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墟陵墓中,有一種文物盜墓賊看不上眼,它剩下的原因很另類

2020-12-14 歷史店

河南省安陽市殷墟遺址的出土,引起了世界考古學領域的極大重視,其中所出土的上古文物更是數不勝數,稱得上是蔚為大觀。可是您也許不知道,在殷墟遺址中所出土的眾多文物中,只有一種文物曾屢次逃過盜墓賊的魔爪,成為最幸運的倖存者。這種文物究竟是什麼?它們為何會被盜墓賊嫌棄?如果您想知道,就讓小編來為您揭秘: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20世紀初期,河南省安陽境內的小屯村,突然驚現大量「龍骨」,村中百姓紛紛將其賣到城中藥店,後經學者考察,終於發現所謂的「龍骨」,居然是商代人用於書寫的龜甲殘片,「甲骨文」的概念從此出現,該地也被正式定名為「殷墟」。

1928年時,殷墟的發掘工作正式開啟,考古專家們在此地發現大量都城建築遺址,以及甲骨文、青銅器為代表的豐富文化遺存,幾乎震驚了全世界。正因如此,殷墟也被評為是「20世紀中國100項重大考古發現之首」。據考古專家們統計,殷墟遺址中不僅存在著原商王居住辦公的宮殿殘跡,而且還存在著王侯墓葬13座以上,祭祀坑與車馬坑更是達到了2000餘處,數量實在是令人咋舌。不過值得一提的是,雖然在考古過程中,考古專家們從殷墟遺址內發掘出數量繁多的文物,但是它們所佔據的比重,仍然是殷墟整體文物數量的40%左右,其中60%以上的文物,盡皆被歷代盜墓賊所偷盜而去,從此下落不明。可是凡事總會出現例外,在殷墟古墓之中,有一種文物居然完好無損地保存了下來,並且其數量還較為可觀,至於該文物究竟是什麼?我們還要從殷墟婦好墓說起。

在1976年時,考古學家們偶然發現,在殷墟宮殿宗廟區丙組基址西南方位,存在著一座保存十分完好的商代王室成員墓葬。通過細緻的發掘,該墓終於重見天日,其墓葬南北長5.6米,東西寬4米,深7.5米,墓主人正是商王武丁的妻子婦好。

考古專家指出,婦好墓雖然規模不大,但是卻保存得十分完好,其中隨葬品十分豐富,包括青銅器、玉器、寶石器、象牙器物等1928件。至於為何婦好墓會成為殷墟中唯一倖免於難的墓葬,其最主要原因還是由於其位置遠離王陵區,未能被盜墓賊們的賊眼所窺視。

婦好墓中出土文物十分精美,除珠光寶氣的貴重珠寶以及花紋繁縟的鐘鼎之外,還有象徵墓主人生前功績的兩件青銅鉞,說明婦好本人十分尚武,並且為商王朝的疆域穩定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婦好墓中最引人注目的器物還不止於此,數量達70餘枚的玉魚,也成為了該墓之內的「主角」。顧名思義,「玉魚」正是由玉石雕刻而成的魚形器物,它們的作用很特殊,並非是一種生活裝飾品,而是亡者棺槨上的點綴之物。

商人素有圖騰崇拜之說,在當時的人們看來,王族之人都是龍的化身,故此王族成員去世之後,在其下葬的棺槨周圍,必然會成串垂掛許多玉魚,用以指代為亡者的子孫後代,意為萬世繁衍不絕。

盜墓賊素來以「不挑食」聞名,抱著賊不走空的心態,往往大多數被盜的古墓都會狼藉不堪,無論是金銀珠寶還是史書古籍,盡皆會被一起捲走。可是除了婦好墓之外,殷墟其他大墓內也有玉魚的殘留,可見盜墓賊對玉魚幾乎無感,至於其中的原因,主要有三個:

第一點原因,完全是玉魚自身外形的問題。一般來說,玉魚雖為王室成員棺槨上的特殊裝飾,但是其造型十分粗糙,所取玉料照比其他玉器而言,品質上相差十分懸殊。不僅如此,作為一種裝飾類的冥器,玉魚的雕工也只處於一般水平,玉石工匠們不會花費大把的時間雕刻如此無用的低等玉器。如果站在盜墓賊們的角度來看,由於其攜帶的盛裝器物有限,因此他們十分清楚,與其令粗糙的劣質玉器佔據空間,倒不如多裝幾件更加精美的青銅器顯得更加划算。

第二點原因,在於玉魚本身的寓意。眾所周知,盜墓賊雖然膽大包天,但是卻十分迷信,在他們眼中,玉魚常年伴隨棺槨,是逝者的「貼身之物」,早已經陰氣森森,充滿著晦氣與黴運。如果貿然將其取出放置於身邊,便很可能招致災禍,導致自己後半生遭受牢獄之災亦或是殺身之禍。

第三點原因,在於玉器的使用權限。古代封建社會禮法森嚴,每一個階級都有自己固定的裝束,一旦逾越規制,便很有可能因此而獲罪。一般來說,古人佩飾會隨著階級的變化而改變,如皇帝及諸侯王等可以佩玉,士大夫階層可以佩金,民間富商或有功名之人可以佩銀等等。

盜墓賊們即使從墓中取走玉器,其銷贓受眾也只能是皇帝或諸侯王階級,而該階級既不缺少新玉,也對盜墓行為痛恨不已,故此古代盜墓賊銷贓古墓玉器,無異於是自投羅網。如此也能解釋一個問題,就是為何盜墓賊在遇到金縷玉衣時,會將金線抽出帶走而只留下玉片?完全是由於玉器無銷贓渠道所至。

不得不說,玉魚能夠逃過盜墓賊之手,的確令人感到慶幸不已,但是我們仍然對盜墓行為進行深深的譴責,正是由於這種不法行為的存在,才會令眾多的文物受到損毀,為後世考古學界造成巨大的遺憾。

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歷史撰稿人:常山趙子蟲

相關焦點

  • 1956年,郭沫若主張挖掘萬曆皇帝陵墓;開墓後文物盡毀,慘痛的教訓
    因為金錢的驅使,盜墓賊掌握了盜墓技術,他們將古墓中所有的珍貴寶物一掃而空,隨之消失的,還有關於古墓的永遠的記憶。正因為有了盜墓賊的存在,我們國家很多歷史遺蹟經歷了無法挽回的損失。然而,有時候正規的考古者與違背道德的盜墓賊似乎只是在一念之間。
  • 陝西挖出唐代公主墓,專家察覺盜墓賊無恥行為,悲憤道:禽獸不如
    也正因為有了這樣的禮儀,一系列的職業便由此產生了,其中就包括盜墓賊。盜墓賊,顧名思義,就是專門盜取他人墓中財物的人。  在今天,盜墓是犯法的行為,然而在古代,盜墓是被人默認的行為,因為人們對盜墓賊的存在無能為力。甚至有的國家為了獲得錢財,會專門培養一個盜墓組織,專門進入古墓盜取財物,從而填補國庫。
  • 戰國墓被盜28次無文物失竊,出土一千多件文物,盜墓賊:誰盜誰死
    戰國墓被盜28次無文物失竊,出土一千多件文物,盜墓賊:誰盜誰死  大家都知道,中國古代的文物,在現代可是無價之寶,手裡有一件寶貝,就可以少奮鬥十幾年了。然而,隨著文物大火,文物價值越來越高,那些造假文物的出現,讓文物市場,越來越難做。而對文物愛好者來說,也是很大的考驗,一個看走眼,身價就會玩完了。所以,而且,有文物收藏高手表示,如今文物市場上,不比80年代,貨真價實的文物,已經不多了。可能他的意思是說,物以稀為貴,資源都有用完的一天,而古代的文物,也有被挖完的一天。但市場依然火爆,從中賺取暴利。
  • 歷史上的盜墓大案:河南洛陽的唐恭陵,19件國家一級文物!
    該陵是唐高宗李治的第五子、武則天長子李弘的陵墓,俗稱「太子冢」。唐恭陵是我國唐代陵墓群中保存最好的一座,也是中原地區規模最大的一座唐代帝陵。然而,在1998年,這座陵墓遭到洗劫。此時的哀皇后墓幾乎被洗劫一空,墓中只剩下一些殘存的陶俑和唐三彩的碎片。據悉,當時從一個壁龕中盜出珍貴文物60餘件。在被盜掘的文物中,有一盞藍釉燈十分珍罕。
  • 我國幸運的古墓,盜墓賊挖15米後放棄,離墓中寶物僅差5釐米
    而盜墓賊,他們為了那些古墓中的陪葬品便去盜墓,通過盜墓來為自己謀取利益。他們這種行為是危害國家利益的行為,使得國家的歷史研究以及相關的文化研究受到影響,古代的很多古墓都被盜墓賊光顧一空。我國有一個運氣非常好的古墓,盜墓賊在這裡挖了15米,差一點就可以挖到寶物,但是盜墓賊放棄了。這個古墓得以完整保存,在考古專家發現古墓後,為我國的歷史研究又增添了許多的現實資料。
  • 這位皇帝陵墓1400年未被盜,原因想不到,墓內還藏有個大秘密
    在中國的歷史上,一共出現過83個王朝,一共有過559個帝王,包括397個「帝」和162個「王」在這些帝王中,真有一位帝王,不僅論文治武功,一點不比上面的四位帝王差,而且這位皇帝還有很多厲害的地方,都是前四位偉大的帝王所比不了的。我們今天說的帝王叫——隋文帝楊堅,它生於541年7月21日,出生地在弘農郡華陰,他的祖上名叫楊震,是漢朝的太尉。
  • 殷墟出土一另類圓雕玉人:頭戴猶太人小圓帽,身上穿著中國肚兜!
    在中國傳統服飾中,肚兜可能是最具民族色彩的衣服之一了。根據歷史記載,傳統認為肚兜最遲出現於周朝中期,更可能是秦漢時期才出現。然而,殷墟出土的圓雕玉人,身上的衣服或將改寫這一歷史。從史料上看,中國肚兜究竟出現於何時,學術界一直還有爭議。
  • 盜墓賊盜取30億文物,將盜墓視作「趕集」,在山裡吃燒烤慶祝被抓
    盜墓賊就像嗜血的蚊子一樣,一旦盯上了某一個古墓,就會瘋狂又貪婪的允吸墓室內文物。自古以來我國就有厚葬的習俗,這與「事死者如生者」的思想息息相關。無論是帝王將相或是巨商富賈,死後不僅會建造規模較大的古墓,而且還會在墓中放置大量的隨葬品。可以說從古墓誕生的那一天開始,盜墓賊這個人人喊打的職業,就已經應運而生了。
  • 《神祇、陵墓與學者》:考古的魅力和浪漫,文化思考的新角度
    《貨殖列傳》中有「掘冢,奸事也,而田叔以起」,意思就是田叔靠的是挖墳盜墓起家;《遊俠列傳》中大俠郭解沒事的時候也幹過「鑄錢掘冢」的勾當。《三國志·卷六·魏書·董卓傳》中記載「初平元年二月,乃徙天子都長安,焚燒洛陽宮室,悉發掘陵墓,取寶物」。
  • 風雪定陵:郭沫若等人挖掘明朝萬曆皇帝陵墓,造就一場考古悲劇
    當時,新中國建國不久,百姓尚且吃不飽,發掘皇帝陵墓是一項勞民傷財巨大工程,還有當時的技術水平低下,就算發掘出來文物也無法完美保存,總之,當時的情況不適合發掘皇帝陵墓。雖然文物局長建議不挖掘定陵,但最終發掘定陵的批文下來。
  • 真正盜墓高手,考古學家都自嘆不如,他們定眼一看就知哪裡有大墓
    盜墓賊挖開的洞口都會封起來,洞口只有下水道井蓋那麼大,打開向下看,一個十幾米深的直直的洞,一眼看不到底,洞子還很結實,不會塌陷,周圍都是平整的土地,種著一片莊稼,沒有土堆,井蓋一封,幾百米開外是根本發現不了。 盜墓看地形也是有玄機的,外行人即使走在墓地旁邊也看不出來,內行的人在幾千米開外就能看得出來。
  • 殷墟發現黑人頭骨,背後隱藏了可怕一幕,專家:婦好救了中華民族
    在現在的時代,存在著很多很多的職業,這有些職業一開始都不被大家所認可,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隨著這些職業給社會所帶來的貢獻,大家開始慢慢地慢慢地接受並且承認這些職業的存在,並且有時候會給予崇高的敬意。今天我們要說的故事,便是跟考古學專業有關的故事。
  • 揭秘孫殿英挖慈禧太后陵墓的真實內幕
    附近有不少村民,都以為是在打仗,都不敢出門。孫殿英率軍進入地宮後,立即將慈禧太后的棺材打開,開始瘋狂地盜寶。一名參與盜墓的士兵記錄了當時盜墓的場景,「當時,將棺蓋揭開,只見霞光滿棺,兵士每人執一大電筒,光為之奪,眾皆駭異。俯視棺中,西太后面貌如生,手指長白毛寸餘……珠寶堆積棺中無算,大者由官長取去,小者由各兵士陰納衣袋中。
  • 最幸運的古墓:盜墓賊挖了15米停手,距離10噸古董只剩5釐米
    其實現實中真正的盜墓者沒有那麼多情懷,有的只是為了錢財而鋌而走險走上犯罪的道路的賊人。之所以盜墓就是為了墓葬中的陪葬品,一旦瞄準一個墓葬,從發現到著手調查,確定人數、開工偷挖、後續清尾,工序流程安排井然有序,不超過一個月就會動手,有不少墓葬就是這樣慘遭洗劫一空的。
  • 為什么元皇陵一個都看不見,明皇陵無一被盜,清皇陵卻被盜多處?
    這三朝皇陵的最終結局如此天差地別,原因在於盜墓賊除了關心皇陵到底值不值得去進行「地下考古」之外,還有一個關鍵因素就是這群人也是有職業道德的。元皇陵一個都看不見,其實是因為藏得深又無跡可尋,盜墓賊也就懶得去找。
  • 「盜墓祖師」姚玉忠:30年盜走5億文物,最遺憾的是沒去秦始皇陵
    「尋龍分金看纏山,一重纏是一重關,關門如有八重險,不出陰陽八卦形。」看到這幾句話,大家是不是有些眼熟?沒錯,這就是天下霸唱在小說《鬼吹燈》中的「尋龍訣」。而主角胡八一也正是靠著「尋龍訣」和祖傳的《十六字風水秘術》打開了一座座神秘莫測的古墓。
  • 價值超3億的「金老虎」,被撈出後賣770萬,盜墓賊一夜暴富後被抓
    在一定意義上,張獻忠可以說是比較正面的,他是一個傑出的軍事家,英勇反抗統治階級,但另一方面,他身上所展現出來的,又是人性的最邪惡的一面,他是四川變得殘破不堪的原因。一個人達到了權力的巔峰,就會變得極其的罪惡,而張獻忠沉銀,就是他人性惡的最大表現。
  • 中國第一「兇墓」,80名盜墓賊慘死於墓中,景象令人過目不忘
    《盜墓筆記》《鬼吹燈》這類盜墓的書都是講述挖掘墓穴,探索墓穴的故事。這些些的故事情節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總有一種不真實脫離現實的感覺。但是現實中確實有盜墓賊的存在,那麼盜墓賊在挖掘墓穴的時候也會發生這麼奇怪的事情嗎?
  • 19年前被盜,大批珍貴文物不知所蹤
    他的兒子豐紳殷德並不敢把被皇帝賜死的父親埋在如此豪華的陵墓裡,於是陵墓一直空著。後來,這個陵墓成了豐紳殷德的陵墓。但是,具體哪座是豐紳殷德的陵墓卻不得而知。因為有著和珅的關係,這些古墓成為了盜墓者覬覦的對象。盜墓賊認為,既然和珅是個大貪官,那麼他死後的家產有很多可能被放在了陵墓裡。
  • 盜墓賊都活不久,真的有報應嗎?其實是有科學依據的
    而很多帝王將相們對自己的墓葬更是極度奢華,比如秦始皇,陵墓從13歲就開始修建,到死時都還沒修建好,花費39年,動用最多人數72萬。所以很多人就會起貪財之心,進行盜墓,將死者帶到地下之物取出。起初的墓葬會有墓碑和一些地面建築物,後來由於盜墓猖獗,只要是有權有勢的人死後幾乎就沒有了地面標識物,真的是怕了盜墓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