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說到了,投射是你將內在心靈展現到外部世界的屏幕上,內攝是外部世界的存在被你吸納到內在心靈中。向外投射「壞」的時候,容易發生切割、分裂和否認;
向內內攝的時候,容易發生認同,認同包括與幻想認同、與父母的潛意識或意識中的願望/幻想認同、與理想形象或客體認同、與攻擊者認同、與受害者認同和與喪失的客體認同。
常見的防禦機制有很多種,這裡武老師介紹19種:
幻覺
幻覺,在精神分裂症中很常見,例如幻聽,就是聽到了不存在的聲音;幻視,就是看到了不存在的影像。
在精神分析學家布萊克曼看來,幻覺的根源是一個人迴避思考的東西,包括願望、意見、想像和批評等,並且,這樣的人失去了現實檢驗能力,他們看不到幻覺是自己內在的想像。
例如,一個女孩在電梯裡看到父親在罵她,這是幻視,這種被批評的聲音是她極力想迴避的。
投射性指責
你對一件糟糕的事有內疚感,而你通過指責別人,迴避自己的內疚或責任。
例如,一對夫妻來見武老師,他們的孩子出了大問題,但是還沒幾句,丈夫對妻子大喊:「這都是你的錯,孩子都是你害的!」這就是投射性指責。
泛靈論
泛靈論是把人的屬性,放到非人類的事物上。例如一個人拿石頭當寵物,還給石頭洗澡,對他的植物甜言蜜語,跟爐子吵架等等。
最初孩子都這樣,但長大後逐漸能夠分辨複雜的事物,而懂得人、動物、植物和非生命物體間的區別。
去生命化
和泛靈論正好相反,去生命化有兩個功能:第一,不把你視為人,也就不必去想是否要信任你、愛你、恨你這些事了。
例如來訪者容易把諮詢師視為「醫學動物」,而把自己視為一個出問題的「機器」,這樣一些「醫學動物」負責修好「機器」故障就好,如此一來,也就迴避了來訪者與諮詢師之間的關係。
第二,不把你視為人,就可以在攻擊你時沒有內疚感了,所以當我們恨一個人而想攻擊他時,容易使用這種邏輯。例如二戰期間,德國和蘇聯都把對方描繪成非人類。
反向形成
反向形成的意思是,你本來處於A,而表現的卻是-A,這是一個極為常見也極為重要的機制。
多數時候,是我有了攻擊性,卻表現得像個好人,我恨你,卻表現的更愛你似的。武老師一直講的中國式好人,其實是在防禦內在恐怖的恨意。
也有一種情況是我愛你,卻表現得冷淡你、反感你。例如女孩子說討厭的時候,或者青春期男孩喜歡一個女孩時,卻故意去找茬。
再比如有潔癖的人,他防禦的是自己對骯髒之物,也就是欲望的喜好。
外化
外化,是一種特殊形式的投射,你把你的內心想法,體驗成是外界的人在這樣看你。
這在諮詢中很常見,例如有來訪者一進來就說:「你大概會認為我是一個糟糕透頂的人」。
而這時諮詢師可以說:「聽起來你好像預估我是一個苛刻的人,但可能是你有自責,覺得我會批評你。」
攻擊性轉向自身
你的攻擊性不能向外,於是轉而向內攻擊你自己,這種防禦機制叫做攻擊性轉向自身。抑鬱症患者,特別是有特別有自殺傾向的人都有這種防禦機制。
所以,告訴有自殺傾向的人,他有這個自我防禦機制,並引導他們談出對客體的憤怒,是很重要的。
分隔
分隔,也是一種防禦機制,你做的事情是有前後聯繫的,而你防禦自己看不到它們之間的聯繫。
來講一個案例,一個女孩約一位男士裸泳,而當男士想和她發生性關係時,她驚慌失措,認為因為這是個壞男人。
這就是因為啟動了分隔的防禦機制,女孩看不到自己行為背後的性含義。
武老師認為,實際上她是充滿性的渴望,但她可能感到羞恥,邀請裸泳是在表達渴望,使用分隔的防禦機制,是為了防止羞恥。
並且當男士提出性愛要求時,女孩通過攻擊男人,而把性羞恥投射到對方身上。
凝縮
凝縮這種防禦機制的意思是,你毫無邏輯地把一些東西生硬地聯繫到一起。
白日夢
白日夢,也是一種防禦機制。與夢不同,白日夢是一個人主動的陷入想像,並且這都是為了滿足自己的願望。
講一個例子,武老師的一位朋友,她小學一二年級時常做一個白日夢,就是進入一個黑色的尖尖的房子,裡面只有一張桌子和椅子,旁邊有一個四四方方的窗戶,坐在椅子上她非常滿足。
談了一會兒後發現,這個白日夢源自一個痛苦的事實:她媽媽常對她講,我不是你親媽,你是從垃圾桶裡撿來的。
單獨這個說法問題不大,但因為父母對她實在太糟糕,於是她幼小的時候,真的曾離開家,去外面看垃圾桶,想找到自己的親媽媽。
搪塞
搪塞是有意識的撒謊,它常常和投射性指責、合理化等防禦機制聯繫在一起。
退行
退行是不能應對高發展水平的挑戰,於是退行到低發展水平中尋找滿足。
例如,你一想到性和獨立就內疚,因為這意味著你要離開家,而這時你會擔心父母過不好,於是你變得更依賴和幼稚,可是你並不享受依賴和幼稚。
最糟糕的是退行到全能自戀的想像中,這時會容易患上精神病。
升華
升華是指為了防禦嚇人的性幻想和毀滅幻想,去從事有益的活動,如藝術、寫作和公益。
一位嚴重熱心於公益而不能照顧自己生活的男性,他很小的時候就失去了父親,當深入內心的時候,發現他如此熱衷於公益,是為了防禦他潛意識深處的戀母弒父情節。
在弗洛伊德看來,一切文明都是升華的結果。
誘惑攻擊者
懼怕一個人,卻以性或諂媚的方式誘惑這個人,以證明你不害怕他,這是為了防禦自體的虛弱。
例如,一個膽怯的女孩,去找一個壞男孩,幻想自己可以改造他。
對於那些深陷可怕關係的人,看到自己在使用誘惑攻擊者的機制是很重要的。
合理化
合理化的意思是,你幹了自己認為很不合理的事,而給自己找藉口,把自己這件事說成好像非常合理一樣。
例如你為了追求激情而出軌,被發現後,你說這是因為「你對不起我,所以我才這麼做。」
理智化
理智化是指沉浸在一種不合邏輯的理論中。與合理化不同,合理化還常常顯得有理,而理智化是這個理論本身看上去都有問題。
例如一位出軌男子,反覆和諮詢師探討,百憂解的「化學物質的機制」,出軌這件事被忽略了,這是為了防禦出軌帶來的愧疚。
窮思竭慮
窮思竭慮,是指試圖在頭腦上徹底弄清一件事,甚至還陷入了很深的哲學思考,但根本其實是為了防禦這件事帶來的痛苦感受。
例如,一位35歲的離異女性花了好幾個星期來治療,就是為了搞清楚為什麼最近一個男友和她分手,她這樣做是為了防禦自己的分離焦慮。
本能化
本能化,這種防禦機制是把一種自我功能視為本能,如認為理科就是男人的事,藝術就是女人的事,這就是本能化。
自我功能的抑制
自我功能的抑制是把某種自我功能賦予了性慾或敵意的象徵性含義,然而抑制了它們。這可以分為很多類型,例如精神運動型抑制、說話能力、感知能力、空間能力和數字能力等。
武老師有一位男性朋友,他的數學能力和空間能力一塌糊塗,不能區分50米和200米,和他深入談話後發現,他小時候和母親太過親密。
對此,武老師個人有一個野蠻分析,因為不能丈量和母親一起的空間,於是他抑制了自己的空間能力和數學能力。
關於自我功能的抑制,精神分析學家布萊克曼在他的著作中還有很多分型,感興趣的話推薦你去閱讀布萊克曼《心靈的面具》,這是一本極好的書,武老師也讀了好多遍。
武老師認為可以說,自我能力的限制,常常是自我防禦機制的結果,而不是天生如此。自我防禦機制是一個奧妙無窮的東西。
總結
常見的防禦機制有很多種,其中包括幻覺、投射性指責、泛靈論、去生命化、反向形成、外化、攻擊性轉向自身、分隔、凝縮、白日夢、搪塞、退行、升華、誘惑攻擊者、合理化、理智化、本能化、窮思竭慮、自我功能的抑制等等。
思考
人真的很神奇,為了避免某些不願意出現的東西,發展出了這麼一套,這麼多分支、分型的自我防禦。
為了避免一些東西,真的竭盡全力。我一般會攻擊性轉向自身。就是出了一個事情,自己感覺不好,是會指出自己的問題,然後會抑鬱一段時間。
然後有了情緒,一般情況下會發現,是自己的問題,八成是自己的某些感受,或者是自戀被打破了,所以有憤怒,抑鬱,焦慮這些。
而且還會有隔離,就是把自己的情緒和感受抽離出來,然後對很多事情就沒有了感覺。
我經常看小說,看小說在我看來,約等於幻想,並且以此來自我安慰。幻想自己很好,家世很好,能力很好,很受周圍人的喜歡,幻想自己叱吒商場,萬眾矚目等。
現在我想對我的幻想,說聲謝謝。謝謝你讓我在那個四處碰壁的時代,把我與世隔絕在一個桃花源裡。好在我現在已經成熟了,可以有能力、有選擇面對。
謝謝你的欣賞,觀點來自《武志紅的心理學課》。對於本文內容,你有其他觀點嗎?歡迎留言,和我一起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