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隨著中超四支俱樂部在亞冠賽事中被淘汰,中國足壇最為關注的事情自然成為了中國足協推出的新政。在這些新政裡面,最讓球隊、球員與球迷們關注的是被稱為史上最嚴限薪令的正式公布。
在過去的近十年時間裡,由於廣州恆大的示範作用,中超稍微有點實力的球隊基本上都進入到了一種金元足球的軍備競賽中,每年的投入都是水漲船高。當年,廣州恆大隊從巴甲花了近一千萬美元引進孔卡都在中國引起了極大的轟動。正是從孔卡開始,中國足球開始進入到了花巨資引進大牌外援的金元時代。從此前的二三百萬歐元都覺得是天價的外援直接在短短兩三年內進入到了5000萬歐元級別的都覺得也就那麼回事。不錯,在這些土豪俱樂部爭先恐後地較量中,中超確實在全世界都打響了名頭。不過,這個名頭並不是什麼好名聲,而是有了「人傻錢多」的感覺。雖然在這幾年裡,廣州恆大隊依靠超級外援加本土國腳組成的陣容在亞冠拿了兩個冠軍,但仍然未能改變外人對中超的最初印象。
也正是在這些年裡,在俱樂部經營壓力的巨大壓力下,多達幾十支職業球隊先後從中國足壇解散。這些球隊大多數為中甲、中乙等中國職業足壇塔基球隊,沒有了塔基的支撐,塔尖還能站得穩嗎?
正是在這樣的一個大背景下,中國足協推出了限薪令。此前的的限薪令並沒有太多的效果,有不少球隊在2020賽季仍然有一些豪購行為,而本土球員中的1200萬年薪與1000萬年薪仍然被證實還是太高了。在2020賽季結束後,中國足協決定要進一步將聯賽的泡沫擠掉,選擇出臺最嚴限薪令。本土球員不再分國腳與非國腳,選擇一刀切稅前不得超過500萬,而外援則不得超過稅前300萬歐元。
為何會出臺這麼嚴格的限薪令呢?從中國足協公布的信息中,我們可以了解到,如果再不進行限薪,這些外援們將會將中超給掏空。
中國足協以去年為例,其實去年已經出臺了限薪令,但中國足協公布的數據仍然讓人瞠目結舌。2019賽季,各支中超俱樂部的投入平均為1.8億美元,16支球隊共計投入達到了約30億美元。而這30億美元有70%至80%花在球員的薪酬上,即超21億元的薪酬支出為球員工資。而在這些工資裡面,外援們的工資支出佔到了7成以上。即超過了15億美元的工資歸外援所有,折合人民幣約100億。
這是一個什麼概念?中超總共才多少支球隊,加起來也就這麼幾十名外援。但就是這幾十名外援,平均每名外援每年要從中超拿走兩三個億。很明顯,這是一個非常不正常的行為,並且是不可持續的行為,這樣的泡沫遲早有一天會讓中超摔個大跟頭。
最重要的是,這麼多資金的付出,中國足球得到了什麼?國家隊已經墜落到了必須依靠歸化球員來幫忙踢球的地步。本土球員無一人在五大聯賽效力,年輕球員均一心只想呆在中超這個溫柔鄉裡過著沒有多少競爭的生活。這樣的投入還有什麼意義?看了中國足協公布的這些數據,你對足協推出的限薪還反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