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國粹京劇行當之「旦」角

2020-12-17 會講故事的明月

京劇旦角是京劇中扮演各種不同年齡、性格、身份的女性的一類角色的總稱。旦角又分為正旦、花旦、花衫、刀馬旦、 武旦、老旦等專行。

正旦:又叫「青衣」,多表現那些端莊穩重的中青年婦女,以唱功見長,如《鍘美案》中的秦香蓮《二進宮》中的李豔妃等。

彩旦:多表現那些年輕活潑俏俐的小家碧玉或丫環,以做功和念白見長,如《西廂記》中的紅娘,《拾玉鐲》中的孫玉姣等。

刀馬旦:表現那些女將或女元帥,一般要扎大靠,表演上重靠把工架,如《穆桂英掛帥》中的穆桂英等。

老旦:表現那些老年女性,用本嗓唱念,多重唱功,如《紅娘》中的老夫人;《釣金龜》中的康氏等。

武旦:表現那些身俱武藝的江湖女子或神怪精靈,多穿緊身衣服,表演上重翻打,如《白蛇傳》中的青蛇,《打焦贊》的楊排風,《泗州城》的水母,《打店》的孫二娘,《無底洞》的白鼠精,《搖錢樹》的張四姐,《三岔口》的店主婆。

花衫:王瑤卿先生融和青衣沉靜端莊的風格、花旦活潑靈巧的表演、刀馬旦的武打工架,創作出一種唱、念、做、打並重的旦角行當,人們把它命名為花衫(花旦和青衫的結合)。如《霸王別姬》中的虞姬、《鎖麟囊》中的薛湘靈等。

王瑤卿(1881年-1954年),京劇表演藝術家、戲曲教育家 ,他不僅青衣、刀馬旦兼演,而且文武昆亂不擋,藝術上博大精深,他所創造的「王派」,是京劇旦角藝術的基本流派。王瑤卿把青衣、花旦、刀馬旦的唱、念、做、打、舞的特點融匯起來,創出「花衫」這一行當,給京劇中的旦角開闢了廣闊的新道路,同時也促進了旦角與生角並駕齊驅的發展。

京劇旦角著名的四大流派為梅派(梅蘭芳)、程派(程硯秋)、荀派(荀慧生)、尚派(尚小雲)。四人被稱為四大名旦。王瑤卿給四大名旦每人一個字的評價,直接反映各人特色。梅蘭芳 "樣"、程硯秋"唱"、荀慧生 "浪"、尚小雲"棒"。

梅蘭芳,名瀾,藝名蘭芳,中國京劇表演藝術大師。梅蘭芳8歲學戲,9歲拜吳菱仙為師學青衣,10歲登臺。後又求教於秦稚芬和胡二庚學花旦。於1949年前先後赴日本、美國、蘇聯演出,並榮獲美國波莫納學院和南加州大學的榮譽文學博士學位。1950年任中國京劇院院長。梅蘭芳在50餘年的舞臺生活中,形成一個具有獨特風格的藝術流派,世稱「梅派」。其代表作有《貴妃醉酒》、《天女散花》、《宇宙鋒》、《打漁殺家》等。

荀慧生,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著名京劇旦角,偉大的京劇旦角表演藝術家,荀派藝術的創始人。字慧聲,1925年與餘叔巖合演《打漁殺家》起改名為荀慧生,號留香,藝名白牡丹。是四大名旦之一。荀慧生一生演出了三百多出戲,其中代表作為《元宵謎》、《玉堂春》、《棋盤山》等。

尚小雲,名德泉,字綺霞。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 是中國具有深遠影響的京劇表演藝術大師,尚派藝術的創始人。是京劇「四大名旦」之一。尚小雲在近六十年的舞臺實踐中創造出了「文武並重,歌舞兼長,清新英爽,灑脫大方」的京劇尚派藝術,對後世影響極其深遠。代表作為《三娘教子》、《戰蒲關》、《昭君出塞》等。

程硯秋,原名承麟,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著名京劇旦角,著名京劇藝術大師,著名京劇演員,四大名旦之一,程派藝術的創始人。代表作有《武家坡》《賀後罵殿》《三擊掌》《玉堂春》《汾河灣》等側重唱功的青衣戲,也有《遊龍戲鳳》《虹霓關》《弓硯緣》等側重於表演念白和武功的花旦、刀馬旦戲。

四小名旦演藝超群但風格各異——李世芳唱做俱佳,有「小梅蘭芳」之稱;毛世來深得「花旦大王」筱翠花的真傳,擅演《十三妹》等劇;張君秋博採眾長,創立了「張派」藝術;宋德珠工刀馬旦、武旦,以武功和「出手」見長,世稱「宋派」。後因李世芳去世,又選入陳永玲丶許翰英與張君秋、毛世來成為新四小名旦。

張君秋原名滕家鴻,自幼師從李凌楓,後拜王瑤卿先生和「四大名旦」為師。他氣度大方,嗓音嬌媚脆亮,音域寬,音色好,眼神靈活。常演劇目有《玉堂春》、《望江亭》、《狀元媒》、《春秋配》等。他取眾家之長,經長期的舞臺實踐,已形成舒展華麗的「張派」,成為一代旦角宗師。

李世芳原名李福祿,11歲入「富連成」科班五科,改名李世芳。1936年拜梅蘭芳為師。他扮相華麗大方,眼睛靈活傳神,嗓音甜潤明亮,舞姿準確優美,富有創新精神,當時評論他是:以其秋水雙瞳,春風舉雲,酷似婉華,具王者相,獲有「小梅蘭芳」之譽。後因飛機失事不幸離世。

毛世來,藝名毛慶來。他11歲入「富連成」科班五班,藝宗筱翠花(於連泉)。曾拜梅蘭芳、尚小雲,後拜荀慧生、芙蓉草(趙桐珊)為師。初演青衣,後改花旦,兼演武旦,蹺工極佳。他嗓音清亮、甜潤,道白清麗乾脆,扮相嬌小玲瓏、嫵媚動人。他眉目頗似尚小雲,做工近似荀慧生,享有「小筱翠花」之譽。他是「四小名旦」中組班最早的人,也是最早到上海演出的一位名旦。

宋德珠原名宋寶祿,曾先後向名武旦餘莊兒(餘玉琴)、小四十(朱桂芳)、老水仙花(郭際湘)、九陣風(閻嵐秋)、十陣風(張善亭)、白牡丹(荀慧生)、程硯秋等學藝。他以演武旦、刀馬旦為主,兼演青衣花旦。他武功堅實,扮相俏麗,動作靈巧,身手輕捷,具有英俊氣,形成美、媚、脆、銳的獨特表演風格,是京劇武旦挑班第一人。

許翰英原名許景烈。。自幼酷愛京劇藝術,九歲曾向趙綺霞等學戲。23歲拜荀慧生為師,並得到梅蘭芳的指教,技藝大進。一時曾有男(許)翰英、女(童)芷苓之說,成為「荀派」演員佼佼者。常演劇目有《勘玉釧》、《金玉奴》、《香羅帶》、《釵頭鳳》等。

陳永玲原名陳志堅,曾拜南方「四大名旦」王芸芳(邵步武)為師學旦,後拜梅蘭芳、尚小雲、荀慧生為師,工青衣花旦。他戲路寬廣,唱做俱佳,曾組「玲聲社」挑班演出於京、津、滬等地。常演劇目有《小上墳》、《戰宛城》、《拾玉鐲》、和《貴妃醉酒》等。

相關焦點

  • 圖說國粹京劇行當這「醜」角
    京劇中的各類詼諧人物均由文丑扮演。文丑分為方巾醜、袍帶醜、茶衣醜、巾子醜、彩旦等。方巾醜,頭上戴著一頂方巾,身上穿著褶子,有的手裡還拿著把扇子,邁著四方步,舉止緩慢文雅。一般是一些有文化的人,這些角色表面上文質彬彬,可是帶點迂腐的酸氣,包括儒生、書吏、謀士、塾師等各種身分職業,如《群英會》中的蔣幹、《烏龍院》中的張文遠等。
  • 中國國粹京劇,生旦淨末醜,分別代表什麼
    中國國粹京劇,生旦淨末醜,分別代表什麼文/@成長新視點京劇,是中國的國粹。京劇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其中的多種藝術元素被用作中國傳統文化的象徵符號。生、旦、淨、末、醜是中國戲曲中人物角色的行當分類。在初期,京劇的行當仍分為生、旦、淨、末、醜五大類,後來才把生行和末行合併,取消了末行,變為生、旦、淨、醜四大類。一、生行。生行,是京劇中扮演男性角色的一種行當,也是重要行當之一,分為老生(鬚生)、紅生、小生、武生和娃娃生等。
  • 京劇郵票這樣收藏會更有趣
    而京劇,被譽為中國國粹的代表,京劇裡蘊含著我們這個古老國度的某種與生俱來的氣質,融合了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和精華。如今京劇早已走遍世界各地,成為介紹、傳播中國傳統藝術文化的重要媒介。我國郵票上的京劇內容大體可分為以下幾類:京劇臉譜京劇臉譜,是具有民族特色的一種特殊的化妝方法,是廣大戲曲愛好者非常喜愛的一門藝術。京劇臉譜色彩十分講究,看上去五顏六色的臉譜品來卻巨細有因,決非僅僅為了好看。不同含義的色彩繪製在不同圖案輪廓裡,人物就被性格化了。
  • 國粹京劇亮相「讀懂中國」 晨光文具打造國粹禮盒
    12月16日晚,由京劇表演藝術家儲蘭蘭任團長的蘭新劇團,為第三屆「讀懂中國」國際會議歡迎晚宴的中外嘉賓組織了精彩的新京劇專場演出。演出以「讀懂中國,永以為好」為主題,以中國優秀國粹藝術新京劇為主要內容,融合現代歌舞樂器、武術、太極等中外藝術表現手法,展示了新時代中國優秀文化藝術的新風貌,獲得中外嘉賓的高度評價。
  • 一妝一發皆是藝術 陌陌直播間揭秘京劇國粹「後臺之美」
    本場直播裡,京劇演員在後臺帶領網友走進國粹藝術背後的精彩,揭秘京劇人物的妝容是如何「煉成」的。除了唱念做打的基本功,京劇演員還有一個必備的技能——自己上妝、勾臉譜。客串主播的京劇人劉振、果菁介紹,京劇行當裡,演員通常都是自己兼任化妝師,因為自己最了解自己的面部特質。
  • 2021寧夏事業單位考試備考之公共基礎知識備考:中國京劇
    【導讀】寧夏華圖事業單位考試網同步寧夏華圖發布:2021寧夏事業單位考試備考之公共基礎知識備考:中國京劇,詳細信息請閱讀下文!接下來就詳細為各位考生介紹京劇有關內容。   1.京劇的起源   京劇作為中國三大國粹之一,其前身是徽劇,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慶、四喜、春臺、和春,四大徽班陸續進入北京,他們與來自湖北的漢調藝人合作,同時又接受了崑曲、秦腔的部分劇目、曲調和表演方法,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間曲調,通過不斷的交流、融合,最終形成京劇。
  • 陌陌直播間秀京劇絕活 四功五法盡顯國粹風華
    12月15日的安徽會館大戲樓裡,以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推廣京劇國粹藝術為主題的「京彩薈萃」戲曲直播季,第二場直播準時拉開帷幕。本場直播裡,京劇表演裡難得一見的椅子功、蹺功、吃火等代表性絕活驚豔亮相。
  • 一妝一發皆是藝術 陌陌直播間揭秘京劇國粹「後臺之美」_發現頻道...
    本場直播裡,京劇演員在後臺帶領網友走進國粹藝術背後的精彩,揭秘京劇人物的妝容是如何「煉成」的。  除了唱念做打的基本功,京劇演員還有一個必備的技能——自己上妝、勾臉譜。客串主播的京劇人劉振、果菁介紹,京劇行當裡,演員通常都是自己兼任化妝師,因為自己最了解自己的面部特質。「出門5分鐘,化妝2小時」,不管是哪個角色,京劇演員化妝時間至少是一個半小時以上,辛苦程度可想而知。
  • 連外國人都為之神往的中國國粹
    京劇的四大徽班真正促使京劇發揚光大的是清乾隆年間的四大徽班(三慶班、四喜班、春臺班、和春班合稱四大徽班),隨著四大徽班進京,京劇正式進入清朝宮廷,得到了皇族和達官貴人們的青睞,並且迅速發展起來。在京劇生、旦、淨、末、醜各個行當中形成不少了著名的世家和流派。比如旦角中最知名的梅蘭芳大師,他的祖父梅巧玲,父親梅雨田及兒子梅葆玖,女兒梅葆玥都投身於京劇事業中,這就是典型的梨園世家,再如京劇世家中的譚派,從譚鑫培傳到譚元壽已經歷經五代,這些梨園世家薪火相傳,促進了京劇的蓬勃發展。
  • 學校熱點1|解放路幼兒園:傳統國粹——京劇,伴我成長
    傳統國粹 京喜 劇 首 先 首先,林老師從京劇的四項基本功唱、念、做、打簡單講解了京劇中不同行當之間的差別,以及其中共性的地方
  • 服貿會文化文博文創產品展區:京劇臉譜面膜讓觀眾秒變「戲中人」
    「這是國家京劇院出的第一款文創產品,敷上這張面膜就可以一秒變臉,讓普通人也能在家體驗京劇角色妝容。」記者在服貿會文化文博文創產品展區探營時發現,「北京禮物」展臺的眾多京味兒文創產品成為現場焦點,尤其是一款京劇臉譜面膜,更是吸引了不少人圍觀。
  • 晨光文具聯合時尚芭莎,國粹京劇也能潮skr人!
    這次晨光文具與時尚芭莎站到了一起,推出一套「盛世新顏國粹禮盒」。看得出來,晨光這次在弘揚國粹文化上頗費了一番心思,打造國粹系列禮盒,還請來了京劇知名IP王佩瑜出任「晨光盛世新顏首席文化官」,攜手推廣國粹之美。
  • 為什麼我們稱京劇是國粹?你真的明白嗎?
    其他派別、行當也是人才濟濟,不勝枚舉,比如麒派創始人:周信芳;李派老旦創始人:李多奎;金派花臉:金少山等等。 人才眾多,本文篇幅有限,筆者在這裡就不一一列舉,不到之處敬請諒解。 四、京劇文化特色和組成 前文說過,戲曲的形成和發展是集中了歌舞、滑稽戲、說唱藝術的組成,所以京劇一樣繼承了這些最重要的藝術成分,並將它們發揮到了極致。
  • 2021寧夏事業單位考試備考之公基備考:從《霸王別姬》學京劇知識
    【導讀】寧夏華圖事業單位考試網同步寧夏華圖發布:2021寧夏事業單位考試備考之公基備考:從《霸王別姬》學京劇知識,詳細信息請閱讀下文!電影名取自京劇經典劇目名稱,主角程蝶衣和段小樓也有著那個時代梨園行某些真實人物的影子。由此,我們一起隨著這部電影,去了解一番國粹京劇。   一、京劇的行當   京劇的劇目多取自歷史故事、文學作品,劇情複雜,角色種類多。早期,京劇的行當分為生、旦、淨、末、醜。後來,末行併入生行的老生行,便形成現在的四類行當:生、旦、淨、醜。   1.
  • 「戲曲大觀」京劇老生為何被稱為「挑班的行當」
    「人生如戲,戲如人生」京劇裡那鑼鼓喧天的熱鬧那插科打諢的詼諧那絲竹管弦的情調還有那粉白脂紅的喜悅和憂傷>無不讓人拍案叫絕京劇分為生、旦、淨、醜四大行當生行是扮演男性角色的行當分為老生、紅生、小生、武生、娃娃生等老生又稱鬚生、正生或鬍子生主要扮演中年以上的男性角色
  • 中國十大國粹一一(戲劇)篇
    外,泛指生的副角,不表現確定的性格特徵,唯漢劇的外唱、念、做並重。末,沿襲南戲、北雜劇之名目,今多數劇種已併入老生行。武生扮演擅長武藝的人物,分長靠武生和短打武生兩類。娃娃生扮演兒童角色,京劇中還有娃娃武生。
  • 關於京劇老生行當裡的你不知道的潛在規則
    寫了篇關於京劇的文章,但都是介紹的京劇的整體,短短的一篇文章是無法把中國的國粹所表達完整的,同樣京劇博大精深,這需要我們去用心聆聽,用心感悟的。不是簡簡單單的就能領會京劇的精妙之處,簡單說了京劇的精彩歷程,服裝。今天我們就針對於京劇的一個行當說一說,由內而外的認識京劇,由衷的愛上京劇。
  • 京劇起源於什麼年代,如何從臉譜顏色來判斷演員所扮演的角色?
    京劇在古代也被叫做平劇或者京戲,是中國影響最大的一給戲曲劇種,主要分布在北京,如今早已遍及全國各地。據說其最早起源於乾隆五十五年,由南方演出的四大徽班進北京後跟湖北來的漢調藝人合作後,有吸取了一些地方民間曲調的精華,通過不斷交流和融合,最終才慢慢形成的。
  • 2020廣東事業單位考試:中華文化源遠流長,中國古代京劇常識匯總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底蘊豐富,其中被稱為國粹的京劇至今仍然令世界著迷。今天我們就來系統總結在考試當中常見的中國京劇常識。一、知識介紹(一)京劇的形成京劇是在18世紀下半葉經徽戲、秦腔、漢調的交融,並借鑑吸收崑曲、京腔之長而形成的。
  • 京劇中的「生,旦,淨,醜」用英語怎麼說?知行君是這樣翻譯的
    我們知道京劇是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另外四種分別是越劇,黃梅戲,評劇和豫劇,其實京劇的前身是徽劇,在清乾隆55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慶、四喜、春臺、和春, 四大徽班陸續進入北京,他們與來自湖北的漢調藝人合作,同時又接受了崑曲、秦腔的部分劇目、曲調和表演方法,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間曲調,通過不斷的交流、融合,最終形成京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