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是腎病,為什麼出現偏癱
天津大學泰達醫院 李青
一位66歲男性,今年4月份因為下肢水腫就診,檢查發現大量蛋白尿,尿蛋白定量4g/d(正常值<0.15g/d,如果≥3.5g/d就稱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診斷為腎病症候群。當時建議他住院治療,他說回去考慮考慮,結果這一考慮就是半年,期間也吃過藥,聽別人介紹服用金水寶和尿毒清治療。
前幾天突然出現偏癱、失語,到醫院診斷為腦梗死,而且因為沒有及時來醫院,失去了最佳的溶栓時間,所以偏癱已經不可逆。
住院後檢查,發現尿蛋白更嚴重,尿蛋白定量11g/d,血漿白蛋白低至14g/L(正常35g/L以上)。腎病症候群,當血漿白蛋白<20g/L就被視為病危狀態,考慮病情嚴重,於是轉入腎內科治療。
一、什麼是腎病症候群
腎病症候群不是一個疾病,而是許多腎臟病的共同表現。無論什麼原因的腎臟病,只要出現下列4個症狀,就診斷為腎病症候群:①大量蛋白尿;②低蛋白血症;③高脂血症;④水腫。其中符合①,②兩項就可以診斷。
我解釋一下這4個症狀:
1、大量蛋白尿:大量蛋白尿的定義是尿蛋白定量≥3.5 g/d。
大量蛋白尿是腎病症候群的核心。
腎臟的濾過膜如同人體的「篩子」,全身的血液每天都要流經腎臟的濾過膜。正常情況下,小分子的物質比如水、電解質及代謝廢物肌酐、尿素氮、尿酸等能夠自由濾過,而細胞及大分子物質比如蛋白尿、脂肪、糖等不會濾過到尿液中。
如果各種原因導致濾過膜受損後,蛋白質等大分子物質就會通過受損的濾過膜漏到尿中形成蛋白尿等。濾過膜受損越嚴重,濾出的蛋白質就越多,形成大量蛋白尿。
2、低白蛋白血症:低蛋白血症的定義是血漿白蛋白≤30 g/L。
血液中的蛋白質是在肝臟製造的。少量的蛋白尿,肝臟加快製造可以彌補丟失的蛋白,所以血漿白蛋白一般是正常的;但大量蛋白尿,蛋白丟失的太多,肝臟的製造不足以彌補丟失的蛋白,這就形成了低蛋白血症。
3、水腫:首發下肢水腫。
血漿白蛋白過低,血液的膠體滲透壓下降,水分就從血液中滲到血管外,這就形成了水腫。
一般來說,血漿白蛋白<30 g/L時開始出現水腫。
腎病症候群的水腫稱腎病性水腫,受重力的影響,水腫主要發生在低地位的部位比如下肢,長期臥床者發生在背部、臀部,嚴重者還可出現胸水、腹水、心包積液等。
4、高脂血症:膽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都明顯高於正常水平。
脂蛋白和白蛋白在肝臟成比例製造,肝臟大量製造白蛋白的同時,也大量製造脂蛋白。但是白蛋白的分子量相對較小隨尿液丟失了,而脂蛋白的分子量大就很少丟失,如此循環下去,脂蛋白逐漸蓄積形成高脂血症。
二、腎病症候群,還有更嚴重的併發症
腎病症候群,絕對不僅僅是上述4個症狀,還會產生一些併發症,而某些併發症可能是致命的。
1、血栓栓塞性疾病:
人體的凝血和抗凝系統處於一個動態平衡中。正常情況下,血液暢流不息,是因為抗凝因子發揮作用;血管破裂時,血液及時凝固,此時凝血因子發揮主導作用。
發揮作用的凝血因子和抗凝因子都是蛋白質。抗凝因子的分子量小而凝血因子的分子量大,腎病症候群時抗凝因子最先丟失,而且丟失的更嚴重,此時凝血因子就相對佔優勢,血液處於高凝狀態。此外,嚴重的高脂血症引起血液粘稠,二者共同作用使身體特別容易發生血栓和栓塞。
最嚴重的血栓和栓塞是下肢靜脈血栓,脫落後可能引起肺栓塞,肺栓塞有時是致命的。
血栓栓塞性併發症是腎病症候群最嚴重的併發症之一,如處理不及時甚至導致死亡。
據報導,35%的腎病症候群會出現血栓栓塞併發症,當血漿白蛋白< 28 g/L時更容易形成血栓。
2、感染:
嚴重的低蛋白血症,以及免疫球蛋白的丟失,人體的抵抗力下降,容易發生各種感染;此外,腎病症候群大多需要激素或者免疫抑制劑治療,二者抑制了人體的免疫力,使感染的機會更多,感染更重。
常見於呼吸道和尿路感染。感染也是導致患者死亡的常見原因之一。
3、急性腎功能衰竭:
大量蛋白尿堵塞腎小管引起急性腎小管壞死,表現為少尿、無尿、血肌酐急劇升高,形成急性腎功能衰竭。如果處理不及時,導致代謝性酸中毒、高鉀血症,後者也是致命的。
三、腎病症候群的常見原因
剛才已經提到,腎病症候群不是一個疾病,而是許多腎臟病的共同表現,許多原因都可以導致腎病症候群,概括起來說有以下原因:
1、原發性腎病症候群:
原發性腎小球腎炎,常見的類型有微小病變性腎病、IgA腎病、膜性腎病、局灶節段性腎小球硬化等。
2、繼發性腎病症候群:
由腎外疾病導致的腎病症候群,包括:糖尿病腎病,系統性紅斑狼瘡腎炎,系統性小血管炎腎炎,過敏性紫癜腎炎,病毒相關性腎炎,腫瘤相關性腎炎,多發性骨髓瘤腎損害,腎澱粉樣變等。
3、遺傳性腎病症候群:
如Alport症候群等。
日本的一項研究發現,腎小球腎炎是最常見的原發性腎小球疾病,其中膜性腎病及微小病變性腎病加在一起佔80%;而糖尿病腎病是最常見的繼發性腎小球疾病,在年齡≥65 歲的腎病症候群患者中,糖尿病腎病及澱粉樣變腎病比例最高,其次是原發性腎小球疾病。
四、腎病症候群怎麼治療
腎病症候群是由不同的原因引起的,而不同的病因,治療方法是截然不同的,所以確定病因非常非常重要,大多需要腎穿、腎組織病理學才能明確診斷。
1、激素或者聯合免疫抑制劑:
無論是微小病變型腎病、IgA腎病或者膜性腎病引起的腎病症候群,還是狼瘡性腎炎、紫癜性腎炎、系統性小血管炎、病毒相關性腎炎、腫瘤相關性腎炎等引起的腎病症候群,大多需要激素並聯合免疫抑制劑治療,目的是抑制並修復腎臟濾過膜的損傷,減少血蛋白的漏出,減輕蛋白尿。
2、降糖治療:
糖尿病腎病肯定要嚴格的控制血糖。
首選列淨類降糖藥,降糖的同時還有降尿蛋白和腎臟保護作用;GLP-1受體激動劑(肽類降糖藥)比如利拉魯肽、度拉糖肽等也有一定的降尿蛋白作用。
3、降壓藥和降糖藥
無論哪一種腎病症候群,都應該使用沙坦類或者普利類降壓藥,目的是在降壓的同時降尿蛋白和腎臟保護;而且還要使用列淨類降糖藥,目的是降尿蛋白和腎臟保護。
4、抗凝治療
腎內科醫生遇到了腎病症候群,都要緊繃抗凝這根弦,時刻警惕血栓、栓塞的發生,並作出相應的處理。
所有的腎病症候群,都要使用抗血小板凝集藥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
當血漿白蛋白<20g/L時,是血栓、栓塞的高危狀態,此時要常規使用效果更強的抗凝藥物肝素等,目的就是預防血栓的形成。
5、其他治療
嚴重水腫者要利尿消腫;出現感染者,強力抗菌素治療;出現酸中毒者,還要降鉀、糾正酸中毒等。
五、腎病症候群的預後
不同原因的腎病症候群,預後是不一樣的。
微小病變型腎病的預後最好,許多可以完全治癒。膜性腎病,如果度過了危險期,預後也不錯。
IgA腎病、紫癜性腎炎的預後稍差,狼瘡性腎炎、系統性小血管炎腎炎的預後較差。
局灶節段性腎小球硬化預後更差。
糖尿病腎病出現了腎病症候群,預後也很差。
腎病症候群是腎內科的百科全書,讀懂了腎病症候群,也了解了大半個腎內科。
回頭再說這位患者。
他就是因為腎病症候群,導致了腦血栓和下肢靜脈血栓,幸運的是,沒有發生肺栓塞。
半年前他第一次就診時,基本排除了糖尿病腎病,臨床推斷膜性腎病的可能性大。
膜性腎病特別容易發生血栓栓塞性併發症。
當時已經給他交代過存在的危險和可能的結局,讓他住院一是為了確診,二是進行針對性治療,避免併發症的發生。假如半年前接受正規治療,肯定不會出現現在的結局。
但是他僥倖、猶豫,根本問題還是他不相信。
不到黃河心不死,許多患者總是抱有這樣的僥倖心理,最後延誤治療。
對嚴重疾病的治療,請遵從醫生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