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消除飢餓面臨的種種難題丨21讀書

2021-03-03 21世紀經濟報導

在物質條件日益充裕的今天,大部分人很難想像吃不飽、穿不暖的生活。然而,飢餓在世界範圍內仍然廣泛存在。6.9億人口仍然忍受著飢餓的折磨,10億人口因營養過剩遭受肥胖等富貴病的困擾,世界糧食鴻溝長期存在。

人類何時全面告別飢餓?如何告別飢餓?

來源丨本文內容綜合選自《中國糧食安全》

編輯丨黎雨桐;實習生思純

圖片來源丨圖蟲創意,新華社

解決人類糧食安全問題,需要技術,需要政策,需要投入,更需要國際合作,最終解決還需要人類文明的提升。

人類種植糧食已經有1萬多年了,但至今仍不能使人人都吃飽肚子。6.9億人口仍然忍受著飢餓的折磨,10億人口因營養過剩遭受肥胖等富貴病的困擾,世界糧食鴻溝長期存在。

展望未來,人類何時全面告別飢餓?如何告別飢餓?我們仍然看不到希望,找不到出路。人類要徹底告別飢餓至少需要回答以下幾個問題。

人類首次登月距今已經有51年了,火星探測器已開啟探索火星之路。人類種植糧食已經1萬多年了,為什麼至今沒有解決人人「吃飽」的問題?吃飽真的比登月還難?

我們研究認為,解決人類糧食安全問題,需要技術,需要政策,需要投入,更需要國際合作,最終解決還需要人類文明的提升。只有擁有土地、技術、財富的國家向土地、水資源、技術、資金嚴重不足的國家或人群給予無私的援助與支持,才能給人類告別飢餓帶來一線希望,可在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仍然橫行的世界,這幾乎是不可能的。

人類能不能少生產一些武器,多生產一些糧食?為什麼登月易、吃飽難?

「二戰」後形成的世界經濟和政治格局已經發生了變化,當今世界經濟增長乏力,金融危機陰雲不散,發展鴻溝日益突出,兵戎相見時有發生,冷戰思維和強權政治陰魂不散,恐怖主義、重大傳染性疾病、氣候變化等非傳統威脅持續蔓延。

一直以來,飢餓和糧荒主要發生在中低收入的第三世界國家,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加劇了它們局勢的動蕩,戰爭的惡魔籠罩在這些區域上空。落後、愚昧、災民、殺戮似乎成為這些國家的代名詞,西方世界「以我為主」的強盜式幹預無疑使它們的局勢雪上加霜。

戰爭的陰霾一日不散,少造武器、多產糧的和平美好願望就不能實現;外部勢力的殖民統治一日不除,獨立發展的空間就不會來臨;內鬥的局勢一日不改,槍炮下的殘垣斷壁只能是佔山為王者的天下;貧困的格局一日不變,武力庇護下的毒品就會鳩佔鵲巢,農田裡種植的將是罌粟和大麻……

聯合國人口司估計,2025年世界人口將增長到80億,2043年達到90億,2083年將達到100億,與2019年的77億人口相比,未來世界將新增23億左右的人口。77億人中6.9億人還沒有吃飽,未來新增23億人吃什麼?這是保障人類糧食安全必須回答的第一個問題。

2018年世界人均穀物產量380千克,發達國家人均穀物產量為650千克以上,發展中國家人均穀物產量的平均值僅250千克,不到發達國家的40%。世界糧食數量安全整體沒有達到人均400千克的糧食安全線,尤其是發展中國家的人均糧食佔有量離安全線尚有很大的差距。

由於缺乏獲取糧食和營養的有效途徑,全球約20億人口經歷著中度或重度的糧食安全風險,其中6.9億人處於飢餓狀態。

f從經歷糧食風險(中度或重度)總人數的分布來看,處於飢餓狀態的人口主要集中在中等和低收入國家,其中亞洲有10.3億人,非洲有6.75億人,拉丁美洲及加勒比有2.05億人,北美洲和歐洲有8800萬人,大洋洲有590萬人。

g地球上的糧食產量足以維持全人類的生存,但由於糧食生產不平衡,仍有超過15億人無法負擔滿足人體必需營養素的膳食,超過30億人無法負擔哪怕是最低價的健康膳食。新增的23億人分布在世界各個區域,因此,糧食安全是影響人類的全球性問題之一。

地球究竟能承載多少人?人口專家預測全球人口可達100億;生態學家測算地球合理承載人口是35億,現在地球已經超載。

有科學家測算,如果像美國人一樣消費,那麼全球人口需要7個地球來承載。參照合理的承載力,地球能養活多少人?一是取決於人均消費水平,二是取決於科技進步。

我們在1993年出版的《中國農業:問題·潛力·道路·效益》一書中提出了糧食生產潛力九級訂正法,計算了光照、溫度、水資源、灌溉條件、土壤、肥料、技術、經濟、社會九個要素的人口承載能力。結果表明,中國糧食生產擁有巨大的潛力,第一方案潛力可達30% ~ 46%,第二方案潛力為22% ~ 38%,糧食產量可達到6.4億噸左右(2019年已達6.64億噸),中國土地能夠承載16億人口,但生態壓力巨大。

宇宙只有一個地球,人類共有一個家園。h人口承載力本身是客觀存在的,無論技術如何進步,制度如何改變,人們的消費模式和水平如何改變,一些為人類生存必需而且是不可再生也不可能替代的資源,終歸是有限的,例如地球上的水資源、土地資源等。

地球人口承載力極限在哪?

我們需要進一步擺脫生物承載力的研究模式,從一種固定不變的環境和不變的生活模式中解脫出來,充分考慮人類生態系統已有的開放性、技術、體制、文化、消費等因素的影響及其變化。因此,從動態的、變化的角度來研究人口承載力,將成為未來人口承載力研究的共識。

i地球能養活多少人的估計數多達65個以上,但結果差異巨大,從最低的不足10億到最高的超過1萬億。綜合動態方案的研究結果,地球能容納養活的人口數量在100億和160億之間。

人類不可能也不願意通過實證去驗證「地球能養活多少人」,這一問題跨越了幾乎所有學科的界限,生態學、地理學、人口學、經濟學、社會學、土壤學、農學、營養學、政治學乃至軍事學等領域的專家和學者都做出了貢獻。大家主要有以下幾種觀點。

1.生態學家認為土地最大承載力人口為22億 ~ 35億

一是採用人口增長S模型。1948年《生存之路》計算出土地和自然資源的最大承載力人口為22億,1971年史丹福大學《人口爆炸》計算出土地和自然資源的最大承載力人口約為35億,1972年《增長的極限》曾經預言人類社會將在未來100年崩潰。實際情況是,世界人口的增長並沒有因為以上所謂的人口承載力而停止增長並呈「S」形,而是幾乎始終呈現指數型增長。

二是採用生態足跡法。20世紀90年代初,加拿大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威廉·裡斯(William E. Rees)教授提出,當一個地區的生態承載力小於生態足跡時,即出現「生態赤字」;當其大於生態足跡時,則產生「生態盈餘」。按人均2.2公頃的生態足跡計算,全球人類現在消耗自然資源的速度已經超出了地球資源再生能力的20%。j

在聯合國人口司世界人口展望數據的9套方案中,有6套方案認為,地球人口規模會超過100億。只有低方案(low variant)、慣性方案(momentum)和固定死亡率方案(constant-mortality)預計地球人口最高分別為89億、93億和95億。這三種方案是相對極端的情景,發生的概率比較低。更多專家偏向中方案,即地球人口終將超過100億。

1967年,荷蘭植物生理學家戴維特(De Wit)估算,若只有光合作用而沒有其他因素影響,地球可養活的人數達1萬億。但這種假設是不存在的,糧食生產除了光照以外,還要受到溫度、水資源、灌溉條件、土地、肥料、技術、經濟、社會等要素的制約。

總之,關於「地球能養活多少人」或者「地球人口承載力極限在哪」,不同研究者有不同的結果。地球承載人口數量,一方面取決於人均資源消耗情況,另一方面取決於科技進步的速度。現在超載,將來有可能不超載,地球能夠承載的人口數量將是一個動態變化的數字,而通過科技進步減少資源消耗是解決超載問題的上策。

耕地在減少,人口在增加,糧食增產只能依靠提高單產,而單產提高只能依靠技術,沒有別的出路!依靠什麼技術呢?目前看來,最有潛力的技術是轉基因技術、人造肉技術,但人們並不願意接受這些技術。靠科學家們再發明一些新技術,還是靠消費者轉變觀念?這是科學問題,也是文化問題、社會問題。

聯合國糧農組織統計數據顯示,2018年,世界糧食總產達到歷史最高,為33.1億噸。自1961年以來,糧食總量增長了2.67倍,糧食單產增長1.89倍。1961—2018年,糧食單產貢獻率達73%,面積貢獻率僅為27%。有專家測算,糧食增產60%才能滿足2050年糧食安全的需求。

未來糧食生產技術的突破口在哪裡?

全球糧食高產區與低產區的產量差距較大,推廣高產區種植技術體系,有望提高低產區的糧食產量,是當前各國政府、企業、農民可選擇的最可靠的技術。進行農作物超高產栽培技術及其生理、生態機理研究,在未來5 ~ 15年內,使得糧食作物單產提高15% ~ 20%,這在技術上是可行的,在生態上是可承受的。

提高糧食單產過去主要靠第一次綠色革命的技術——培育大量雜交品種,提高產量超過20%,但對一些自花授粉的作物,不能利用雜交的方法,只能使用轉基因、基因編輯等方法。然而,由於生物安全的爭論,消費者並不完全認同轉基因技術。

按全球48億畝耕地計算,全球複種指數每提高10 ~ 15個百分點,可以增加4億 ~ 6億畝播種面積。這是經濟問題、生態問題,也是人類文明問題,發達國家不一定願意做。

新的技術會不斷湧現,人類糧食安全問題最終只能靠技術來解決。

氣候變暖是人類共同面臨的重大挑戰,我們需要大量資金與時間回答、解決這一問題。氣候變暖對熱帶、亞熱帶國家和地區糧食生產有負面影響,但對寒溫帶、寒帶的國家和地區的糧食生產則有促進作用。所以,如何在氣候變化中趨利避害是保障糧食安全面臨的又一個問題。

氣候始終是影響農業生產的首要決定因子,全球絕大部分農業生產特別是糧食生產直接受控於氣候要素和氣候系統。自工業革命以來,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已從 280毫克/升上升到2019年的415毫克/升,k近百年來全球地表平均溫度上升了0.74℃。

在全球變暖背景下,部分地區冰川融化、乾旱蔓延、作物生產力下降,而溫室效應將繼續造成深遠而巨大的影響,其中不少影響是負面的或不利的。全球氣候變化將使人類面臨前所未有的嚴峻挑戰,而「靠天吃飯」的農業必然是受衝擊最大的行業之一,糧食安全首當其衝。

溫室效應對糧食產量的影響需要辯證地看。二氧化碳濃度增加有利於植物生長,但是不同作物對二氧化碳濃度增加的反應不一。如果氣溫升高而水分減少,糧食作物將減產;如果氣溫升高和水分增加相匹配而且同季,糧食作物將增產;如果氣溫升高而水分無變化,冷涼溼潤地區糧食作物將增產。氣候變化對大多數非灌溉耕地的負面影響將更加嚴重。

糧食作物病蟲害問題複雜化。隨著氣候變暖,區域性水熱平衡和季節分配失調,各種病蟲害發生概率將會激增:暖冬為越冬害蟲及蟲卵提供了溫床,使其死亡率降低、存活數量上升,易造成常發性病蟲害持續發生,次要或潛在性病蟲害不斷發生,一些原已控制的病蟲害的發生概率再度嚴重回升。

糧食生產成本大幅提高。肥效對環境溫度的變化十分敏感,尤其是氮肥。氣候變暖後,土壤有機質的微生物分解將加快,造成地力下降。研究表明,在溫度升高1℃的情況下,能被作物直接吸收利用的速效氮的釋放量增加約4%,釋放期縮短3.6天。因此,要想保持原有的肥效,就必須加大施肥量,每次的施用量需相應增加4%左右。更多的施肥和病蟲害防治將增大糧食生產成本。

我們研究認為:「吃飽是最基本的人權。」「民以食為天,無糧則不穩。」吃、穿、住、行、醫,吃是第一位的,自古皆然。糧食作為人類第一生活必需品,在世界和國家的和平安寧與可持續發展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糧食權,是一個人應該享有的基本權利,是生命權的重要組成部分,直接關係到人類自身的生存與發展。《聯合國憲章》確立了維護基本人權尤其是生命權和生存權的精神。只有捍衛生存權,人類才有可能爭取其他權利。

自1948年《世界人權宣言》第二十五條第(一)款首次確認該項權利以來,「食物權」已被多個國際法律文件確認為人權的內容。1966年《經濟、社會及文化權利國際公約》(International Covenant on Economic, Social and Cultural Rights)第十一條是有關「食物權」的最重要規定。該公約的「食物權」包括「享有充分的食物」和「免於飢餓的基本權利」。聯合國糧農組織一直倡導獲得食品、消滅營養不良是一項基本的人權,並於1974年在世界糧食大會上通過了《世界糧食安全國際約定》。從人權的視角來看,「食物安全」即在糧食安全的範圍內實現「充足的食物權」。

1991年,中國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中國的人權狀況》白皮書,其中第一條就明確指出:「生存權是中國人民長期爭取的首要人權。」時任國務院總理李鵬在世界糧食首腦會議上,一再強調:「糧食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必需品,獲得充足的食品是每一個人應該享有的基本權利,這是最基本的人權。」任何國家都要遵守和執行「尊重食物權」、「保護食物權」和「實現食物權」的義務。

當今世界存在糧食鴻溝。

一方面,在擁有先進技術和豐富自然資源的發達國家,糧食過剩導致勞動力和土地資源的大量閒置,農業補貼負擔沉重,糧食增長的動力明顯不足,糧食生產體系不穩定;技術先進但自然資源匱乏的發達國家(比如日本),在工業化過程中大量佔用耕地,通過大量進口糧食轉移本國農業自然資源危機,進一步加劇了發展中國家的資源短缺問題。

另一方面,一些發展中國家(比如中國、印度等)經濟迅速發展,但由於受到人口眾多和農業資源緊缺等諸多因素的制約,本國糧食自給問題和壓力很多,無暇旁顧;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糧食仍然不能自給自足,仍然面臨糧食生產不足和缺乏足夠的糧食進口能力的雙重製約。

從近60年的世界農業生產狀況來看,糧食鴻溝將進一步加大,並將長期存在,主要表現為人均穀物佔有量差距、穀物單產水平差距、人均肉類產量差距以及人均食物消費量差距。

此外,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農產品貿易方面的差距不斷加大,發達國家農產品始終佔據世界農產品貿易的主導地位,農產品貿易額在世界農產品貿易額的比重一直佔70%以上。

雖然發展中國家在世界農產品貿易中進口比例有所增長,但是農產品出口的比例卻不斷下降。再有,科學技術創新的鴻溝明顯,發達國家科技創新加快,與發展中國家技術差距加大。

從科技發展水平和發展趨勢來看,農業信息技術、生物工程、遺傳科學等高新技術迅速發展,加大了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技術差距,使發展中國家在競爭中處於不利地位。

填平世界糧食鴻溝,不僅需要技術、政策、投入,還需要人類文明的升華,需要土地、技術、資金豐富的國家或地區對糧食短缺、經濟欠發達國家或地區的無私、長期的支持與幫助,否則人類徹底告別飢餓將是永遠的夢!地球本來會更美,人類本來會更好,只因文明遲到了一些,期待文明早日升華!

作者在連續30年對糧食安全進行研究的基礎上,分析了疫後世界格局變化對糧食安全的影響,研判了當前世界糧食安全格局,展望了未來20年糧食安全的趨勢,提出了未來20年保障糧食安全的四大戰略、八項對策。

《中國糧食安全》

作者:王宏廣 等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現在,21君給大家謀福利啦,免費送書!

如何獲得?

留言評論本期【21讀書】,獲得點讚最多(點讚數需不少於50)的讀者將獲得《迷人的經濟學》一套,同時,21君會在前二名以外挑選部分留言走心的讀者,也免費贈送《迷人的經濟學》一套。點讚截止時間為12月2日12點,屆時21君會給獲獎讀者留言,請各位留意微信提醒哦~

為了給讀者提供更多的機會,每四期連續贈書的活動中,同一讀者只能獲獎1次(同一微信ID、手機號、地址均視為同一讀者)

小夥伴們,你能接受「人造肉」嗎?關於糧食安全,你有怎樣的見解?

來和我們聊聊吧~

相關焦點

  • 工作和家庭真的可以平衡嗎丨21讀書
    每個擁有自己事業的媽媽,都面臨著工作和家庭難以兼顧的問題。實際上,女性在選擇成為媽媽後必然會經歷手忙腳亂的階段,但應該時不時讓自己跳出來,客觀地梳理下生活目標,不要在忙碌的育兒生活中變形或忘了初衷。來源丨本文內容綜合選自《媽媽的勇氣:引導孩子找到自己》編輯丨阿巷;實習生思純圖片來源丨圖蟲創意女性在選擇是否成為母親、是否生二胎時,一定要基於對未來生活狀態的期待來做決定,無論這些決定會帶來何種後果,都要勇敢地承擔。
  • 一類文明遙不可及,種種跡象告訴人類:不要痴心妄想
    世間的文明數不勝數,我們地球是宇宙中渺小的一顆,更不用說人類文明會怎樣,雖然人類現如今已經向太空中開發,但是現如今的人類技術還遠遠不足,想要達到一類文明就是遙不可及,並且種種跡象都在告訴人類:不要痴心妄想。什麼是一類文明,有多少人了解過這個文明?
  • 聯播+丨消除貧困是人類共同理想 習近平為世界貢獻中國智慧
    聯播+「消除貧困是人類共同理想。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始終把讓人民過上好日子作為奮鬥目標,為此進行了長期艱苦卓絕的努力。」12月14日,人類減貧經驗國際論壇在北京開幕。習近平主席向論壇致賀信指出,當前,疫情仍在全球肆虐,減貧事業面臨嚴峻挑戰。
  • 彭麗媛在21世紀人類消除貧困事業與婦女的作用——紀念北京世界...
    新華社北京9月16日電 21世紀人類消除貧困事業與婦女的作用——紀念北京世界婦女大會25周年暨全球婦女峰會5周年座談會16日在京舉行,國家主席習近平夫人彭麗媛通過視頻向會議發表致辭。這是對人類進步事業作出的重大貢獻。中國積極致力於貧困婦女脫貧發展,在經濟發展、就業創業、文化教育、社會保障、衛生健康、慈善公益等方面採取一系列政策措施,取得顯著成果。在中國7億多脫貧人口中,婦女約佔一半。中國許多婦女積極響應國家扶貧攻堅號召,發揮了「半邊天」作用。彭麗媛表示,全球減貧事業取得重大成就,凝結著廣大婦女的辛勞汗水和奮鬥。
  • 讀書交流會 | 本期閱讀《人類簡史》
    《人類簡史:從動物到上帝》以演化生物學的角度介紹了人類的歷史。作者尤瓦爾·赫拉利講述了人類從石器時代至21世紀的演化與發展史,並將人類歷史分為四個階段:認知革命、農業革命、人類的融合統一與科學革命。 我拿起這本《人類簡史》立刻「著道」了——拿起了就放不下,幾乎一口氣讀完。
  • 東莞外貿回暖明顯,企業面臨出海難題
    來 源丨21世紀經濟報導(ID:jjbd21)記 者丨於長洹編 輯丨周上祺這段時間,東莞市環華家居用品有限公司品牌總經理羅蘭桂異常忙碌。從10月份開始,國外市場訂單猛增,環華家居的生產線不得不開足馬力,應付旺盛的訂單需求。
  • 習近平:消除貧困是人類共同理想
    新華社北京12月14日電人類減貧經驗國際論壇12月14日在北京開幕。國家主席習近平向論壇致賀信。習近平指出,消除貧困是人類共同理想。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始終把讓人民過上好日子作為奮鬥目標,為此進行了長期艱苦卓絕的努力。
  • 人類未來或面臨5大難題,難道人類文明將終結?
    阿波羅登月計劃,敲開了人類探索宇宙的大門。在對宇宙的研究過程中,科研人員曾經把宇宙文明分成了很多個等級,而人類目前的等級相對較低。相信按照目前的這個速度發展下去,人類文明等級升級的可能性較大,甚至有望在多年之後,人類可以掌控宇宙中的某些物質。
  • 【地評線】南方網評:消除貧困是人類共同理想
    中國的減貧成就不但意味著人民福祉的重大改善,標誌著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裡程碑,也加快了全球減貧進程,增強了全世界消除絕對貧困、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的信心。   「消除貧困是人類共同理想。」12月14日,人類減貧經驗國際論壇在北京開幕。
  • 500張圖帶你探索奧秘| 21讀書
    21讀書  來源丨公眾號:鳳凰新聯i生活(ID:FHlifebook)  編輯丨阿巷;實習生思純  圖片來源丨《宇宙全書: 國家地理新視覺指南》  徹底解放人類想像力的就是那浩瀚無垠的宇宙。  當年馬雲在四處兜售「21世紀一定是網際網路的世界」時,有人認為他是個騙子。但世界卻是由未來引領。面向未來的探索是驅動人類進步的核心力量。誰面向未來,誰就能掌握先機。  騰訊創始人馬化騰也是一位資深天文愛好者。騰訊WE大會的主題幾乎都是關乎未來:尋求地外新家園、解答宇宙起源問題等。
  • 看看人類的種種行為,觸目驚心!
    看看人類的種種行為,觸目驚心!眾所周知,地球上的環境是最溫和的,一年四季分明。人類在此生存是一大幸事,迄今為止,人類已經有了幾百萬年的歷史,成為地球上的主導者。每個人的習性特徵都各有特色,到累了的時候就會休息。在人類世界中,是不存在冬眠一說的,冬眠大多在動物界中,尤其是環境較為惡劣的時候,到了一定時間,不會出來覓食,他們往往都會收集大量的食物,以備不時之需。
  • 《戰爭的戰爭》:一部對今天面臨的種種衝突有著重要意義的警世書
    (路透社) 而除了伊朗,阿富汗、巴勒斯坦、敘利亞等這些國家的人們,長年面臨的戰爭和威脅,也更是讓我們不得不警惕:雖然我們身處安全國度,但這個世界並未掛滿和平的旗幟。 當國與國之間的聯繫日益緊密,我們越來越關注身雖遠卻無法忽視的戰亂中的國家。
  • 書香火焰藍丨讀書遇見更好的自己(二)
    書香火焰藍丨讀書遇見更好的自己(二) 2020-04-26 10:1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慢生活,才是最高級的炫富丨21讀書
    來源丨本文內容綜合選自《萬物皆有歡喜處》編輯丨陳思;實習生 思純圖片來源丨《小森林》劇照,圖蟲創意等慢生活不是磨蹭,更不是懶惰,而是讓速度的指標撤退,讓生活變成更細緻。《萬物皆有歡喜處》作者:祝羽捷出版社: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現在,21君給大家謀福利啦,免費送書!如何獲得?在本期周末讀書下面留言,獲得點讚數前2名(點讚數需不少於50)的讀者將獲得贈書一本,同時,21君會在前二名以外挑選部分留言走心的讀者,也免費贈送《萬物皆有歡喜處》一本。
  • 中國工具機企業面臨的難題及工具機路在何方?
    中國工具機企業面臨的難題及工具機路在何方? 中國電氣傳動網 發表於 2020-12-11 10:55:23   近年來,隨著中美之戰的不斷升級,晶片斷供。
  • 海上 ▍霹靂.飢餓的聲音(電影《飢餓遊戲》)
    導演收集觀眾的視點) 遺傳基因分別由魔鬼和天使輪值有一種領先於人類的細菌也傳遞蒼天或上帝的指令人類裸奔於光年間   元素會丟失為了斂財  人類選擇了幻滅 有計謀的劃分及瓜分甚至於把宇宙黑洞都敢垂涎以飢餓吞噬飢餓!
  • 康寶萊霍艾倫:全球健康危機——兒童飢餓問題
    在世界糧食日(10月16日)來臨之際,康寶萊全球企業事務執行副總裁霍艾倫(Alan Hoffman)針對兒童飢餓問題發表看法,呼籲政府、非營利組織和企業共同努力以解決這一重大挑戰,並分享了康寶萊為應對飢餓、糧食短缺和營養不良等全球性挑戰所做出的積極努力,以及「營養零飢餓」全球計劃的項目進展。
  • 戰「疫」每日觀察丨瘟疫常改寫人類歷史 但並非隨心所欲
    戰「疫」每日觀察丨瘟疫常改寫人類歷史 但並非隨心所欲 原標題: ●一談新冠肺炎疫情與「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連日來,看義大利、看歐洲、看世界,令人揪心。新冠肺炎疫情正在全球快速蔓延,這是一場波及全球的重大災難。
  • 1994年深夜,人類差點面臨「大滅絕」事件,當年到底發生了什麼?
    相對於浩瀚無邊的宇宙,人類是渺小到微不足道的存在,儘管我們現在在地球上建造高樓大廈,通過各種高科技來利用風水資源,可一旦在宇宙中正常運轉的地球上出現「意外」,人類幾千年的發展成果就會被毀滅。後來地球陷入高溫,塵埃和各種有毒物質遍地,因此空氣變得骯髒,食物迅速短缺,各種疾病肆意蔓延,種種原因導致地球上許多物種無法生存,於是迅速走向滅絕,曾經是世界霸主的恐龍就是其中之一。實際上這幾千年來,地球還常常面臨著宇宙的威脅,比如1994年,人類幾乎要「全部滅絕」,這是怎麼回事?
  • 女性主義讀書會丨生態女性主義
    戴利認為,女性並不應當使自己被男人的「文化馴化」,而應該堅決勇敢地回歸她們原初的「野性」、「強壯」的自然世界,因為她們比男人更有能力與自然親密交往並以此為基礎創造人類生活而使人類免於「戀屍癖」文化終將導致的自然毀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