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的圍牆——心理防禦機制

2020-12-21 深圳都市陽光心理諮詢

點擊藍字

關注我們

編輯 | Wendy

生活中,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會有意無意地運用心理防禦機制來保護自己、維護內心的安寧。心理防禦機制就像是一道圍牆,當我們遇到衝突時,它能夠保護我們,但是當防禦過度時,它也會阻礙自我的成長。良性的防禦機制和不良的防禦機制,會給不同的人帶來迥異的生命質量。

心理防禦機制類似本能

一般來說,心理防禦機制是挫折發生時,人們採取的一種能夠迴避困難的心理手段。

心理防禦類似一種本能,其實也是人性,當感覺對方有攻擊性的時候自動發生,也是一種自我保護的自動反應。換句話說,由於運用了心理防禦機制,才免除或減輕了心理痛苦。但運用過分,把心防變成厚厚的心牆,就會讓人陷入更深的痛苦,就是病態了。

如果一個人的心理防禦機制本身越原始,效果越差。

原始的防禦機制是指童年生活經歷所形成的防禦機制,保護自己可以說是原始防禦機制的本質。

比如,一個人從小經常被父母打罵,那麼他(她)對人的害怕、迴避就是原始防禦了。不過在這種情況下,有的人因為個性很強,有可能用攻擊的方式防禦。

如果從小的經歷是父母的關愛,那麼原始的防禦機制就比較弱,心態就會比較開放、平和,防禦相對少一些,心理健康的程度要高,俗話說,君子坦蕩蕩,正直的人,內心也就不需要那麼多擔心。

實際上,這些原始的防禦都孕育著進攻和暴力的可能,因為在外來威脅面前,保護自己是本能。簡單來說,個性比較強的,傾向於攻擊,個性比較弱的,傾向於逃避,但是有時候外表的強和內心的強是不一定相同的。攻擊和逃避害怕有時候會相互轉化。

個性弱的孩子通常用逃避、迴避、忍受來保護自己,有可能在持續地被攻擊的情況下爆發,當走向極端,會導致抑鬱症。而個性強的孩子以後通常會發展出攻擊的方法,包括語言和行為的暴力,如果沒有教育的幹預,這種攻擊會持續很久,最終導致躁狂症。

防禦之一:自我壓抑

自我壓抑是很常見的心理防禦機制,就是把不能被意識所接受的念頭、情感和行動在不知不覺中抑制到潛意識裡去。

有些人個性軟弱,害怕跟人產生衝突,有了不快總是悶在心裡,哪怕別人冒犯了自己,也不跟人爭執,所以會感到「壓抑」。

這樣的做法其實是把不快樂擴大化了,因為表達不等於爭執,可以好好表達自己的想法,但不一定就要去爭執。畢竟你表達了,別人就會考慮到你的意見了,不表達,別人就會忽略你的想法。

如果要求自己不能表達,息事寧人的話,自己當然會感到壓抑,這種壓抑不利於身心健康,沒有表達和交流,就是不健康的。

因為中國文化是含蓄收斂的,所以人們在很多情況下不自覺地使用「壓抑」的防禦機制。比如我們的傳統文化是不許孩子頂撞父母,要「夫唱婦隨」,如果孩子潛意識裡與父母的想法產生衝突,或者妻子對丈夫強烈不滿,孩子和妻子可能會壓抑自己。

面對強勢,壓抑是一種保護自己的方法,但事後壓抑需要通過其他途徑發洩出來。很多人「打腫臉充胖子」,臉上笑呵呵的,什麼事都憋在心裡,就是過度的防禦,時間長了就會出問題。其實,對親密的人,我們完全可以釋放脆弱的一面,面對那些平時可以交流內心的朋友,不用擔心太多,通過傾訴得到關愛和理解,化解內心的痛苦。

防禦之二:否認

否認就是不承認心裡痛苦。比如被權威斥責的時候,這種防禦機制就會自發地保護自己,一般會體現為表面上的服從。

而實際上如果批評太嚴厲、太刻薄,讓接受的一方感到自己的價值完全否定了,就會表現出特別倔強或鬧情緒,不承認自己的問題,來「否定」對方的全盤否定。

這時,「否定」成了防禦的武器,它也是人性的,如果心理不防禦,就會感覺到加倍痛苦和傷害。很多時候,「否定」的防禦表現相對消極,就是不承認心裡痛苦。

比如一個人離婚了,心裡很痛苦,這個時候別人來勸他:「唉,你一定很痛苦。」「沒有,沒有,我沒事兒!早就不想跟她好了,走了更好!」

這種防禦好不好呢?如果只是普通的朋友,這樣的防禦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要問問自己,是否有知心朋友可以交流這種事情呢?如果在任何人面前都不願意/不敢講述這些痛苦,那就是問題了,被否認的、無法講述的痛苦才是最心痛的。

所以,如果只防禦有些人,另一些人可以坦誠相告,這樣的防禦就是正常的。因為像離婚這樣的私隱不希望向大家表達是合乎情理的,例如,明星的私隱一但被曝光,其第一反應通常是否認,普通的人,也會下意識地避免自己的私隱昭告天下的,這是一種自我保護。

防禦之三:退化/退行

當人們感到嚴重挫折時,放棄的成人方式不用,而退回到困難較少、阻力較弱、較安全的境地——兒童時期,讓自己恢復兒童時對別人的依賴,害怕再負成人的責任,這就是「退化」的防禦手段。

退化是一種徹底的逃避,退到兒童時期,就意味著完全自暴自棄。比如,28歲的小夥子既不工作,也不出家門,只是上網,不願意與人交往,就是很典型的退化。

可能的原因是從小受寵,大人溺愛,出去工作他感覺太辛苦,而且從小人際交往就少,父親的脾氣暴躁。

高校學生喜歡用奶瓶喝水,沉溺於兒童遊戲的嗜好或許也是一種退化的心理,她們希望可以一直受到寵愛,甚至不用費勁就可以坐享其成,不需要自己承擔生活本身的負擔,受到傷害就將自己和人群「隔離」,躲到兒童世界裡釋放情緒,這是一種在人際關係上的「退化」。

防禦之四:合理化

很多人說話都喜歡文過飾非,比如遇到挫折後,杜撰一些理由擺脫困境或內心的痛苦。

例如,因為工作表現不好而失業的小夥子,怕女朋友看不起他,就編造了一個理由,說自己不喜歡這份工作,不敢表達真實的想法,就好像對外人一樣的。

在本來不需要防禦的關係之中使用了防禦,雙方的性格和溝通模式值得思考了。

防禦之五:升華

比起上述幾種防禦手段,升華是更良性、有益於心理健康的防禦。

遇到挫折以後,將自己內心的痛苦通過合乎社會倫理道德的方式,比如通過藝術創作表現出來。

從心理學角度看,歌德的《少年維特的煩惱》、曹雪芹的《紅樓夢》應該說是作者挫折體驗的升華。

遇到挫折時最能反映出人的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它往往體現為升華。做到了這一點,那就是非常理想的狀態。

防禦之六:補償調整

補償也是一個良好的心理防禦機制,它是指在受挫之後,想辦法通過別的事物把因挫折帶來的損失,從內心體驗一直到行為一一補償過來。

比如在這次期中考試沒考好,不用自責,只要及時吸取教訓,調整學習方法,爭取期末有所提高。或者這麼想,反正算總分,我這邊丟一點分沒關係,把那邊的分提高,補償過來就好。

防禦之七:幽默自嘲

幽默是生命無形的保護閥,也是自我保健的心理按摩。在遇到挫折的時候,不忘苦中作樂,用幽默感來防禦痛苦,也是一個好的選擇。

但一定要注意,不能幽別人的默,一定要幽自己的默,要學會自嘲。一個人要是會自嘲了,那他的心理就成熟,說明他認識了自己,社會適應能力強了。

而且幽默很容易縮短人與人的距離,而且能夠幫助自己有效地尋求社會支持,即使你這次沒做好,別人也能容忍你。

結語:

防禦機制無所不在,適應性的防禦機制能夠保護自己免受外界的侵擾,獲得內在的平衡感。

同樣,防禦機制也是一把雙刃劍,病理性防禦機制會阻礙自身與環境的良性互動、社會適應能力降低,並阻礙痛苦和創傷的修復,導致痛苦無法被修復。

文章素材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常見的心理防禦機制
    心理防禦機制是奧地利精神分析學家弗洛伊德提出的心理學名詞,是指個體面臨挫折或衝突的緊張情境時,在其內部心理活動中具有的自覺或不自覺地解脫煩惱,減輕內心不安,以恢復心理平衡與穩定的一種適應性傾向
  • 你的這些心理防禦機制,看到了嗎?
    前文說到了,投射是你將內在心靈展現到外部世界的屏幕上,內攝是外部世界的存在被你吸納到內在心靈中。向外投射「壞」的時候,容易發生切割、分裂和否認;向內內攝的時候,容易發生認同,認同包括與幻想認同、與父母的潛意識或意識中的願望/幻想認同、與理想形象或客體認同、與攻擊者認同、與受害者認同和與喪失的客體認同。
  • 升華是一種比較成熟的心理防禦機制
    在諸多心理防禦機制當中,升華是一種比較成熟的防禦機制,是自我將本我與超我完美結合的防禦機制,所謂升華,就是指將原始衝動以一種能被社會接納的方式釋放出來,既滿足了本能欲望,又得到社會的許可。例1.心理分析:小虎的天性當中具有很強的攻擊性,但對於經常打架這種暴力行為雖然滿足了小虎的原始欲望,卻無法被社會接受,而練習散打參加格鬥比賽,不僅可以滿足本我的需要,同時也被社會所接納,這便是升華這一防禦機製成熟的體現。例2.
  • 都是心理防禦機制惹的禍
    那可能是心理防禦機制在作怪。想要了解我們為什麼總是在逃避,或者想要打破這種逃避心態,我們需要了解四個問題:第一,我們到底在逃避哪些情緒?第二,心理防禦機制的本質是什麼?第三,心理防禦機制都有哪些類型?第四,如何打破心理防禦機制?
  • 鉑瑞思心理教育:嘗試了解自我心理防禦機制及其工作過程
    【天極網IT新聞頻道】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在20世紀初首次將心理防禦系統描述為人類心理結構的一部分。理解弗洛伊德的防禦機制的概念,對於快速入門弗洛伊德理論是很有必要的。   弗洛伊德認為,人的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這三種心理結構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本我是生命能量(力比多)的來源。
  • 在你焦慮的時候,這些心理防禦機制正在偷偷的保護你
    自我在尋求表現的本我衝動與否定它的超我要求之間的衝突時,就會產生大量的焦慮,為了消除這些焦慮保護自身,於是發展出了一系列的心理策略和應對方式,弗洛伊德等心理學家稱之為「防禦機制」。防禦機制有不同的方式和內容,但是有兩個相同的特徵,一是對現實的否認和扭曲,而是在潛意識中運作,通常是意識不到的。
  • 心理防禦機制問答|李鳴精神分析課堂知識點
    戳藍字關注我們,風裡雨裡,伴你成長Q1:評估防禦機制時一般如何提問?A1:根據諮詢師的喜好或習慣,需要評估防禦的形式以及要鉚定防禦的內容,即防禦哪種焦慮和痛苦。Q2:防禦機制可以理解為緩解焦慮和痛苦,這種焦慮和痛苦可能來自於本我、自我或超過,這樣理解可以嗎?A2:可以的。不過避免痛苦和焦慮主要是自我的功能,也可能來自於本我或超我。
  • 這3種不合理的行為,是每個孩子都會有的心理防禦機制
    其實不然,他是故意找茬,來逃避寫作業,並將自己不寫作業的行為歸咎於是弟弟導致的,以減輕自己的「罪責」,這就是典型的心理防禦機制。01孩子善用的3種心理防禦機制心理防禦機制是指個體面臨挫折或者衝突的緊張情境時,在其內部心理活動中具有的自覺或不自覺地解脫煩惱
  • 心理學:心智越不成熟的人,越容易出現這5種心理防禦機制
    這種心理防禦機制叫做外化,是一種將責任推向外部的防衛方式。之所以這種機制是落後的,是因為在這個機製作用下,個體對自己失去了客觀的認知能力,將會讓個體變得自以為是,剛愎自用。除此之外,還有常見的5種心理防禦機制,都是落後的,都不能夠解決實際問題。盲點防禦機制盲點防禦機制,是對於某些經驗的否認與忽視。
  • 讀懂兒童心理防禦機制,輕鬆掌握娃的異常行為,別讓孩子走偏
    心理防禦機制指的是個體在面臨衝突、問題時,為了減輕自己內心的不安,和解脫煩惱,而做出的一些恢復心理穩定和平衡的一種情況。其實,並非如此,他只是通過故意找茬的方式來逃避寫作業,並將自己無法寫作業的原因歸咎於弟弟,以此來減輕自己內心的「罪責」,這就是一種很典型的心理防禦機制。
  • 《流放之路》防禦機制是什麼 防禦機制詳解
    導 讀 在流放之路中防禦可以提升角色的生命值,除此之外還包括護盾、護甲、閃避等,下面九遊小編就為大家帶來了流放之路防禦機制詳解,感興趣的小夥伴趕快來看看吧!
  • 請開啟你的自我防禦機制
    弗洛依德認為,人類有一個很巧妙的自我防禦機制,它不僅僅是潛意識的自我保護措施——防止與自身貪婪的本能欲望聯繫,更是生存的策略——保護大腦免於遭受面對自身弱點和生活挫敗時產生的焦慮情緒。不管你相不相信,人類每一天都在與意識對抗,欺騙自己不去面對引起心理不適感的日常危險。
  • 心理防禦機制——反向形成/反向作用/反向(Reaction formation)
    在經典的精神分析理論中,反向形成被認為是一種強迫性的防禦機制。這種潛意識的衝動源於嬰兒期的衝突。當嬰兒期的衝突不是被壓抑,而是被轉換時,反向形成也可能是使嬰兒期衝突得以升華的基礎。反向機制如使用適當,可幫助人在生活上之適應;但如過度使用,不斷壓抑自己心中的欲望或動機,且以相反的行為表現出來,輕者不敢面對自己,而活得很辛苦、很孤獨,過度使用將形成嚴重心理困擾。
  • 心靈的面具|心理防禦機制之補償
    當個體因本身生理或心理上的缺陷致使目的不能達成時,改以其他方式來彌補這些缺陷,以減輕其焦慮,建立其自尊心,稱為補償。就作用而言,補償可分為消極性的補償與積極性的補償。消極性的補償。所謂消極性的補償,是指個體用來彌補缺陷的方法,對個體本身沒有幫助,有時甚至會帶來更大的傷害。
  • 流放之路防禦機制詳解
    在流放之路中防禦可以提升角色的生命值,除此之外還包括護盾、護甲、閃避等,下面18183小編就為大家帶來了流放之路防禦機制詳解,感興趣的小夥伴趕快來看看吧! 流放之路防禦機制詳解 生命 1、每個角色起始有50 生命,每升一級+12 生命。每一點力量可+0.5生命。
  • 人都有心理防禦機制,懂得這點,為以後正確幫助他人做準備
    一則新聞報導:人的心理防禦機制一個好心人,救起一個落水的人,但這個落水的人被救起來後,沒有說句感謝就走了。於是媒體和大眾都譴責這個人沒有道德,沒有良心,不懂感恩。而實際上這已經不僅僅是感恩的道德問題了,而是涉及到人的心理防禦機制問題。
  • 《隱秘的角落》,現實既不是童話,也不是邪惡|談心理防禦機制
    總之,「自我」為了迴避無法獲得心愛之物的痛苦,一定會在潛意識中悄悄使用各種心理防禦機制調節「本我」與「超我」之間的矛盾。講到這兒,你一定能明白,心理防禦機制就像是人心裡一堵隱形的牆,它雖然不能實際解決問題(變形金剛還是沒得到),卻可以掩蓋焦慮的症狀,保護我們的自尊心,不讓自己崩潰。
  • 焦慮症導致肢體動作僵硬,是心理防禦機制使然,要讓自己變得柔軟
    焦慮是人體應對不安全的自我防禦機制,長時間處於防禦狀態,人的頭腦會下意識將經歷的事物武斷地分為黑色跟白色,而不存在任何的過渡色彩,表現出偏激固執的性格,如果你失去一份相當不錯的工作,你會感到非常的糟糕,這是一種完全的黑色心理,而實際上接下來一段時間你可能會因此而改變你的職業規劃,你可能會找到一份更好的工作
  • 用心理學解讀《道歉大師》中「自我防禦機制」給道歉帶來的困擾
    本文以《道歉大師》為例,在第一部分解讀「自我防禦機制」的概念;第二部分我將藉助布萊克曼的「電路說」來理解這種心理產生的深層原因;第三部分會結合影片和實際,談談「降低自我防禦機制」,從容地向他人道歉的三個階段。01、《道歉大師》中的「自我防禦機制」到底是什麼?
  • 101種防禦機制 - 曾奇峰
    一位男士的父親經常指責他,而且在他看來這些都是無端的惡毒的指責,他想要自殺,心理諮詢師告訴他這是想用自殺的方式報復他的父親。之後,在他再度想自殺的時候,他想到了諮詢師的話,沒有自殺。這位男士形成了諮詢師的意象。內射與內化的對比:內化是指這個人的意象永遠活在自己內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