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生病初愈,為什麼脾氣越來越大?家長要重視「退行行為」

2020-12-21 羊駝媽媽

文|羊駝媽媽(本文原創,版權歸作者所有)

有些家長會發現,孩子原本的性格脾氣非常好,但是在生病痊癒後,脾氣卻會變得很大,經常莫名其妙的生氣,而且對家長也十分黏人,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有家長陪伴,否則自己就做不好。

其實,孩子的這個行為,就是「退行行為」,這是孩子生病後最常見的一種表現,很多家長卻將之認為是無理取鬧,導致孩子的內心受到嚴重的傷害和負面影響。

什麼是「退行行為」?

孩子到了一個階段,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技能,但是在某一段時期裡,這些技能卻不能正常的表達出來,就好像是孩子之前完全不具備這些技能一樣,而這種行為,在心理學就被稱之為「退行行為」。

「退行行為」不僅出現在孩子的身上,也會表現在成年人的身上,很多人說女人戀愛之後智商為零,像小孩子一樣,就是這個意思。

這個時候女人的判斷力、反應能力以及分析能力都會下降。其實這個孩子是一個道理,在面對一些事情時,會選擇逃避,也就是退行。

有些家長不能準確的判斷出,孩子是否是「退行行為」,其實當孩子出現「退行行為」時有很多明顯的表現。

最明顯的表現就是孩子缺乏安全感,對家長特別依賴,非常黏人,無論做什麼事情都想要讓家長來完成。

而孩子出現這種行為主要原因,就是心理變得焦慮,他們希望得到家長更多的關注,如果家長沒有妥善處理,那麼對孩子會有很大的負面影響。

「退行行為」對孩子的成長有哪些影響?

內心變得脆弱原本孩子的性格是很堅強勇敢的,但是當「退行行為」出現後,孩子的內心就會變得很脆弱,因為一點小事就備受打擊,心裡無法承受,於是一直哭鬧不停。

如果這種情況沒有及時改善,那麼孩子以後再遇到任何困難時,都會想要放棄,不會堅持的去想辦法解決,這對孩子的學習和成長都會有一定的阻礙和負面影響。

恐懼吃藥打針很多孩子在生病康復後出現「退行行為」,不僅體現在性格情緒上,他們還會出現對吃藥和打針的恐懼,即使家長用各種方式,孩子也不願意吃藥,反而還會對心理造成嚴重的創傷。

如果孩子沒有克服掉這種恐懼,這就會導致他們再次生病後,病情遲遲不能康復,不僅影響身體健康,還阻礙孩子的身體發育。

對家長不信任「退行行為」是孩子缺少關愛和照顧的表現,這個時候孩子對父母非常的依賴,因為生病時期家長的照顧,他們的身心已經完全依賴上了家長。

如果這個時候家長對孩子的「退行行為」置之不理,甚至出言訓斥,這就會導致他們對家長失去信任,心理對他們產生屏障,慢慢的和家長產生隔閡,在之後的交流上,矛盾也會越來越多。

性格囂張跋扈如果家長面對孩子的「退行行為」有求必應,孩子想做什麼就做什麼,想怎麼樣就怎麼樣,這就會導致他們的性格變得更加任性自私,無論做什麼事情都是只考慮自己,不考慮別人。

這樣性格的孩子,無論是在群體生活中,還是步入到社會中,都會有很多的局限,孩子在學校裡朋友也會很少,沒有人願意和他交朋友。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家長們面對孩子的「退行行為」時,不要過於緊張著急,要正確積極的面對解決。

家長如何糾正生病後處於「退行行為」的孩子?

學會正確識別孩子出現「退行行為」並不是偶然的,家長要正確的分析孩子這個行為是否是「退行行為」。

從孩子日常的行為、習慣以及性格來分析,他們與平時有哪些不同,分析孩子這些行為的奇怪和特殊之處。

同時,家長也要了解孩子為什麼要這麼做,這麼做的目的和意義是什麼,只有清楚孩子做事情的出發點,才能夠更好的去解決問題。

接納理解孩子當孩子出現「退行行為」時,他們正在用自己的方式來告訴家長,自己需要幫助,這個時候家長要多一些耐心,不要著急去批判孩子,可以適當的理解接納這些行為。

很多家長沒有理解孩子的行為,而急於去指責孩子,甚至對孩子過於冷漠,這就會導致孩子的內心缺乏安全感,與家長的缺少溝通交流,和家長的距離越來越遠。

陪伴一起渡過當家長了解孩子為什麼會出現「退行行為」後,就要試著去接納孩子的這些心理和行為,這只是孩子一個短暫的行為,因此,家長要多一些耐心,陪伴孩子一起渡過這段時期。

父母是孩子最親近的人,當他們無助的時候,最想要看到的就是父母,特別是在出現「退行行為」時,家長的陪伴可以及時緩解這種情況,孩子的表現也會慢慢收斂。

多些耐心指引很多家長最常犯的錯誤就是急躁,當孩子無理取鬧或者犯錯誤的時候,家長內心會感覺很焦慮,對孩子批評指責,因此很多時候會適得其反。

當孩子出現「退行行為」時,要多一些耐心,將心態放鬆,不要急躁焦慮,否則與孩子的溝通是無效的。

家長可以與孩子問一些問題,讓孩子知道自己是關心他的,這樣孩子能夠感覺到溫暖,無理取鬧的情況會慢慢減少。

羊駝媽媽結語:

每一個孩子在成長中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壓力和困難,他們會用自己的方式去解決,但是當問題無法解決時,他們就會去尋求家長的幫助。

這個時候家長要多一些耐心,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上,任何事物對他們來說都是陌生的,很多事情對家長來說司空見慣,但是對孩子來說卻是第一次遇到。

因此,家長要用積極的正面的心態去看待問題,給予孩子足夠的關愛和關注,幫助孩子克服各種困難。

今日話題:大家對孩子的退行行為還有哪些疑問呢?歡迎留言一起討論。

我是@羊駝媽媽,有關孩子心理、教育、性格等方面的困擾,都能為您答疑解惑,大家可以關注我的帳號,我們一起學習育兒知識,也希望我的建議可以幫助到大家,讓每一個寶寶都能健康成長。

#父母必修課#

相關焦點

  • 孩子脾氣大,一生氣就打自己?這是「情緒飢餓」現象,家長要重視
    孩子脾氣大,一生氣就打自己?這是"情緒飢餓"現象,家長要重視孩子的情緒總是陰晴不定,他們可以毫無緣由的哈哈大笑,但同樣也可以在毫無徵兆的情況下大發脾氣,所以我們才會說,孩子是最真性情的,想哭就哭,想笑就笑,完全不會有一絲的掩飾。
  • 孩子上幼兒園為啥總「生病」?多數因為4點,家長要心中有數
    現在已經正式的進入了冬天,多地的氣溫正在持續的走低,幼兒園的小朋友似乎也在逐漸的減少,不少的家長都在反應寶寶生病了,尤其是那些年齡較小的小朋友,似乎出現生病現象的更多,尤其是在很多家長開始懷疑是不是幼兒園的孩子太多造成的,其實反而和家長有喊打的關係。
  • 為什麼孩子總愛啃指甲,小動作大危害,家長千萬要重視
    這個小習慣說大不大,可是如果輕視或者不管,對孩子的影響卻也是非常嚴重且深遠的。今天就讓我們來好好聊一聊這個小指甲的事情:一.為什麼孩子都愛咬指甲?而如果直到3歲,孩子還是依舊戒不掉啃指甲的習慣,就需要家長格外重視了,這種行為在心理學上被稱作是"倒退"現象,家長需要及時找到原因對症解決。2.
  • 【家長必看】孩子多動暴躁,如何培養孩子的好脾氣
    控制好自己的情緒 孩子的暴躁性格,很有可能是因為父母的情緒所導致的,或者是由遺傳得來的。 所以要讓孩子的暴脾氣得以穩定下來,家長就首先要學會自己在平時的生活中控制住自己的脾氣。 孩子的可塑性都是很強的,他會模仿家長的各種各樣的行為。
  • 愛「啃指甲」的孩子,結局令人擔憂,專家:這些原因,家長要重視
    2、緩解壓力有的孩子習慣性咬手指,是因為心理壓力太大,而不知道怎麼排解的緣故。所以很多家長會發現,孩子一旦到了緊張、敏感的時候,更容易出現咬指甲的行為,這是一種無意識的動作。3、缺鋅如果孩子身體缺鋅,那麼也可能出現咬指甲的行為。但家長們也要弄清楚,這只是其中的一個原因,並不是說,只要孩子咬指甲就是缺鋅了,這樣想太武斷。孩子習慣啃指甲,可能會有什麼影響?
  • 孩子動不動就發脾氣?家長要分清孩子的脾氣類型,才能對症下藥!
    原來是這位媽媽四歲的女兒脾氣越來越差,非常的執拗,一旦無法滿足她無理的要求就大哭大鬧,甚至是撒潑打滾。"我是真的拿她沒辦法,她軟硬都不吃,動不動就發脾氣,扔東西,人家的孩子都是暖心的小棉襖;我家這就是可怕的刺蝟服啊!"
  • 專家提醒你:脾氣大的孩子,從小這4個特徵就很明顯,要及時糾正
    很多家長發現自己家的孩子脾氣越來越大,基本告別好脾氣了,自我懷疑是不是自己慣的,孩子脾氣的好壞有很多因素造成,這些因素從小就對孩子起著不可控的作用,而且從小這些孩子自身就有很明顯特徵。父母脾氣火爆,凡事都喜歡著急,平時特別喜歡催促孩子,在這樣的催促下孩子脾氣就容易變得越來越大。
  • 孩子總是耍脾氣怎麼辦?家長學會這三招,孩子分分鐘平和自身情緒
    在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看到有很多孩子動不動就耍脾氣,這種行為不僅對孩子本身是一種傷害,也讓看到孩子耍脾氣的大人覺得身心俱疲。其實,孩子動不動耍脾氣,很少一部分是孩子自身的問題,大部分原因是他們的家長。 1.學會理解孩子耍脾氣的行為
  • 孩子經常「咬指甲」,無非是這2個原因,家長要多重視!
    孩子每次都是哭哭啼啼的說改正,可是過後咬指甲的次數卻並沒有減少,閨蜜也是非常的無奈。相信很多家長都有過這樣的經歷,也為此感到苦惱,而且不論怎麼改正,都沒有任何效果。可是家長有沒有想過為什麼孩子會有這樣的壞習慣呢?孩子咬指甲的舉動,又給父母提供的怎樣的信息呢?
  • 孩子「生病」不寫作業,被老師在群裡點名批評,家長回懟:你算啥
    文/跳跳媽媽談教育「醫生」和「老師」一直是排名前三的鐵飯碗之二,受到人們的追捧,但近些年來醫患矛盾,老師與家長之間的矛盾愈演愈烈,為什麼曾經兩大神聖的職業,如今成了這幅光景?應該引起人們的反思。下圖就是一位老師在家長群裡點名批評幾位家長,老師直接@出幾位家長,追問其孩子為什麼沒有寫作業,一位家長解釋道:「孩子生病了就沒讓他寫。」聽到孩子生病了老師還在糾結作業的問題,竟說:「你應該及時說明情況,這話還用我說嗎?」
  • 家長的4種行為,容易造成孩子的脾胃不好,寶媽要知曉
    許多父母都非常關心孩子的健康問題,然而不少孩子在青少年時期都會出現胃口不佳的現象,其實當這種現象出現時,家長不能將原因一概歸為孩子挑食,反而應該重視這種現象,去探究孩子為什麼會出現胃口差的真正原因。
  • 孩子下眼袋變成這種顏色,媽媽要馬上處理,這是即將生病的信號!
    即使沒受寒,當這些食物的攝入量大大超過身體需求後,寶寶也會馬上生病。還有的寶寶因為大魚大肉吃太多,脾胃運轉不動,出現積食,積食又會加重陰虛。很多家長在孩子生病時,總認為是孩子免疫力不夠,總是想要給孩子補一補,而家長給孩子補身體的方法就是攝入更多的肉類、海鮮等高蛋白食物。因為蛋白質特別不容易消化,一來二去,孩子的積食更嚴重,身體就會不斷出狀況。
  • 家裡14歲孩子脾氣越來越大,脾氣暴躁怎麼辦?有什麼辦法?
    現在的生活越來越優越,家裡給足了條件,孩子的脾氣卻還是越來越大,永遠不懂知足? 家長只能以暴制暴不會教育怎麼辦?有沒有什麼好辦法可以讓家裡的孩子收斂一些呢?四川大涼山支教老師胡秋根給您一個建議:放他/她到貧困山區裡進行吃苦鍛鍊!
  • 寶寶有這些「反常行為」要注意,不是年幼無知,可能是生病的表現
    不過,當孩子生病時,身體有時會做出些「反常行為」,家長們要細心觀察了。1、喜歡挖鼻孔有些孩子從小就喜歡挖鼻孔,而在大多數父母眼裡,這可能只是一個壞習慣。如果寶寶只是偶爾挖鼻孔,確實是不好的習慣,但經常挖鼻孔的話,家長們就要多注意了,可能是生病的表現。
  • 女孩的這三種行為,多半預示著「性早熟」,有女兒的家長要重視
    現在人們的生活水平越來越高,人們不會再擔心溫飽的問題,會對健康更加的關注,人們往往會使用越來越多的保健品,尤其是年齡較小的孩子,家長為了讓他們身體健康,從小就給他們買各種惡樣的營養品。現在我國兒童性早熟的患病率逐年上升,作為父母的我們一定要對孩子多加上心,當孩子身上暴露出來性早熟的一些特點時,家長一定要重視。
  • 這3種不合理的行為,是每個孩子都會有的心理防禦機制
    再比如,孩子在學校與同學發生了不愉快的事情,他回到家後,會看什麼都煩,當他發現自己的書被弟弟丟到了地上後,會立馬大發雷霆,「你就是討厭鬼」「走開,我不想看見你」。如果你不了解孩子在學校發生什麼事情,一定會認為這孩子簡直瘋了,這麼點小事,至於鬧成這樣嗎?說不定我們還會被孩子的行為激怒,和孩子大吵一架。
  • 心理學:經常啃手指的人注意,這是典型的退行心理
    心理學家普遍認為,人們無意中啃手指意味著心理退行。通俗來講,就是你心理年齡變成了一個小孩子了。不管你當前年齡如何,當你在某一時期出現啃手指的時候,這意味著你的心理年齡退行到0-3歲左右。那麼,為什麼啃手指就是心理年齡的退行呢?想要解釋這一點,需要來了解弗洛伊德極其心理發展學說。
  • 讓孩子脾氣越來越差的3種做法,有些家長已經用了十幾年
    對成長中的孩子來說,3-5歲是憤怒管理的啟蒙關鍵期,教孩子學會管理自己的憤怒情緒,有深遠的意義。心理學研究表明,孩子的情緒調節能力(包括憤怒管理)越好,在幼兒園的行為問題就越少,師生關係越好,學習表現也會更佳;不亂發脾氣的孩子,也更容易與父母形成良性互動。而憤怒管理能力差的人,長大後問題行為往往會增多。
  • 若孩子出現這種「特殊行為」,家長要重視,可能是缺乏安全感表現
    孩子就像一本書,父母需要不斷進修才能讀懂。(一)很多時候,孩子的很多行為,常常令父母感到疑惑。如果家長只是採取責備或打罵這種粗暴而又簡單的模式,可能還會對孩子造成嚴重的心理創傷。枕頭或者布娃娃有柔軟的觸感,像媽媽的懷抱,而且時常伴隨著孩子,非常親密。孩子喜歡抱著枕頭或者布娃娃睡覺,就是一種渴望得到關愛的表現,是其心理安全感沒有得到滿足的一種特殊行為。(三)所以,如果孩子出現喜歡抱枕頭或娃娃睡覺的行為,家長要認識到這是孩子缺乏安全感的表現。
  • 李玫瑾:家長打孩子時,孩子出現這兩種行為,多數心理出現了問題
    她曾在一次講座中表示:孩子出現這兩種行為,多數是心理上出現了問題,這比任何情況都要嚴重,嚴重的話可能毀了孩子的一生,甚至是讓孩子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家長要引起重視,注意自己的行為。第一種行為:當家長在打孩子時,孩子在不斷的反抗,而且還會表露出怨恨的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