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典籍大全 >>>【中醫寶典】手機應用:免費下載+免費使用
酒渣鼻是一種發生於鼻周和顏面中央為主要病變部位的慢性皮膚病,以丘疹、皮膚顏色潮紅、毛細血管擴張、膿皰為主要臨床特徵。
酒渣鼻西醫治療多為對症治療,感染時口服抗生素,局部選用克林黴素凝膠、過氧化苯甲醯凝膠等,毛細血管擴張者雷射治療,鼻贅期手術切割。
該病易於發復發作,且發生於顏面部,嚴重影響患者外貌的美觀,從而對工作、學習、社交生活造成困擾。
針對酒渣鼻之熱毒宜分消走洩,上焦則宣通肺氣,宣肺清熱;中焦則健脾清熱燥溼;下焦補腎淡滲利溼。
同時,在酒渣鼻的發病過程中,在各種致病因素作用下,或者在該病治療過程中會服用大量寒涼藥,都會損傷脾胃。所以,我們在治療過程中始終要顧護脾胃之氣,脾胃當以運化為順。
如果酒渣鼻反覆發作,久病入絡,增生形成鼻贅,以活血軟堅治之。並注意血分之熱,注重涼血解毒。同時,酒渣鼻應少食肥甘厚味、辛辣及油炸、酒酪等燥熱之品,緩解和消除精神壓力,祛除脾熱之源。
誠如《醫方考》所言:「若不絕酒而徒用藥抱薪救火,何益於事?」根據多年的臨床經驗,自擬涼血洩毒除糟湯加減治療酒渣鼻。
紫花地丁10g,蒲公英15g,薏苡仁30g,連翹15g,丹參15g,牡丹皮10g,生地黃15g,地膚子10g,白鮮皮15g,沙參15g,澤瀉10g,蒺藜15g,煅瓦楞子15g,生甘草5g。
方中紫花地丁清熱解毒,涼血消腫,清熱利溼;蒲公英清熱解毒,散結;薏苡仁利水滲溼,健脾,解毒散結;連翹清熱,解毒,散結;丹參活血祛瘀,涼血消癰;牡丹皮清熱涼血,活血化瘀;生地黃清熱涼血;地膚子清熱利溼,祛風止癢;白鮮皮清熱燥溼,祛風止癢,解毒;沙參養陰清肺熱;澤瀉滲溼,洩脾熱;蒺藜活血祛風,止癢;煅瓦楞子消痰化瘀,軟堅散結;生甘草補脾益氣,清熱解毒,調和諸藥。諸藥配合,各盡其用,清肺脾之熱、解毒涼血、活血軟堅,同時顧護脾胃。
如果肺熱較盛,可加炙枇杷葉,地骨皮涼血,清肺降火;脾溼熱偏盛,可加荷葉,利溼散瘀,健脾昇陽;瘙癢明顯,可加荊芥祛風,解表,止癢。
該方針對酒渣鼻之熱毒分消走洩,給邪以出路,引邪外出,上焦則宣肺清熱,藥用枇杷葉、杏仁、連翹;中焦則健脾清熱利溼,藥用蒲公英、薏苡仁、地膚子、白鮮皮;下焦補腎利溼,藥用生地黃、澤瀉。
夏某,男,50歲。初診日期:2018年4月10日。
主訴:鼻頭紅腫、瘙癢反覆發作10餘年,加重7天。
病史:10年前無明顯誘因出現鼻頭紅腫、丘疹、瘙癢,伴煩躁,易汗出。就診於外院,予抗感染治療後好轉。之後每因勞累、緊張、飲酒後上述症狀反覆,均予對症治療後好轉。3年前,患者鼻尖部外觀肥大,並有大小不等的隆起性結節。近7天上述症狀加重,並出現腹部脹滿不適。飲酒史,平素喜食肥甘厚味,並且工作壓力較大。
刻下:鼻尖部外觀肥大、鼻頭潮紅斑片,並有大小不等的隆起性結節,自覺瘙癢,面部痤瘡(以口鼻周圍為主,瘙癢,紅腫),自覺面部及四肢腫脹,上腹部悶脹不適,口乾口苦,口中異味,手掌泛紅。唇色黯紫,舌黯紅,苔薄白,脈弦數。
中醫診斷:酒渣鼻(脾肺熱盛,熱毒蘊膚阻絡)。
西醫診斷:酒渣鼻。
處方:紫花地丁10g,蒲公英15g,薏苡仁30g,連翹15g,丹參15g,牡丹皮10g,生地黃15g,地膚子10g,沙參15g,澤瀉10g,蒺藜15g,海螵蛸15g,生甘草5g。水煎服,6劑。
二診:2018年4月16日。服用中藥6劑後,上述症狀有所減輕,自覺四肢腫脹。唇色黯紫,舌黯紅,苔薄白,脈弦數。守上方加土茯苓50g,荷葉15g,荊芥15g,地骨皮15g,10劑。
2018年4月26日三診:服用上藥後,上述症狀明顯減輕,但口中異味仍明顯,四肢脹滿,舌紅,苔薄白,脈弦。薏苡仁由30g加至50g,蒲公英由15g加至25g,14劑。
2018年5月11日四診:服用上藥後,口中異味明顯減輕,四肢脹滿感好轉,鼻頭自覺瘙癢。舌紅,苔薄白,脈弦。上方加白鮮皮15g,川牛膝15g,14劑。
2018年5月23日五診:鼻尖部外觀肥大變小,鼻頭潮紅斑片減少,隆起性結節減少,面部痤瘡明顯減少,上腹部悶脹不適感消失,大便略乾燥。舌紅,苔薄白,脈弦數。上方加炒杏仁15g,炙枇杷葉20g,14劑。
2018年6月16日六診:上述症狀明顯好轉,腰略酸軟,上方加桑寄生10g。
該患者以鼻頭紅腫、瘙癢反覆發作10餘年,加重7天為主症,中醫診斷「酒渣鼻」。
中年男性,鼻尖部外觀肥大、鼻頭潮紅斑片,並有大小不等的隆起性結節,自覺瘙癢,面部痤瘡,自覺面部及四肢腫脹,上腹部悶脹不適,口乾口苦,口中異味,手掌泛紅。唇色黯紫,舌黯紅,苔薄白,脈弦數。飲酒史,平素喜食肥甘厚味,並且工作壓力較大。中醫辨證為「脾肺熱盛,熱毒蘊膚,營血熱盛,久病入絡」。
該患者平素多過食肥甘厚味、辛辣及油炸、酒酪等燥熱之品,影響脾胃運化,日久脾熱內生;同時,工作壓力大,肝鬱氣滯,肝氣橫逆犯脾,影響脾胃運化,鬱久化熱,日久脾熱內生。日久,脾熱上歸於肺,從而引起肺熱。脾肺熱盛,熱毒蘊膚,從而鼻周和顏面中央皮膚發熱發紅,膿皰、丘疹、結節性損害多,久病入絡,鼻贅產生。
運用涼血洩毒除糟湯清肺脾之熱、解毒涼血,對熱毒分消走洩,同時顧護脾胃。
該患者肺熱較盛,加炙枇杷葉、地骨皮涼血,清肺降火;脾溼偏盛,加荷葉利溼散瘀,健脾昇陽;瘙癢明顯,加荊芥祛風,解表,止癢;四肢腫脹明顯,加薏苡仁、土茯苓除溼解毒。諸藥合用,共奏清肺脾之熱、解毒涼血、活血軟堅之功效。
本文選自《中醫脾胃病臨證思辨錄》,人民衛生出版社,主編:李吉彥、沈會。轉載請註明出處。
高清舌診圖譜(收藏)
關注公眾號:中醫寶典 杏林醫典 岐黃寶典 懸壺寶典 祖國醫學
★以上內容僅供參考,有身體不適請到正規醫院就醫★
購買實體中醫教材:
中醫視頻教程
更多內容盡在【中醫寶典】文章排行匯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