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啥意思?看完下半句恍然大悟

2021-02-08 史學界的9527

孔子的大名無人不知,他被譽為歷史上最牛的老師,歷朝歷代對孔子都比較推崇,他的儒家思想,在封建社會的影響力無與倫比。孔子一生留下許多名言,其中就包括世人皆知的「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可謂是家喻戶曉。

「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到底是何意思?有人曾指出,句中的女子是指「人主」身邊的臣妾,也就是「人主」所寵幸的人。兩種完全不一樣的說法,那麼「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到底何意?

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

「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近之則不孫,遠之則怨」,這是《論語》中原句,有人就解讀為孔子歧視女性,甚至被認為是男尊女卑的始作俑者,這句話備受今人非議。

相信有人看到這句話,第一個反應就是說女人和小人最難伺候,然後就會覺得孔子歧視女性,這與他「仁者愛人也」的表述大相逕庭。

事實上這是一種誤讀,而誤讀的關鍵點就在於「女人」兩個字,真實含義和你想的不一樣。想要理解這句話的真實含義,就要設身處地站在孔子的時代下去思考。

當時孔子周遊列國,原本是想去衛國尋求發展的機會,不料衛國君主親小人遠賢士,對孔子百般愚弄,孔子一時激憤,就指責衛國國君:「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

孔子離開衛國後,說出了「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這句話,而這裡的「女」是一個通假字,代表汝,就是「你」的意思。所以我們可以得知,孔子的這句話真實含義就是「你就像個小人一樣」。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這裡的女子和小人,指的是君主所寵幸的人。比如衛國國君寵幸身邊的妃子,也寵幸身邊的奸佞之人,於是孔子才發出了這樣的感慨。

「女子」與「小人」怎麼解釋

《論語》中常常出現「君子」和「小人」這兩個詞。那麼,什麼是君子?孔子說,君子就是以義為根本,用禮法來實行義,用謙遜的語言來表達和用忠誠的態度來完成。

這裡的「小人」不是指奸詐小人,而是指體力勞動者,具體地說,指「下人」,家僕;「女子」也不是泛指所有女性,而是指妻妾。「難養」的養不是撫養的養,是侍候、將就、相處的意思。

與「君子」相反的則是「小人」。小人具有多重含義。它的含義為人格卑鄙的人、平民百姓、小孩子等等。在現代來講,小人大多指人格卑鄙的人。

這裡的「小人」指的就是「未修身」的所有人,而「君子」是從「小人」通過修身而達到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思想境界,才是「君子」。

所有人天生就是小人,而君子由小人修身而來,這與我們平常理解的小人的含義相隔甚遠。這就是古今漢語的語境區別。

再說「女子」的含義,它指女性、未嫁的女子和女兒,但在《論語》中,它不泛指所有女性,而是指「人主」所寵幸的身邊人。所以,孔子並沒有輕視女子,而是冤枉的。

文字在不同的時期總會被賦予不同的含義,不少文字的讀音都發生了改變,又何況文字的含義呢?隨著時代的變化,一個字可以同時具有多重含義,這需要我們聯繫語境和時代背景加以分析,否則就會弄混字的含義。各位看官,您怎麼看?


相關焦點

  • 「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原來是這個意思.
    子曰:「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孫,遠之則怨。」孔子這句話,把「女子」和「小人」並列「難養也」,誤導了很多人,成為輕視婦女、鄙視婦女最常用的一句話。在孔子生活的時代,「小人」的意思與現代完全不同。在孔子時期,「小人」的意思與人的道德、品質無關,比如,當時古文獻中「小人難保」「君子勞心,小人勞力」,這裡的「小人」,均是指地位低下的人、小民、小人物。所以,在商周時期,「小人」是指從事體力勞作、地位較低的平民,是王、侯、丈夫、士之外的普通老百姓,是相對於為政者、大人、君子身份地位的人的統稱。
  • 「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本來是什麼意思?
    孔子說:「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此句出自《論語▪陽貨》。
  • 論「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
    「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這句話經常被認為是孔子重男輕女,這是大大的誤會啊!因為孔子當時壓根就沒說女人。
  • 真正解讀「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
  • 「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終極解釋
    「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這是在罵女人嗎?需要好好捋一捋。
  • 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
    怎麼現在連養一瓶鮮花的時間精力都不願意給?最後,不堪承受每天都被打臉,乾脆連塑膠花也不敢見了。而這個flower plus是哪來的?我第一時間想到的,應該是公司三八節延遲送到的禮物吧。畢竟這麼久了我都沒撩過什麼男人,哪裡會人給我送花。拆開一看連花瓶都沒有,再想起來第二天還要出差,更打消了養護它的念頭。
  • 「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的真正意思是什麼?
    孔子的《論語·陽貨》赫然記載著這樣一句話:「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孫,遠之則怨。」世人敬仰的孔聖人為何會說出這樣的話?這句話是否是孔子大男子主義的體現?其中有沒有歧視和看扁女人的意味?圍繞上述問題,後人口舌費盡,一幕幕沒有硝煙的話語之爭曾激烈上演或正在上演。
  • 孔子的一句話:「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
    「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突然發覺這句話非常正確。它沒有半點對女子的討厭,孔子在說真話。這句話出自《論語.陽貨》,孔子說一句很經典的話。我們簡單去理解會曲解孔子的真正意義。先解釋整句話「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整句話的意思是說情操和修養的問題。大體意思是接近不會好好對你,遠離又很多怨言,這很明顯的情操和修養問題。
  • "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應該怎樣理解
    原句:「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近之則不孫,遠之則怨。」  因為《論語》的這句話,有人就解讀為孔子歧視女性,甚至被認為是男尊女卑的始作俑者,雖然很多人這麼認為,特別是現代人更加這麼認為,但還是有人在為孔子鳴不平。
  • 「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憑什麼?
    孔子認為:「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
  • 乾隆:「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紀昀隨口附上,既俗又雅還經典!
    乾隆:「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紀昀隨口附上,既俗又雅還經典! 乾隆號稱「十全老人」,其實是一個十足的自戀狂。他平日裡也喜歡舞文弄墨,乍一看也算是一位頗具才情的皇帝。他與寵臣紀曉嵐有許許多多有趣的對聯,讓人在忍俊不禁的同時,也領略了乾隆君臣的才藝大比拼。
  • 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
    話剛落音,一個玻璃瓷碗就猝不及防地摔碎在地上,再看向媳婦,她已經一臉的不開心,「我知道你就是個窮鬼,才15塊錢而已,真是『狼行千裡吃肉,狗行千裡吃屎』小氣鬼。」我看向她,真是無語到了頂點,我沒想到媳婦竟會糊塗到這種地步。
  • 俗語「女子無才便是德」,真正的含義是啥?看完上半句恍然大悟
    他們先發明了「三從四德」,所謂「三從」指的是女子要未嫁從父、出嫁從夫、夫死從子;所謂「四德」指的是女子要有婦德、婦言、婦容、婦功,也就是女子的品德、辭令、儀態和女紅。然而這傳了3000多年的三從四德,終究還是沒困住天下女子,於是又有人發明了一句「女子無才便是德」。這句話的可惡之處在於,他站在極高的視角,用唯一的標準評判了天下女子,而且這個評判標準竟是「無才」。
  • 農村俗語:「光棍院裡炊煙少」啥意思?下半句也道出了人情冷暖
    農村俗語:「光棍院裡炊煙少」啥意思?下半句也道出了人情冷暖。在廣大農村地區流傳著很多俗語,涉及到方方面面,可以說是包羅萬象。其中還有一些是關於農村生活的俗語,雖然是一言半語卻飽含了很多人生活的無奈,活靈活現地展現了這些人的困窘狀態。
  • 《夫人你馬甲又掉了》:唯女子和小人難養也,不是沒有道理的
    「難養」倒不是說女子不好養活,而是指她們很難有自己的浩然正氣,說簡單點就是,太寵溺她們呢,她們會驕傲自滿;太疏遠她們呢,她們又會嫉妒埋怨。其實,並不是所有的女子都「難養」的,大千世界,不乏有心胸開闊、一身正氣的女子,只是,相比較而言,「難養」的女子還是不少的,倒不是小菩抹黑女子(畢竟小菩也是一個女生),只是客觀評價而已。有一句話說:三個女人一臺戲,這句話確實在理,相較於男子,女子確實是比較多話、易惹是非的,其實,男子中也有這樣的人的,不過,他們佔少數,所以就沒法兒成為典型。
  • 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的「養」,到底是指什麼?
    好了,孔子這段名言就說到這裡,我說它不是想說什麼是小人,也不是想為孔子的「歧視女性」平反,而是要聊聊我的老話題——開悟。說說我為什麼通過這句話,認為孔子是一位開悟者。開悟,用基督徒的話語講,就是重生。一般人以為,那都是和玄學、通靈、神鬼等沾邊的事,孔子「不語亂力鬼神」,怎麼就和開悟扯上關係了呢?我想說的就是這個。
  • 農村俗話說:「養馬不養驢,搬磚不和泥」是啥意思?請看
    這句「養馬不養驢,搬磚不和泥」的老俗話,意思就是養馬了就不要養驢,幫小工搞建築,寧可搬磚,也不要去和泥。初看上去有點懵,畢竟驢和馬都是馬科動物,為啥不能養馬就不養驢呢?下半句同樣都是搞建築,搬磚與和泥都是都屬於小工,又有啥區別呢?如果了解其中的一些「秘密」,就恍然大悟了。
  • 俗話說「釣魚窮三年,玩鳥毀一生」!下半句更經典,老祖宗的忠告
    但是卻有俗語:「釣魚窮三年,玩鳥毀一生」,這究竟什麼意思呢?為什麼釣一下魚就要窮三年,玩個鳥就會毀一生呢?這句俗語下半句甚至比上半句都要經典,你們一定沒聽過,一起看看這究竟是什麼意思吧。俗語是「釣魚窮三年,玩鳥毀一生,」是挺有意思的一句俗語,但是其實下半句才更經典,你們一定沒聽過,那就是「一朝學會狗攆兔,從此踏上不歸路。若是戀上鷹,兩眼含淚望天空。」這究竟是什麼意思呢?
  • 俗話說「玩物喪志」,下半句是什麼?看完後長知識了
    而在生活中,人們也常常用常言道、俗話說等字眼開始對年輕人進行教誨。比如說今天要說的「玩物喪志」,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這句諺語已經是耳熟能詳,但應該有很多人會認為這就是一個簡單的詞語,沒什麼特別之處。然殊不知其下句才是經典,若與前一句相匹配又有異曲同工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