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臉盲」的人太太太多了,特別是在整容、美顏技術高度發達的今天,這也很正常!
論臉盲,最著名的算是東哥不認奶茶的事了,只能說服氣!
讓你回憶一個人的相貌,你腦中會直接浮現出他的面孔。
但讓你描述一個人的樣子,大概率你會把這個人的面孔分解成鼻子、眼睛、嘴唇來描述……最終結果多半還是說不清楚,這是因為大腦對人臉的識別是「模糊」模式。
從腦神經科學看:人們對面部進行識別時,需要調動的大腦區域異常豐富,包括枕葉面孔區、梭狀回面孔區、顳葉面孔區、顳下溝以及杏仁核等。
其中比較重要的區域有兩個:枕葉面孔區、梭狀回面孔區。
這個區域負責將眼睛、鼻子、嘴巴的形象單獨「抽離」出來,讓你知道「這有一張臉」[1]。絕大部分人對臉的敏感度還是相當高的,有時只是眼睛、嘴,也能喚起人們對「臉」的反應。
真正識別人臉特徵的是這個區域的參與,它主要負責把眼睛、鼻子、嘴巴等面孔特徵進行「組合」,形成一個人臉的整體特點的感知。
此外,還有這些區域也參與面部組裝「大戰」,它們是:
職責:「二次組裝」,將人臉整體特點與其他特徵進行再組裝。
比如:
髮型:棕色短髮
生理特點:鼻翼高低、鎖骨有小黑痣等
體態:苗條但是屁股很翹
梭狀回面孔區、顳葉面孔區、顳下溝,這三個區域的工作核心就是「連結再連結」,形成大腦對人臉個性特點的識別。
杏仁核——掌管、控制一個人的喜怒哀樂的情緒。
大腦對人臉識別並不是一個區域的單打獨鬥,而是一個團隊的協同作戰,在你瞬間識別出一個人臉部特徵的時候,大腦的幾個區域已經完成了多次連結,從面部特點到情緒連結,最終形成了「人臉識別」[2]。
臉盲症是一種真正的疾病,主要病症就是無法識別和記憶人的面孔,醫學上叫做:面孔失認症。
「臉盲症」並不是視覺出現問題或記憶力差,他們能夠識別出人臉各個元素的特徵,比如髮型、發色、眼睛顏色等,也能記住對方的名字、電話號碼、經歷過的事情。但令人困惑的是,他們無法辨別和記住別人的長相,甚至對鏡中自己的形象也是如此。
「看得到你,卻看不見你」。
這種疾病可能是大腦存在先天缺陷造成的(具有遺傳特性)[3],也會因為疾病或創傷造成大腦損害而出現。
正如前面所說,大腦參與面孔識別的腦區很多,與之相關的任何部位出現缺陷和損傷都可能導致臉盲症。
有一種較為嚴重的特殊狀況:看誰都是一臉模糊或是滿臉馬賽克,不過,這樣的情況僅出現在面孔失認症合併統覺性失認症的患者身上,他們不但無法分辨和記憶面孔,甚至無法分辨哪裡是人的面孔,連兩個形狀相同但朝向不同的物體都無法分辨。
普通的臉盲症患者和正常人一樣能夠看清人的面孔,也能夠分辨五官特徵,但無法將它們組合起來作為一個整體來辨別。
來,一起真實感受下:請問下面這個人是蘇有朋還是沈騰?
這是「面孔倒立效應」的特殊神經生理現象,正常人識別倒立面孔會比正常面孔困難很多,而臉盲症患者,他們日常識別正常面孔就是看到此圖的感覺,很難[4]!
因識別面孔困難,臉盲症患者自有一套幫助他們識別不同人的方法。比如,臉盲症嚴重的患者,對周邊的人是這樣分類的:禿頭的胖大叔、白毛卷老奶奶、嬰兒沐浴露味道的妹紙、細腰翹臀小姐姐……
所以,如果你跟一個人打完招呼後,他一直沒反應,反而上上下下打量你,那他可能是一位臉盲症患者,正在從你身上找其他關聯特徵來幫他回憶起你是誰;也請千萬不要怪他們給你貼上奇怪的標籤,這是他們與周圍人溝通的必要方式。
不少人都有一種感覺:「看老外都長得一個樣」。尤其是看國際體育比賽時,經常會覺得滿眼的歪果仁長得差不多……
這是一種臉盲症麼?如果你看周圍人都還能認得清,那就不是臉盲症。
異族效應是人類在演化中形成的「節能機制」,在漫長的演化中,人類逐漸具備超強的面孔識別能力,這讓人類可以與周圍不同的人形成高效協作。
但是,人類在漫長演化中基本都是與本族人協作,跨種族協作很少出現,詳細識別外族人的能力就顯得有些浪費,跨種族面孔識別的能力逐漸退化,對於異族人,人類通常將他們簡單標籤化,比如簡單識別膚色、體型後就扔到一邊,不做面容的詳細識別[5]。
因為異族效應鬧出的笑話可不少:南非前總統曼德拉去世時,很多媒體用摩根·弗裡曼的照片發訃告;報導範冰冰新聞的國外媒體用了關曉彤的照片……
Sky News關於範冰冰的新聞報導,使用的是關曉彤的照片
隨著全球化進展,跨種族交往及信息交換越來越平常,異族效應可以隨著人們對其他種族的認知進展而逐漸消除。
不過,可惜的是,真正的臉盲症,目前還沒有很好的治癒方法。衷心希望隨著神經科學的進展,以及腦機接口等科學技術的發展,未來人們能夠找到治療臉盲症的好方法。
歡迎聯繫騰訊醫典小助手投稿/轉載合作
微信:tencent_medipedia
郵箱:txydtougao@tencent.com
審稿專家:田永吉 |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醫師
[1]Arcurio, L.R.; Gold, J.M.; James, T.W. (2012). The response of face-selective cortex with single face parts and part combinations. Neuropsychologia. 50 (10): 2454–2459.
[2]Pitcher, Walsh, Duchaine. (2011). The role of the occipital face area in the cortical face perception network. Experimental Brain Research. 209 (4): 481–493. doi:10.1007/s00221-011-2579-1. PMID 21318346.
[3]Shakeshaft, N. G., & Plomin, R. (2015). Genetic specificity of face recognition.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12(41), 12887-12892.
[4]Brad,Duchaine,Ken,Nakayama.The Cambridge Face Memory Test: results for neurologically intact individuals and an investigation of its validity using inverted face stimuli and prosopagnosic participants.[J].Neuropsychologia,2006,44(4):576-85.
[5] Kelly D J, Quinn P C, Slater A M, et al. The Other-Race Effect Develops During Infancy: Evidence of Perceptual Narrowing[J].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10, 18(12):1084-1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