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上午,中國足協在蘇州舉行中超聯賽工作會議。會上,中國足協向各中超俱樂部代表公布了中超俱樂部中、外球員「加碼限薪」的具體細則。2021賽季,中超每家俱樂部單季支出總額不得超過6億元,其中用以支付本土球員及外籍球員薪酬最高不得超過7500萬元人民幣、1000萬歐元。本土球員頂薪為稅前500萬元人民幣、外籍球員頂薪為稅前300萬歐元,中、外球員平均年薪最高分別不得超過稅前300萬元、150萬歐元。
為確保「限薪」工作切實有效,中國足協推出細緻而嚴格的監管措施,同時配以力度空前的違規懲戒措施。俱樂部一旦單季支出總額超標,將面臨最多「扣除24個聯賽積分」的重罰,而一旦有俱樂部違規發放球員薪酬,將被取消成績,並直接被處以降級處罰。球員若未按規定申報收入(收益)情況,將面臨被停賽2年的重罰。
這是一個醞釀已久的動作,足協方面的思路非常簡單和清晰:在2018年年底和2019年年底眾多俱樂部紛紛退出、2020賽季中超近半數俱樂部出現不同程度的欠薪、拖欠轉會費,以及疫情進一步衝擊了俱樂部生存環境的大背景下,保障俱樂部的生存成為中國足球的當務之急。
不破不立,大破大立:中超巨星夢醒時
中國球員的薪資泡沫,起源於資本短時間內大量湧入職業足球、年輕球員培養周期較長、中國轉會市場與國際轉會市場脫鉤這三點。那麼改革就要從這三點入手,一方面抓青訓,保證十年之後不會再有泡沫。另一方面開放轉會市場,讓物美價廉的優秀外援代替泡沫較高的中國球員生存空間。但放開轉會市場必須與抓緊青訓相輔相成,否則放開轉會市場會對中國國字號造成毀滅性的打擊。對國內球員來說,限薪以後需要努力提高自己的競技水平,往更高水平的聯賽發展。
外援限薪:五大聯賽二流球員都來不了
對國外球員來說,限薪勢必會影響外援的競技水平。稅後300萬歐元,意味著中超再無可能籤下胡爾克、奧斯卡這樣的世界級巨星,甚至連伊哈洛、阿奇姆彭、伊沃這樣的二三線外援都無法籤下,中超未來的外援將只能是萊昂納多、馬爾康、帕萊塔、奧漢德扎、巴斯蒂安斯等檔次。300萬歐元的稅後年薪上限一出,中超的巨星夢就此破滅。此前歐洲五大聯賽和二流聯賽的一線球員,沒有3-4倍以上溢價的年薪,是斷不肯加盟中超聯賽的。以300萬歐元的標準,中超目前也只能吸引歐洲五大聯賽和歐洲其他聯賽目前年薪100萬歐元左右的球員,稅後300萬歐元的門檻限制,導致中超新選外援幾乎只能從五大聯賽的中下遊球隊入手,還必須首選普遍薪資不高的意甲、西甲、法甲下遊球隊。
天價頂薪將成歷史:實打實的俱樂部紅利
俱樂部中,原本經濟實力就排名前列的廣州恆大、上海上港、北京國安、江蘇蘇寧和上海申花,對如今隊內外援的取捨尤為受球迷們關注。其它如雖然已退出外援巨星競賽,但仍有相當實力競爭第一集團的山東魯能、河北華夏幸福、大連一方和廣州富力,同樣要為未來2-3年在中超的生存狀態進行規劃。至於原本就處於保級狀態的中超球隊,倒是無需有太多顧慮。它們原本籤約的外援薪資就不高,很多都沒超過300萬歐元的上限。球員工資降低後,俱樂部在薪水方面的投入大大減小,減輕了俱樂部的運營壓力,對他們來說是相對提升實力的政策紅利。
市場趨於理性:提供更好的造血能力
規範了市場,競爭更加公平,才能保證聯賽的正常運營。即便超級巨星們的年薪減少,足球照樣轉動,足球產業的發展並不會因為頂級球星拿不到天價高薪而受到阻礙。而更多中小俱樂部會從限薪令中獲益,生存之餘還能擁有更好的造血能力,為足球產業提供源源不斷的新鮮血液,這才是現代足球得以可持續發展的核心要素。
限薪同時也面臨諸多需要解決的問題
其一,限薪理論上應該由職業聯盟討論並作出決策,但中國足協承諾的職業聯盟至今尚未成立。未來如果成立之後,政策如何延續,職業聯盟還是否具有相關的決策權,需要重視和探討。
其二,限薪幅度的合理性問題。稅前500萬人民幣,稅後在250萬到300萬左右,而在2004年,中超頂薪就超過了這個數字。
其三:突擊籤約的事情解決起來相對麻煩。如果買斷,反而在短期內加劇了俱樂部的負擔,如果廢除,則違反合同法。
其四:歸化球員等同於國內球員,如果嚴格監督並執行,一方面現有歸化球員或流失,另一方面未來歸化球員難度接近100%。
其五,外援水平的下降或降低中超的吸引力,也會較大幅度影響中超的贊助和其他相關收入,此外也必然會影響中超在亞足聯的影響力,比如亞冠,甚至不排除進而影響國家隊。
總而言之,一個規範運營的聯賽是保證球員競技水平的根本,既要讓球員有利可圖,又不能讓球員不思進取。很多人都在為中國足球努力,相信中國足球會朝著一個良性的發展方向越來越好。
封面新聞 謝靈捷
資料綜合於足球報、澎湃新聞、懂球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