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孫吉正北京報導
好時在中國區大面積地裁員和精簡經銷商網絡的動作,在業內引起一陣譁然。日前,好時中國在一次電話回應中透露,將對中國區進行大面積調整,其中將銷售通路和服務交於本土經銷商,好時的管理層以及執行層將面臨大面積裁員。12月1日,好時大中華區總經理胡庭洲宣布辭職,總裁工作將交由總監臨時擔任。
銷售渠道全部移交,員工進行大面積裁員,種種跡象表明了好時在中國的全面收縮。相較於其他品牌,好時在收購金絲猴又將其賤賣的時間段,導致自身元氣大傷,中國區業績連年虧損,直到2018年才開始恢復。
「好時之所以做出這樣的決定,還是在擔心自身的資金問題,中國市場雖然已經開始從疫情影響中復甦,但春節檔臨近,市場仍舊需要大量投入,在北美疫情不明朗的前提下,好時需要保證資金維護本土市場。」快消專家路勝貞向《中國經營報》記者表示,也有可能是金絲猴的失敗讓好時集團高層對中國已經並不具備信心。好時回應稱,此次優化早在疫情之前就已經開始評估,因此與此次疫情無關。且未來將在中國保有運營團隊、運營機構跟辦公場所。
好時中國的「地震」
2020年11月27日,胡庭洲通過電話會議,向全體員工發布了重要消息。「對在中國銷售通路和服務的方式作出相應的調整和優化,我們將與一家大型的本土經銷商合作繼續為中國消費者提供優質的好時產品」「經營模式的轉變會對好時員工在好時的發展產生相應的影響」。
根據好時方面發布的消息,記者了解到好時中國將解散市場的運營部門,將市場運營全部交於經銷商,同時將進行一定程度的裁員。好時並未披露將經銷權交於何方經銷商,但可以肯定的是,好時中國的渠道政策將由區域辦公機構+區域分銷商轉變為大商總代理制,好時中國投資公司在中國市場扮演的角色將大大弱化。
根據內部員工的說法,好時中國的裁員在會議後立即開始執行。11月30日,好時中國發布了《員工勞動關係調整辦法》公告,顯示好時(中國)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的股東及好時集團總部決定,對好時集團在中國目前的運營實體、經營方式、組織機構、業務部門等進行全面調整。內容包括對被裁員工進行經濟補償的具體措施,按照公告顯示,好時中國的裁員將在12月11日之前完成。
對於好時的員工來說,雖然面臨被裁員問題,但根據現有材料顯示,好時仍舊會按照《勞動法》對被裁員工予以補償。
就在裁員公示發布的第二天,12月1日,胡庭洲宣布辭職,總裁工作將交由總監臨時擔任。但值得注意的是,天眼查顯示,早在9月份,胡庭洲就退出了好時(中國)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的總經理、董事以及法人代表的職務。對於胡庭洲的離職,好時方面的說法是胡庭洲是個人原因離職。
高層離職,員工大面積被裁,將市場轉予本土經銷商,這些特徵直接體現了好時在中國市場的全面收縮,甚至可能再次退出中國,「將自己的經營團隊全部解散,意味著好時自身不再直接接觸市場,那麼好時再次退出中國也不是沒有可能性。」中國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說,畢竟好時在中國並沒有什麼重資產。
記者查閱了目前好時的產品,絕大部分產品均來自於國內其他企業代工。好時在中國也並未有任何上遊生產的重資產,這對於好時退出中國完全可以快速實現。
2004年,由於內部腐敗造成高層動蕩,已在中國近10年的好時宣布退出中國市場。2006年,好時捲土重來,返回中國後專注於巧克力市場。
對於此次好時的巨變,好時給出的官方說法為「受到疫情等客觀因素的影響等」。但朱丹蓬認為,疫情對全球市場的影響都是相同的,好時之所以做出這樣的決定,應該屬於全球範圍的戰略收縮,「好時總部因為金絲猴的投資市場失敗,已經對中國市場有所顧忌,此次拿中國市場開刀也是情理之中。」
「從好時全球市場來看,疫情之後恢復市場需要大量資金,無論是中國還是其他地區,但如果好時的資金有限,只能著重於某一個地區市場的話,保證美國的本土市場就是必然的,中國市場被放棄也就可以理解了。」路勝貞說。
好時市場被擠壓
按照歐睿的市場數據,在2020年中國巧克力市場,好時市場佔有率僅為3.2%,遠低於瑪氏32.8%、費列羅22.3%、雀巢8.3%、Pla-dis3.5%,排在第五位。
在2014年之後,中國就成為了好時除美國之外的最大消費市場。但在2015財年至2017財年,好時中國區處於虧損狀態,尤其是在2017財年,中國區成為好時全球虧損最為嚴重的市場。直到2018年好時中國的淨銷售額增長14%,營運利潤增長18%,這是在過去的4年中好時中國第一次實現淨銷售額的增長。截至2019年3月底,相較原計劃,好時中國的淨銷售額超額完成2%,營運利潤超額完成34%。
雖然好時自身公布的數據顯示好時中國區市場呈現向上發展的趨勢,但英敏特數據顯示,2015~2018年,好時在中國巧克力零售市場的份額由8.5%下降至5.1%,市場份額被瑪氏進一步擠壓。
好時在近年來試圖通過併購的方式,進一步擴展中國廣闊的三四線市場。在重新進入中國市場之後,好時在中國經歷的最大曲折就是對金絲猴的收購以及出售。2014年,好時中國從趙啟三手中接過金絲猴,並計劃以30億元完成對金絲猴的完全控股。但在完成對金絲猴80%的收購後,好時方面很快就發現,金絲猴完全是「一塊燙手的山芋」。好時方面對金絲猴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其中就包括對金絲猴原有員工的裁減,對於原金絲猴經銷商,好時並沒有幫助經銷商緩解庫存問題,反而一紙訴狀要求其還款。
「好時在完全沒有準備好的情況下收購了金絲猴,沒有出現兩個品牌共用渠道的局面,反而幾乎解散和推翻了金絲猴原有的經銷團隊和渠道結構,最終的結果就是好時巨資收購的品牌反而成了好時的包袱,而金絲猴在好時的旗下已經奄奄一息。」朱丹蓬說,好時並未藉助金絲猴實現市場渠道的下沉,收購金絲猴反而成了好時在中國交的最為昂貴的學費。
好時發現收購金絲猴的效果低於預期,這使得剩餘20%股權的交割一拖再拖,直到2016年2月,才以約2億元完成收購。這樁原計劃以30億元完成的交易,實際上以約26億元完成,即便如此,該筆交易仍舊是好時目前為止最大的海外收購案。對於金絲猴的評估,好時曾對外宣稱,金絲猴淨銷售和盈利能力顯著低於開始的預期,並對金絲猴的商譽進行了一筆高達2.808億美元的減計。
好時方面曾經一度放話「(金絲猴)賣給誰也不賣給趙啟三」。但最終在2018年7月,好時以2億元賤賣金絲猴。天眼查的股權穿透顯示,交易方股東之一是當年出售金絲猴的趙啟三舊部。
趙啟三是否成了贏家不得而知,但好時在海外最大的收購案可以說以失敗告終。
「實際上自從收購金絲猴之後,好時在中國市場就已經打亂了計劃,中低端市場沒有通過金絲猴打開局面,高端市場與瑪氏、費列羅差距越來越明顯。」路勝貞表示,在痛下決心賤賣金絲猴之後,好時再次輕裝上陣,使得2019年市場開始出現轉機之時,在2020年又遭遇到了疫情。「對於好時來說,中國市場雖大,但想要從中獲利需要更大的投入,好時從中國抽身實際上是為了自身資金的穩定,以保證在海外疫情局勢複雜的前提下能夠生存下去。」
(責任編輯:蔡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