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文化千芳盡秀,古代糕點爭奇鬥豔,這幾種糕點你吃過幾種?
我國自古就是一個農業大國,飲食文化是古代文化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常言說,「民以食為天」。我們今天先從古人的主食「糕」類說起。糕是比較古老的一種麵食,有多種多樣的做法,一般說來,用米粉蒸製的食品稱為糕。
先秦時代人們把糕,視為主食之一。我們在雲南麗江吃的那種餌塊就是最原始的糕了。
古人做糕往往加入糖、蜜、果肉之類的物料,使糕更為出味兒。所以古人都認為糕是最精美的麵食。普通人家通常把糕當做禮品來贈送友人。
唐朝人喜歡吃糕。無論平民還是皇家皆然。唐朝人重陽節時,多吃重陽糕。當時人們有九月九登高的習俗,「糕」恰好與「高」諧音,討個吉利!重陽節的糕與平日吃的糕稍有不同,重陽糕多以菊花、玫瑰、桂花、茱萸之類的花卉加入麵食,以應節令。
白居易《九日登西原宴望》一詩中就曾描述過:
弟兄呼我起,今日重陽節。
起登西原望,懷抱同一豁。
移座就菊叢,糕酒前羅列。
雖無絲與管,歌笑隨情發。
白日未及傾,顏酡耳已熱。
糕的製做雖不複雜,但要做出花樣品種繁多的糕,那可是一種高超的烹飪技巧。五代時期,開封城內出現了一座著名的糕坊,專門製作和出售花樣糕點如金米點綴的「滿天星」
夾了大棗紅豆的「糝拌糕」,外表有花的「金糕糜員外糝」等。
到了明清,皇宮裡有專門機構研製糕類食品。那馨香四溢的桂花糕:那香甜可口的棗泥酥:那口味清香綿長綿軟不粘牙的綠豆糕:還有那慈禧最喜歡的糕點驢打滾:更有百姓見不著的豌豆黃:還有那晶瑩剔透的茯苓夾餅……
中國無愧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古國。就這小小的糕點一代一代地流傳下來,越來越精美,並且每一種糕點。都擁有一個美麗的傳說,有一串文化的符號在上面。願祖國的飲食文化代代相傳。
(原創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