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行為問題,是認知的問題,不要對孩子過於寵愛,要外柔內剛

2020-12-26 騰訊網

文/霓裳人的許多行為問題都是認知的問題,認知改變,行為模式也會跟著得到改變。

01

孩子的許多行為問題,都是由於認知的欠缺或偏差造成的。

例如,熊孩子的種種表現,往往是因為他們的認知不足,又缺乏父母的有效約束和管教,不知規則為何物,導致他們隨心所欲,做出有損於他人或公共利益的事,甚至危險的事。

每個人從出生後不久,就開始探尋自己的人生意義了。

再小的孩子,也想弄清楚自己在周圍環境中的地位。

由於他們缺少社會經驗,因此需要有人對他們進行解釋,這些解釋漸漸賦予了他們生活的意義。孩子的行為與認知關係非常大。

年幼的孩子都是自我中心的,由於他們受到父母無微不至的照顧,誤以為自己的願望得到滿足是天經地義的。

3歲前,他們的安全感還沒有完全形成,需要父母的精心照料。但是,3歲後,父母要漸漸讓孩子明白,世界不是圍繞他轉的,每個人都和他一樣重要。

讓孩子漸漸看到別人的存在,擺脫自己是特殊的和世界中心的自戀意象。

5歲前,孩子對意義的認知已基本定型。

如果孩子對生活意義的認知已經偏離了正軌,即使他們的行為方式給自己帶來了接二連三的錯誤,他們也不會改變。

只有孩子認知改變了,對人生意義的理解得到了改變,行為才會獲得改變。那麼,是哪些因素導致孩子對人生意義的認知偏差呢?

02

阿德勒認為,家長對孩子過於寵愛,會導致孩子對人生意義的曲解。

當孩子不用努力便可以獲得一切時,他們往往會認為自己的權利與願望是與生俱來的,覺得自己受到關注與照顧是理所當然的。

這樣的孩子,已經習慣了只索取不付出,他們不懂得如何面對生活中的問題。

他們腦中只有自己,根本不明白與人相處,相互合作的好處。

一旦他們不再受人關注,或別人不再像他們所希望的那樣對待他們,他們便會不知所措,並覺得所有的人都對他們有所虧欠。

當一個孩子只索取不付出,就很難有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他的世界觀是,這個世界是為我服務的,他自然也難以對這個社會有所貢獻。

因此,父母不要什麼都代替孩子做了,也不能一切事情都大包大攬,家裡共同的事,比如家務等,要讓孩子參與進來,這樣可以培養孩子的責任感與合作意識。

否則,孩子今後很可能就會表現出 「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狀態。

當一個人總是以自我為中心,並認為自己不會對社會有所貢獻時,往往也很容易以此作為推斷的依據,認為其他人也是這樣。

他不僅對別人不感興趣,還容易做出損人利已的事。

這樣的人在遇到困難時,往往也容易陷入困境甚至絕境。因為他們對社會生活沒有興趣並缺乏安全感,遇到問題時,不會尋求別人的幫助。

03

不要對孩子過於寵愛,有求必應阿德勒在《自卑與超越》中指出:那些從小過於受寵的孩子,在長大後很可能會成為危險人群。

因為,他們對人生的理解是錯誤的。

由於父母總是以他們為中心,對他們有求必應,導致他們以為人生的意義就是使自己至高無上,受人仰慕,並且可以為所欲為。

如果人們對他們的行事方法無法接受,他們就會認為是故意和他們作對,於是就會尋找機會給予打擊報復。

當他們還是孩子時,雖然自身力量弱小,內心卻有著強大的支配慾與權力欲。

在他們的眼中,父母無所不能。一旦他發現,可以利用大人的能力來使自己的力量變得強大。

於是他們就會試圖利用父母來幫助自己做一些自己做不到的事情。這樣一來,他就能得到比通過個人努力更多的收穫。

每個人都希望通過最小的努力來獲得最大的收穫。

因此,當一個孩子知道通過控制父母能幫助自己獲得更多的利益後,他就會一直這樣做下去,並視為理所當然。

他會向父母提出一些他們認為並不合理的要求。比如,不給玩具就哭鬧。

對於孩子來說,獲得一個玩具的成本是很低的,只要爸爸媽媽點頭就能夠擁有。

這時,我們要讓孩子知道:「獲得一個新玩具這不屬於我的權利,爸爸媽媽也沒有責任來滿足我。」

你要是真的想要,就得付出相應的勞動。比如幫爸爸媽媽跑跑腿,或承擔一些額外的家務,這樣孩子就會明白「有付出才有回報」。

這並不是我們捨不得那點錢,而是在幫孩子建立正確的價值觀。

如果我們只是一昧地讓步和滿足孩子,孩子以後只會知道威脅和索取。

雖然一開始,滿足孩子能讓我們息事寧人,甚至帶來能力感和價值感。

漸漸地,我們就會發現自己的讓步讓事情變得難以控制。

因為,我們做出的讓步越多,孩子渴望得到的東西就越多。漸漸地,父母就會發現,自己根本無法滿足孩子越撐越大的欲望與要求。

04

對孩子需求的滿足應在合理範圍內。

什麼是合理範圍?就是既能滿足孩子的成長需求,又能鼓勵孩子通過自己努力來滿足需求。

具體來說就是,孩子通過努力能做到的,就不要代替他做;孩子做不到的,也要看這個需求是否有利於他成長。

如果是,並在父母承受的能力範圍內,就給予滿足,如果不是,就向孩子說明不能滿足的原因。

家長一定要讓孩子知道,並不是所有的需求都能得到滿足的。

父母可以事先和孩子一起制定規則,然後按照規則執行。

比如說,孩子想玩手機,可他今天玩手機時間已經超出了規定。

這時候,父母就要告訴孩子:「我知道你現在想玩手機,但是你今天玩的時間已經結束了。明天你還有機會可以玩。」

家長在拒絕孩子的要求時,態度可以溫和,但內心一定要堅定。

為什麼很多孩子喜歡同家長討價還價?就是因為家長內心不夠堅定。很多家長最怕的就是孩子哭。

本來說好要堅定地執行規則,結果因為孩子哭得很難受,家長忍不住心軟,向孩子妥協,放棄了原則。

孩子知道這招管用,所以在很小的時候就學會了用哭來威脅父母,迫使他們就範。

如果孩子屢試不爽,還會讓他以為人人都吃這一套。因此,他也會試圖用同樣的方式來控制他人,以達到自己的目的。

05

堅持外柔內剛的原則很多孩子會用哭鬧的方式來控制大人。比如,不給玩手機、看電視就哭。

這種情況下,我們要做的是:

1、堅持自己的觀點;

2、理解孩子哭鬧的原因:搞清楚孩子為什麼這樣做,並對他的需求和情緒感受表示理解;

3、明確告訴孩子,你用這樣的方式是無法得到滿足的。你是個聰明的孩子,應該能夠明白這一點;

4、說到做到。當大人能夠說到做到的時候,孩子的威脅就失效了。最難的就是說到做到。

很多家長表面上惡狠狠地說著硬話:不行就是不行!想都不要想!這是我最後一次給你玩手機(看電視)了!我要是再給你玩手機(看電視)了,我就不是人!

實際上他們說的話一句也做不到,因為他們的內心是擔心孩子受委屈和受傷害的,甚至害怕孩子不愛自己,或擔心孩子因此誤以為自己不愛他。

這既是一種認知問題,也是內心不夠強大的表現。

許多家長因此見不得孩子哭,經不起孩子的軟磨硬泡,最後還是妥協了。

其實,家長輸給的不是孩子,而是內在的自己。

如果我們總是這樣的話,就會讓孩子覺得我們總是在吼他罵他,但是只要他們一直磨下去,還是可以達到目的的。

這樣,孩子不但認為人是可以說話不算數的,並不把我們的話放在心上,而且還會執著於他的欲望需求,不達目的不罷休。

那要怎樣才能說到做到,且不傷害孩子呢?記住四個字:外柔內剛。

所謂的外柔內剛,其實就是與前面的做法反過來。

我們拒絕孩子時語氣和態度是和善和堅定的,讓孩子感受到對他的尊重和理解,但同時,我們的內心是堅定不動搖的,該怎樣就怎樣。

只要我們一直堅持原則不妥協,在內心守住自己的界限,孩子就會放棄不合理的想法,調整自己的認知,擁有規則意識的同時,也學會了如何守住界限。

這樣做,不僅不會傷害孩子,同時也能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權威,並學會了如何相互尊重。

要做到外柔內剛,家長首先要成長,一是改變認知,二是強大自己的內心。

很多家長說,我們才是受孩子影響的,是孩子的行為讓我們心情不好,讓我們憤怒。

事實上,只有內心無力的大人才會受孩子影響。

因為我們才是親子關係的主導者和影響者,孩子是跟隨者和模仿者。

如果我們內心強大,孩子是無法左右我們的情緒的,相反地,我們卻能夠影響孩子的情緒與行為表現。

因為孩子天生依賴成人,他們需要我們的認可,他們的心智能力有限,無法獨立生存。

也正是由於上述的原因,孩子內心缺乏安全感,所以才格外敏感而脆弱。

同時他們又不知道如何正確表達自己,才會以各種各樣的問題行為方式來呈現出來。

相關焦點

  • 睿智燈塔-孩子過於驕傲怎麼辦,如何解決孩子驕傲自大的問題
    謙虛是一種很好的品質,每個位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學會虛心,不要狂妄自大。但是現實生活中總有些孩子太過驕傲,不懂得尊重他人,也不知道謙讓,這讓許多家長十分頭疼。那麼,孩子過於驕傲怎麼辦,如何解決孩子驕傲自大的問題?驕傲情緒的產生主要是對自身沒有形成正確的認知,常常會高估自己。
  • 孩子撒謊成性?4個原因3大對策,解決孩子撒謊問題
    例如,當父親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對孩子的某一行為給予鼓勵和表揚,但是當母親在教育時,又對孩子的該行為做出指責和批評,這時候孩子就會產生認知上的混亂,嚴重者甚至產生自我懷疑和焦慮等心理問題,從而使得孩子為了自保而作出撒謊的行為。3.
  • 孩子學習問題太多?4種核心方法,輕鬆矯正不良行為
    導讀:經常會在評論裡收到家長的回覆,為孩子的種種學習問題憂心不已,甚至私信諮詢到底如何糾正孩子的一些不良行為。說實話如果家長只是描述問題本身,根本無法回答,因為孩子的問題只是表象,沒有「因」何來「果」?
  • 董潔把親子照拍成「婚紗照」,舉動過於親密,兒大避母的道理要懂
    而在拍親子照想動作的時候,董潔的舉動過於親密。其中有一張照片,她和兒子頂頂嘴對嘴親吻。雖然這種動作在同性親子之間無可厚非,但頂頂是一個男孩子,媽媽這樣直接親吻他的嘴唇,也顯得很不合適。中國有句老話叫做"兒大避母",當兒子慢慢長大的時候,媽媽和孩子之間一些行為舉止就要注意分寸,不要過於親密,兒大避母的道理要懂!
  • 從以下8個問題入手,教你控制情緒,不對孩子發脾氣!
    而當你語調輕緩,低聲對孩子說話時,收穫的可能是孩子發自心理的認同。 我們不需要壓抑情緒,但一定要懂得在孩子面前控制情緒。為人父母,我們有這個義務。 不要對孩子發脾氣
  • 孩子是「路痴」?家長可培養他的空間認知能力,別用批評解決問題
    方向感差又叫做「空間認知能力」失衡,其實生活中有很多方向感薄弱的人,其中不乏有很多孩子。那麼如果家長發現自己孩子的方向感差的話,應該怎麼做才能幫助孩子提高這方面的能力呢?首先,要理解「空間認知能力」指的是什麼?
  • 孩子表現的不自信,缺乏安全感,問題在這裡
    有的孩子從小過於寵溺,家長們不捨得孩子幹這個幹那個。對孩子有了太多的幹涉,這樣會養成孩子懶惰的心理。慢慢來形成了,只要沒有什麼就得,家長要只要什麼做不好,就讓家長來做的心理。一個事情,孩子還沒有開始做。孩子就開始找各種理由說自己不行,說自己做不好。這樣的孩子是很嚴重的缺乏安全感和不自信的孩子。平時在孩子生活中,如果家長過多的挑剔孩子身上的毛病。或者是說很多時候把孩子的小問題給無限放大,這樣也會導致孩子沒有自信,缺乏安全感。
  • 培養孩子「身體意象」是認知基礎,給孩子建立正確「審美」很重要
    這對於孩子的成長和自我接納認知有著重要的影響,家長在孩子出現這些狀況時要及時關注。這對於孩子自信力的建立和自我接納度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如果家長在這期間否定或者阻撓這種愛美行為,會使得孩子的自我認知發生偏差,產生自卑,排斥自我等心理問題,對孩子的自信心造成嚴重打擊。
  • 不要過於寵溺孩子,如何管教寶寶的5種方法
    以上都是家長過於寵愛的做法,這屬於理所當然行為。裡昂·F.塞爾澤哲學博士曾過「那些理所應當心理的受害者所表現的態度是這樣的:不論他們想要什麼都應該得到,而且應該毫不費力地得到,僅僅因為他們的身份。他們理所當然地認為,自己根本不需要去爭取什麼。
  • 通過製造認知不協調,不打不罵,改變孩子不良行為
    但是在具體實施過程中,父母會發現這種教育卻往往不起作用,孩子的問題始終是問題,根本就不會有明顯改善,因此父母往往就會變得比較暴躁,對孩子進行批評打罵。因為他們覺得「我已經告訴你問題了,你也明白自己的問題所在了,但卻不改變,這是故意的」,正是基於這種心理,父母在教育孩子時特別容易失控。在父母看來,孩子是屢教不改,是故意的,只能通過嚴厲的措施來促使他們改變。
  • 孩子小動作中的大問題
    「一些父母管教孩子過於嚴格,限制孩子的東西很多,這樣會引發焦慮,再加上現在的孩子學業壓力比較大,有時候沒辦法宣洩時,可能會通過咬指甲、咬鉛筆等方法來緩解焦慮。」 咬指甲畢竟是不衛生的行為,咬的時間長了,指甲、甲床可能會受到影響,嚴重的話,還會引起甲溝炎、指甲變形等。另外,經常咬指甲還可能會影響牙齒的正常發育。
  • 孩子喜歡頂嘴怎麼辦?父母別急著斥責,3個方法巧妙改善頂嘴問題
    但是,孩子頂嘴的兩種情況需引起父母重視。一種情況是:孩子出現習慣性無理頂嘴孩子會以自我為中心,這時我們就要反思自己平時是否對孩子過於溺愛和縱容。對孩子的頂嘴行為這樣來引導鄧穎超曾說:「母親的心總是仁慈的,但是仁慈的心要用得好,如果用不好的話,結果就會適得其反。」
  • 運用認知行為治療介入多動症兒童家庭個案
    要注意,我們運用認知行為治療在多動症兒童家庭中,主要是針對兒童家長去進行介入,所以我一般會將主要教育者定為案主。 源於多動症兒童的家長壓力太大了,他們時刻面臨著各個系統對孩子的投訴。校方施加壓力要求家長陪讀,不然便會促進家長聯名投訴;鄰居投訴孩子把公共物件弄壞;其他同學和家長投訴孩子打人;有些家長在尋找社工協助前,曾試過信心滿滿下定決心要教好孩子,辭職去陪讀,但卻遭遇不同情境的打擊,與孩子日夜相處產生的親子衝突導致親子關係惡化。
  • 是什麼導致孩子情緒暴躁易怒?父母不要過於「關注」他們
    對於脾氣暴躁的孩子,家長大都會有兩種「極端」的行為:一種是化身「談判專家」,耐心地和對孩子說教,告訴他們隨意發脾氣的影響,並表明自己無法容忍暴躁脾氣的立場;另一種是「以武會友」,對其一番責罵訓斥後,用強硬手段管教他們的無禮行為。
  • 想要自家娃長大能成才,不要過於寵愛,李玫瑾:三個方面不能慣
    然而,水滿則溢,從來都不是一句空話,對於孩子的教育亦是如此。你對孩子愛得越滿,付出得越多,孩子有些時候會適得其反,越叛逆,即使長大之後,結果也不是那麼如意。李玫瑾:對孩子的教育要有底線慣子如殺子,從來都不是聳人聽聞。對孩子的無底線的溺愛,會讓孩子變得越來越有恃無恐,覺得自己提出什麼要求父母都會滿足,自己犯了什麼錯,都有父母在自己身後為自己兜著。李玫瑾教授,曾經說過孩子有些不好的表現,其實都是父母的寵溺造成的。
  • 孩子生病初愈,為什麼脾氣越來越大?家長要重視「退行行為」
    這樣性格的孩子,無論是在群體生活中,還是步入到社會中,都會有很多的局限,孩子在學校裡朋友也會很少,沒有人願意和他交朋友。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家長們面對孩子的「退行行為」時,不要過於緊張著急,要正確積極的面對解決。家長如何糾正生病後處於「退行行為」的孩子?
  • 你是否忽略了對孩子的審美教育?錯誤的審美認知,傷了多少孩子
    所謂審美,一定要將"審"和"美"相結合。家長在對孩子進行審美教育的過程中,一定通過耳濡目染的方式調動孩子自我的審美認知,才有助於孩子形成自己對於"美"的態度。首先,不要告訴孩子什麼即是美,什麼是不美。美並不是一個相對的概念,不是說除了某一個事物美之外,其它的東西都是不美的。
  • 3歲孩子「自我中心」怎麼辦?兒童認知的發展階段,父母要知道
    小區樓下有幾個孩子在揪樹叢的葉子,3歲半的兒子恰好看到,走上前去擋在樹叢前面不讓揪,正在玩的孩子不開心了,我第一反應就是告訴兒子不能這樣做,這樣的行為對別的小朋友是不友好的。兒子委屈的眼淚快掉下來了,我問他:「為什麼要擋住,不讓小朋友玩呢?」他回答:「葉子,摘掉,會死。」
  • 別讓「褲子」贏了「裙子」,避免孩子性別認同錯位,家長要這樣做
    孩子對未知的事物充滿了強烈的好奇心,如果父母對性問題遮遮掩掩,則不僅不會弱化孩子的探究行為,反而會激起他們的探究欲望。性教育是每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都應學習的一門課程,開展兒童性教育不僅不會誘發孩子的問題行為,反而有助於孩子形成健康的性價值觀。2.
  • 孩子為啥總哭鬧、打人、發脾氣?孩子的問題實質都是家庭教育問題
    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上存在這樣的誤區,「棍棒底下出孝子」,孩子不聽話,很簡單,就打到聽話為止。其實,這種粗暴的育兒觀念,適得其反,孩子只會越來越叛逆。教育孩子,首先要學會傾聽孩子的心聲。只有尊重孩子的話語權,孩子才更願意和父母敞開心扉交流。另外,眾所周知「溺愛是害」,不可過分溺愛孩子,但一定要給予孩子充足的愛。父母的這份愛是孩子自尊自愛的來源;也會影響孩子未來的婚姻,親密關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