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缺將,南宋缺相!一生五首絕命詩,文天祥究竟是什麼存在?

2020-12-09 歷史長學苑

文天祥作為一個民族永恆的榜樣,他遠遠跨越了時空,成為這個國家和民族不斷浴火重生的精神力量和至高榜樣,從這個意義來說,他早已超越了知識分子的局限,而是轉化成為民族魂的象徵!

兩宋的特點是北宋缺將、南宋缺相。北宋沒有大將,南宋名將輩出,但是奸相一個接一個、一個賽一個,朝政糜爛不堪,而蒙古滅宋的戰爭斷斷續續進行了40多年。

忽必烈見南方很難徵服,就派元朝的漢族名將張弘範為蒙古漢軍都元帥,率大軍南下,文天祥兵敗後服毒自盡,可惜是假藥。

張弘範讓文天祥寫勸降信,你們肯定沒戲了,寫封勸降信吧。文天祥寫了著名的《過零丁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被押往大都,經過南京的時候,曾經寫過一首《金陵驛》:從今別卻江南路,化作啼鵑帶血歸。

到了大都監牢,他再次寫下了著名的長詩《正氣歌》,用歷史上的忠臣義士激勵自己堅決不降,是氣所磅礴,凜烈萬古存,當其貫日月,生死安足論!

在文天祥臨刑之時,要來紙筆,當場寫了絕命詩一首,問孰為南北,南面再拜就戮:

昔年單舸走維揚,萬死逃生輔宋皇。天地不容興社稷,邦家無主失忠良。神歸嵩嶽風雲變,氣吐煙雲草木荒。南望九原何處是,塵沙黯淡路茫茫。

據稱,在文天祥行刑前,忽必烈相當後悔,但最終文天祥的赦令遲到了,大家收斂他的遺體,在他的衣袋當中,還發現了又一首絕命詩:

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

皆經綸彌天壤,忠義貫日月!「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文天祥這份絕筆此後成為無數抵禦外敵、捐赴國難的仁人志士的座右銘!

文天祥作為一個民族永恆的榜樣,他遠遠跨越了時空,成為這個國家和民族不斷浴火重生的精神力量和至高榜樣。

相關焦點

  • 宋朝名相——文天祥的一生概覽
    1278年[43歲](宋端宗 景炎三年)——加封文天祥少保、信國公1278年[43歲](宋端宗 景炎三年)——戰敗後,文天祥吞食龍腦自殺,沒死,被俘註:宋端宗——趙昰,南宋第8位皇帝,7歲登基,在位2年,享年9歲,於1278年駕崩小插曲1:文天祥被押至潮陽
  • 南宋比北宋版圖面積小,為何面對強敵,堅持的時間卻更久?
    公元1125年底,北宋與金國聯合打敗遼國。而後,金國人趁勢南下,侵入汴梁。靖康二年(1127年)正月,宋徽宗、宋欽宗進入金軍大營獻上降表。 當年2月6日,金主突然囚禁二位皇帝,並將其貶為庶人,隨即俘虜徽、欽二帝和后妃、皇子、宗室3000多人返回北方。
  • 歐陽修是北宋名臣,卻為何陷害名將,迫害狄青致死?
    熟悉宋史的人大概都聽過這樣一句話,"北宋缺將,南宋缺相"。與南宋相比,北宋的名將確實不多,狄青是比較有名的將領。然而,戰功卓著的狄青卻被陷害,最後鬱鬱而終。陷害狄青的人不是秦檜那樣的奸臣,而是北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朝廷重臣歐陽修。歐陽修是忠臣,狄青也忠於朝廷,那麼忠臣為什麼要陷害忠臣呢?
  • 文天祥「皋亭抗論」,是南宋滅亡前閃耀出的一道光芒
    杭州皋亭山,是南宋臨安京城東北面的天然屏障與防守要隘。當年任浙東安撫使,文武全才的辛棄疾曾言;「決西湖之水,滿城皆魚鱉;斷皋亭之山,天下無援兵。」可見皋亭山在軍事上的重要地位。皋亭山南宋鹹淳十年(1274)七月,四歲的宋恭帝即位,六十多歲的太皇太后謝道清垂簾聽政。
  • 文天祥正義凜然,面對誘惑不為所動,關押3年只求一死
    這兩句詩出自於宋末元初的年愛國詩人文天祥的手筆。或許人們還不知道當時文天祥在什麼情況下創作這首充滿愛國主義的詩歌。《過零丁洋》這首詩歌是在文天祥被元軍俘獲之後的絕筆。面對元軍的威逼利誘,文天祥一心愛國,不為所動,寧願犧牲自己的生命,也不向入侵者投降。
  • 文天祥-正氣歌
    然而怎麼知道這修養是什麼呢?孟子說:「我善於培養我心中的浩然之氣。「它有七種氣,我有一種氣,用我的一種氣可以敵過那七種氣,我擔憂什麼呢!況且博大剛正的,是天地之間的凜然正氣。(因此)寫成這首《正氣歌》。 天地之間有一股堂堂正氣,它賦予萬物而變化為各種體形。在下面就表現為山川河嶽,在上面就表現為日月辰星。在人間被稱為浩然之氣,它充滿了天地和寰宇。
  • 為何嶽飛、文天祥從03年過後,歷史教材中就不再稱其為民族英雄
    但時過境遷,為何嶽飛、文天祥從2003年過後,歷史教材就不再稱其為民為英雄呢?公元1127年,也就是北宋靖康二年。金朝大舉興兵,於完顏宗翰的指揮之下,入侵北宋,同年就爆發出歷史著名的靖康之變。其時康王趙構在江南很多士族的幫助下,建立南宋,即建炎元年。從此戰役後,靖康之恥就一直銘刻在宋朝百姓之中,所以南宋與金國也一直處於對抗與戰爭狀態。
  • 文天祥的《正氣歌》解讀:將宋代的氣節精神展現得淋漓盡致
    1276年,杭州被攻陷,南宋滅亡。但是南宋的殘餘勢力還未放棄抵抗,他們輾轉江南各地,一直到廣東崖山。文天祥就是其中的一位,著名的《過揚子江》、《過零丁洋》、《金陵驛》等著名的詩篇就是寫在這個過程中。1278年,文天祥在廣東海豐兵敗被俘,第二年被押解至元大都(北京),在獄中長期關押,但始終沒有投降。1281年,他在獄中寫下了《正氣歌》,成為了其代表作中的代表作。
  • 文天祥:做不到這兩個字,不配做中國人
    文天祥開始了他驚心動魄的大逃亡,上演了中國南宋版的《肖申克的救贖》。文天祥帶著12個人從元軍的層層封鎖下全身逃脫,誰知元軍使用反間計,說他們放了南宋一個宰相回去做臥底。誰都不相信文天祥會這麼幸運。他只好在自己人的圍追堵截中繼續逃。真是「辛苦」。
  • 為什麼文天祥會在這裡寫下著名的《過零丁洋》?
    公元1278年,也就是南宋的景炎三年,42歲的文天祥乘船經過零丁洋,看到波浪起伏的海面,思潮湧動,悲壯滿懷,創作出了一首傳頌千古的著名詩篇:——《過零丁洋》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裡嘆零丁。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首詩知名度很高,也非常的經典。
  • 文天祥的「黑歷史」:風流浪子、廣告詩人、倒黴狀元……誰說英雄要...
    若不是後來國難之中的忠義之舉和血淚之作,文天祥的名字,可能也會就此淹沒於歷史長河之中了。但是應了那句「國家不幸詩家幸」,南宋朝廷最後的警報,喚醒了文人心中的熱血和擔當。文天祥也從一個醉生夢死的逍遙浪子,搖身變成了那個救亡圖存的鐵血戰士。 一紙詔書,奔赴戰場 1274年7月,南宋朝廷的一紙《哀痛詔》,成了文天祥命運的轉折點。
  • 同為豪放派大家,北宋的蘇軾和南宋的辛棄疾,有什麼不同
    蘇軾是北宋時期理想的士人形象。蘇軾是北宋時期的一代文學大家,唐宋八大家之一,開宋詞豪放一派,在整個中國古典文學史上都佔有重要地位。他寫詞,留下《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但作為一個漢人,辛棄疾沒有忘記自己的身份,終有一日他要金戈鐵馬回歸南宋。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辛棄疾聚集2000的起義隊伍,跟隨耿京一起抗金。紹興三十二年,辛棄疾完成任務歸途中,聽聞耿京被張安國所殺,義憤填膺,便冒險率領50幾人的小部隊偷襲數萬人的敵軍,最終成功擒拿叛徒,榮歸南宋!
  • 孟珙:南宋最後的擎天之柱,滅金攻蒙,卻無奈成為春宮圖的男主角
    南宋是北宋的延續,因此繼承了北宋政治的特點,提起北宋的政治,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北宋的「文官制度」了。在北宋朝堂,文官的權力極大,這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武將、宦官、外戚勢力的壯大,但也造成了整個國家軍事實力的衰弱。
  • 江西吉安主要旅遊景點,白鷺洲書院、井岡山、文天祥紀念館
    但是,根據文獻記載,白鷺州的名字來源於唐代著名詩人李白的詩,白鷺州聳立在遼闊的贛江之中,兩條河匯合在一起,景色和李白的詩句一致,所以被稱為白鷺州,北宋宣和年間,徐急的吉州詩中有一句「在空中看白鷺洲」,南宋初,尹直卿給周必大送了一首歌,寫著「我的公不住在庵陵,羞辱地殺害了青原的白鴛洲」,買了一篇關於鷺州的文章,「渭州在兩個水域,唐詩是鷺州書院
  • 像嶽飛一樣精忠報國的男人,文天祥的錚錚鐵骨是你想不到的堅硬
    文天祥再次上書列舉董宋臣的罪行,但當時的朝廷腐敗無能,一群無能鼠輩把持朝政,文天祥的忠語諫言不被採納,在董宋臣的示意下,文天祥受到幕僚張志立奏劾。文天祥無奈只得因身退休,回到故鄉郡裡,當時只有三十七歲。公元1275年,大元鐵騎繼續南進,南宋軍隊俱被殲滅,導致國無良將,將無士兵,南宋政權名存實亡。在萬般無奈之下,宋理宗昭告天下,號召地方組織鄉勇,抗擊元兵。
  • 文天祥:想讓我投降,得答應我一條件,元世祖聽完條件殺了他
    提起著名的愛國人物,文天祥絕對是其中一個。他一生都在為抗元而努力,即使面對元世祖的招攬都不曾心動。《過零丁洋》中「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更是成為千古絕唱。而大家不知道的是,民族英雄文天祥也曾想過投降,只是因為他提的條件元世祖無法滿足,所以他才被殺。
  • 無論是北宋還是南宋,經濟都相當繁榮,其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事實上也確實如此,無論是北宋還是南宋,二者的軍事力量與不同歷史時期的其他封建王朝相比確實要弱一些。不過這並不代表兩宋並不具備建立強大軍事力量的能力,只是因封建統治者制訂了錯誤的國策所導致的。 不過與軍事力量羸弱呈鮮明對比的,就是兩宋時期繁榮的經濟。那麼是什麼原因,造就了兩宋經濟繁榮這一景象的呢?
  • 從北宋到南宋,中間還有一個朝代,國號是項羽取得
    北宋靖康二年(西曆1127年),金滅北宋。很多人印象裡是這樣的:北宋滅亡後不久,宋朝的殘餘勢力支持康王趙構重建宋朝,南宋時期開始。但實際上,在北宋和南宋之間還有著一個政權:偽楚。偽楚政權從建立到滅亡只有一個多月左右。而這個政權出現的背後,有著很多耐人尋味的原因。
  • 餘桂元2003年將嶽飛和文天祥移除教材,理由:這倆不是民族英雄
    他這一生,遭受了無數磨難,但愛國的意志力卻從未受到影響。他至死不渝的愛國精神,感動了無數人。因此,他的名字值得世人永遠銘記,他的故事,值得流傳千古。在90後的課本中,嶽飛的故事被編入了歷史教材。可是現如今,教材裡再也沒有嶽飛的身影。而且,同樣被稱為英雄的文天祥,他的故事也被一同抹掉了。
  • 從文天祥捨生取義看儒家忠義思想
    當南宋謝太后頒布勤王詔書,文天祥立馬招募義軍萬人入衛臨安(當時響應勤王的人寥寥無幾),面對伯顏所率蒙古大軍兵臨城下,陳宜中、留夢炎這些卑鄙無恥的小人都選擇了逃跑,失望的謝太后無奈地決定議和投降。伯顏率大軍一路攻伐,見到的南宋文臣武將軟骨頭的多,十分佩服文天祥的氣節,便拘留了他,不久謝太后派賈餘慶、吳堅、謝堂、家鉉翁四人為祈請使,伯顏強制文天祥與祈請使一道北上去大都。途經鎮江,文天祥找機會逃脫到達高郵,又泛海到達溫州。