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1日,東莞市政府一號文暨品質交通與教育擴容提質千日攻堅新聞發布會在市會議大廈一樓新聞發布廳舉行。對市政府一號文和兩個千日攻堅行動進行政策解讀。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市政府新聞辦主任曾平治主持會議。市政府副秘書長賴少瑜、市府辦三級調研員張志雲、市教育局副局長鄧柏松、市民政局副局長杜江、市交通運輸局總工程師陳尚榮參加發布會。
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情。市政府副秘書長賴少瑜指出,增進民生福祉是發展的根本目的。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之年,東莞市委、市政府以此為契機,深入踐行「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對標建設「灣區都市、品質東莞」的要求,對比人民群眾的需求和期待,把「民生」作為2020年度政府工作關鍵字,以出臺市政府一號文為抓手,努力提升民生工作水平,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幸福需求,更好地促進發展成果為市民群眾共享。
為推動一號文的出臺,東莞市政府辦公室牽頭會同市教育局、交通運輸局、民政局等26個民生工作相關部門組建了工作專班,深入借鑑先進地區發展民生的良好經驗,搜集了48個先進省市318份材料;高度重視調查研究,開展內部各類調研走訪、碰頭會商20餘次;積極吸收各方意見建議,先後召開多場基層座談會,廣泛聽取鎮村基層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的意見。經過近半年的反覆提煉修改,出臺了《關于堅持和完善民生保障機制建設高水平小康社會的實施意見》,並形成了行動計劃,為東莞市民生工作明確了工作目標和實施路徑。
在此基礎上,針對民生工作中群眾反映最強烈的教育和交通兩個領域,專門成立了工作專班,統籌開展教育擴容提質和品質交通兩項千日攻堅行動。其中,教育擴容提質千日攻堅行動由市府辦會同市教育局,圍繞加快學校建設、擴大學位供給等群眾最關心的問題,形成了《東莞市關於加快公辦中小學建設的實施意見》;品質交通千日攻堅行動由市府辦會同市交通運輸局等15個部門,研究出臺了《東莞市人民政府關於加快建設現代化綜合交通體系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品質交通城市的實施意見》。兩個《實施意見》在市政府一號文的統領下,共同構成了推進民生工作的主要文件和政策依據。
市政府副秘書長賴少瑜指出,東莞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以建設高水平小康社會為目標,以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統領,以補短板、優服務、推創新為主線,積極提供高標準、高水平公共服務,深入推進民生領域工作和制度改革創新。堅持四項原則,一是堅持創新機制,統籌落實;二是堅持以民為本,回應需求;三是堅持兜住底線,補齊短板;四是堅持突出特色,打造品牌。從群眾最關心、最迫切的切身利益抓起,計劃立足未來兩年,在幼有善育、學有優教、勞有厚得、病有良醫、老有頤養、住有宜居、弱有眾扶上取得初步成效,努力打造民生建設的「東莞品質」和全面小康的「東莞樣本」,力爭到2021年實現四個美好願景:一是人民生活更富裕,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與生產總值增長同步,生活水平和質量進一步提高。二是公共服務更優質,人均公共文化財政支出達302元/人,每千人執業(助理)醫師數≥2.55人,每千名老年人擁有養老床位≥35張,民生幸福更有溫度和厚度。三是人居環境更優美,環境建設、城市管理、生態治理不斷強化,汙水集中處理率95.5%,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100%,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85%,森林覆蓋率35.87%,空氣品質優良天數90%以上,天藍、地綠、水清成為東莞常態。民主法治更健全,法治政府、響應政府、效能政府、數字政府建設加快推進,政府決策科學合理,政府行政依法依規,政府服務便捷高效,群眾訴求快速響應,城市文明蔚然成風,社會大局持續和諧穩定。
圍繞上述目標,出臺了6大舉措共30項具體措施。一是強化基礎性支撐,堅持公共安全與環境安全兩手抓,切實保障城市更安全、環境更優美。包括健全公共安全保障體系、推動品質交通千日攻堅行動、深化環境汙染治理、提升城市精細化管理水平、構建城市生態屏障和提高城市防災減災能力等6項措施。二是優化普惠性服務,重點圍繞弱勢群體,高標準提供一批覆蓋面大、受惠面廣、獲得感強的民生服務,進一步築牢民生保障底線。包括推動社會保障提標擴面、推動養老服務提質增效、推動健康東莞建設、推動教育擴容千日攻堅行動和加大殘疾人幫扶力度等5項措施。三是打造引領性品牌,總結推廣人才培養、就業創業、文旅服務、健康城市等方面的經驗做法,打造具有東莞特色、引領未來改革的民生品牌。包括推進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發展、提供就業創業支持、優化公共文旅服務、打造全民運動之城和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等5項措施。四是構建創新性保障,圍繞群眾對美好生活日益增長的新需求、新熱點,著力開創實施新的民生工程。包括推動集體經濟升級、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安居工程、慈善事業和社會工作、服務青年和兒童發展等5項措施。五是實現體系性響應,進一步推動政府職能轉變,切實提升法治化、專業化、信息化水平。包括建設法治政府、響應政府、數字政府和完善基層治理等4項措施。六是完善長效性機制,加大民生工作的統籌力度,搭建「五統一」長效推進機制,保障各項民生建設有序開展、落到實處、抓出成果。包括統一工作部署、統一年度任務、統一資源保障、統一深化改革、統一評價督查等5項措施。
政策亮點一:開展教育擴容提質千日攻堅行動
隨著入戶政策的放寬、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持續推進,未來幾年東莞市公辦學校入學需求將持續增長,公辦學位供給壓力將進一步加大。為了有效解決群眾對學位的需求,通過《東莞市關於加快公辦中小學建設的實施意見》等系列文件提出25項舉措,涉及51條具體措施,從增加教育設施、保障用地、優化審批流程、拓寬投建路徑、優化服務等方面,大力推動教育擴容提質千日攻堅行動,推動新建改擴建227所公辦中小學,增加學位33.99萬個,包括義務教育階段學校196所,增加學位28.11萬個,高中階段學校31所,增加學位5.88萬個,努力擴充公辦學位,補齊教育短板。其中到2022年,力爭完成學校建設項目126個,增加學位15.68萬個,其中義務教育階段項目104個,增加學位12.74萬個,高中階段項目22個,增加學位2.94萬個,用三年左右時間扭轉學位供給不足的被動局面。
政策亮點二:開展品質交通千日攻堅行動
針對東莞市交通整體謀劃不足、要素保障不足、擁堵治理不足和改革創新不足等「四個不足」的問題,出臺了《東莞市人民政府關於加快建設現代化綜合交通體系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品質交通城市的實施意見》,提出了 38大點共119項政策,力爭用3年左右時間,推動東莞市綜合交通體系實現從「以車為本」到「以人為本」、從「項目建設」到「體系重塑」、從「規劃脫節」到「一體融合」、從「財政直投」到「經營城市」轉變。
政策亮點三:加強對特殊群體、重點對象的保障
本次一號文行動計劃分解的100項工作任務中,涉及民政部門的有13項,其中由民政部門牽頭的有9項。在這些工作任務中,重點發揮民政部門兜底線的作用,針對困難家庭、兒童、老人等重點對象,以及殘疾人等特殊群體,努力提供一批覆蓋面大、受惠面廣、獲得感強的民生服務,讓每一位群眾能體會到更多的關懷和溫暖。比如,在困難家庭方面,將拓寬困難家庭臨時救助範圍,實施困難家庭二次醫療救助,逐步調高孤兒養育、失獨家庭扶助、流浪乞討人員夥食等救助標準;在兒童方面,通過「海豚計劃」腦癱兒童康復救助、兒童白血病特定疾病救助、困境婦女兒童健康救助等公益項目,以及打造「東莞星星聯盟」等方式,向更多患有腦癱、白血病、自閉症、聽障等疾病的兒童提供幫助;在老人方面,將通過分區分級規劃建設包括市社會福利中心醫養結合樓等養老服務設施、構建居家、社區、機構「三位一體」養老服務體系、辦好醫養結合試點等方式,為群眾安享晚年提供更加良好的條件;在殘疾人方面,將從就業、託養、教育等方面為殘疾人提供更多的服務,幫助殘疾人群體更好地融入社會、獲得良好的生活。
政策亮點四:開展政府職能轉變及「放管服」改革
針對群眾反映辦事難等民生問題,通過將民生改革與深化「放管服」改革結合起來,進一步深化政府職能轉變,推動簡政放權向縱深發展;加強事中事後監管,推進審批服務便民化,打造民生領域「放管服」改革品牌。一是大力建設響應政府,通過健全群眾求助快速響應機制、打造「民生大莞家」品牌、開展「莞事論壇」活動、堅持辦好十件民生實事、完善人大建議和政協提案辦理機制等舉措,有效匯集市民對民生工作的訴求呼聲,解決民生工作的堵點痛點,推動政府職能轉變,切實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應」。二是大力建設法治政府,通過依法推進陽光政務、加強民生領域立法、嚴格規範行政執法等措施,加強對民生領域監管,切實維護公平、公正。三是大力建設數字政府,通過建設一體化政務服務平臺民生工作管理子系統、持續完善市民服務中心建設、推進審批便民化、開展「一件事」一次辦專項改革、推廣「電子證照」、優化市政公用基礎設施報裝等措施,大力優化政府民生領域服務,努力提高政府服務便利度、提升群眾辦事滿意度。
接下來,東莞市將從加強組織保障、明確目標計劃、強化機制創新、加大宣傳力度四個方面著手,保障各項民生舉措順利落地,讓人民群眾能實實在在地感受到民生工作的成果。
(劉獻兵、呂兵紅、魏建鑫)
[責任編輯:趙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