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網滁州消息 「補償」一詞,首先出現於阿德勒的心理學中。阿德勒認為,每個人天生都有一些自卑感,來自小時候,自覺別人比自己高大強壯。這種自卑感使個體產生「追求卓越」的需要。為滿足個人「追求卓越」的需求,個體借「補償」方式來力求克服個人的缺陷。
我們使用何種補償方式來克服獨有的「自卑感」,這構成我們獨特的人格類型。因此,阿德勒主張,欲了解人類的行為,根本上必須掌握兩個基本的觀念一一自卑感和補償。
當個體因本身生理或心理上的缺陷致使目的不能達成時,改以其他方式來彌補這些缺陷,以減輕其焦慮,建立其自尊心,稱為補償。就作用而言,補償可分為消極性的補償與積極性的補償。
消極性的補償。所謂消極性的補償,是指個體用來彌補缺陷的方法,對個體本身沒有幫助,有時甚至會帶來更大的傷害。
例如:一個事業失敗的人,整日沉溺於酒精中而無法自拔;一個想減肥的人,一遇到不如意的事,就以暴飲暴食來減輕其挫折;一個被同學排斥的學生,參加不良幫派組織以取得幫派分子的接納;一個得不到正向注意與關懷的孩子,發展負面的行為以獲得他人的注意……
積極性的補償。另一種積極性的補償,運用得當,會帶給我們人生一些好的轉變。所謂積極性的補償是指以適宜的方法來彌補其缺陷。
例如:一個相貌平庸的女學生,致力於學問上的追求,從而贏得別人的重視;前聯邦德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成立了許多慈善救濟組織,也特別成立對猶太人救濟的組織,以彌補第二次大戰時希特勒政府對世界造成的浩劫和殺害猶太人的內疚;古希臘的演說家笛莫斯安思,為了克服口吃而將石子含在口中練習說話,以使他的發音更正確,結果他不但克服口吃的缺陷,還成為名演說家與辯論家;有位美國第一夫人曾說,她年輕時容貌不美,轉而致力於培養內在美,去追求成就感,才能有今天的成就。
以上這些例子和我們常說的「失之東隅,收之桑榆」這句話的涵義是一樣的,都是成功的補償。
個體否認其自身存在的缺點無法克服,從而加倍努力,企圖予以克服,結果反而超過了一般正常的程度。
例如:有一個在學校被人嘲笑為「男人婆」的女老師為了向別人證明,她是個有「女人味」的女人,就大量的購買各種名牌化妝品、名牌服飾,把自己打扮的花枝招展,每天一套新衣服,一反往昔襯衫、牛仔褲的打扮。她的改變為她贏得了他人的讚美,但也因而造成她入不敷出的經濟窘狀,缺錢又想維持被讚美的形象,結果在百貨公司行竊時被當場逮住,移送法辦,斷送了美好前途。
補償具有一種向後拉(補救)以防向前倒(失敗)的功效,對個體心理及行為而言,頗有裨益,然而使用錯誤補償方式則有害而無益了。上述女老師的例子就是一個很好證明。
綜合上述這些例子,我們可以發現,人的一生中或多或少都會使用補償方法來克服缺陷,有人因為生理上缺陷(如姿色平庸的女學生),有人因為心理上缺陷(如怕別人懷疑她沒有女人味的女老師),有人因為社會性缺陷(如事業失敗的人),有人因為過錯上的缺陷(如造成第二次大戰浩劫的人的內疚心理),他們使用不同的補償方式,從而造成的結果也各不相同。
滁州市第二人民醫院 沈夢婷 王慧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