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懂兒童心理防禦機制,輕鬆掌握娃的異常行為,別讓孩子走偏

2020-12-21 媽之道

心理防禦機制指的是個體在面臨衝突、問題時,為了減輕自己內心的不安,和解脫煩惱,而做出的一些恢復心理穩定和平衡的一種情況。

執筆:王筱銘

編輯:王之風

定稿:蘇子後

家長不要覺得孩子還小,就想要他們完全聽取自己的想法和意見,有時候一些被忽視的行為,很可能會引起他們的心裡防禦,做出一些不合理的行為。

本文配圖均源網絡,圖文均無關

案例:

這天,明明的作業一拖再拖,直到晚上才到書桌前打開課本,準備寫作業,可剛一打開,就發現上面有摺痕,就認定是弟弟弄的,開啟了發牢騷模式,一遍遍地用手想要去撫平摺痕,就這樣足足過了15分鐘。

這個期間不僅抱怨,重複著這樣的動作,爸爸希望他能夠處理好自己的情緒,一直忍耐著,直到忍無可忍,收起明明的書本、筆等,並說道:「不用寫了。」

明明像是壓抑的情緒有了發洩的途徑,開始吼叫道:「明明是弟弟把我的課本弄壞了,為什麼你不怪他,總說我。」

如果單單看大寶明明的行為,會覺得他很委屈,因為弟弟將課本弄壞了,導致他無法寫作業。

其實,並非如此,他只是通過故意找茬的方式來逃避寫作業,並將自己無法寫作業的原因歸咎於弟弟,以此來減輕自己內心的「罪責」,這就是一種很典型的心理防禦機制。

關於孩子的心理防禦機制

心理防禦機制指的是個體在面臨衝突、問題時,為了減輕自己內心的不安,和解脫煩惱,而做出的一些恢復心理穩定和平衡的一種情況。

這種防禦機制會採取消極、逃避的方式來避免和減輕自己在痛苦時的感受,同樣成年人也會使用到這種機制。

孩子的心裡防禦機制主要為以下幾種:

1、否定

這種否定屬於一種簡單又原始的防衛機制,主要方法就是「否定」在創傷時的想法、感覺,將不愉快的事情,逃避或是「否定」,當作並沒有發生,以此來獲得自己心理上的暫時慰藉。

孩子會隨著年齡的增大,而逐漸偽裝自己,不想將自己的想法表露出來。如蕭蕭今年9歲,在媽媽生弟弟之前,很喜歡和父母撒嬌,或是讓爸爸將她抱起來。

可弟弟出生後,就跟爸爸媽媽很是冷淡,看到媽媽抱二寶時很不高興,母親發現後主動抱她也會被拒絕。

其實,這並不是蕭蕭不渴望父母的擁抱,只是她覺得現在自己的關注變少了,所以選擇在爸媽面前故作堅強,尤其是感到孤獨和遇到困難時。

2、投射

這張防禦機制是指個人會不自覺地將自己的過失或是不認可的觀念,欲加附在其他人身上,以此來減輕自己內心的不安。

案例中明明逃避寫作業就是使用了投射防禦機制,其實在我們成年人當中也會經常使用這張防禦機制,如在工作上遇到了不順心的事情,再回到家中,如果孩子不聽話,或是在房間裡到處亂跑,這時就會很是生氣,甚至對娃發脾氣,將工作上不愉快的情緒投射到子女身上;可假如是得到老闆的賞識或是發了獎金,不管孩子怎麼樣都不會生氣、惱火。

3、退行

這種防禦機制是指人在面臨挫折或是不想面對的事件時,放棄了原本已經掌握到比較成熟的方式或技巧,推行到最初狀態的一種行為方式,通過幼稚的方式來降低自己的不良情緒。

退行防禦機制通常發生在二胎家庭中,如夢夢5歲了,本來自理能力很強,可以自己吃飯、穿衣、上廁所等,可自從弟弟出生後,她仿佛什麼都不會做了,穿衣服都讓喊媽媽幫忙。

夢夢的褶皺行為就屬於一種典型的退休防禦機制,她想通過這樣的方式來獲得爸媽更多的關愛,因為弟弟出生後,她發現弟弟可以什麼事情都不用做,然後還能得到關愛,也不會受到批評,因此她也想像弟弟一樣,於是就衍生出了退行行為。

家長如何幫助孩子改善不合理的心裡防禦機制?

1、理解和陪伴孩子

每個人的心理都會出現這種防禦機制,因此作為家長要學會理解孩子,允許他們的暫時逃避,尤其是一些年紀小的娃,父母最後陪伴著他們一起做不願意和不敢的事情。

2、教會孩子反省

如果孩子到了八九歲,父母可以教育娃學會反省,例如案例中明明逃避寫作業的行為,可以在他情緒發洩完後,再將整件事情的前因後果了解一下,並引導他勇敢面對,且改正。

心裡防禦機制屬於一種逃避的方式,教會孩子反省,可以幫助他們認識和了解自己,這樣就可以讓娃在遇到困難時,學會不要逃避,找藉口,而是尋找方法,這樣才能讓他們不斷在成長,對我們家長來說,也是提高自身修行的一種方式。

相關焦點

  • 這3種不合理的行為,是每個孩子都會有的心理防禦機制
    其實不然,他是故意找茬,來逃避寫作業,並將自己不寫作業的行為歸咎於是弟弟導致的,以減輕自己的「罪責」,這就是典型的心理防禦機制。01孩子善用的3種心理防禦機制心理防禦機制是指個體面臨挫折或者衝突的緊張情境時,在其內部心理活動中具有的自覺或不自覺地解脫煩惱
  • 心靈的圍牆——心理防禦機制
    心理防禦機制就像是一道圍牆,當我們遇到衝突時,它能夠保護我們,但是當防禦過度時,它也會阻礙自我的成長。良性的防禦機制和不良的防禦機制,會給不同的人帶來迥異的生命質量。心理防禦機制類似本能一般來說,心理防禦機制是挫折發生時,人們採取的一種能夠迴避困難的心理手段。
  • 常見的心理防禦機制
    心理防禦機制是奧地利精神分析學家弗洛伊德提出的心理學名詞,是指個體面臨挫折或衝突的緊張情境時,在其內部心理活動中具有的自覺或不自覺地解脫煩惱,減輕內心不安,以恢復心理平衡與穩定的一種適應性傾向
  • 升華是一種比較成熟的心理防禦機制
    在諸多心理防禦機制當中,升華是一種比較成熟的防禦機制,是自我將本我與超我完美結合的防禦機制,所謂升華,就是指將原始衝動以一種能被社會接納的方式釋放出來,既滿足了本能欲望,又得到社會的許可。例1.心理分析:小虎的天性當中具有很強的攻擊性,但對於經常打架這種暴力行為雖然滿足了小虎的原始欲望,卻無法被社會接受,而練習散打參加格鬥比賽,不僅可以滿足本我的需要,同時也被社會所接納,這便是升華這一防禦機製成熟的體現。例2.
  • 心理防禦機制問答|李鳴精神分析課堂知識點
    戳藍字關注我們,風裡雨裡,伴你成長Q1:評估防禦機制時一般如何提問?A1:根據諮詢師的喜好或習慣,需要評估防禦的形式以及要鉚定防禦的內容,即防禦哪種焦慮和痛苦。A3:付諸行動也是一種防禦機制。自己的心理衝突在沒有意識的情況下已經變成了行為。Q4:防禦評估的目的是什麼?
  • 在你焦慮的時候,這些心理防禦機制正在偷偷的保護你
    自我在尋求表現的本我衝動與否定它的超我要求之間的衝突時,就會產生大量的焦慮,為了消除這些焦慮保護自身,於是發展出了一系列的心理策略和應對方式,弗洛伊德等心理學家稱之為「防禦機制」。防禦機制有不同的方式和內容,但是有兩個相同的特徵,一是對現實的否認和扭曲,而是在潛意識中運作,通常是意識不到的。
  • 都是心理防禦機制惹的禍
    那可能是心理防禦機制在作怪。想要了解我們為什麼總是在逃避,或者想要打破這種逃避心態,我們需要了解四個問題:第一,我們到底在逃避哪些情緒?第二,心理防禦機制的本質是什麼?第三,心理防禦機制都有哪些類型?第四,如何打破心理防禦機制?
  • 陳發展:讀懂孩子不良行為背後的心理意義
    原創 上海浦精 浦精心靈驛站 2020年10月29日,作為上海市浦東新區精神衛生中心與上海浦融傳媒有限公司合作打造的《健康有道》之【浦心堂】第二十三期的主講人-陳發展副主任醫師為大家帶來了:「讀懂你的孩子:孩子不良行為背後的心理意義」。
  • 【好家教伴成長】第五期:0-3歲兒童心理行為問題的識別與幹預
    ,主要體現在嬰幼兒神經、精神的各類活動中,如坐、走、跑、跳和各種精細動作的能力;對語言的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對周圍人、物和事物的感情反應和交往能力;記憶、想像力和計算能力;飲食、排洩的習慣形成等都有其發育的特點。
  • 你的這些心理防禦機制,看到了嗎?
    例如,一對夫妻來見武老師,他們的孩子出了大問題,但是還沒幾句,丈夫對妻子大喊:「這都是你的錯,孩子都是你害的!」這就是投射性指責。泛靈論泛靈論是把人的屬性,放到非人類的事物上。例如一個人拿石頭當寵物,還給石頭洗澡,對他的植物甜言蜜語,跟爐子吵架等等。
  • 別讓錯誤的補償心理機制毀了你的孩子
    你是不是因為在外打工很少見孩子,於是回家後就加倍的疼愛孩子?……所有的這一切行為都是補償心理作用的結果。你正是通過自責後悔這種補償心理,證明自己還是一個積極向上的人,不是無可救藥、甘於墮落的人,因此內心的焦慮得到緩解。
  • 心理防禦機制——反向形成/反向作用/反向(Reaction formation)
    換言之,使用反向者,其所外在行為與情感表現,與其內在的動機是成反方向的。在性質上,反向行為也是一種壓抑過程。在經典的精神分析理論中,反向形成被認為是一種強迫性的防禦機制。這種潛意識的衝動源於嬰兒期的衝突。當嬰兒期的衝突不是被壓抑,而是被轉換時,反向形成也可能是使嬰兒期衝突得以升華的基礎。
  • 請開啟你的自我防禦機制
    弗洛依德認為,人類有一個很巧妙的自我防禦機制,它不僅僅是潛意識的自我保護措施——防止與自身貪婪的本能欲望聯繫,更是生存的策略——保護大腦免於遭受面對自身弱點和生活挫敗時產生的焦慮情緒。不管你相不相信,人類每一天都在與意識對抗,欺騙自己不去面對引起心理不適感的日常危險。
  • 鉑瑞思心理教育:嘗試了解自我心理防禦機制及其工作過程
    【天極網IT新聞頻道】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在20世紀初首次將心理防禦系統描述為人類心理結構的一部分。理解弗洛伊德的防禦機制的概念,對於快速入門弗洛伊德理論是很有必要的。   弗洛伊德認為,人的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這三種心理結構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本我是生命能量(力比多)的來源。
  • 心理學:心智越不成熟的人,越容易出現這5種心理防禦機制
    這種心理防禦機制叫做外化,是一種將責任推向外部的防衛方式。之所以這種機制是落後的,是因為在這個機製作用下,個體對自己失去了客觀的認知能力,將會讓個體變得自以為是,剛愎自用。除此之外,還有常見的5種心理防禦機制,都是落後的,都不能夠解決實際問題。盲點防禦機制盲點防禦機制,是對於某些經驗的否認與忽視。
  • 100個孩子中8個有脊柱問題,父母有種行為,正給娃脊柱健康埋禍根
    兒童青少年脊柱問題的發生率正呈上升趨勢,大約每100個孩子中,就有8個有脊柱問題,而這不僅影響他們的氣質形態,更可能傷害到身體以及心理健康。執筆:毛婷編輯:劉一之定稿:蘇子後養育孩子這條路上最難的,就是新手寶媽寶爸們的「育兒盲區」,寶寶嬌嫩,稍有不慎就可能給其生長發育帶來隱患,正所謂「小不查則釀大禍」,寶媽寶爸們可別再害娃了。
  • 娃愛扔東西、倒著爬?這4種行為其實是聰明的體現,家長不用擔心
    很多家長面對孩子出現這些「怪異行為」時,總覺得是「孩子出了問題」。其實對於寶寶來說,尤其在3歲前,出現些「怪異行為」真的沒必要擔心,這是娃的大腦與身體發育正常的表現。孩子喜歡丟東西撕紙?爬行和站立、走、跑、跳是一樣的,是多種精細運動結合的結果,孩子掌握每一樣技能都需要時間,不可能突然之間靠頓悟就完美掌握了。孩子倒著爬也是一樣的,本身並沒有問題,而且一定程度上還能鍛鍊娃的逆向思維。
  • 用心理學解讀《道歉大師》中「自我防禦機制」給道歉帶來的困擾
    本文以《道歉大師》為例,在第一部分解讀「自我防禦機制」的概念;第二部分我將藉助布萊克曼的「電路說」來理解這種心理產生的深層原因;第三部分會結合影片和實際,談談「降低自我防禦機制」,從容地向他人道歉的三個階段。01、《道歉大師》中的「自我防禦機制」到底是什麼?
  • 《隱秘的角落》,現實既不是童話,也不是邪惡|談心理防禦機制
    所有人的心理,都是如此運作。我們在《隱秘的角落》裡看到的14歲學霸朱朝陽也是如此。這個疏離拘謹、渴求關愛的小男孩,沉浸在個人的世界裡,不能建立有效的人際連結。他努力讓自己名列前茅、對警察從容不迫地「撒謊」、對父親的忽視「毫無怨言」……這些都是他的心理防禦機制在起作用。從劇情中,還可以看出他的心理防禦機制變化的過程。
  • ​2020年10月自考學前兒童心理衛生與輔導00886真題
    在心理防禦機制中,最基本的防禦機制是A. 投射B. 壓抑C. 文飾D. 升華5. 50-60 年代修訂「社會性重新調整計量表」的是A. 斯金納B. 狄雷庫斯C. 霍姆斯D. 卡克赫夫6. 習慣性陰部磨擦最早可發生在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