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不由己,膜性腎病來找你,今天為大家介紹這個「中老年之友」——膜性腎病。
膜性腎病,是什麼腎病?
膜性腎病,顧名思義,就是腎臟裡有一層「膜」生病了。
幹啥的「膜」?
腎小球的毛細血管壁,像一個夾心餅乾,分為3層:
內側是一層內皮細胞;
外層是一層上皮細胞;
而中間的那層,是一層「膜」,叫做基底膜,這層膜發病了,叫做膜性腎病。
這層膜有啥用?
基底膜帶有負電荷,蛋白質也帶負電,同性相斥,基底膜就可以將蛋白質擋在血管內,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電荷屏障」。
但是,當基底膜被壞人——免疫複合物給佔領了之後,就會發生免疫炎症反應,基底膜被破壞。這層膜壞了,蛋白質就會漏出來,而且漏得特別多。
普通的腎炎患者,尿蛋白只有零點幾克,或1-2克;而膜性腎病患者,尿蛋白達到10克、20克都很常見,1/3的膜性腎病會進展至腎衰竭或尿毒症。
膜性腎病患者多嗎?
在多種慢性腎小球腎炎中,膜性腎病「坐二望一」。
人數最多的老大是IgA腎病,誰讓人家隔壁的繫膜細胞有主動服務意識,主動去吸收IgA免疫複合物呢,那患病自然是快,年紀輕輕就患病了。
咱的這層膜啊,沒有主動服務意識,只是來了免疫複合物就接著,患病慢一點,一般直到中年之後才會發病,患病人數也屈居第二。
老二膜性腎病,憑什麼覬覦老大之位呢?
營養過剩、環境汙染可以加速膜性腎病發生。這些年咱們條件好了,吃喝不愁了,PM2.5也上來了,膜性腎病的發病率自然水漲船高。
在霧霾較大的華北地區,一半以上新發的慢性腎小球腎炎是膜性腎病,其患者數量已經超越了IgA腎病,成功坐上了區域老大。
膜性腎病如何診斷?要做腎穿刺嗎?
診斷通常不難,多數膜性腎病患者不需要腎穿刺。近年來出現了一項非常耀眼的新秀檢驗項目:抗磷脂酶A2受體抗體,抽血檢驗,可用於診斷膜性腎病。
抗磷脂酶A2受體抗體檢驗,靈敏度約80%,特異度95%-100%.
也就是說:
如果檢驗結果是陰性,那麼95%-100%的可能性不是膜性腎病。
如果檢驗結果是陽性,那麼80%的可能性是膜性腎病。若患者年齡、體徵、尿蛋白都符合,基本上可以診斷了。
當抗體檢驗結果與患者情況不符時,腎活檢可以確診。不過腎穿刺有創傷性,要謹慎考慮:大量蛋白尿無法緩解,或是出現了急性腎功能進展卻原因不明,需要腎穿刺;而尿蛋白可以降下來的患者,或是尿蛋白只是輕中度的患者,沒必要行腎穿刺。
膜性腎病的治療原則
1/3的膜性腎病可自愈,所以只有高風險患者才用激素和免疫抑制劑,低風險患者建議中醫藥治療,以及對症(降壓、利尿、抗凝、調脂等)支持治療。
一般認為尿蛋白>8克,或是尿蛋白>4克且伴有腎功能下降,則屬於高風險患者,常用激素+免疫抑制劑聯合治療,最常用的組合是甲潑尼龍+環磷醯胺。年輕人尤其是有生育需求的人,用環磷醯胺要慎重,它對男女均有生殖毒性,積累到一定量有可能導致不孕不育。
要注意的是,膜性腎病單用激素無效。
而單用免疫抑制劑是可以的,比如單用環孢素、單用他克莫司。雖然單用它倆復發率高一點,但可用中醫藥降低復發率,且有1/3的自愈率,實際上復發率也是比較低的。
激素/免疫抑制劑往往會出現較大的毒副作用,也可以使用一種副作用比較小的免疫抑制劑——來氟米特。不過來氟米特藥效小一點,需要配合中醫藥、舒洛地特(一種抗血栓藥物,可降低尿蛋白)共同降低膜性腎病的大量蛋白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