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咖啡我完全是個門外漢,小的時候是沒有喝過,上大學時速溶咖啡還是個奢侈品,喝不起。再後來,能喝得起咖啡後,知道咖啡伴侶不是個好東西,而不加咖啡伴侶的咖啡味道確實要差一大截,於是,就很少喝咖啡。但是凡事沒有絕對,我不是很喜歡喝咖啡,但我喜歡聞咖啡的香氣;就像我不喝白酒,卻喜歡聞酒桌上白酒和涼拌豬肝混在一起的香氣是一個道理。雖說對咖啡興趣一般,但家中的其他同志都愛喝咖啡,那個最小的傢伙是不讓喝咖啡的,總是強烈要求嘗一口,曾經有把一杯的咖啡嘗到一個底兒的壯舉,那就做款咖啡麵包吧,聞著咖啡的香氣,品嘗麵包的美味,應該也算的上是一樁美事。
咖啡在我心裡始終是浪漫小資的一個體現,曾經很想和先生去泡一泡咖啡館,結果發現咖啡很貴,而我們兩個人由於有了娃兒而沒有大塊的時間去體味,只得買了速溶咖啡了事。很長一段時間我都把咖啡豆和可可豆混為一談,所以想當然的認為咖啡應該和巧克力是由同一種豆子做成的。估計是咖啡和巧克力都來自西方,而都帶有苦澀味,香氣都很濃鬱,眾多的共同點讓我產生了錯覺。事實上,咖啡樹和可可樹是兩種不同的植物,傳說中咖啡原產地是衣索比亞西南部的咖法省高原地區,據說是一千多年前一位牧羊人發現羊吃了一種植物後,變得非常興奮活潑,因此發現了咖啡。直到11世紀左右,人們才開始用水煮咖啡做為飲料,當作藥物來治病,看來藥物自古就比較昂貴。13世紀時,衣索比亞軍隊入侵葉門,將咖啡帶到了阿拉伯世界。因為伊斯蘭教義禁止教徒飲酒,因此咖啡飲料迅速在阿拉伯地區流行開來。15世紀以前,咖啡一直被阿拉伯世界壟斷,僅在伊斯蘭教國家間流傳;直到16、17世紀,通過威尼斯商人和荷蘭商人咖啡才傳入歐洲,很快地,這種充滿東方神秘色彩、口感馥鬱、香氣迷魅的黑色飲料受到貴族仕紳階級的爭相競逐而在西方流傳開來。
咖啡果從樹上收穫後,需將果實的果皮和果肉去掉,才能得到咖啡豆,俗稱生豆;生豆經過烘焙變成熟豆,咖啡的顏色、香氣、味道,是通過烘焙過程中發生的一系列的化學變化造成的。這種化學反應是非常複雜的,不同的烘焙時間和烘焙溫度會讓咖啡豆產生不同的香味,所以生豆必須經過合適的溫度和時間的烘焙,才能讓它的必要成份達到最均衡的狀態,才能算得上是最好的烘焙豆。
香味是咖啡品質的生命,也最能體現咖啡生產過程和烘焙技術,生產地的氣候、品種、精製處理、收成、儲藏、消費國的烘焙技術是否適當等,都是左右咖啡豆香味的條件。咖啡的香味經色譜法氣體分析結果,證明是由酸、醇、乙醛、酮、酯、硫黃化合物、苯酚、氮化合物等,近數百種揮發成份複合而成。大致上說起來,脂肪、蛋白質、糖類是香氣的重要來源。既然香味是咖啡的生命,那麼其香氣和品質的關係也就極為密切,香味的消失當然就意味著咖啡品質變差。
中國的咖啡文化並不普遍,所以我們基本上是買速溶咖啡。速溶咖啡,和奶粉一樣,也是物質過剩的產物,咖啡果大豐收的時候,為了免於浪費,人們將咖啡豆經過烘焙、磨碎後投入水中煮沸,然後再將萃取液中的水分蒸發而獲得的乾燥的咖啡提取物。速溶咖啡屬於工業製品,在生產過程中咖啡的香味幾乎喪失殆盡,需添加香精、色素以及防腐劑等添加劑,儘可能做到口味純正、顏色逼真。現磨咖啡卻不同,它是由咖啡豆烘焙之後磨成粉,加水煮或用沸水衝泡出來的,無論是用沸水煮還是直接用沸水衝泡,水的溫度都不會高過100℃ ,這對咖啡豆中抗氧化物質的破壞相對較少,所以每天喝1-2 杯現磨咖啡還是可以起到部分抗氧化作用的。更重要的一點是,現磨咖啡使用的往往是品質較高的阿拉比卡咖啡豆,從源頭上保證了品質的優良;速溶咖啡的咖啡豆品種質量較差,如果指望喝速溶咖啡來攝取抗氧化物質,還是早點死心比較好,不僅在高溫乾燥的生產過程中,抗氧化物質損失殆盡,還會產生丙烯醯胺,這是一種已知的致癌物,何況速溶咖啡中一般還含有大量的添加劑,所以購買速溶咖啡時一定要仔細看一下配料表。
雖說速溶咖啡有很大的缺點,我目前真的沒有購買咖啡豆和咖啡機的打算,第一是因為咖啡不是我家的生活必需品,沒有也可以;第二,咖啡豆從烘焙到飲用的最佳時間是兩周以內,過了兩周香味就大打折扣,在中國這樣新鮮烘焙出的咖啡豆委實不太好買;第三,喝杯咖啡,又磨又衝的,折騰半天,嫌麻煩。先生買的速溶咖啡還不錯,配料表上只有咖啡豆和咖啡提取物,用這樣的速溶咖啡做麵包確實省事。而這款咖啡麵包的配方來自德國貝恩德.安布魯斯特所寫的《我愛麵包》,是一款甜麵包,這款甜麵包配料精良,用牛奶和奶油與咖啡豆配搭,咖啡豆的殘渣也要磨碎加入到麵團中,感覺這種配搭真的是體會到了咖啡和牛奶是絕搭的精髓;而臺灣的麵包師喜歡將咖啡和巧克力或可可粉配搭在一起,我現在還不能想像這種配搭的妙處。不過,德國的這款麵包外表卻很粗獷,一個大大的辮子,切片來吃,感覺甜麵包應該小一些更搭調。好了,開始做麵包。
我愛麵包配方:
重量(g)
我的配方:
重量(g)
天然酵頭
0
200
高筋麵粉
500
414
食鹽
10
10
鮮酵母
40
4(快速酵母粉)
黃油
75
40
糖
100
70
雞蛋
2個大的
2個大的
咖啡豆
200
16(速溶咖啡)
牛奶
300
106
奶油
200
140
奶粉
0
10
製作步驟:
1.按照原著配方,需要提前一天將牛奶、奶油和100克的咖啡豆放入鍋中,用中火煮5分鐘(不要大火煮沸)。晾涼後放入冰箱冷藏室浸泡至少12小時。第二天將牛奶咖啡過濾,取350ml放至室溫。將剩下的咖啡豆放入研磨器磨碎。配方中的咖啡豆和步驟中的咖啡豆用量不一致,100克應該更合適一些,200克似乎太多了。
2.我的做法是:牛奶、奶油、咖啡粉、食鹽、砂糖和奶粉放入攪拌盆中,加入200克左右的麵粉,用攪拌勺順著一個方向用力轉圈攪拌;攪拌5分鐘左右(或者累了),就把麵糊浸泡靜置20分鐘,再繼續攪拌10分鐘左右;然後再加入剩餘的麵粉、天然酵頭和酵母粉,揉成團;再加入軟化的黃油揉搓摔打,至通過窗玻璃測試。
3. 麵團放在盆中覆蓋保鮮膜,繼續發酵3小時,直到麵團體積增加了1倍以上。
4.發酵好的麵團排氣按扁,分割成85克左右的小麵團,揉圓,鬆弛15分鐘。將麵團搓成40釐米的長條,擺成反6字,長的一端圍著短的一端饒一圈,套入6的圓圈中即可。這個顏色配上這個造型,感覺立刻不好了,想像力千萬別太豐富,早知如此,還不如做個大辮子。
5.醒發大概1小時。醒發後的麵團明顯增大,刷蛋白液,撒瓜子仁。
6.烤箱預熱至180℃,將烤架置於中層,烘烤15分鐘左右出爐,晾涼架上晾涼;好看了很多,沒有不好的感覺了。
小結
1.麵包配方中我用了一些水粉比為70%的天然酵種,然後相應的減少了水和麵粉的用量。原配方中使用的是牛奶,所以加入了一些奶粉,以增加奶香味。
2.原配方中的糖的含量較高,我減少了糖量,這樣的糖的含量,我感覺適中,女兒說麵包還是比較甜的;如果喜歡吃甜的麵包,可以適當增加糖量。
3.因為奶油中脂肪的含量比較高,我降低了麵團中的黃油含量,麵包感覺還是比較柔軟的;如果想吃比較香甜的麵包,可以適當增加麵團中黃油的含量。
4.原配方中麵粉的用量為500克;淡奶油的水含量比較難於計算,根據原配方和好的麵團,感覺麵團偏軟,我又增加了麵粉的用量,最後實際麵粉用量為530克。
5.我們中國喜歡的俗語是苦中有甜,是為了讓我們體會吃苦受累的好處;這款麵包苦味是甜味的點綴,是甜中帶苦,豐富了麵包的層次感,很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