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你焦慮的時候,這些心理防禦機制正在偷偷的保護你

2020-12-23 廂廂物語

焦慮,是被壓抑的衝突要出現在意識領域時所引發的一種強烈的情緒反應。怎麼消除焦慮,之前廂廂已經相關的文章了,那個是藉助外部力量改善自身焦慮情緒的方式。那麼今天,廂廂想說的是為了消除焦慮,個人本身會採用什麼樣的方式去保護自身不被焦慮情緒所淹沒。

自我在尋求表現的本我衝動與否定它的超我要求之間的衝突時,就會產生大量的焦慮,為了消除這些焦慮保護自身,於是發展出了一系列的心理策略和應對方式,弗洛伊德等心理學家稱之為「防禦機制」

防禦機制有不同的方式和內容,但是有兩個相同的特徵,一是對現實的否認和扭曲,而是在潛意識中運作,通常是意識不到的。那麼防禦機制有哪些形式呢?一共是有以下7個形式。

否認

否認指的是拒絕承認外部威脅或曾經發生過的創傷性時間的存在,從而不必面對生活中哪些無法解決的問題,以減輕內心的焦慮。

例如掩耳盜鈴,把耳朵捂住偷鈴鐺,以為自己聽不見別人也會聽不見,比喻自己欺騙自己,這個就是否認的表現。

壓抑

壓抑指的是將意識中另外不安的事物從意識層面移除,這個是最經常用的防禦機制。但是不安的事物其實並沒有消除,只是被壓抑到潛意識裡,平時察覺不到而已,後面有了一定的契機還是會想起的。

我們在看電視的時候經常會發現,主角在受到重大打擊之後通常就失憶了,被傷害的那段記憶或者傷害她的那個人就不記得了。例如東宮裡的女主小楓,被男主顧小五滅了全族之後接受不了這個打擊,於是就跳了忘川然後失憶了,但是後面還是記起來了,差不多就是這樣的一個過程。

反響形成

反向形成是指表現出令人不安的衝動的相反行為。個人壓抑那些感到威脅的衝動,同時以社會所接受的行為去替代他們。

例如有些人特別不喜歡自己的上司,但是迫於是自己的上司沒辦法,在表面上還是需要去維護關係,笑臉相迎。

投射

投射是指將引發焦慮的事情轉嫁到他人的身上。有些人經常有喜歡自我吹噓,過分熱情的行為表現,但是這樣的行為表現是對不善與人交往或者自卑的想法的一些投射。

合理化

指的是通過對引發焦慮的行為重新進行解釋,而使其顯得更加合理,更容易被人們所接受。

例如我們去逛街,在實體店看到了一樣東西很喜歡,然後就花錢買下了。但是後來發現別人也和你買了一樣的東西,並且價格只有你的一半,這個時候你可能就會有些不開心,憤怒的情緒了,有些焦慮。然後合理化的防禦機制就會起作用,你就會想我在店裡買的東西肯定比網上的質量更好,用料肯定不一樣,能用的更久。通過這樣的想法來緩解自己的情緒。

退行

退行是指遭受到挫折之後退回到早期的生命階段,意思就是一個人在遭遇挫折無法應付的時候,就會讓自己退回到兒童狀態,這樣的狀態就可以逃避困難,不去應對。這種情況比較常發生在成人身上。

轉移

轉移是將對某個對象的情感轉移到另外一個對象的身上。例如這次疫情,有很多家庭失去了親人,而且他們會把這種情感轉移到社會工作中,會擔當志願者,去幫助更多的人,這也是一種轉移。

以上就是個人經常會啟用的防禦機制,防禦機制對心理健康十分重要,它可以起到短期心理緩解的作用。但是,弗洛伊德認為多數防禦機制是對潛意識內容的否認和歪曲,如果經常長期習慣性的使用,就容易造成自我的喪失,引發心理疾病。

當你遇到困難的時候,可以自我覺察一下,是否有啟動了這些防禦機制呢?

我是廂廂,喜歡的朋友可以關注我,帶你以不同的角度看世界。

相關焦點

  • 請開啟你的自我防禦機制
    弗洛依德認為,人類有一個很巧妙的自我防禦機制,它不僅僅是潛意識的自我保護措施——防止與自身貪婪的本能欲望聯繫,更是生存的策略——保護大腦免於遭受面對自身弱點和生活挫敗時產生的焦慮情緒。不管你相不相信,人類每一天都在與意識對抗,欺騙自己不去面對引起心理不適感的日常危險。
  • 你的這些心理防禦機制,看到了嗎?
    去生命化和泛靈論正好相反,去生命化有兩個功能:第一,不把你視為人,也就不必去想是否要信任你、愛你、恨你這些事了。多數時候,是我有了攻擊性,卻表現得像個好人,我恨你,卻表現的更愛你似的。武老師一直講的中國式好人,其實是在防禦內在恐怖的恨意。也有一種情況是我愛你,卻表現得冷淡你、反感你。例如女孩子說討厭的時候,或者青春期男孩喜歡一個女孩時,卻故意去找茬。
  • 常見的心理防禦機制
    心理防禦機制是奧地利精神分析學家弗洛伊德提出的心理學名詞,是指個體面臨挫折或衝突的緊張情境時,在其內部心理活動中具有的自覺或不自覺地解脫煩惱,減輕內心不安,以恢復心理平衡與穩定的一種適應性傾向
  • 心靈的圍牆——心理防禦機制
    心理防禦機制就像是一道圍牆,當我們遇到衝突時,它能夠保護我們,但是當防禦過度時,它也會阻礙自我的成長。良性的防禦機制和不良的防禦機制,會給不同的人帶來迥異的生命質量。心理防禦機制類似本能一般來說,心理防禦機制是挫折發生時,人們採取的一種能夠迴避困難的心理手段。
  • 鉑瑞思心理教育:嘗試了解自我心理防禦機制及其工作過程
    【天極網IT新聞頻道】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在20世紀初首次將心理防禦系統描述為人類心理結構的一部分。理解弗洛伊德的防禦機制的概念,對於快速入門弗洛伊德理論是很有必要的。   弗洛伊德認為,人的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這三種心理結構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本我是生命能量(力比多)的來源。
  • 升華是一種比較成熟的心理防禦機制
    在諸多心理防禦機制當中,升華是一種比較成熟的防禦機制,是自我將本我與超我完美結合的防禦機制,所謂升華,就是指將原始衝動以一種能被社會接納的方式釋放出來,既滿足了本能欲望,又得到社會的許可。例1.心理分析:小虎的天性當中具有很強的攻擊性,但對於經常打架這種暴力行為雖然滿足了小虎的原始欲望,卻無法被社會接受,而練習散打參加格鬥比賽,不僅可以滿足本我的需要,同時也被社會所接納,這便是升華這一防禦機製成熟的體現。例2.
  • 心理防禦機制問答|李鳴精神分析課堂知識點
    戳藍字關注我們,風裡雨裡,伴你成長Q1:評估防禦機制時一般如何提問?A1:根據諮詢師的喜好或習慣,需要評估防禦的形式以及要鉚定防禦的內容,即防禦哪種焦慮和痛苦。Q2:防禦機制可以理解為緩解焦慮和痛苦,這種焦慮和痛苦可能來自於本我、自我或超過,這樣理解可以嗎?A2:可以的。不過避免痛苦和焦慮主要是自我的功能,也可能來自於本我或超我。
  • 心理學:心智越不成熟的人,越容易出現這5種心理防禦機制
    這種心理防禦機制叫做外化,是一種將責任推向外部的防衛方式。之所以這種機制是落後的,是因為在這個機製作用下,個體對自己失去了客觀的認知能力,將會讓個體變得自以為是,剛愎自用。除此之外,還有常見的5種心理防禦機制,都是落後的,都不能夠解決實際問題。盲點防禦機制盲點防禦機制,是對於某些經驗的否認與忽視。
  • 焦慮症導致肢體動作僵硬,是心理防禦機制使然,要讓自己變得柔軟
    焦慮是人體應對不安全的自我防禦機制,長時間處於防禦狀態,人的頭腦會下意識將經歷的事物武斷地分為黑色跟白色,而不存在任何的過渡色彩,表現出偏激固執的性格,如果你失去一份相當不錯的工作,你會感到非常的糟糕,這是一種完全的黑色心理,而實際上接下來一段時間你可能會因此而改變你的職業規劃,你可能會找到一份更好的工作
  • 都是心理防禦機制惹的禍
    但很多時候,我們在生活中經常轉移自己的憤怒,會找一個出氣筒來宣洩。這就是心理防禦機制在起作用,通過轉移痛苦,讓我們自身獲得暫時性的保護和安全。但是,千萬不要以為只有這些看似痛苦的情緒才會觸發心理防禦機制,其實正面的情緒也能觸發心理防禦機制,比如無私。生活中有一類人,非常熱心、熱情,對別人的事情非常主動和上心,甚至有時候會帶給當事人一種壓迫感。
  • 這3種不合理的行為,是每個孩子都會有的心理防禦機制
    01孩子善用的3種心理防禦機制心理防禦機制是指個體面臨挫折或者衝突的緊張情境時,在其內部心理活動中具有的自覺或不自覺地解脫煩惱心理防禦機制是一種消極性的防衛,以逃避性和消極性的方法去減輕自己在挫折或衝突時感受的痛苦。我們成年人也會使用心理防禦機制。比如親人生了重病,醫生告知剩下的日子不多了,我們的第一反應是不可能,一定是醫生搞錯了,對事實進行否定,就是心理防禦機制中的一種。
  • 心理防禦機制——反向形成/反向作用/反向(Reaction formation)
    本我的某種衝動被超我所抑制,自我認為這種衝動也不會為現實所接受,於是自我決定把這種衝動以相反的外在方式表現出來,以釋放這種衝動,減輕焦慮。換言之,使用反向者,其所外在行為與情感表現,與其內在的動機是成反方向的。在性質上,反向行為也是一種壓抑過程。在經典的精神分析理論中,反向形成被認為是一種強迫性的防禦機制。這種潛意識的衝動源於嬰兒期的衝突。
  • 《隱秘的角落》,現實既不是童話,也不是邪惡|談心理防禦機制
    總之,「自我」為了迴避無法獲得心愛之物的痛苦,一定會在潛意識中悄悄使用各種心理防禦機制調節「本我」與「超我」之間的矛盾。講到這兒,你一定能明白,心理防禦機制就像是人心裡一堵隱形的牆,它雖然不能實際解決問題(變形金剛還是沒得到),卻可以掩蓋焦慮的症狀,保護我們的自尊心,不讓自己崩潰。
  • 這些事情你一定做過,經典精神分析的自我防禦機制
    寫在前面的話:防禦機制一詞從1894年《防禦性神經精神病》提出,在不斷的研究實踐中,逐漸趨向於對自我在解決那些可能導致精神疾病衝突時所使用的全部策略的總稱。雖然壓抑這個機制能夠讓自我免於威脅,但是被個體所接受的意念不會消失,蠢蠢欲動中仍需要發洩出來。2、投射是個體在潛意識中將自己真實存在的,但若承認後會引起焦慮的是轉嫁給他人。當我們進行投射時,最常見的潛臺詞是:「不是我,而是他」。
  • 用心理學解讀《道歉大師》中「自我防禦機制」給道歉帶來的困擾
    那麼「自我防禦機制」到底是什麼?本文以《道歉大師》為例,在第一部分解讀「自我防禦機制」的概念;第二部分我將藉助布萊克曼的「電路說」來理解這種心理產生的深層原因;第三部分會結合影片和實際,談談「降低自我防禦機制」,從容地向他人道歉的三個階段。01、《道歉大師》中的「自我防禦機制」到底是什麼?
  • 人都有心理防禦機制,懂得這點,為以後正確幫助他人做準備
    一則新聞報導:人的心理防禦機制一個好心人,救起一個落水的人,但這個落水的人被救起來後,沒有說句感謝就走了。於是媒體和大眾都譴責這個人沒有道德,沒有良心,不懂感恩。而實際上這已經不僅僅是感恩的道德問題了,而是涉及到人的心理防禦機制問題。
  • 101種防禦機制 - 曾奇峰
    2、內射:你形成了一個他人的意象。一位男士的父親經常指責他,而且在他看來這些都是無端的惡毒的指責,他想要自殺,心理諮詢師告訴他這是想用自殺的方式報復他的父親。之後,在他再度想自殺的時候,他想到了諮詢師的話,沒有自殺。這位男士形成了諮詢師的意象。內射與內化的對比:內化是指這個人的意象永遠活在自己內心。
  • 背後都是心理的自我保護機制
    2.搶購、囤貨的背後,是正常的心理自我保護機制其實,在這段特殊時期,人們或多或少都會有一些或恐慌、或焦慮的情緒。焦慮是我們與俱來的一部分,是特殊環境下的正常心理反應。我們應當正視它的存在,用勇氣去克服它們。
  • 讀懂兒童心理防禦機制,輕鬆掌握娃的異常行為,別讓孩子走偏
    心理防禦機制指的是個體在面臨衝突、問題時,為了減輕自己內心的不安,和解脫煩惱,而做出的一些恢復心理穩定和平衡的一種情況。其實,並非如此,他只是通過故意找茬的方式來逃避寫作業,並將自己無法寫作業的原因歸咎於弟弟,以此來減輕自己內心的「罪責」,這就是一種很典型的心理防禦機制。
  • 《流放之路》防禦機制是什麼 防禦機制詳解
    導 讀 在流放之路中防禦可以提升角色的生命值,除此之外還包括護盾、護甲、閃避等,下面九遊小編就為大家帶來了流放之路防禦機制詳解,感興趣的小夥伴趕快來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