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3種不合理的行為,是每個孩子都會有的心理防禦機制

2020-12-21 沛澤媽讀心理

昨天,大寶一拖再拖,直到晚上才挪到書桌旁準備寫作業,打開語文書,他見到語文書上有一個摺痕,他認為是弟弟弄的,就開始發牢騷,一次又一次地用手在摺痕處抹來抹去,我耐著性子,不去理會,希望他能自己調節好情緒。

足足過去了15分鐘,他還在重複這個動作,像個唐僧一樣抱怨,甚至動手打了弟弟。老公一忍再忍,還是爆發了,他收起孩子的語文書、本子和筆,「不用寫了。」大寶被壓抑的怒火終於有了發洩的渠道,開始拼命地吼叫,「誰讓弟弟把我的語文書弄壞了,都怪他,為什麼你不說他,總說我。」

如果只孤立地看大寶的行為,你會覺得他很委屈,因為弟弟把他的語文書弄壞了,導致他無法寫作業。其實不然,他是故意找茬,來逃避寫作業,並將自己不寫作業的行為歸咎於是弟弟導致的,以減輕自己的「罪責」,這就是典型的心理防禦機制。

01孩子善用的3種心理防禦機制

心理防禦機制是指個體面臨挫折或者衝突的緊張情境時,在其內部心理活動中具有的自覺或不自覺地解脫煩惱,減輕內心不安,以恢復心理平衡與穩定的一種適應性傾向。

心理防禦機制是一種消極性的防衛,以逃避性和消極性的方法去減輕自己在挫折或衝突時感受的痛苦。我們成年人也會使用心理防禦機制。

比如親人生了重病,醫生告知剩下的日子不多了,我們的第一反應是不可能,一定是醫生搞錯了,對事實進行否定,就是心理防禦機制中的一種。

就兒童來說,孩子更擅長使用心理防禦機制,以下是孩子常用的三種防禦機制,特別是在二胎家庭中非常常見。

否定

否定是一種原始且簡單的防衛機制,其方法是借著扭曲個體在創傷情境下的想法、情感及感覺來逃避心理上的痛苦,或將不愉快的事件「否定」,當作它根本沒有發生,來獲取心理上暫時的安慰。

孩子越大越會偽裝自己,不會將自己的想法直接表達出來,而是反著來。去年,小雨的媽媽生了二胎後,她發現9歲的女兒變了。未生二胎之前,小雨喜歡和媽媽撒嬌,躺在媽媽懷裡,讓爸爸把她抱起來。

但現在小雨對父母都很冷淡,很少像以前一樣和父母有親暱的行為,起初媽媽以為小雨長大了,但她發現每每自己抱二寶時,小雨都會很不高興,跑進自己的房間,她主動去擁抱小雨,小雨又會推開她的手,「走開了,我要寫作業了。」

其實,小雨不是不渴望父母的擁抱,不想和父母撒嬌,只是她覺得被冷落了,不再像以前那樣備受關注,但她羞於對自己承認這一點,所以故意裝出我不需要父母,我一個人很好,但事實上並非如此,尤其是在小雨遇到困難,或者感到孤獨的時候。

投射

投射防禦機制是指個人不自覺地把自己的過失或不被社會認可的慾念加諸他人,以此來減輕內心的焦慮。

本文開頭我講的大寶逃避寫作業的一事,就是投射防禦機制的例子。再比如,孩子在學校與同學發生了不愉快的事情,他回到家後,會看什麼都煩,當他發現自己的書被弟弟丟到了地上後,會立馬大發雷霆,「你就是討厭鬼」「走開,我不想看見你」。

如果你不了解孩子在學校發生什麼事情,一定會認為這孩子簡直瘋了,這麼點小事,至於鬧成這樣嗎?說不定我們還會被孩子的行為激怒,和孩子大吵一架。此時,我們應該控制住自己的情緒,保持冷靜,對孩子說:「看樣子,你不是很開心,是不是遇到什麼事情?能和我說一說嗎?」

其實,我們成年人也經常使用投射防禦機制,工作上遇到了不順心的事情,回到家裡,若孩子調皮地在房間裡跑來跑去,你一定會很惱火,把工作上的不愉快情緒投射到了孩子身上,若今天發了獎金,孩子再鬧騰,可能都不會影響到你的心情。

退行

退行防禦機制是指人們在受到挫折或面臨焦慮時,放棄已經學到的比較成熟的適應技巧或方式,而退行到早期生活階段的某種行為方式,以原始、幼稚的方法來應付當前情景,降低自己的焦慮。

這一防禦機制在二胎家庭中非常常見。菲菲快5歲了,自理能力很強,可以自己穿衣服、吃飯、去廁所了。可自從妹妹出生後,菲菲好像什麼事情都不會做了,要去尿尿,就會嚷媽媽,讓媽媽抱著她去衛生間。

媽媽沒有抱菲菲去衛生間,菲菲竟然尿了褲子,被媽媽責備後,菲菲辯解說:「妹妹為什麼可以尿到褲子了,我就不可以,我也是小寶寶,我要變成妹妹那麼小,讓你抱著我。」

菲菲的行為就是退行防禦機制的一種典型表現,菲菲這樣做,是想獲得父母更多的關愛,她發現妹妹就可以什麼事情都不用做,就可以得到爸媽的疼愛,也不會被批評,所以,她也想像妹妹一樣,於是退行行為就出現了。

如何應對孩子的心理防禦機制

每個人都會有心理防禦機制,所以,我們應該理解孩子,允許他們暫時的逃避,對於年齡小的孩子來說,我們最好的辦法,就是陪伴孩子一起做他不願意或者不敢做的事情。

比如,有的孩子學習數學有困難,每做數學作業時,都會發脾氣,我們要明白孩子發脾氣的行為,實際上是在向我們尋求幫助,我們可以幫助孩子,一起來克服困難,一是給他勇氣,二是讓孩子明白逃避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

如果孩子八九歲了,我們要教會孩子反省,就以我兒子逃避寫作業,並將責任怪罪到弟弟頭上這件事來說吧,我等他發完脾氣後,我會給他分析整件事情。

「課本被弄了一個摺痕,會影響你寫作業嗎」

「不會。」

「那你為什麼發那麼大脾氣呢?」

「我……不知道」

「你是不是覺得作業有些多,心裡很煩?」

「這麼多作業,我著急。」

「有沒有不想寫作業的想法呢?」

「就是不想寫,坐不住。」

「那你覺得這件事和弟弟有關嗎?」

「沒多大事,我就是一下子沒控制住就爆發了。」

心理防禦機是一種逃避方式,讓孩子反省是幫助他了解自己,認識自己的行為,在遇到困難的時候能夠克服,而不是一味地逃避,這樣孩子才能成長,對我們家長來說,也是提高自身修行的一種方式。

相關焦點

  • 讀懂兒童心理防禦機制,輕鬆掌握娃的異常行為,別讓孩子走偏
    執筆:王筱銘編輯:王之風定稿:蘇子後家長不要覺得孩子還小,就想要他們完全聽取自己的想法和意見,有時候一些被忽視的行為,很可能會引起他們的心裡防禦,做出一些不合理的行為。孩子的心裡防禦機制主要為以下幾種:1、否定這種否定屬於一種簡單又原始的防衛機制,主要方法就是「否定」在創傷時的想法、感覺,將不愉快的事情,逃避或是「否定」,當作並沒有發生,以此來獲得自己心理上的暫時慰藉。
  • 常見的心理防禦機制
    心理防禦機制是奧地利精神分析學家弗洛伊德提出的心理學名詞,是指個體面臨挫折或衝突的緊張情境時,在其內部心理活動中具有的自覺或不自覺地解脫煩惱,減輕內心不安,以恢復心理平衡與穩定的一種適應性傾向
  • 心靈的圍牆——心理防禦機制
    點擊藍字關注我們編輯 | Wendy生活中,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會有意無意地運用心理防禦機制來保護自己、維護內心的安寧。心理防禦機制就像是一道圍牆,當我們遇到衝突時,它能夠保護我們,但是當防禦過度時,它也會阻礙自我的成長。良性的防禦機制和不良的防禦機制,會給不同的人帶來迥異的生命質量。心理防禦機制類似本能一般來說,心理防禦機制是挫折發生時,人們採取的一種能夠迴避困難的心理手段。
  • 心理學:心智越不成熟的人,越容易出現這5種心理防禦機制
    這種心理防禦機制叫做外化,是一種將責任推向外部的防衛方式。之所以這種機制是落後的,是因為在這個機製作用下,個體對自己失去了客觀的認知能力,將會讓個體變得自以為是,剛愎自用。除此之外,還有常見的5種心理防禦機制,都是落後的,都不能夠解決實際問題。盲點防禦機制盲點防禦機制,是對於某些經驗的否認與忽視。
  • 都是心理防禦機制惹的禍
    這就好比我在評判一個人時,完全把他歸入討厭的那個行列,他的任何行為都讓我覺得討厭。他越是一無是處,或者越是被我貶低得一文不值,我心裡就越認同自己的選擇:這樣的人渣,真的不知道交往,你的選擇是對的。這樣的認知,讓我們無法心平氣和地認識一個人,所以,優點也變成了缺點。2.理想化很多人不太理解,為什麼理想化是一種心理防禦機制呢?其實剛剛講的「分裂」就和理想化是有關係的。
  • 你的這些心理防禦機制,看到了嗎?
    常見的防禦機制有很多種,這裡武老師介紹19種:幻覺幻覺,在精神分裂症中很常見,例如幻聽,就是聽到了不存在的聲音;幻視,就是看到了不存在的影像。例如,一對夫妻來見武老師,他們的孩子出了大問題,但是還沒幾句,丈夫對妻子大喊:「這都是你的錯,孩子都是你害的!」這就是投射性指責。泛靈論泛靈論是把人的屬性,放到非人類的事物上。例如一個人拿石頭當寵物,還給石頭洗澡,對他的植物甜言蜜語,跟爐子吵架等等。
  • 升華是一種比較成熟的心理防禦機制
    在諸多心理防禦機制當中,升華是一種比較成熟的防禦機制,是自我將本我與超我完美結合的防禦機制,所謂升華,就是指將原始衝動以一種能被社會接納的方式釋放出來,既滿足了本能欲望,又得到社會的許可。例1.心理分析:小虎的天性當中具有很強的攻擊性,但對於經常打架這種暴力行為雖然滿足了小虎的原始欲望,卻無法被社會接受,而練習散打參加格鬥比賽,不僅可以滿足本我的需要,同時也被社會所接納,這便是升華這一防禦機製成熟的體現。例2.
  • 請開啟你的自我防禦機制
    弗洛依德認為,人類有一個很巧妙的自我防禦機制,它不僅僅是潛意識的自我保護措施——防止與自身貪婪的本能欲望聯繫,更是生存的策略——保護大腦免於遭受面對自身弱點和生活挫敗時產生的焦慮情緒。不管你相不相信,人類每一天都在與意識對抗,欺騙自己不去面對引起心理不適感的日常危險。
  • 101種防禦機制 - 曾奇峰
    幾乎每個人在與人爭吵之後,自己獨處時都會在腦海中繼續構思吵架的場景,在這個場景中,自己句句是理,把對方駁斥的體無完膚,而我們都知道這是幻想。23、搪塞:你為了一個目的和因為某個原因撒謊。24、閒聊:你對不知道的事情撒謊,以減少低自尊感。男人閒聊時經常講中央領導的事情;北京的的士司機經常講「宮廷」裡的事情。
  • 在你焦慮的時候,這些心理防禦機制正在偷偷的保護你
    那麼今天,廂廂想說的是為了消除焦慮,個人本身會採用什麼樣的方式去保護自身不被焦慮情緒所淹沒。自我在尋求表現的本我衝動與否定它的超我要求之間的衝突時,就會產生大量的焦慮,為了消除這些焦慮保護自身,於是發展出了一系列的心理策略和應對方式,弗洛伊德等心理學家稱之為「防禦機制」。
  • 心理防禦機制——反向形成/反向作用/反向(Reaction formation)
    換言之,使用反向者,其所外在行為與情感表現,與其內在的動機是成反方向的。在性質上,反向行為也是一種壓抑過程。在經典的精神分析理論中,反向形成被認為是一種強迫性的防禦機制。這種潛意識的衝動源於嬰兒期的衝突。當嬰兒期的衝突不是被壓抑,而是被轉換時,反向形成也可能是使嬰兒期衝突得以升華的基礎。
  • 心理防禦機制問答|李鳴精神分析課堂知識點
    戳藍字關注我們,風裡雨裡,伴你成長Q1:評估防禦機制時一般如何提問?A1:根據諮詢師的喜好或習慣,需要評估防禦的形式以及要鉚定防禦的內容,即防禦哪種焦慮和痛苦。A3:付諸行動也是一種防禦機制。自己的心理衝突在沒有意識的情況下已經變成了行為。Q4:防禦評估的目的是什麼?
  • 鉑瑞思心理教育:嘗試了解自我心理防禦機制及其工作過程
    【天極網IT新聞頻道】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在20世紀初首次將心理防禦系統描述為人類心理結構的一部分。理解弗洛伊德的防禦機制的概念,對於快速入門弗洛伊德理論是很有必要的。   弗洛伊德認為,人的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這三種心理結構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本我是生命能量(力比多)的來源。
  • 《隱秘的角落》,現實既不是童話,也不是邪惡|談心理防禦機制
    於是,「自我」就會非常矛盾,「本我」想要擁有,「超我」不允許他偷搶,這時,自我防禦機制就會起作用,他可以說我得好好學習,不能玩物喪志,這是迴避的防禦方式;他也可以說這款變形金剛也沒什麼特別的,跟家裡去年買的一款很像,這是否定的防禦機制;他也可以帶著不甘與憤怒回到家裡,對父母大發雷霆,
  • 人都有心理防禦機制,懂得這點,為以後正確幫助他人做準備
    同時,中國古代還有一句話:「大恩不言謝,深恩幾於仇」;意思是大的恩情是不用在口頭上說感謝的,而恩情太重,則相當於是結仇;這是從人的「心理層面」來講的。為什麼會出現「恩將仇報」這種反向形成的情況呢?如果你懂點心理學,這個問題就變得簡單好理解了。
  • 心靈的面具|心理防禦機制之補償
    阿德勒認為,每個人天生都有一些自卑感,來自小時候,自覺別人比自己高大強壯。這種自卑感使個體產生「追求卓越」的需要。為滿足個人「追求卓越」的需求,個體借「補償」方式來力求克服個人的缺陷。我們使用何種補償方式來克服獨有的「自卑感」,這構成我們獨特的人格類型。因此,阿德勒主張,欲了解人類的行為,根本上必須掌握兩個基本的觀念一一自卑感和補償。
  • 孩子難搞行為背後的5種心理需求,一一了解後,就知道孩子不難懂
    雖然3歲以前的事情我們可能不記得,但是他們的很多行為也是有內在邏輯的,驅動他做出反應的,就是他內在最基本的五種心理需求。 很多人都會有疑惑,那個時候僅僅是一個剛學會走路、整天咿咿呀呀吃著糖的小孩,自己的內心已經開始追求獨立了嗎?他真的有自己的想法嗎? 最簡單的例子就是,當你的小孩學會了在一步一步向前走路的時候,他會開始抗拒你去牽著他的手,他想要自己嘗試去探索這個小小的行為,這便是一種獨立的需求。
  • 《流放之路》防禦機制是什麼 防禦機制詳解
    流放之路防禦機制詳解 生命 1、每個角色... 在流放之路中防禦可以提升角色的生命值,除此之外還包括護盾、護甲、閃避等,下面九遊小編就為大家帶來了流放之路防禦機制詳解,感興趣的小夥伴趕快來看看吧!
  • 李玫瑾:易怒暴躁的父母會養出這3種孩子,一生都會受到影響
    不過「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我們可以看到因為每個孩子的父母性格不同,教育方式也是不同的,所以養出來的孩子性格也不一樣。父母溫和、關係融洽的家庭培養出來的孩子大多數都是溫文爾雅、有耐心有毅力;反之父母性格暴躁,培養出來的孩子都是不成才的。
  • 用心理學解讀《道歉大師》中「自我防禦機制」給道歉帶來的困擾
    本文以《道歉大師》為例,在第一部分解讀「自我防禦機制」的概念;第二部分我將藉助布萊克曼的「電路說」來理解這種心理產生的深層原因;第三部分會結合影片和實際,談談「降低自我防禦機制」,從容地向他人道歉的三個階段。01、《道歉大師》中的「自我防禦機制」到底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