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3日,中國共產黨中山市第十四屆委員會第十次全體會議召開,審議了《中共中山市委關於制定中山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
對於中山來說,這一歷史節點至關重要。未來五年,不僅決定著中山能否打贏「重振虎威」經濟翻身仗、重返全省經濟強市行列,更將影響中山在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版圖、中國經濟版圖、世界經濟版圖中的地位。
迎戰關鍵五年,中山必須激發高質量發展的「非常之力」。這次全會明確以「六新」開局:加快培育發展新動能、全力融入新發展格局、大力促進發展新融合、增創體制機制新優勢、激發協調發展新活力、推動民生福祉新提升。
又一輪徵程啟幕,中山站上新舞臺。
1 動力哪裡來?
加快構建區域協同創新體系
衝刺的動力哪裡來?發展的新動能哪裡找?這是中山謀劃未來五年發展的首要問題。
中山將希望押在創新上。這兩年,中山對接廣深港、廣珠澳的步子,明顯邁得更緊了。中山市、鎮兩級政府先後多次赴深圳等地開展招商交流活動,瞄準的正是這裡的科技創新資源。
經濟的高質量發展,要靠產業的集聚、壯大。有人說,「產業不是動物,而是植物。」產業在一座城市紮根生長,需要優渥的土壤。對於中山來說,催發產業經濟生長的土壤肥力,過去主要來自優質便利的資源要素,如今則更多來自科技創新。
發展邏輯一旦理順,剩下就是怎麼幹的問題了。
12月21日,由中山市人民政府主辦的「2020年中山—深圳政企交流對接會」在深圳市福田區舉行,中山市委書記賴澤華、市長危偉漢參加活動,深圳80多家優質企業、20多家商協會代表成為這場交流對接會的座上賓。這也成為今年深中之間舉辦的規格最高的政企交流對接活動。
將優質創新主體的地位擺的越來越高,證明中山堅持創新驅動發展的決心愈加堅定,加快培育發展新動能的思路更加清晰。
當下,中山正主動對接廣深港、廣珠澳科技創新走廊,加快構建「中心城市研發+中山孵化產業化」區域協同創新體系,努力建設珠三角(中山)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範區。深入實施創新驅動「224」工程,加快光子科學中心、先進低溫技術研究院建設,高標準規劃建設中山科技創新園、生物醫藥國家實驗室中山基地、中國檢科院大灣區研究院。深化科技創新體制改革,改進科技項目組織管理方式,培育技術成果轉化交易服務市場,激發創新原動力。
在中山,企業創新主體地位也更加突出。中山正在加快完善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使企業成為創新要素集成、科技成果轉化的生力軍。大力培植「創新沃土」,對企業創新加大普惠性政策支持力度,建立健全科技創新企業全生命周期服務體系,加大智慧財產權保護力度。大力培養「創新苗圃」,推動高新技術企業「樹標提質」,加快培育一批「專精特新」和「單項冠軍」企業。大力培育「創新生態」,圍繞產業鏈高水平建設製造業創新中心、技術創新中心等共性技術平臺,鼓勵龍頭骨幹企業牽頭開展聯合創新、聯合攻關,提高長遠發展能力和競爭優勢。
這次全會指出,中山未來要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加快培育發展新動能。要把創新放在「十四五」規劃任務的首位,牽住創新「牛鼻子」,下好創新「先手棋」,打造科技和產業創新高地。要突出創新對現代產業的支撐作用,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加快培育「中山智造」。
一批優質高校項目正在中山落地,一批創新平臺正在中山加速集聚,新的企業創新氛圍正在形成,新的人才創新環境正在形成,中山正在加速完成高質量發展動能轉換。
2 城市何處去?
打造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
製造業是中山的立市之本,也是未來中山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主戰場,決定著中山發展的根基。因此,謀求製造業的高質量發展,中山首先要回答:製造業向何處去?
過去一年,中山不易。
在「重振虎威」的硬仗中,又遭遇疫情阻擊戰。面對國內經濟下行和國際貿易形勢突變,中山產業經濟遭遇多重挑戰。在打贏經濟翻身仗的關鍵期、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窗口期,中山需要找到的不僅是突圍的辦法,還有前進的方向。
最近,位於黃圃的榮電集團榮事達小家電基地生意火爆,廠區外被運貨的車輛擠得水洩不通,廠房內生產線全速運轉。即便如此,現有訂單至少也要消化到明年3月。同樣是在疫情之年,位於小欖的鎖企廣東櫻花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生產的智能鎖單月出貨量超過10萬套,成為業界產能冠軍。這些都成為「中山製造」逆襲的生動案例。
疫情期間,一些中山製造企業利用工業網際網路開展數位化升級,不僅迅速穩住了原有的海外訂單,保住了傳統市場,還開拓了新的發展空間,擺脫了內捲化的泥淖,實現了技術和產品、市場的同步升維。更重要的是,這場逆襲,指引了中山製造未來由「外向型」轉向「雙循環」的戰略方向。
此次全會指出,中山未來將加快暢通「雙循環」,全力融入新發展格局。堅持以擴大內需為戰略支點、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在新發展格局中找準位置,統籌利用好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大力推動供給需求對接,持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堅定不移建設製造業強市、質量強市,大力推進需求側改革,全面實施內外銷產品「同線同標同質」工程,引導支持企業開拓國內市場,讓「中山貨」暢銷全國。
新局開場,中山還需要明確戰略發展方向,錨定未來五年的發展格局。
全會提出,中山要積極推動「雙區」建設,大力促進發展新融合,把協同推進「雙區」建設與深度參與「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格局對接起來,搭上廣州、深圳「雙城聯動」高質量發展快車,東承西接,充分發揮中山作為節點城市的樞紐作用。要主動融入深圳都市圈,以支持深圳建設先行示範區為契機,積極對接深圳「西協」戰略,著力推進與珠江口東岸融合互動發展。要全面對接廣州都市圈,大力支持廣州實現老城市新活力和「四個出新出彩」,加強與廣州都市圈空間規劃對接、基礎設施互聯、港口航運合作、產業鏈供應鏈協作、生態環境共治、民生設施共建共享。要全力打造珠江口西岸都市圈核心城市,全面深化與珠海、江門合作,深度共建粵港澳大灣區(珠西)高端產業集聚發展區,積極推動珠江口東岸創新要素和產業資源在西岸延伸布局、合理分工、差異化協同,共同打造珠江口東西兩岸世界級產業帶。同時,要深化與港澳合作,深入實施「灣區通」工程,加快與港澳的硬連通、軟聯通,積極參與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與港澳共建協同創新平臺和高端產業園區。
隨著深中通道、南珠中城際鐵路(廣州地鐵18號線南延線)等重大交通工程施工的穩步推進,以及珠江口西岸地鐵網的謀劃,中山與粵港澳大灣區城市之間的「生活圈」正在日益縮小,中山距離建設灣區樞紐精品城市的目標也越來越近。
3 活力何處尋?
優化市管鎮體制提升鎮街發展能級
過去,中山之所以成為「小虎」,是因為勇敢改革、大膽開放;如今,人們呼喚活力中山,正是呼喚持續全面深化改革、擴大開放。
翠亨新區是中山營商環境綜合水平變化的風向標,也是中山經濟發展活力的晴雨表。12月2日上午,中山市重點項目集中動工儀式在翠亨新區灣區未來城舉行,當日,包括大型綜合體、博物館、科技產業園等在內的20多個重大項目集中簽約,總投資額超過200億元。今年第四季度,中山市新開工重點項目近30個,總投資約275億元。
一個有活力的翠亨,讓人們看到了中山活力的回歸,也看到中山高質量崛起的希望。
找回發展的活力,中山敢於對自己「動刀」。近年來,中山在優化營商環境方面大下功夫,將刀刃向內,大刀闊斧地開展營商環境綜合改革,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2018年,《中山市進一步深化營商環境綜合改革行動方案》正式出臺,明確了簡政放權、政務服務、投資審批、經營環境、公平競爭、要素供給等各領域的改革措施。2019年,中山市又進一步細化該行動方案,明確各項改革工作任務和責任分工,並配套出臺了《中山市進一步深化營商環境綜合改革2019年工作要點》,提出49個子項工作,持續推進落實。
改革成為了激發城市活力的發令槍,成效在辦事窗口中迅速得到反饋。中山市企業開辦時間、辦稅時間持續壓縮,2019年全市辦稅服務廳平均等候時間同比下降了25%,平均辦稅時間同比縮短了51%。通過推進「網際網路+稅務」改革,積極拓寬「一網通辦」,企業過去「最多跑一次」的政務事項升級優化為「一次不用跑」。投資審批服務效能也進一步升級,總投資1000萬元以下的一般政府投資項目,無須辦理可研立項手續,投資項目前期工作進度大大加快。
根據今年初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21世紀經濟研究院發布的2020年全國296個地級和地級以上城市營商環境報告,中山市營商環境綜合得分排名第36名,位居全國前列。
此次全會指出,中山未來要持續全面深化改革,增創體制機制新優勢;著力提高發展平衡性,激發協調發展新活力。
堅持把改革的著力點放在系統集成、協同高效上來,以更大魄力、在更高起點上推進全面深化改革,不斷增強發展活力、動力和競爭力。要著力完善穩企安商長效機制,堅持以企業需求為導向,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建立政策兌現「一站式」辦理平臺,全面提升服務企業水平。要著力提升政府經濟治理效能,樹立經營城市理念,用好用足各類資源,採取市場化運作方式,推進城市高質量發展。重塑城鄉發展格局,優化市直管鎮體制,有序推進功能區統籌、中心城區統籌等改革,整合發展資源要素,提升鎮街發展能級。加快城市更新改造,完善城市功能,增強城市治理總體效能,全方位提升城市品質。
4 發展為了誰?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增進民生福祉
亞里斯多德說過:「人們為了生活來到城市,為了生活得更好而留在城市。」
近兩年,中山人能夠真切地感覺到,這座城市的面貌在加速更新:城區道路不斷拓寬,高樓拔地而起,公園越來越靚,商場越來越多,法治越來越好,人們的幸福感和歸屬感也在不斷提升。
為了誰而發展?只有弄清楚這個問題的答案,才能避免城市發展變得盲目。城市建設發展的成果,始終要落在民生上。解析中山的城市發展邏輯,也可以發現這條主線。
今年以來,一批公辦學校、公辦幼兒園、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題公園在南區街道建成投用,讓市民拍手叫好。這樣的情況不只是發生在南區,一批民生基礎配套設施在鎮街全面集中落地,得益於中山堅持多年開展民生實事徵集活動。
今年5月,中山市第十五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七次會議,表決了2020年中山市民生實事項目。根據公布結果,為了提升教育服務供給能力,中山今年將新增幼兒園規範化學位5000個,完成10所公辦中小學學校建設,新增公辦中小學學位7000個;增配市民休閒活動場地,中山市兒童公園入口廣場、陽光谷及山林體驗區對外開放,古香林公園茶山部分對外開放;認定5個農業公園,為市民提供更多親近大自然的好去處;開發推廣孫中山文化遺產遊徑、岐澳古道文化遺產遊徑、華人華僑文化遺產遊徑等文化體驗旅遊線路;南部組團體育公園對外開放。
在中山「重振虎威」的窗口期、關鍵期、攻堅期,中山更應該緊抓「發展為人民」的總目標,奮力推進城市現代化建設。
全會報告指出,中山未來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推動民生福祉新提升。要統籌效率與公平,辦好各項民生事業,創造高品質生活,努力讓共同富裕目標可感知、可獲得,讓人民群眾的獲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續、安全感更有保障。要堅持經濟發展就業導向,強化全方位就業創業服務,抓好重點群體就業,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持續推進「廣東技工」「粵菜師傅」「南粵家政」三項工程,健全終身學習制度和職業技能培訓制度,以就業競爭力的提升帶動收入增長。拓寬居民收入來源,增加中低收入群體收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保持居民收入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不斷提高群眾生活水平和質量。
未來五年,中山將繼續辦好民生事業,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推動學前教育公益普惠、義務教育優質均衡、高中教育特色發展,推進職業教育產教融合、繼續教育健康有序發展。全面推進健康中山建設,完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毫不放鬆抓好常態化疫情防控。加快構建整合型優質高效醫療服務體系,推動醫療資源擴容和區域均衡布局,打造大灣區西翼國際醫療中心。完善特殊困難群體的兜底保障制度,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
報告還指出,中山將大力完善和創新社會治理,全面落實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建設試點工作,建立健全「全域善治」體制機制,提高社會治理系統化、社會化、精細化、法治化、智能化水平;強化依法治理,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山、法治中山,把中山建設成為全國最安全穩定、最公平公正、法治環境最好的地區之一。
2020年已經進入倒計時,粵港澳大灣區正迎來嶄新的2021年。站在中山馬鞍島東望,深中通道陸域引橋主體施工已近尾聲,橋頭直指伶仃洋東岸的深圳。新的五年即將啟幕,在灣區樞紐城市的戰略目標原點上,中山展開的是未來宏圖,亦是歷史答卷。
重塑「中山虎」的精氣神,中山當爭五年光陰短,不懼五年任務重,只顧五年趕超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