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家長打孩子時,孩子出現這兩種行為,多數心理出現了問題

2020-12-21 健康生活心得

李玫瑾教授想必大家都是熟悉的,她是中國公安大學心理學教授,專門研究青少年兒童心理學,在育兒方面也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

她曾在一次講座中表示:孩子出現這兩種行為,多數是心理上出現了問題,這比任何情況都要嚴重,嚴重的話可能毀了孩子的一生,甚至是讓孩子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家長要引起重視,注意自己的行為。

第一種行為:

當家長在打孩子時,孩子在不斷的反抗,而且還會表露出怨恨的表情。這時候家長們就要注意了,這類孩子的問題很大,在孩子心中這時已經不把大人的教育當成一回事,而且也不再尊重大人,這樣長期以往發展下去,在某一天孩子很容易做出一些極端的事情,那樣就不好了,而且社會上這樣的例子有很多,都是因為教育方式的不得當造成的,家長要杜絕暴力的教育,不然終會釀悲劇。

第二種行為:

家長在打孩子時,孩子什麼也不說,什麼也不做,只是接受著家長的做法,這也是一種很不好的表現,這樣會給孩子在心理上留下很大的陰影,覺得自己好像在父母這裡就是一個可有可無的存在,讓孩子對自己失去信心,同時,在自己心裡默默的積怨,很有可能在哪一天就要爆發出來,這時候的後果是很嚴重的。

所以,當孩子出現這樣的情況時,家長一定要及時的反思自己,要知道暴力是解決不了問題的,尤其是在教育上暴力基本是起不到任何的作用,很多時候還會幫倒忙,而且暴力的教育方式一直都是不被認可的,不僅起不到教育的效果,還會給孩子留下心理和身體上的傷害,嚴重的危害著孩子的成長。

但是還是有很多父母往往採用的是暴力教育,認為這樣做才讓孩子乖乖聽話,卻忘了最好的教育是親子教育。

父母一定要利用好繪本這個教育孩子的好工具。

在孩子對文字的理解不是那麼敏感的時候,圖畫是教育孩子的最好方式,孩子可以通過圖畫的形式,從中學到知識,慢慢改正自己的行為。

而繪本中故事主人公的做法也會讓孩子進行模仿和學習。

而繪本就是讓孩子接受知識最快最有效的好助手。近幾年,繪本作為一種教育方式已經被越來越多的家庭所認可接受。

通過對繪本的學習,孩子體驗到了生活中的恐懼、焦慮、擔心、羨慕、生氣、沮喪、無助等負性情緒。也學習到了生活中常遇到的問題的處理辦法,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所以李玫瑾教授給各位父母推薦這一套培養孩子好習慣的書籍《兒童情緒管理與性格培養》中英雙語繪本,一共10冊裡包含了如何合理科學地去教育孩子。

和大家一樣,我也曾擔心過孩子自卑、懦弱或者脾氣大的問題,這些毛病和缺點都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會遇到的,最關鍵的是看爸爸媽媽怎麼處理。

我們也當過小孩,不喜歡自己的父母對自己惡言相向,所以我選擇這套繪本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裡面的主題都非常貼近生活,而且主人公小腳鴨的做法就是我們想要告訴孩子應該怎麼去做。

一共分為10個主題,分別是《我能保護自己》、《勇敢做自己》、《媽媽我能行》、《我是誠實守信的好孩子》、《我不隨便發脾氣》、《好孩子懂禮貌》、《我們都是好朋友》、《分享讓我快樂》、《做最棒的自己》、《養成好習慣》。

色彩鮮豔的圖畫,簡單又非常容易理解的故事,讓孩子體會並理解各種美好的事物。

爸爸媽媽給孩子樹立觀念就是在孩子小的時候,父母用自己的態度、行為示範給孩子樹立一種榜樣,這些都是心理的撫養。

很多家長恰恰把這個最關鍵的部分交給了別人,每個人的養法都不一樣,目的是讓孩子不出問題、不受傷害、不走丟,但是怎麼教育、教育過程中要強調什麼,這是父母的責任。

如果我們總是找不到陪伴孩子的理由,為何不陪他們看看故事書,談談心得體會呢?

還有一個推薦給大家的理由是,繪本裡印刷的字體很清晰,紙張也很不錯,方便孩子健康閱讀。

69元全套10冊的《兒童情緒管理與性格培養》,平均下來一冊都不到7塊錢,不過就是2頓早餐左右的錢,甚至還有跟便宜,這樣培養男孩子品格的繪本,裡面蘊含的道理卻可以記得一輩子,爸爸媽媽們何樂不為呢?

快點擊這裡購買 ↓

相關焦點

  • 李玫瑾教授:孩子進入青春期會出現這幾個信號,家長要做好準備
    你會發現14歲的孩子,開始偷偷的曠課,15、16歲的孩子開始沉迷於網絡世界,總之青春期的問題接踵而至,處理不好,父母與孩子的隔閡也會越來越深。所以這個階段,家長首先要了解孩子的心理,並且採用正確的方法和孩子相處。其實只要細心觀察,孩子的青春期是有跡可循的,當出現這3個信號,家長心裡要有數,孩子進入了青春期。這三個信號是我以前看過一場李玫瑾教授關於青春期的講座,總結出來的,分享給大家!
  • 孩子對家人非常冷漠,可能是出現了孤僻心理,家長及時引導很重要
    這在《孩子的心靈》這本書中提到過,孩子的內心成長過程,就如同一棵小樹苗。他們可能會在成長的過程中,遇到火花或者其他東西,所以導致他們在成長的過程中出現一些問題,例如出現孤僻的心理問題。那麼究竟是哪些「火花」或因素,導致小孩出現的這一問題呢?
  • 家長的情緒影響孩子性格,李玫瑾:好的教育,是家長學會控制情緒
    孩子在父母的陪伴和教養中逐漸成長,享受著父母的關愛,同時也接受著父母所帶來的影響。尤其是對於幼兒來說,缺乏對事物的判斷能力,父母的行為和情緒將會直接影響到孩子的性格養成。如果父母比較暴躁易怒,很可能會讓孩子的性格出現問題。
  • 李玫瑾:發現孩子有這4個行為時,該打就得打!長大後想改就難了
    因此對於孩子的一些行為,李玫瑾教授建議家長該打就得打,尤其是這4種! 1、總是發脾氣、摔東西 孩子2歲開始就相當於進入了第一個「叛逆期」,這時孩子的情緒將會變得不穩定,所以容易出現亂發脾氣、摔東西等情況,這是因為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尚未發育完全,無法表達清楚自己的需求,所以才會出現的情況。
  • 李玫瑾:「情商低」的孩子,吃飯時有這3種表現,家長可別縱容
    李玫瑾教授是中國心理學會法律心理學分會副會長、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教授、中國預防青少年犯罪研究會副會長李玫瑾教授,她對於育兒方面也有獨特的見解,並且在《圓桌派》這檔節目中說出了家庭教育的不足。李玫瑾教授說過,孩子小時候所有不恰當的行為,多半都是父母引起的。
  • 孩子越聰明越難帶?李玫瑾直言:孩子有這3種行為,家長偷著笑吧
    每次我在看李玫瑾教授講授時,我都會認真地做筆記。她講授的關於原生家庭、兒童教育、婚姻家庭的的觀點很令我佩服。李玫瑾教授曾經表示過,越聰明的孩子越難帶,孩子有這3個特徵,家長偷偷笑吧!哪三種特徵呢?讓我們來看看:1.
  • 李玫瑾:將來有大出息的孩子,多半有這3個特徵,建議從小培養
    李玫瑾教授作為我國著名的犯罪心理專家、明星育兒導師,她的影響力可以說是非常大,並且因為長期對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的研究,讓李玫瑾教授在育兒的領域上也有著自己獨特的見解,並且李玫瑾教授的育兒理念也受到了眾多家長的認同和追捧。
  • 李玫瑾教授:二胎家庭孩子打架時,家長說:大的讓小的!都錯了
    當然不是,有些人受盡了世人的傷害,卻也變得溫柔;而有些人在孩子時經歷一些事後會造成性格暴力,不能冷靜下來。越年幼的孩子就越容易把電影電視劇的場景當成真實發生的事情,更何況年幼的孩子親身經歷自己家庭的暴力下生活,這已經讓孩子在有聲中養成用暴力解決問題的壞行為。
  • 李玫瑾坦言:孩子出現這4種表現,說明是在變優秀,家長要留意
    總之閨女就是一個問題連著一個問題,而且有時候小米回答不上來的時候,閨女就自問自答,而且回答的頭頭是道。小米之前聽過李玫瑾教授的講座,裡面就有提到,這樣的孩子長大之後比較聰明,所以即使閨女再煩,小米從來沒有對閨女發過火,每次都是不厭其煩的配合閨女。
  • 李玫瑾:孩子有小毛病,該打則打,6歲以後再想改就難了
    現在的每個家庭的基礎條件越來越好,對於孩子的寵愛也是加重了不少,很多時候嚴重變成了溺愛。在孩子犯錯誤的時候,家長也是不忍心下手,畢竟一家只有一個孩子,打在身上疼在心裡。但是在孩子有問題的時候,不打是真的不行,老話說,打記性、打記性,就是打了疼了,才會有記性。
  • 李玫瑾:孩子「害羞」見人就躲,家長做好這4點,幫你養成外向娃
    父母應該多陪陪孩子對於害羞的孩子,父母應該花時間多陪陪他們,在休假的時候多帶孩子出去玩,多和孩子進行親子遊戲活動。這能夠在彌補孩子心理的創傷,讓孩子感受到溫暖,不會覺得自己沒有人關心,也會讓害羞的孩子得到更多的樂趣。
  • 李玫瑾:如何培養出快樂、溫暖、人格健全的孩子?
    著名的犯罪心理及青少年心理專家李玫瑾教授,通過接觸大量案例,經過多年的偵查實踐發現: 人在成年後的行為和心理,都是過去經歷中的一個表現、一種折射,與幼時的家庭養育方式密切相關,「眼裡有什麼心裡就有什麼」。
  • 李玫瑾:小餐桌暗藏著大講究,孩子的兩種用餐行為,暗示了情商低
    正所謂「見微知著」,在餐桌上這個區區的小地方,可能暗藏著大講究,孩子用餐時的某些行為,直接反映出情商的高低。餐桌上,8歲男孩的「無禮」行為,被大家批評為情商低周末的同學聚會上,有些成家生子的同學,也一併帶著孩子參加。
  • 孩子在學校被「打」,告訴老師「沒用」,聽聽李玫瑾教授怎麼說
    但是面對孩子在學校被"打"大多數家長都只會教孩子:"你要告訴老師,讓老師幫助你。"其實,孩子在學校被"打",告訴老師是沒有用的,告訴老師並不能抹去孩子的心理陰影。案例小E的女兒最近剛上幼兒園,女兒剛上幼兒園時,小E也教過女兒:"如果你在學校被欺負了,你一定要第一時間告訴老師。"
  • 如何培養好孩子?李玫瑾:3歲學感恩,6歲立威嚴,12歲立價值
    錯過心理最佳建設時間每個人的心理發展都是有臺階的,在問題出現的時候,家長早已失去了最佳矯正心理的時機。李玫瑾教授:十二歲之前是孩子成長的關鍵期,更是家長教育孩子的最佳時機。家長需要把握住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關鍵點,注重物質撫養的同時別落下精神撫養,家長的教育方法越好,孩子的路才會走的更穩。李玫瑾教授就在一次公開演講時發表了自己的觀點:3歲學感恩,6歲立威嚴,12歲立價值,孩子心理建設最佳時間共分為三個階段,家長們不妨了解一下。
  • 致家長—孩子不喜歡讀書,你會怎麼做?快來看看李玫瑾的回答
    李玫瑾:沒有孩子天生喜歡閱讀閱讀這一行為並不是天生的、本能的自然行為,而是人類所特有的用來汲取知識的文化行為,閱讀不同於語言表達這種本能行為,所以孩子不可能天生愛閱讀。孩子為什麼不喜歡閱讀,除了天生原因還有後天條件嗎?每個孩子不喜歡閱讀的原因都不一樣,但是孩子身上的問題根源大部分都在家長身上,如果家長在培養孩子閱讀興趣的時候用法不當,那麼只會適得其反,李玫瑾教授普及了幾個閱讀雷區家長們不妨看看是否踩雷了。
  • 李玫瑾:如何培養出快樂、溫暖、人格健全的孩子?值得一看
    著名的犯罪心理及青少年心理專家李玫瑾教授,通過接觸大量案例,經過多年的偵查實踐發現: 人在成年後的行為和心理,都是過去經歷中的一個表現、一種折射,與幼時的家庭養育方式密切相關,「眼裡有什麼心裡就有什麼」。
  • 李玫瑾:孩子「厚臉皮」並非壞事,這類孩子的人生不會活得太累
    李玫瑾:孩子「厚臉皮」並非壞事,這類孩子的人生不會活得太累 節目中提到,「臉皮薄」的孩子抗壓能力比較差,有幾個孩子只是受到老師和家長的批評,就不堪重負選擇跳樓去結束自己的生命。 實際上,「臉皮薄」的孩子比比皆是。
  • 到底要不要打孩子?聽到李玫瑾教授的解釋,家長不用再糾結了
    而這和以前我們接受的「棍棒教育」有很大的不同,家長不再以暴力手段去「馴服」孩子,而是和孩子講道理,和孩子分析事情。不過,很多家長應該都發現了一件事情,那就是每當父母教育孩子的時候,和他們講道理,不吼不發脾氣真的是太難了,有時候,真的想給孩子拽過來打兩巴掌才解氣。
  • 李玫瑾:家長少說三句「口頭禪」,才能塑造出「打不倒」的孩子
    李玫瑾:家長「管好嘴」少說這三句話,才能塑造出「打不倒」的孩子中國公安大學犯罪心理學教授李玫瑾,是育兒界的「網紅教授」,她獨到而新穎的育兒觀念,讓不少家長都受益匪淺。在李玫瑾教授看來,家長要讓孩子「脫敏」,為了防止孩子日後膽小懦弱的樣子,要提前對他進行「挫折教育」,而日常生活中家長的一些話,會直接打消孩子的面對挫折的勇氣。如果想要塑造出一個「打不倒」的孩子,家長需要「管住嘴」少說三句話,有利於孩子的「逆商」培養,擁有直面困難的勇氣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