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孫,遠之則怨。」
孔子這句話,把「女子」和「小人」並列「難養也」,誤導了很多人,成為輕視婦女、鄙視婦女最常用的一句話。同時,也讓許多人認為孔子具有嚴重的男尊女卑、性別歧視思想。其實,就句話如果僅從現代漢語的角度去理解,的確是一句歧視性否定句。可按古漢語進行正確解讀,那我們就錯了。
在孔子生活的時代,「小人」的意思與現代完全不同。在孔子時期,「小人」的意思與人的道德、品質無關,比如,當時古文獻中「小人難保」「君子勞心,小人勞力」,這裡的「小人」,均是指地位低下的人、小民、小人物。所以,在商周時期,「小人」是指從事體力勞作、地位較低的平民,是王、侯、丈夫、士之外的普通老百姓,是相對於為政者、大人、君子身份地位的人的統稱。
而「難養也」的意思則要與「近之則不孫,遠之則怨」放在一起考慮才能正確理解。「近之則不孫」是說如果過於親暱,他們就會缺乏恭敬;「遠之則怨」是說忽略或疏遠他們,會產生怨恨。所以,孔子在這裡所說的「遠」和「近」,是指把握好分寸、尺度的意思,君子對待民眾應當把握好不「遠」不「近」的尺度。
那麼,孔子為什麼要把「女子」與"小人"綁定在一起表述呢?這是因為孔子知道當時女性地位低,受教育程度低,很少參與社會公共活動,作為一個相對獨立的群體,以及他對女性情感心理方面的認知,順理成章地把女性列入了「近之則不孫,遠之則怨」的範圍。
因此,孔子說「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是從政治態度而言的,是說對」女子「和」小人"都應當心存一份敬畏,並沒有絲毫輕蔑、歧視的意味,反而從另一面體現了孔子對「女子」和「小人」的重視、關注和體察。
所以,「子曰: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孫,遠之則怨」的正確翻譯是,孔子說:「得到女子和庶民的擁護和支持並不容易,如果過於親暱,他們就會缺乏恭敬;而忽略或疏遠他們,又會產生怨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