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錯誤的補償心理機制毀了你的孩子

2020-12-13 肯定式教養

自從閱讀了阿德勒的《自卑與超越》之後,受到了很多啟發,特別是其中的「補償心理」概念,讓我醍醐灌頂,感慨萬千。最近我一直在反思我的過去,我的生活。強烈建議各位都買了讀下。

思考之後,我才發現:補償心理無處不在,正是我們的的補償心理方式成就了現在的我們。

無處不在的補償心理

什麼是補償心理?我舉幾個例子,大家就明白了:

你是不是經常完不成目標時,就忍不住自責後悔?你是不是不斷的買書,但是卻很少看?你是不是心情不好時就會吃吃吃,買買買?你是不是因為在外打工很少見孩子,於是回家後就加倍的疼愛孩子?……

所有的這一切行為都是補償心理作用的結果。

你正是通過自責後悔這種補償心理,證明自己還是一個積極向上的人,不是無可救藥、甘於墮落的人,因此內心的焦慮得到緩解。你正是通過不斷的買書來證明自己也是一個喜歡讀書、喜歡學習的人,以此來緩解不讀書帶來的焦慮。你正是通過吃吃吃,買買買帶來的快感來補償你的心情不好。你正是通過加倍的疼愛孩子這種補償行為,來減少自己長期不看孩子產生的愧疚。

所謂的補償心理,是指當由於主客觀條件的限制和阻礙使個人的目標無法實現時,人們設法以新的目標代替原有目標,以現在的成功體驗去彌補原有失敗的痛苦。 簡單地說,就是用成功代替失敗,讓自己情緒及認知合理化,以避免內心焦慮。

通過它的定義,我們可以得出補償心理的條件、目的和方式:

1、發生條件:面臨通過正常途徑無法解決的失敗。

這句話什麼意思呢?

我舉個例子,我在擺一個積木造型,雖然我一開始失敗了,但是經過我的努力,我最終成功擺出來了,這時候我就不會出現補償心理。但是假如這個積木造型很難,我擺了很多次都沒有擺出來,我開始覺得這個困難我無法克服了,這時補償心理就開始出現,發揮作用了。

在這個過程中,簡單的失敗並不會讓我產生補償心理,我通過努力就可以成功。但是當我面臨的問題我認為無法通過自己來解決時,為了緩解失敗帶來的挫折感、焦慮感,補償心理便開始出現,發揮作用了。

2、出現的目的:化解焦慮,使內心重新回到平衡狀態。

補償心理之所以會出現,就是因為我們的心理出現了不平衡,充滿了焦慮。而這種焦慮狀態通過正常的途徑又得不到解決,長此以往將不利於人們的心理健康,於是補償心理機制出現了,通過它人們重新回到健康狀態。

1973年,瑞典斯德哥爾摩的一家銀行,發生了一起搶劫案。劫匪們挾了人質達130。但是在解救的過程中,人們驚訝的發現這些人質竟然向著劫犯,不願與警察合作,比如警察使用催淚瓦斯逼得劫犯投降,人質甚至堅持要求搶劫犯先走,以確保劫犯不會遭到警方的射擊。而人質的這種向著罪犯的心理現象就是後來著名的「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人質之所以向著罪犯,其實就是補償心理在發揮作用:在被挾持的極度恐慌中,人們的內心為了化解這種焦慮,開始合理化犯罪者的行為,當認同罪犯行為時,他們的焦慮自然就減少了,於是斯德哥爾摩綜合症就出現了。

再比如說們經常出現的後悔、愧疚、懊惱等心情,其實這都是一種補償心理,通過這些心理情緒,我們緩解了失敗造成的挫折感、焦慮感,讓人們的心情恢復平靜。

3、運用的方法:合理化失敗,讓自己顯得成功。

面對無法扭轉的失敗或挫折時,我們總會被這種失敗或挫折帶來的焦慮所籠罩,但是我們又沒有什麼實質性的解決辦法。

比如我們長的比較矮小,總被別人嘲笑,但這種生理缺陷問題又不能通過自己的努力來長高,那怎麼辦?難道就要被這種焦慮這麼死?這時補償心理就開始發揮作用來,它會讓我們自己覺得矮其實有很多優點,高有很多缺點,於是這種焦慮就會大大減少來。又可能我們會發展出另一種補償心理:別看我矮,但是我比你厲害。於是我們會更加努力的學習、運動,讓我們成為一個比那些高個更優秀的人。

所以,當我們面對那些客觀上無法克服的失敗時,我們會改變我們的認知方法,或者通過別的方式來彌補失敗,總之弱化失敗帶來的打擊,減少失敗帶來的焦慮,從而讓我們的內心又恢復正常水平。

我們的補償心理方式決定了現在的我們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補償心理方式,正是面對失敗時我們選擇的不同補償心理方式,造就了現在的我們。

但總的來說,補償心理通過兩個方面來影響我們:

一、補償心理出現的時機

在面對失敗時,我們往往首先採用的是勇敢面對失敗,爭取通過個人的努力來克服失敗。

就拿下棋來說,一開始人們下棋輸的時候,人們會不服,於是人們會開始認真思考,甚至努力學習,爭取下過對方。但是最終他發現:無論他怎麼努力,都下不過對方,這時他就面對了一個無法克服的失敗,開始出現心理補償了。

雖然,人們最終都出現了補償心理,但是這個補償心理出現的時間點卻是不一樣的。

有的人經過萬般努力,使盡各種方法,最終才承認失敗,才開始採用補償心理。這種人面對失敗可能比較少,因為大多數時候失敗經過他們的努力都能克服。

而有的人呢,沒經過多少努力,輸了幾次就開始採用補償心理。這類人也許並不是他們能力不行,只是他們太容易放棄了,所以他們的人生充滿了失敗,只有不斷的通過補償心理來自我安慰。

二、補償心理採用的方式

補償心理雖然有很多,但是大體可以分為積極的補償心理和消極的補償心理。

這兩種補償心理的區別在於採取的補償方式是積極的,有價值的,還是消極的,無價值的。

積極的補償心理可以讓人變得越來越強大,使人的的價值感不斷提升。而消極的心理補償則無利於人的成長,反而容易導致的退步。

比如抖音上一個無臂女孩楊莉,4歲時因為碰到高壓線導致雙臂被截肢。但人家並沒有消沉,後來以高分考入了安徽工業大學,現在成了一個網紅,經常在視頻中看到她用兩隻腳玩手機、切菜、吃飯等等,樂觀積極,活出了不一樣的精彩。

而有的人面對這種殘疾呢,可能就意志消沉,轉而發展出厭世的補償心理,整天躲在家裡,看不到那些手腳齊全的正常人,也就減輕了自己殘疾的焦慮。這種消極的心理補償雖然也讓人獲得了心理平衡,但是對於人的成長沒有任何意義,也沒有增加人的任何價值。

積極的心理補償通常是承認自己這方面的不足,轉而通過另一方面的補償價值來抵消自己的這方面不足。而消極的心理補償通常是不敢承認自己的不足,總是想通過掩飾、逃避等方式來營造一個虛假的自我,這個過程沒有創造任何價值,只是在自我欺騙,自己說服自己是完美的,是成功的。

那些習慣採用積極補償心理的人,人的價值會越來越大,因此也就越來越優秀。而那些習慣採用消極補償心理的人呢,終日活在自己的幻想中,於是相對的也就變得越來越差了。

人們為什麼會採用消極的補償心理

既然消極補償心理從長遠來看對人是無益的,那為什麼人們還採用這種補償心理方式呢?

這是因為消極補償心理見效快,容易實現。

我舉個例子:

對於身體殘疾的人來說,如果他們採用用逃避補償心理的話,他們可以宅在家裡,玩遊戲、看小說,在虛擬的世界裡耀武揚威,體驗著那無所不能的成功感。這很容易就能實現,躺在床上都可以做到。但是如果他要採用積極的心理補償方式,那麼他就要很多了。他要付出比正常人都要多的努力才可能達到跟正常人一樣的水平。這種艱苦付出的過程很多人可能就無法承受。

所以當面對困難時,人們很容易陷入消極的補償心理方式。這就像正派和邪派功夫,邪派功夫修煉速度快,但隱藏的問題也大,有各種副作用。正派功夫雖然修煉的慢,但是一旦練成,終身受用。生活是公平的,你付出的多,將來收穫也就多,總想偷工減料,那麼將來你的人生也必然是偷工減料的人生。

如何培養孩子積極的補償心理機制

雖然人產生補償心理是天生的,但是選擇積極的還是消極的補償受後天的影響很大,因此父母的教育對孩子意義重大。

首先,要培養孩子的不服輸性格

補償心理的產生正是因為我們承認自己失敗了,所以為了彌補這種失敗帶來的自尊打擊和焦慮感,於是我們開始產生了補償心理。

但是,即使我們失敗了,如果我們有不服輸的性格,我們在這方面承認自己失敗了,我們也會想通過別的方面贏回來,這正是積極補償心理產生的條件。而如果我們沒有不服輸的性格,失敗就失敗了,無所謂,我們自然也就不會產生在別的方面贏回來的思想,當然也就只能通過少參加競爭這種逃避心理來避免失敗了。

所以,有沒有不服輸的性格對於我們選擇積極的心理補償有重要作用。

其次,教育孩子關注問題,而不是過多的自己的情緒

當我們總關注情緒時,我們先想到的是如何撫慰情緒,讓心情恢復到正常狀態,因此我們採用的都是見效快的補償心理,而見效快的通常都是負面的補償心理。

比如見到孩子跟父母叛逆、頂嘴,通常習慣採用的方式就是跑到自己的屋裡,把門一關。這樣他們跟父母之間的矛盾雖然暫時得到了化解,孩子的心情儘快得到了恢復,但並沒有解決根本問題,所以下一次雙方仍然會繼續鬥爭。而如果父母引導孩子暫時放下情緒,越是遇到問題,雙方越是應該好好溝通,那麼這種問題就會越來越少。

最後。提高孩子的自我認知水平

讀完這篇文章,相信很多人開始自我檢視自己的補償心理機制,然後想調整自己的補償心理方式,這就是自我覺醒的力量,因為我們提高了自我認知的水平。

我們可以教育孩子「補償心理」這個概念,然後在日常生活中指出孩子的負面補償心理,引導孩子正確的認識自己。時間久了,孩子自然而然就會形成「日醒三身」,察覺自己的心理狀態,看清自己的行為選擇,避免做出負面補償心理的選擇

以上方式同樣適用與我們父母自己,不要光想教育孩子,也思考下自己如何學會積極補償心理。

看完這篇文章,你也許會覺得不錯,因此會想收藏轉發,其實也可以算是補償心理。道理就跟你光買書不看書一樣,就好像你通過收藏轉發來就掌握來這個知識一樣,以此來緩解你沒有把這知識理解掌握的痛苦。當然現在看來光這樣做沒用,你收藏了太多的文章,但是你真正掌握理解並運用的又有多少呢?

相關焦點

  • 心理學上的「補償心理」機制
    再說一下,人身體吧,任何人的身體都有著補償功能。身體上若一項功能減弱或消失,另一部分功能就會啟動補償。比如,盲人的視覺消失了,但嗅覺、聽覺、和觸覺會對視覺進行補償,變得異常的靈敏。這是生理補償,但你知道嗎,我們人的心理也有著補償功能!
  • 心理補償:人們總是在同一件事上,犯至少兩次相同錯誤
    心理學研究發現,人們之所以會在同一問題上犯相同錯誤,與心理補償效應有著密切關係。人們總是有一種追求完美的本能,所以如果在某件事上犯了錯誤,一定會再次甚至反覆嘗試,以使問題得以解決。哪怕反覆嘗試後,問題仍然沒有解決,心理得到了補償,自己起碼努力過了。
  • 心靈的面具|心理防禦機制之補償
    安徽網滁州消息 「補償」一詞,首先出現於阿德勒的心理學中。阿德勒認為,每個人天生都有一些自卑感,來自小時候,自覺別人比自己高大強壯。這種自卑感使個體產生「追求卓越」的需要。為滿足個人「追求卓越」的需求,個體借「補償」方式來力求克服個人的缺陷。我們使用何種補償方式來克服獨有的「自卑感」,這構成我們獨特的人格類型。
  • 補償機制:努力的汗水源於自卑
    補償機制對人是有益無害的。因為人們的心理焦慮不但會因為補償機制而得到有效緩解,還會因為補償努力而成就一些有益事務,這種心理機制反映出的行為,大多是無害的。乍一看,這只是一個勵志性的故事,但其中,卻包含了一種補償防禦機制的行為心理學原理。所謂的補償防禦機制,從根本上說,來源於人類心理中的自卑感。當一個人發現自身所存在的缺陷時,多會因為這種缺陷而對自己產生一種不能勝任的、痛苦的感覺,這種感覺就被稱為自卑感。
  • 這4種錯誤坐姿,正在毀了你的孩子
    (開學第一天,這位小朋友,你是要上西天取經去嗎?)開學季到來了,家長為了孩子可是操碎了心。有位家長腦洞大開,自製了一個掛滿東西的「護眼神器」,讓孩子背著它去上學。看著這造型,腦裡不禁迴蕩起那嘹亮的歌聲:你挑著擔我牽著馬,迎來日出送走晚霞......哈哈哈哈哈......
  • 心靈的圍牆——心理防禦機制
    心理防禦機制就像是一道圍牆,當我們遇到衝突時,它能夠保護我們,但是當防禦過度時,它也會阻礙自我的成長。良性的防禦機制和不良的防禦機制,會給不同的人帶來迥異的生命質量。心理防禦機制類似本能一般來說,心理防禦機制是挫折發生時,人們採取的一種能夠迴避困難的心理手段。
  • 孩子5歲,不知道冰淇淋什麼味兒:禁止吃零食,當心「補償心理」
    在滿滿當當一千多個回覆中,幾乎所有網友都表示,在家長的高壓管控之下,孩子長大後或多或少地都出現了「補償心理」(Psychological compensation),並且帶來了報復性的不良影響。中國著名教育學者尹建莉也曾經說:扼殺孩子小小的欲望,會導致孩子對某種事物極度渴望,產生補償性心理。什麼是補償心理?
  • 「我沒做到的事,要讓孩子做到」:這種「補償心理」你有嗎?
    「我沒有做的事,讓孩子去做,」許多家長的「補償心理」說。最後,經過種種磨難,她的女兒贏得了金牌 不可否認,這是一部好電影,但電影也有爭議,很多人認為電影中的父親太自私了,把自己的夢想強加給女兒,不管女兒是否真的喜歡摔跤 事實上,影片中父親的行為是典型的「補償心理」 無論是誰,一路長大難免會有各種各樣的遺憾,希望彌補這些遺憾是無可厚非的,但彌補孩子幼小肩膀上的負擔卻充滿了自私的表現「補償心理」也表現在對孩子學業成績的期望上
  • 讀懂兒童心理防禦機制,輕鬆掌握娃的異常行為,別讓孩子走偏
    心理防禦機制指的是個體在面臨衝突、問題時,為了減輕自己內心的不安,和解脫煩惱,而做出的一些恢復心理穩定和平衡的一種情況。明明像是壓抑的情緒有了發洩的途徑,開始吼叫道:「明明是弟弟把我的課本弄壞了,為什麼你不怪他,總說我。」如果單單看大寶明明的行為,會覺得他很委屈,因為弟弟將課本弄壞了,導致他無法寫作業。
  • 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廣東財政理論與實務》10月刊導讀
    隨著今年8月《廣東省東江流域省內生態保護補償試點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的出臺實施,廣東推進省內流域上下遊橫向生態保護補償工作邁出了實質性步伐。《廣東財政理論與實務》第10期雜誌圍繞廣東探索推動東江流域生態保護補償機制開展宣傳。
  • 父親是孩子最好的榜樣,但千萬別當這3種爸爸,容易「毀」了孩子
    父親是孩子最好的榜樣,但千萬別當這3種爸爸,容易「毀」了孩子 父親在家庭中佔有重要的位置,同時父親的價值觀、言行舉止會影響孩子,調查發現由父親親自教導帶大的寶寶其智商相對比較高,以後走向社會更容易擔負責任,也更容易成功,但是相對如果父親的教育不恰當卻是會毀了孩子,對孩子的一生都將造成影響。
  • 心理學—與自卑感並存的防禦機制叫做補償
    他們所應用的心理防禦機叫做補償。現實中的補償,總是會和自卑感並存。在某一方面的自卑,會讓人自尊受損,為了避免或減輕由此帶來的挫敗感,人們會打造、調動自身的優勢資源,以轉移外部對自己的關注點,並挽回自尊。當然,補償也有消極性的,比如,同樣因自卑感需要轉移他人的關注點,有的孩子成了學霸,有的卻投身不良幫派,成為了問題少年。
  • 科學推進大氣汙染治理生態補償機制
    強化生態補償機制的頂層設計  之所以要建立生態補償機制,是因為一個區域為了保護生態環境可能會付出一定的成本,但帶來的生態環境的積極變化會使相鄰區域受益。在這種情況下,就需要建立有效的生態補償機制,合理體現生態環境作為公共品的價值,統籌區域協調發展。
  • 門面效應:以退為進的技巧,滿足對方心理補償,才能步步為贏
    此效應亦是:你向團隊某個成員提出了第一個較大的要求,他拒絕了你,但是又因為他是你的直屬上級,迫於內心慚愧或者壓力,便會接受第二個小的要求,這本質看得出更像是某種讓步,其實一種「心理補償機制」。再比如你想讓別人幫自己辦一件事情,結果別人拒絕了你,他的心理會不好意思。
  • 媽媽拿孩子「撐面子」,是補償心理在起作用
    後來到醫院檢查之後,才發現由於長期處於壓力的環境中,小明產生了嚴重的心理疾病,小明的學習也因此受到了很大的影響。看著孩子變成現在這樣,小明的母親也非常自責,因為她知道都是自己炫耀,給孩子造成了如此大的壓力,才把孩子逼成了這樣。
  • 這3種不合理的行為,是每個孩子都會有的心理防禦機制
    01孩子善用的3種心理防禦機制心理防禦機制是指個體面臨挫折或者衝突的緊張情境時,在其內部心理活動中具有的自覺或不自覺地解脫煩惱就兒童來說,孩子更擅長使用心理防禦機制,以下是孩子常用的三種防禦機制,特別是在二胎家庭中非常常見。
  • 現況:「補償機制」引發的大蛋糕
    同時,年齡在18~35歲的青年用戶比例近八成,從淘寶數據來看,去年5月左右,每天有近40萬人上淘寶搜索睡眠產品,其中60%以上是90後和00後,年輕一代正在成為睡眠障礙的主力軍。  一個人的睡眠質量會受到心理因素、生活環境、生活方式等各種因素影響。《2018年網際網路網民睡眠白皮書》數據顯示,工作壓力大是導致失眠的罪魁禍首。特別是在一線城市,北上廣深的睡眠問題用戶佔比達60%。
  • 培養孩子健康的心智模式,建立內在的心理評價機制
    培養孩子健康的心智模式,建立內在的心理評價機制                                                                   文/優媽        在某花生看了一個六年級的小姑娘因為被PUA,不堪忍受折磨逃離魔爪而選擇跳樓輕生的事。
  • 你是不是走在「運動營養誤區」裡,別讓這些錯誤毀了你的努力!
    都說運動要跟飲食相結合,有時候你訓練得很辛苦,但實際效果平平,罪魁禍首可能是您吃(或者不吃)的東西。飲食對於表現有極大的影響,即便是小小的營養錯誤,也可能毀了你的努力。
  • 或許是補償心理在作怪
    她丈夫高聲叫喚起來:「你真糊塗!去找你的朋友伏來士潔太太,問她借點首飾。你和她的交情,是可以開口的。」她迸出了一道快活的叫喚:「對呀,我怎麼沒想到。」「高聲叫喚」,並且說妻子「真糊塗」。而他的建議也得到了妻子的讚許,瑪蒂爾德「快活的叫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