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德讓為什麼幫遼人打漢人?請不要用現代的認知去衡量古代的問題

2020-12-10 猴格

一位讀者在某篇文章後給我留言:韓德讓既然是漢人,還在大遼當漢籍宮奴,為什麼不願意回到自己民族做個正常人?卻幫著大遼殺那麼多漢人,還那麼愛蕭太后?真讓人想不通。

看完留言,我不由長嘆,又是以現代種族主義的眼光去看待古代的種族問題,猴格很認真地提醒,請不要用現代人的認知,去衡量古代的問題!看待歷史問題,請以其所處的社會環境為坐標!

韓德讓劇照

韓德讓雖然是漢人,但他已經是韓家來契丹的第三代,誠然,第一代韓知古(898-927),即韓德讓的祖父,是被契丹人擄走的,還被當成嫁妝,跟隨述律平嫁給阿保機,因而成為宮分人,即宮籍奴隸。

唐朝人韓知古來說,被動的成為奴隸,是件非常悲慘的事,他被擄走時才只有六歲,就從一個小官之子淪為異族低賤的奴隸,能健全的長大,都要感謝老天賞臉。

六歲的年齡已經有記憶了,當韓知古長大懂事後,當然想擺脫奴隸的命運,回到故國家鄉自己溫暖的官宦之家,但是,他又不是開外掛的小說男主,憑什麼能逃離契丹返回故土呢?

現代人可以換位思考下,當你處於逃不走的小奴隸韓知古的地步時,應該怎麼做?是通過自殺結束生命?還是逃亡被抓捕後處死?又或是艱難而又努力的生存下去?

韓匡嗣劇照

當了六年唐朝人、就成了契丹人奴隸的韓知古,並不知道後世的種族主義,所以,他選擇了艱難而又努力的生存下去,這個年齡雖小、但很有毅力的小奴隸,非常積極向上的去努力生存。

不是有句話:你改變不了大環境,就讓自己融入大環境嗎?韓知古就是如此,一個六歲的孩子,為了生存下去,只能被動的去接受契丹文化讓自己更好地融入環境。是金子總會發光,韓知古也終於迎來了改變命運的人,這個人就是他的主人——契丹應天大明地皇后述律平

不知道述律平是怎麼發現韓知古的,但這個有識人之量的女政治家、發現了那個年輕的奴隸「善謀有識量」,就向丈夫阿保機舉薦了韓知古,阿保機和韓知古交談後,也非常賞識他,開始讓他參與政治。

即便史書沒有明言,光從韓知古的履歷,我們也可以推測,他為了改變自己的奴隸命運付出多少努力,從六歲到十九歲,從懵懂無助的稚童,到意氣風發的青年,沒有人知道韓知古走的有多艱難。

韓德讓劇照

可能會有人說,既然建康的長大了,又有能力被主人賞識,那他為什麼不逃回故國呢?不要用看電視劇的腦袋問出這樣的問題,一個奴隸,想要逃跑,怎麼逃?能逃多遠?去問問蘇武、李陵、朱祁鎮等等,他們被抓後為什麼不逃呢?像電視劇裡那樣搶一匹馬逃走呀!呵——呵······

總之,韓知古隨著阿保機夫妻的賞識,開始逐步躋身到契丹上層階級,這時候,為了讓自己生活得更好,韓知古就開始有意識的、主動接受學習契丹文化,小時候剛被擄走時還是被動接受的,現在已經開始慢慢把契丹當成自己的家了。

而韓知古的故國大唐,也在他被契丹人擄走四年後亡國了,被朱溫的大梁取代,嚴格地說,韓知古已經沒有故國了。當然可能會有人說,大梁也是漢人政權,是你的同族人啊,你可以把大梁當你的故國啊?

不好意思,身為大唐的子民,怎麼會承認弒君篡國的大梁呢?唐亡之後就有不少人對朱梁反感而投奔塞外避難,又憑什麼讓韓知古回大梁呢?

韓匡嗣劇照

韓知古在契丹的主要工作就是主持禮儀改革這塊,用漢王朝的禮儀參酌契丹國俗,制定禮儀讓國人執行,加速了契丹社會進化的腳步,因而非常受阿保機的信任。

契丹平定渤海時,韓知古和康默記等人隨徵,等渤海國被滅後,論功行賞,韓知古升遷為中書令,成為太祖佐命功臣之一,特賜功臣號「推忠契運宣力」,並於次年、天顯二年(927)卒,年僅29歲。

韓知古憑自己的努力和才幹,為自己及其家族在異國開闢出新的天地,就像移民第一代一樣,給後來的韓家在契丹國的發展奠定牢固的基礎,韓家對契丹社會,也從被動接受變成主動融入。

最典型的就是韓家像契丹人一樣擁有蕃名,比如韓知古的蕃名叫xx·保業(xx是墓誌缺字),他的妻子蕃名叫歐妮·邁札,他兒子韓匡嗣的蕃名叫殿寧·堯治,韓匡嗣長子韓德源的蕃名是延寧·蘇裡得赫等等。

韓匡嗣妻子劇照

雖然韓知古死得早,但兒子卻沒少生,足有十一個兒子,其中最知名的韓匡嗣(917-983)就是老三,也就是韓德讓的爹。

韓老三和他爹一樣,也是個聰明人,年紀很小就精通醫術,經常出入應天太后的長寧宮,被述律太后視為子侄一般,後來還被太宗德光授予驍衛將軍,擔任太祖廟的詳穩。

應歷十年(960)十月,宋王喜隱謀反,牽連到韓匡嗣,或許是因為韓家的忠心,也或許是韓匡嗣善醫術,總之,殺人成性的遼穆宗耶律璟居然沒有治罪韓匡嗣,只是把他罷官而已。

這時候,南朝的趙宋取代郭周已經十個月了,已經徹底融入契丹的韓匡嗣,對陌生的趙宋王朝並沒有認同感,即便他在穆宗面前的失意,也沒有考慮逃亡趙宋。其實吧,就趙宋那樣子,真有高官叛投,他也是不敢收的,參見西夏最高軍事長官嵬名山遇投宋、契丹駙馬劉三嘏投宋的悲慘結局。

韓德讓劇照

可以說,身為移民二代的韓匡嗣,對自己的契丹國人身份早已經產生認同感,他生在契丹、長在契丹,又怎麼會心向陌生的大宋呢?想想才是第一代移民的蕭峰,嬰兒時期就生活在宋國,就對宋國產生認同感,怎麼能怪二代移民韓匡嗣認同契丹呢?那實在有點強人所難了。

到韓德讓(941-1011)時,韓家人來契丹已經是第三代,從大唐天復三年(903)到韓德讓開始掌大權的統和元年(983),已經過去80年,中原政權也從大唐到朱梁、沙陀唐、沙陀晉、沙陀漢、郭周、趙宋,經歷了七個政權的更迭。

此時的韓家不但從文化上,還是從心理上都徹底認同契丹,對契丹產生歸屬感。所以,在契丹出生、長大、成家、立業、漢人皮囊、契丹心的韓德讓,和現代那些從小接受異國教育薰陶,思維方式、價值觀都完全異國化的香蕉人有啥區別?對他們來說,為國家服務,為個人建功立業拼搏,為家族榮耀奮鬥,有錯嗎?

哦,對了,即便不知道韓德讓的祖母是否是契丹人,但韓德讓的親媽,則是出自國舅大父房的後族千金契丹貴女,所以,韓德讓的一半血統是契丹人,他本人是漢人、契丹人混血,當然,你也可以說本國人從父云云。

韓匡嗣妻子劇照

寫了這麼多,大概會有人不耐煩地問我站什麼立場,我什麼立場都不站,既不代入到宋,也不代入到遼,只是以現代人的眼光,去客觀的看待那段多民族對峙的時代,楊家將保家衛國值得頌揚,韓德讓為國徵戰也沒錯。

再說一遍:請不要用現代人的認知,去衡量古代的問題!看待歷史問題,請以其所處的社會環境為坐標!

對古人來說,華夷之變的區別就是文明與野蠻,更簡單點說,就是政權所在地和統治的範圍在中原中華之地,其政權治下的百姓身穿中華的服飾,流行的是中華思想文化,那,這個政權就是妥妥的中華,反之,就是夷狄。

早在趙宋立國前,契丹就和中原地區形成實際上的南北對峙,而趙宋不管是在立國時還是之後,都沒能實現對中原故地完全的佔有,又憑什麼苛求淪陷地那些一天宋人都沒作過的幽雲人,對宋產生認同感呢?而作為幽雲實際擁有人的契丹統治者說一句守護幽雲又有什麼錯?

遼穆宗劇照

契丹從阿保機開始的歷代皇帝除了穆宗以外,都對中華文化有所仰慕,阿保機就是在漢人智囊團的參謀下,在原來的宮帳之外,另外設置了作為國家中樞的宮殿、修築大小城郭、建造城鎮和村落,從草原化轉變為牧業、農業、城市化的複合體的。

甚至,阿保機還南下在漢地去和沙陀人爭霸,不過他敗北了,所以,繼承沙陀人天下的漢人政權的文人書寫歷史時,就把沙陀人視為中華,而契丹則成了夷狄。雖然沙陀人比契丹人更加野蠻暴力沒文化,即便是漢人想給他們洗白都不好洗。

被文人視為「夷狄」的契丹,卻正是由漢官集團的介入,才從奴隸社會進化的封建社會,不管是從文化上還是思想上,都在向中華文化靠攏。

而從史實上來說,契丹大遼的立國比趙宋更早、也更強大,在澶淵之盟籤訂後,契丹進入穩定時期,就真正的成為十世紀至十二世紀東亞地區的代表,讓「契丹」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成為中國的代名詞。

韓德讓劇照

所以,作為現代人,有必要對遼宋兩國抱同樣尊重的態度,畢竟南北對立是他們雙方都承認的事實。在那個時代,有宋人張元、吳昊在失意之下怒投党項人建立的西夏國謀前程,也有党項人舉家投奔大宋求庇護;有宋人走幽州,也有遼人投大宋。

還有,身為党項人的折家將(在歷史上比演義中的楊家將、呼家將更有名)都為了保衛大宋的江山,去和同族人西夏將士血戰疆場,西夏的那些党項人也沒罵折家將是羌奸;同樣,身為漢、契丹混血的韓德讓,為了契丹大遼去迎戰同族宋人,又憑什麼被認定是錯的呢?

就是這樣。

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透過表象尋找歷史真相,以史為論,訴說個人見解,謝絕脫離人文環境的過度解讀和陰謀論。有喜歡遼夏金元以及宗廟遷祧、後宮八卦的朋友可以關注猴格。

相關焦點

  • 遼人想要「胡服騎射」怎能少了蹀躞帶!
    從腰帶的形制分析,遼代的腰帶可以分為有垂蹀躞(dié xiè)帶的契丹式腰帶和無蹀躞(dié xiè)的漢式腰帶,根據《遼史-儀衛志》記載,遼國自太宗入晉後皇帝與南班漢官用漢服,當時遼太宗繼位之後,遼國實行南北面官制度,南面官也就是中原的漢人,可以穿漢族服飾,而契丹族的官員被稱為北面官,他們就要穿這種有蹀躞帶的契丹服飾。
  • 《燕雲臺》引發的思考,究竟該怎樣看待那些幫助遼國的漢人呢?
    以往的文學作品中這些幫助契丹人建國的漢人都是以反面人物的形象出現,最為人知的就是《燕雲臺》中的韓德讓,但韓德讓還不能算是完全意義上的漢人,畢竟從他的祖父輩幼年時就生活在遼國,並且他的祖母、母親都是契丹人,所以說韓德讓這樣鞠躬盡瘁的輔佐遼國似乎也說得過去。
  • 元朝時期,漢人淪為四等人,為什麼滅亡之後會有很多漢人為其守節
    有的歸隱山林,像楊維楨、沈夢麟,有的則以身殉國,像鄭玉、王翰等,那麼他們為什麼要這樣做呢,為什麼他們寧可犧牲了自己的性命,也不願意幫助明朝呢?學過中學歷史的都知道,元朝的統治者,為了更好的統治一個龐大的帝國,同時也是為了提高統治民族的地位,把元朝內的民族分成四個等級:一等人蒙古人,二等人色目人(西北的少數民族的統稱),三等人是漢人(金朝境內的女真、漢人、契丹、高麗等族),四等人是南人(南宋人)。
  • 比小說更精彩,韓氏:從被俘為奴到位極人臣,以漢人之身僅次大遼帝後
    時諸部新附,文法未備,默記推析律意,論決輕重,不差毫釐,人人自以為不冤」 在遼朝初期漢人管理中發揮巨大作用的韓知古,在刑法方面也有相當的建樹。韓知古雖系漢人,但是他在入遼之後生活在世為決獄官的淳欽皇后家中,也就是蕭敵魯的家族之中近十年之久,與其族人保持了一種親密的關係,必然對契丹舊法有一定的了解。
  • 幫清朝打下江山的漢人軍團有多慘?又是如何防範和限制漢人兵的
    上篇文章我們已經講了,大清80%的江山都是漢人兵團幫忙打下來的,這種兵團就是綠營兵。這些兵開始是明朝末年投降到滿人旗下的降兵,後來也從漢人百姓裡招募了很多。最多時綠營兵人數達80萬,常備人數為60萬,而八旗軍總共才不到20萬(包括滿蒙漢三種八旗)。
  • 毒殺了情夫的妻子,情夫還忠心為她打天下?
    話說唐嫣新劇《燕雲臺》播出後,因歷史觀不正等問題引發網友吐槽,甚至一度面臨禁播的局面。該劇展現了契丹族遼國太后蕭燕燕波瀾壯闊的一生,從年少和青梅竹馬韓德讓相愛,到被迫嫁給遼景宗耶律賢,展示了蕭太后的傳奇人生。
  • 不要用今天的國際格局,去衡量春秋戰國 | 專訪趙鼎新
    我春天打你一個耳光,你忍到秋天才來打還我,這蠻難受的。王子午升鼎(附匕),河南博物院藏。此套升鼎共為七件,其持用者王子午為楚莊王之子,楚康王時任楚國令尹。七鼎原為諸侯之用鼎禮數,但春秋以來屢遭破壞,卿大夫多用諸侯禮,而諸侯僭用天子禮,更何況楚君早僭王號,「不與中國之號諡」。
  • 清軍起初對漢人很殘忍,為何他們入關不久,天下百姓就臣服了
    這就好比三藩之亂時,吳三桂打著「反清復明」的旗號造反,但是願意支持他的漢人卻很少。那些真正有意願反清的人,也考慮到當初吳三桂絞殺了南明永曆帝,所以不會幫他。問題就在於,這些人可以不支持吳三桂,可是卻完全可以,趁清朝與吳三桂打得不可開交的時候,發動起義恢復明朝。但當時並沒有什麼揭竿而起的組織攪和進來,這就說明,漢人當時並不想反清。
  • 《燕雲臺》大結局解析:韓德讓的變化最意外,胡輦結局最圓滿
    而且她的子女個個孝順,就連已經做了主上的大兒子都鼓勵太后母親不要顧忌世俗的眼光,大膽地和韓德讓走到一起!就這樣,蕭燕燕和韓德讓愛火重燃,正大光明地過上了幸福美滿的生活。雖然蕭燕燕努力站在兩個姐姐的角度思考問題,儘量為她們著想,最後依然因為身居高位,被兩個姐姐誤會。就連一向深明大義的胡輦(佘詩曼飾),最後都站到了蕭燕燕的對立面。
  • 請不要以愛的名義給他喝熱水熱湯!!
    請不要以愛的名義給他喝熱水熱湯!!為什麼孩子不要喝熱東西?因為人體的體溫就是37℃。任何時候喝溫熱的湯、水,把超過37℃的水倒進胃裡,可小便卻是和人體的溫度一樣是37℃,是誰把40℃、50℃的溫熱液體冷卻轉化成37℃的尿液呢?是脾胃!脾胃喝了以後受不了,沒有能力再運作,就只好把多餘的熱儲存在五臟六腑!尤其是孩子!
  • 我國古代有一民族,世代不能為官,不能讀書,還禁止與漢人通婚
    墮民是古代特殊民族,這一民族的後人們不準參加科舉考試,不準讀書,不準當官,甚至也不可以和漢人通婚。那麼墮民是什麼意思呢?它並不是全國範圍的一個民族,而是專指從明朝之後的一種群體,而且是指代浙江紹興這一塊的一部分平民。明朝在公元1368年,由朱元璋建立了中央集權制度,這時候朱元璋為了能夠鞏固自己的江山,於是就對明朝之前的朝代,元朝的蒙古貴族進行了壓制。
  • 《國史粗講》:什麼是「漢人」?
    在讀中國歷史的時候,我們會發現一個神奇的現象,為什麼「純漢人」王朝根本無法長時間穩定地統治長城南北,反而像契丹、金、蒙古、滿清能夠做到呢?這就涉及到中原文明與草原文明的內在統治邏輯。要搞清楚這個問題,我們必須要搞懂什麼是「漢人」?
  • 孩子的行為問題,是認知的問題,不要對孩子過於寵愛,要外柔內剛
    文/霓裳人的許多行為問題都是認知的問題,認知改變,行為模式也會跟著得到改變。 01 孩子的許多行為問題,都是由於認知的欠缺或偏差造成的。
  • 妹子都喜歡雙眼皮男生,雙眼皮並非漢人特徵,看看你是單還是雙
    大家一定會疑惑,到底是為什麼呢?小編在這告訴大家,因為單眼皮才是血統純正的漢人特徵!因為古漢族起源於中國北方黃土高原地區,那裡風沙大,所以單眼皮蒙古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護眼睛免於風沙。這就解釋了,為什麼流傳下來的秦俑漢俑以及女史箴圖仕女圖,人物大部分都是單眼皮,只有極少一部分雙眼皮。
  • 《燕雲臺》蕭燕燕與韓德讓,首先是君臣際遇,其次才是琴瑟相和
    《燕雲臺》中,在聖天皇后蕭燕燕與韓德讓之間,愛情線貫穿始終,而真實的歷史上,並沒有那麼浪漫。在遼聖宗耶律賢去世之前,蕭燕燕與韓德讓也就是認識而已。韓德讓能受到青睞,首先是因為其頗具才能。最大的問題就是皇室成員眾多,大小酋長、宗王200多位,每個人手下都有私屬的武裝,又分布在朝廷的各個重要崗位。遼國雖然確立皇位傳承的世襲制,但部族傳統的世選思想仍然大有市場,皇位一旦有變,許多人就會蠢蠢欲動。
  • 現代中國人的扁頭是如何形成的?是滿族帶進來的嗎?那古代可有?
    為什麼如今還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呢?其實這與滿人的習俗分不開。在民國時期出版的《中華全國風俗志》裡就有不少記載。「嬰兒初生,枕以硬枕,枕實以豆,務平其後腦骨,以硬起欠美觀,習俗然也」。近些年的考古出土的顱骨中,也很少發現有扁頭的古代漢人,這也算是側面映證了滿人帶來這種習俗的說法。清軍入關後把這種畸形的審美帶入了中原,用了幾百年的時間潛移默化地推廣它,自然而然就傳開來了,只是因為時間和地理的限制,南方受影響的程度就要小一些。
  • 戴耳環在古代可不是一件好事,漢人直到宋代才敢打耳洞
    在宋以前,漢人婦女是不流行穿耳的,在唐代,打耳洞甚至是一件犯法的事,這主要是當時的人(漢人)對儒家思想太崇拜了,其中最著名的一條言論便是:「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可毀傷,孝之始也。「受《孝經》影響的漢人自然把身體的每個部分都看得十分重要,穿耳?大不孝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