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迪達斯很可能將不再和銳步(Reebok)共度它們併購之後的第 9 年。
10月 20 日,《華爾街日報》稱一個由香港和阿布達比投資者組建的財團已經向阿迪達斯集團提出收購銳步,開價為 22 億美元。
2006 年,為了進一步和耐克競爭,擴大在美國市場的佔有率和影響力,阿迪達斯以 38 億美元的價格買下了當時美國第二大運動品牌銳步。短期效果的確非常明顯,完成收購之後,2006 年阿迪達斯集團的營收比 2005 年上升了 52% 。
根據歐瑞諮詢的統計,全球運動鞋市場自 2010 年以來每年大約以 5% 至 9% 的速度增長,但併入阿迪達斯之後的銳步在同一時間段的營收卻逐年下滑。這個 20 年前曾經也紅極一時的運動品牌,無論在男性運動鞋市場,還是女性運動鞋市場,市場佔有率都在萎縮。即使最近一、兩年運動時尚風潮興起,捧紅了 New Balance ,讓阿迪達斯的復古鞋 Stan Smith 回春,也沒能讓銳步趕上一趟順風車。
2006 年被阿迪達斯收購之前,體育營銷諮詢公司橙光線的合伙人崔英善曾經和銳步合作過宣傳項目。在她的印象中,那時的銳步在市場營銷方面更積極和獨立。但併入阿迪達斯之後,各種營銷活動明顯變少。
「銳步和主品牌阿迪達斯之間本來在產品線和定位都很相近,缺乏有效的互補性。而銳步又在品牌塑造上放棄了特性,市場消費者在選擇時沒能感知到銳步和阿迪達斯明顯的不同。」崔英善對《好奇心日報》說。
阿迪達斯旗下本身已經有足夠豐富、針對各個年齡層和穿著場景的產品線——潮流時尚的三葉草、高端前衛的 Y-3 、針對年輕人的 Neo ,沒有太多的空間留給銳步。
這一尷尬的位置讓銳步在顧客面前的面目也變得模糊起來。在強勢運動項目上樹立形象是運動品牌常用的營銷手法,比如當提到足球時人們會想起阿迪達斯,籃球會想起耐克,慢跑會想起 New Balance ,羽毛球會想起 Yonex 。但當提起銳步,你很難聯想到什麼運動。
和俱樂部或者運動員建立贊助合作關係能幫助樹立形象,但 2010 年,銳步在與美國橄欖球聯盟(NFL)的隊服贊助合同期滿之後,沒能獲得續約。失去這份合同除了直接影響整體營收,更重要的是這讓銳步失去了一次獲得顧客注意力的關鍵機會。
「一個比較頂尖的體育營銷資源,是能影響到品牌的走向的。在體育行業明星魅力尤其重要,最牛的運動員對消費者的影響力很大。」崔英善說。
全球運動市場競爭日趨激烈,面對銳步的衰退,阿迪達斯很可能選擇賣掉它。但對於銳步來說,離開阿迪達斯未必是一個壞消息。「這宗交易的光明面是,阿迪達斯和銳步都可以重新找回自己的定位,它們得以更專注。」芝加哥諮詢公司 Morningstar 的分析師 Paul Swinand 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