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蛋白為何能達到4+、20多克?原來是膜性腎病洶洶來臨

2020-12-13 騰訊網

人到中年不由己,膜性腎病來找你,今天為大家介紹這個「中老年之友」——膜性腎病。

膜性腎病,是什麼腎病?

膜性腎病,顧名思義,就是腎臟裡有一層「膜」生病了。

幹啥的「膜」?

腎小球的毛細血管壁,像一個夾心餅乾,分為3層:

內側是一層內皮細胞;

外層是一層上皮細胞;

而中間的那層,是一層「膜」,叫做基底膜,這層膜發病了,叫做膜性腎病。

這層膜有啥用?

基底膜帶有負電荷,蛋白質也帶負電,同性相斥,基底膜就可以將蛋白質擋在血管內,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電荷屏障」。

但是,當基底膜被壞人——免疫複合物給佔領了之後,就會發生免疫炎症反應,基底膜被破壞。這層膜壞了,蛋白質就會漏出來,而且漏得特別多。

普通的腎炎患者,尿蛋白只有零點幾克,或1-2克;而膜性腎病患者,尿蛋白達到10克、20克都很常見,1/3的膜性腎病會進展至腎衰竭或尿毒症。

膜性腎病患者多嗎?

在多種慢性腎小球腎炎中,膜性腎病「坐二望一」。

人數最多的老大是IgA腎病,誰讓人家隔壁的繫膜細胞有主動服務意識,主動去吸收IgA免疫複合物呢,那患病自然是快,年紀輕輕就患病了。

咱的這層膜啊,沒有主動服務意識,只是來了免疫複合物就接著,患病慢一點,一般直到中年之後才會發病,患病人數也屈居第二。

老二膜性腎病,憑什麼覬覦老大之位呢?

營養過剩、環境汙染可以加速膜性腎病發生。這些年咱們條件好了,吃喝不愁了,PM2.5也上來了,膜性腎病的發病率自然水漲船高。

在霧霾較大的華北地區,一半以上新發的慢性腎小球腎炎是膜性腎病,其患者數量已經超越了IgA腎病,成功坐上了區域老大。

膜性腎病如何診斷?要做腎穿刺嗎?

診斷通常不難,多數膜性腎病患者不需要腎穿刺。近年來出現了一項非常耀眼的新秀檢驗項目:抗磷脂酶A2受體抗體,抽血檢驗,可用於診斷膜性腎病。

抗磷脂酶A2受體抗體檢驗,靈敏度約80%,特異度95%-100%.

也就是說:

如果檢驗結果是陰性,那麼95%-100%的可能性不是膜性腎病。

如果檢驗結果是陽性,那麼80%的可能性是膜性腎病。若患者年齡、體徵、尿蛋白都符合,基本上可以診斷了。

當抗體檢驗結果與患者情況不符時,腎活檢可以確診。不過腎穿刺有創傷性,要謹慎考慮:大量蛋白尿無法緩解,或是出現了急性腎功能進展卻原因不明,需要腎穿刺;而尿蛋白可以降下來的患者,或是尿蛋白只是輕中度的患者,沒必要行腎穿刺。

膜性腎病的治療原則

1/3的膜性腎病可自愈,所以只有高風險患者才用激素和免疫抑制劑,低風險患者建議中醫藥治療,以及對症(降壓、利尿、抗凝、調脂等)支持治療。

一般認為尿蛋白>8克,或是尿蛋白>4克且伴有腎功能下降,則屬於高風險患者,常用激素+免疫抑制劑聯合治療,最常用的組合是甲潑尼龍+環磷醯胺。年輕人尤其是有生育需求的人,用環磷醯胺要慎重,它對男女均有生殖毒性,積累到一定量有可能導致不孕不育。

要注意的是,膜性腎病單用激素無效。

而單用免疫抑制劑是可以的,比如單用環孢素、單用他克莫司。雖然單用它倆復發率高一點,但可用中醫藥降低復發率,且有1/3的自愈率,實際上復發率也是比較低的。

激素/免疫抑制劑往往會出現較大的毒副作用,也可以使用一種副作用比較小的免疫抑制劑——來氟米特。不過來氟米特藥效小一點,需要配合中醫藥、舒洛地特(一種抗血栓藥物,可降低尿蛋白)共同降低膜性腎病的大量蛋白尿。

相關焦點

  • 膜性腎病怎麼治
    核心提示:  膜性腎病怎麼治?專家表示:膜性腎病是導致成人腎病症候群的一個常見病因,其特徵性的病理學改變是腎小球毛細血管袢上皮側可見大量免疫複合物沉積。臨床表現為腎病症候群(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高度水腫、高脂血症),或無症狀、非腎病範圍的蛋白尿。
  • 腎病患者尿蛋白難降,通常有5大原因,找到後或可解決難題!
    2.忽視了對併發症的治療在治療腎病出現尿蛋白高的同時,不能忽視對併發症的治療,有時還應該在之前就應治療併發症,否則很難達到降蛋白效果。比如局灶節段性腎小球硬化就可以誤診為微小病變;狼瘡性腎炎就可以誤診為膜性腎病或原發性腎小球腎炎;膜增殖性腎小球腎炎可以誤診為IgA腎病;繫膜增生性腎炎就可以誤診為腎小球輕微病變;等等。因診斷有誤,必然影響治療方案的制定與藥物的選擇,最終影響降蛋白效果,導致腎病患者的尿蛋白難降,這也是原因之一。
  • 尿蛋白沒有降至正常,腎友還要換藥或加藥嗎?4種情況各不相同!
    有的腎病患者是因為與感染有關的尿蛋白升高,還可以通過加用抗感染藥物(使用抗生素)來達到降低尿蛋白的目的。總之,應根據具體病情分別採取相應的治療措施,以達到治腎病降蛋白的治療效果。儘管有這麼多降蛋白的藥物與方法,但並非所有腎病患者的尿蛋白都能夠降下來及降到正常。
  • 尿蛋白(+)就說明腎病了?別被「騙了」,真相是這樣
    其實,尿蛋白有+號不必太擔心,因為這並不意味著患者一定就有腎病。 一般正常人24小時尿蛋白的範圍為≦0.15g,常規化驗尿蛋白檢測為陰性。如檢測尿蛋白﹥0.15g/日,即尿蛋白陽性時,說明人體排出的尿蛋白量明顯增多,屬於異常尿蛋白。 如果尿蛋白持續陽性,就很有可能是腎臟發生了病變。
  • 尿蛋白降不下來怎麼辦?6個方法降低尿蛋白、防範尿毒症
    1.少吃鹽腎病患者每天的食鹽攝入量應在6g以內(6g約一啤酒瓶蓋,伴有水腫的患者應控制在3-4g),但我國居民吃鹽普遍達到了標準量的2-3倍。低鹽飲食可減小腎小球內壓,從而降低尿蛋白20%以上。此類藥物不良反應少,同時治療尿蛋白的有效率幾乎達100%.不過,很多腎友服用後,發現尿蛋白僅降低了20%左右,甚至還不到,降幅小是此類藥物在腎病領域應用的一個缺點。這個缺點也是可以彌補的,方法就是增加劑量。在不發生低血壓的前提下,劑量越大,尿蛋白降幅就越大。
  • 尿蛋白尿越多腎病越嚴重?帶你30秒看懂尿檢報告
    尿常規檢查是腎病必查項目之一,如果腎臟出現問題,多數能從尿液中發現「蛛絲馬跡」。很多患者感覺身體不適,到醫院檢查後,不看不懂檢查結果,對自己的病情也一知半解,很容易耽誤治療。腎病患者檢測這項指標往往也會超標,主要是腎臟炎症反應會隨尿液流通蔓延到尿路,如果不注意衛生,尿路感染也會很容易發生。尿紅細胞高:尿檢高倍鏡下紅細胞高,超標多,一般提示有潛血的情況。
  • 尿蛋白降下之後,腎友還要堅持做這5件事,否則會必將影響療效!
    周遜 腎內科主任患有腎臟疾病的患者,通常會出現尿蛋白升高,可表現為少量蛋白尿(24小時尿蛋白定量≤1.0克)、中等量蛋白尿(24小時尿蛋白定量介於1.0與3.5克之間)及大量蛋白尿(24小時尿蛋白定量≥3.5克),它們分別對應不同的腎病。
  • 尿蛋白2+怎麼辦?腎內科醫生給你3個建議,遠離尿毒症
    若尿蛋白無法緩解,或是出現不明原因的腎功能急性進展,可考慮腎穿刺活檢確診(準確率95%,有創傷性)。中度蛋白尿,最常見於以下幾種腎病:1.繫膜細胞病比如IgA腎病、IgM腎病、IgG腎病。3.膜性腎病(抗磷脂酶A2受體抗體多數為陽性)、膜增生性腎病(多數有低補體血症)也可以表現為尿蛋白2+。另外,尿蛋白2+的患者,應檢查24小時尿蛋白定量,看真實的尿蛋白具體是多少。
  • 2020年腎病年會分享新方案
    利妥昔單抗的常規劑量,是375mg/每平方米體表面積,用4次,靜脈輸注。進口的利妥昔單抗原研藥是美羅華,一瓶400mg一萬多元,4瓶就要六七萬。國產的漢利康、達伯華,價格更低30%左右。若能進腎病醫保,則還能更低。
  • 本來是腎病,為什麼出現偏癱|腎病症候群|血漿白蛋白|高脂血症|蛋白...
    住院後檢查,發現尿蛋白更嚴重,尿蛋白定量11g/d,血漿白蛋白低至14g/L(正常35g/L以上)。腎病症候群,當血漿白蛋白<20g/L就被視為病危狀態,考慮病情嚴重,於是轉入腎內科治療。我解釋一下這4個症狀:1、大量蛋白尿:大量蛋白尿的定義是尿蛋白定量≥3.5 g/d。大量蛋白尿是腎病症候群的核心。腎臟的濾過膜如同人體的「篩子」,全身的血液每天都要流經腎臟的濾過膜。正常情況下,小分子的物質比如水、電解質及代謝廢物肌酐、尿素氮、尿酸等能夠自由濾過,而細胞及大分子物質比如蛋白尿、脂肪、糖等不會濾過到尿液中。
  • 尿蛋白2+、潛血2+病情嚴重嗎?腎內科醫生說的很直白
    尿蛋白——尿常規中的「佼佼者」在腎病尿檢過程中,尿蛋白這項指標向來是「備受關注」。尿蛋白陽性也就是顯示+號,表明尿液中存在大分子蛋白,如果明確是腎病引起的,一般尿蛋白+越多,表明漏出尿蛋越多,檢查24小時尿蛋白定量越高,表明病情越嚴重。
  • 檢查出尿蛋白有多個+號是什麼意思?
    尿蛋白是尿液通過酸化加熱後混濁而檢出的蛋白質。正常人24小時尿蛋白的範圍為≦0.15g,常規化驗尿蛋白檢測為陰性。如檢測尿蛋白﹥0.15g/日,即尿蛋白陽性時,說明人體排出的尿蛋白量明顯增多,屬於異常尿蛋白。尿蛋白持續陽性,往往代表腎臟發生了病變,故臨床可依據尿蛋白陽性的指標來判定腎病損傷的程度以及腎病治療的效果。
  • 尿蛋白總反覆,又不想做腎穿刺怎麼辦?注意2方面
    尿蛋白是多數腎病類型都存在的典型症狀之一,出現大量尿尿蛋白尤其是表現為腎病症候群的患者,會建議進一步做腎穿刺檢查,診斷病理類型,來針對性病灶治療。但有部分人擔心腎穿刺會造成腎小球更多的損傷,從而加重尿蛋白、血尿的情況,就會猶豫到底要不要做甚至產生排斥心理。
  • 尿蛋白為何總降不下來?六個原因逐一排查,現在糾正還來得及
    原因一:原發病處理不當 尿蛋白的發生是基於腎小球基底膜出現損失,而腎小球損失基於腎臟內部炎症反應,而炎症反應的活躍程度與具體的病理類型直接掛鈎。 降蛋白還要一步步的來,要先弄清楚是哪類腎病,相關病理類型,再來降尿蛋白就好說了。
  • 尿蛋白漏得多,腎友飲食該如何把握,必須多吃肉嗎?需注意5點!
    一般來說,檢測24小時尿蛋白定量結果顯示小於1000mg(<1.0克),屬於少量蛋白尿;如若檢測24小時尿蛋白定量結果顯示大於等於1000mg(≥1.0克),則說明尿蛋白漏出較多,其中24小時尿蛋白定量≥3500mg(3.5克,即大量蛋白尿),則說明尿蛋白漏得特多。有人說,尿蛋白漏出多的腎病患者,就應該多吃肉以補充從身體丟失的蛋白,這樣可以嗎?
  • 一個小小舉動,腎病朋友不用多吃藥也能降蛋白、控血壓與消水腫
    而尿蛋白與高血壓是促進慢性腎臟進行性進展的兩大主要危險因素,另外,水腫是影響腎病患者生活質量的一個重要方面。然而,一旦腎病患者出現明顯尿蛋白、血壓升高及合併水腫,不管是醫生還是患者本人,大多數想到的是加藥再加一種藥或藥量加重。這樣有錯嗎?當然沒錯!只是,藥物加得太多或藥量太大,帶來的副作用也會相應增加。
  • 這8項抽血檢查,直接決定腎病患者如何用藥及療效,必須搞清楚!
    2.血漿白蛋白腎病患者可能會出現低血漿白蛋白:腎病症候群(包括膜性腎病及微小病變腎病等)會出現低血漿白蛋白、慢性腎臟病合併營養不良會出現低血漿白蛋白、腎病合併肝硬化也會出現低血漿白蛋白等等。如若血漿白蛋白低至30g/L以下,同時伴有24小時尿蛋白定量超過3.5克,就可以作出腎病症候群的診斷。確定為腎病症候群之後,一般來說其治療會考慮使用糖皮質激素和/免疫抑制劑等。另外,如果是血漿白蛋白低於20g/L的腎病症候群,需同時加用低分子肝素以抗凝治療;確診為膜性腎病的腎病症候群,血漿白蛋白低於25g/L就應該加用如上抗凝藥物。
  • 腎友查出尿蛋白3+,醫生卻說「不用治或不用加藥」,怎麼回事?
    在尿常規中尿蛋白(PRO)通常以「+」或「-」號來顯示,即「-、±、1+、2+、3+」,即最多顯示為「PRO 3+」(有少數醫院的化驗室可能還顯示為「4+」)。毫無疑問,尿蛋白「+」號越多(如3+),表明這一次尿液中蛋白越高,可能提示病情越重,這也很好理解。
  • 腎病只知道尿蛋白、血肌酐?3個更有用的指標你卻錯過了
    其中尿常規中反應腎功能典型的指標就是尿蛋白,尿蛋白陽性表明有大分子蛋白漏出,可能腎小球出現問題,要具體確定到底有多少蛋白漏出來,還需要進一步檢查24小時尿蛋白定量指標。基本上就能把尿蛋白的情況及大致腎小球損傷的嚴重程度摸清。
  • 腎病患者有可能停藥嗎?很遺憾,這8種情況中的一半,須終身服藥
    1、特發性膜性腎病特發性膜性腎病首選免疫抑制劑和激素,然後搭配中醫中藥治療。起初激素先用6~8個星期,等有效果後慢慢減少用藥量。達到臨床治癒往往需1~2個月,也有一部分幸運的患者2~3個月左右尿蛋白可完全轉陰。合適的治療方案激素通常用一年半左右,然後能完全停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