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的面具|心理防禦機制之補償

2020-12-13 安徽網

安徽網滁州消息 「補償」一詞,首先出現於阿德勒的心理學中。阿德勒認為,每個人天生都有一些自卑感,來自小時候,自覺別人比自己高大強壯。這種自卑感使個體產生「追求卓越」的需要。為滿足個人「追求卓越」的需求,個體借「補償」方式來力求克服個人的缺陷。

我們使用何種補償方式來克服獨有的「自卑感」,這構成我們獨特的人格類型。因此,阿德勒主張,欲了解人類的行為,根本上必須掌握兩個基本的觀念一一自卑感和補償。

當個體因本身生理或心理上的缺陷致使目的不能達成時,改以其他方式來彌補這些缺陷,以減輕其焦慮,建立其自尊心,稱為補償。就作用而言,補償可分為消極性的補償與積極性的補償。

消極性的補償。所謂消極性的補償,是指個體用來彌補缺陷的方法,對個體本身沒有幫助,有時甚至會帶來更大的傷害。

例如:一個事業失敗的人,整日沉溺於酒精中而無法自拔;一個想減肥的人,一遇到不如意的事,就以暴飲暴食來減輕其挫折;一個被同學排斥的學生,參加不良幫派組織以取得幫派分子的接納;一個得不到正向注意與關懷的孩子,發展負面的行為以獲得他人的注意……

積極性的補償。另一種積極性的補償,運用得當,會帶給我們人生一些好的轉變。所謂積極性的補償是指以適宜的方法來彌補其缺陷。

例如:一個相貌平庸的女學生,致力於學問上的追求,從而贏得別人的重視;前聯邦德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成立了許多慈善救濟組織,也特別成立對猶太人救濟的組織,以彌補第二次大戰時希特勒政府對世界造成的浩劫和殺害猶太人的內疚;古希臘的演說家笛莫斯安思,為了克服口吃而將石子含在口中練習說話,以使他的發音更正確,結果他不但克服口吃的缺陷,還成為名演說家與辯論家;有位美國第一夫人曾說,她年輕時容貌不美,轉而致力於培養內在美,去追求成就感,才能有今天的成就。

以上這些例子和我們常說的「失之東隅,收之桑榆」這句話的涵義是一樣的,都是成功的補償。

個體否認其自身存在的缺點無法克服,從而加倍努力,企圖予以克服,結果反而超過了一般正常的程度。

例如:有一個在學校被人嘲笑為「男人婆」的女老師為了向別人證明,她是個有「女人味」的女人,就大量的購買各種名牌化妝品、名牌服飾,把自己打扮的花枝招展,每天一套新衣服,一反往昔襯衫、牛仔褲的打扮。她的改變為她贏得了他人的讚美,但也因而造成她入不敷出的經濟窘狀,缺錢又想維持被讚美的形象,結果在百貨公司行竊時被當場逮住,移送法辦,斷送了美好前途。

補償具有一種向後拉(補救)以防向前倒(失敗)的功效,對個體心理及行為而言,頗有裨益,然而使用錯誤補償方式則有害而無益了。上述女老師的例子就是一個很好證明。

綜合上述這些例子,我們可以發現,人的一生中或多或少都會使用補償方法來克服缺陷,有人因為生理上缺陷(如姿色平庸的女學生),有人因為心理上缺陷(如怕別人懷疑她沒有女人味的女老師),有人因為社會性缺陷(如事業失敗的人),有人因為過錯上的缺陷(如造成第二次大戰浩劫的人的內疚心理),他們使用不同的補償方式,從而造成的結果也各不相同。

滁州市第二人民醫院 沈夢婷 王慧茹

相關焦點

  • 心靈的圍牆——心理防禦機制
    心理防禦機制就像是一道圍牆,當我們遇到衝突時,它能夠保護我們,但是當防禦過度時,它也會阻礙自我的成長。良性的防禦機制和不良的防禦機制,會給不同的人帶來迥異的生命質量。心理防禦機制類似本能一般來說,心理防禦機制是挫折發生時,人們採取的一種能夠迴避困難的心理手段。
  • 你的這些心理防禦機制,看到了嗎?
    前文說到了,投射是你將內在心靈展現到外部世界的屏幕上,內攝是外部世界的存在被你吸納到內在心靈中。向外投射「壞」的時候,容易發生切割、分裂和否認;向內內攝的時候,容易發生認同,認同包括與幻想認同、與父母的潛意識或意識中的願望/幻想認同、與理想形象或客體認同、與攻擊者認同、與受害者認同和與喪失的客體認同。
  • 補償機制:努力的汗水源於自卑
    補償機制對人是有益無害的。因為人們的心理焦慮不但會因為補償機制而得到有效緩解,還會因為補償努力而成就一些有益事務,這種心理機制反映出的行為,大多是無害的。最終,他的努力得到了收穫,狄摩西尼被譽為名副其實的「演說家之王」。乍一看,這只是一個勵志性的故事,但其中,卻包含了一種補償防禦機制的行為心理學原理。所謂的補償防禦機制,從根本上說,來源於人類心理中的自卑感。當一個人發現自身所存在的缺陷時,多會因為這種缺陷而對自己產生一種不能勝任的、痛苦的感覺,這種感覺就被稱為自卑感。
  • 常見的心理防禦機制
    心理防禦機制是奧地利精神分析學家弗洛伊德提出的心理學名詞,是指個體面臨挫折或衝突的緊張情境時,在其內部心理活動中具有的自覺或不自覺地解脫煩惱,減輕內心不安,以恢復心理平衡與穩定的一種適應性傾向
  • 用心理學解讀《道歉大師》中「自我防禦機制」給道歉帶來的困擾
    本文以《道歉大師》為例,在第一部分解讀「自我防禦機制」的概念;第二部分我將藉助布萊克曼的「電路說」來理解這種心理產生的深層原因;第三部分會結合影片和實際,談談「降低自我防禦機制」,從容地向他人道歉的三個階段。01、《道歉大師》中的「自我防禦機制」到底是什麼?
  • 心理學上的「補償心理」機制
    什麼是補償心理呢?它是一種關乎人心理平衡的心理機制。如:人在困難和逆境之中,如果我們不屈服,不甘於現狀,就會在補償心理的機制下,變得頑強,積極地突圍,尋求補償。每個人都有自卑情結,但每個人都有心理補償功能。超越自我,克服自卑,就會取得成就。
  • 升華是一種比較成熟的心理防禦機制
    在諸多心理防禦機制當中,升華是一種比較成熟的防禦機制,是自我將本我與超我完美結合的防禦機制,所謂升華,就是指將原始衝動以一種能被社會接納的方式釋放出來,既滿足了本能欲望,又得到社會的許可。例1.心理分析:小虎的天性當中具有很強的攻擊性,但對於經常打架這種暴力行為雖然滿足了小虎的原始欲望,卻無法被社會接受,而練習散打參加格鬥比賽,不僅可以滿足本我的需要,同時也被社會所接納,這便是升華這一防禦機製成熟的體現。例2.
  • 別讓錯誤的補償心理機制毀了你的孩子
    而這種焦慮狀態通過正常的途徑又得不到解決,長此以往將不利於人們的心理健康,於是補償心理機制出現了,通過它人們重新回到健康狀態。1973年,瑞典斯德哥爾摩的一家銀行,發生了一起搶劫案。劫匪們挾了人質達130。
  • 鉑瑞思心理教育:嘗試了解自我心理防禦機制及其工作過程
    【天極網IT新聞頻道】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在20世紀初首次將心理防禦系統描述為人類心理結構的一部分。理解弗洛伊德的防禦機制的概念,對於快速入門弗洛伊德理論是很有必要的。   弗洛伊德認為,人的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這三種心理結構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本我是生命能量(力比多)的來源。
  • 都是心理防禦機制惹的禍
    那可能是心理防禦機制在作怪。想要了解我們為什麼總是在逃避,或者想要打破這種逃避心態,我們需要了解四個問題:第一,我們到底在逃避哪些情緒?第二,心理防禦機制的本質是什麼?第三,心理防禦機制都有哪些類型?第四,如何打破心理防禦機制?
  • 心理學:心智越不成熟的人,越容易出現這5種心理防禦機制
    這種心理防禦機制叫做外化,是一種將責任推向外部的防衛方式。之所以這種機制是落後的,是因為在這個機製作用下,個體對自己失去了客觀的認知能力,將會讓個體變得自以為是,剛愎自用。除此之外,還有常見的5種心理防禦機制,都是落後的,都不能夠解決實際問題。盲點防禦機制盲點防禦機制,是對於某些經驗的否認與忽視。
  • 在你焦慮的時候,這些心理防禦機制正在偷偷的保護你
    自我在尋求表現的本我衝動與否定它的超我要求之間的衝突時,就會產生大量的焦慮,為了消除這些焦慮保護自身,於是發展出了一系列的心理策略和應對方式,弗洛伊德等心理學家稱之為「防禦機制」。防禦機制有不同的方式和內容,但是有兩個相同的特徵,一是對現實的否認和扭曲,而是在潛意識中運作,通常是意識不到的。
  • 心理學—與自卑感並存的防禦機制叫做補償
    他們所應用的心理防禦機叫做補償。現實中的補償,總是會和自卑感並存。在某一方面的自卑,會讓人自尊受損,為了避免或減輕由此帶來的挫敗感,人們會打造、調動自身的優勢資源,以轉移外部對自己的關注點,並挽回自尊。當然,補償也有消極性的,比如,同樣因自卑感需要轉移他人的關注點,有的孩子成了學霸,有的卻投身不良幫派,成為了問題少年。
  • 《流放之路》防禦機制是什麼 防禦機制詳解
    導 讀 在流放之路中防禦可以提升角色的生命值,除此之外還包括護盾、護甲、閃避等,下面九遊小編就為大家帶來了流放之路防禦機制詳解,感興趣的小夥伴趕快來看看吧!
  • 心理防禦機制問答|李鳴精神分析課堂知識點
    戳藍字關注我們,風裡雨裡,伴你成長Q1:評估防禦機制時一般如何提問?A1:根據諮詢師的喜好或習慣,需要評估防禦的形式以及要鉚定防禦的內容,即防禦哪種焦慮和痛苦。Q2:防禦機制可以理解為緩解焦慮和痛苦,這種焦慮和痛苦可能來自於本我、自我或超過,這樣理解可以嗎?A2:可以的。不過避免痛苦和焦慮主要是自我的功能,也可能來自於本我或超我。
  • 這3種不合理的行為,是每個孩子都會有的心理防禦機制
    其實不然,他是故意找茬,來逃避寫作業,並將自己不寫作業的行為歸咎於是弟弟導致的,以減輕自己的「罪責」,這就是典型的心理防禦機制。01孩子善用的3種心理防禦機制心理防禦機制是指個體面臨挫折或者衝突的緊張情境時,在其內部心理活動中具有的自覺或不自覺地解脫煩惱
  • 人格面具論:對家裡人不好,卻對外人很好是一種正常心理
    心理防禦機制-替代心理防禦機制是精神分析學派弗洛伊德提出的,他認為人格結構包括「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本我」由先天本能和欲望組成,「自我」是現實化的本能,而心理防禦機制就屬於「自我」部分。
  • 讀懂兒童心理防禦機制,輕鬆掌握娃的異常行為,別讓孩子走偏
    心理防禦機制指的是個體在面臨衝突、問題時,為了減輕自己內心的不安,和解脫煩惱,而做出的一些恢復心理穩定和平衡的一種情況。其實,並非如此,他只是通過故意找茬的方式來逃避寫作業,並將自己無法寫作業的原因歸咎於弟弟,以此來減輕自己內心的「罪責」,這就是一種很典型的心理防禦機制。
  • 請開啟你的自我防禦機制
    弗洛依德認為,人類有一個很巧妙的自我防禦機制,它不僅僅是潛意識的自我保護措施——防止與自身貪婪的本能欲望聯繫,更是生存的策略——保護大腦免於遭受面對自身弱點和生活挫敗時產生的焦慮情緒。不管你相不相信,人類每一天都在與意識對抗,欺騙自己不去面對引起心理不適感的日常危險。
  • 心理防禦機制——反向形成/反向作用/反向(Reaction formation)
    在經典的精神分析理論中,反向形成被認為是一種強迫性的防禦機制。這種潛意識的衝動源於嬰兒期的衝突。當嬰兒期的衝突不是被壓抑,而是被轉換時,反向形成也可能是使嬰兒期衝突得以升華的基礎。反向機制如使用適當,可幫助人在生活上之適應;但如過度使用,不斷壓抑自己心中的欲望或動機,且以相反的行為表現出來,輕者不敢面對自己,而活得很辛苦、很孤獨,過度使用將形成嚴重心理困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