萬兵權,為何不敢起兵造反推翻雍正?
    而手握20多萬軍隊的老十四為何不起兵造反,推翻雍正取而代之呢?其實,即便老十四真的造反也沒有機會。因為沒有更多的兵權,這個原因聽著很扎心,為什麼呢?一、老十四的擁有軍隊指揮權,但那是戰場上大清朝西北準噶爾部一直是清朝的心腹大患。
  • 明朝最後一員大將,「平西王」吳三桂,是如何周旋三方勢力的
    但是歷史上的人物從來都不是片面的,我也不是要為吳三桂辯解什麼,畢竟吳三桂做出這種事情,在我國傳統觀念下就是一個不忠不孝之人,但是結合當時歷史情況,為何穩穩鎮守邊疆的吳三桂卻突然背叛了大明?將清軍引入關內了呢?
  • 吳三桂若不獻出山海關,清軍是否能入主中原?
    近來有粉絲私信讀者,詢問了一個問題:如果吳三桂不獻出山海關,那麼清軍是否就無法入主中原?筆者的觀點是不會。很多史料上都記載了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投降清軍,致使大明天下盡失,事實上並非這麼簡單。從清軍歷次侵擾關內的情況來看,山海關並非是入關的唯一通道,這裡例舉幾個案例:1629年,皇太極率軍親徵,經熱河進軍,破長城的大安口和龍井水關直入內地,佔領了遵化,攻陷薊州,兵圍北京城。這次入關的最大成就,是皇太極成功實施了反間計,使崇禎皇帝殺掉了袁崇煥,為清軍剪除了最大的勁敵。
  • 數十年不理朝政,竟然沒有人造反,萬曆是如何做到的?
    明朝的皇帝多奇葩,這幾乎已經成為了一個共識。從這些皇帝的所作所為來看,的確難以堪稱明君,甚至說是昏君也不為過。就像萬曆,其實他倒是沒什麼特殊的愛好,也不鬥蟋蟀,對木工活兒也沒有興趣,可是他太懶了。他竟然能夠幾十年不上朝,窩在自己的後宮。
  • 周培公幫康熙平定三藩立下戰功,為何仍被處死?
    康熙十三年(1674年)臘月,吳三桂發動三藩之亂,策動陝西提督王輔臣在北方反叛呼應。在耿精忠、王輔臣先後發動叛變後,吳三桂曾試圖應援、打通與耿、王的聯絡,使叛亂地區聯成一片,迅速壓縮對清軍的包圍圈。康熙十五年(1676年),康熙帝任命圖海為大將軍,統轄陝甘徵討大軍。
  • 大明王朝的絕唱:永曆帝在緬甸被吳三桂弓弦勒死
    這時已經距離南明永曆君臣二百五十年了。 漢人對吳三桂寄予的期望越大,清廷對吳三桂的猜忌也就越深。吳三桂的處境也就越是尷尬、微妙。在民族大義和榮華富貴之間,吳三桂沒有任何疑問地選擇了後者。
  • 堂吉訶德式的皇帝——崇禎皇帝朱由檢
    在中國古代歷史,歷代王朝的末代皇帝除了那些不能做主的兒皇帝比如1912年的只有六歲的溥儀外,一般都是被後人詬病的,要麼昏庸,要麼暴政,要麼荒淫無度,當然,也有被稱讚的,比如李煜雖然醉心於詩詞歌賦,但是就是很努力,也作出成效,只不過無力回天,但是崇禎皇帝朱由檢是個特殊的存在,一方面他對政事非常勤勉,這跟很多不務正業的末代皇帝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